【編者按】鄭愁予,原名鄭文韜,祖籍河北寧河,1933年生於山東濟南,當代詩人。360百科中這樣評價:鄭愁予的思維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體悟,汲取國內外經驗,創作力充沛。他的詩婉約猶如李商隱,但豪放起來酷似李白,處處流淌著古典韻味。他的詩作以優美、瀟灑、富有抒情韻味著稱,意象多變,溫柔華美,自成風格。《錯誤》是鄭愁予詩歌中最為人們熟知的一首。第一次用比較慢的節奏閱讀該作品,或許也別有一種感覺吧。
【原文】
錯 誤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解讀】
這首詩創作於1954年,是現代抒情詩的代表之作,入選海內外的各種詩集和教材。
詩歌雖然沿用傳統的「思婦」題材,卻能將古典詩詞的意境與現代漢語完美的融合,是對這一題材在現代詩歌領域的一次開拓。
這首詩的特色在於將人們對江南的想像以及對江南女子的婉約、多情、哀怨的想像,如此深婉的呈現在讀者的腦海中,彷佛江南那個春天中小城,小城中那個盼望遊子歸來的美麗女子就在眼前。如果僅僅創造畫面,或許也不算有多麼的驚豔,讓人倍感驚豔的是作者還將人們對江南的聲音的想像融入進來,「我達達的馬蹄是個錯誤」,那種馬蹄踏在江南的青石板路上的感覺一下子就讓人入境。所以,這首詩之所以卓絕,就在於它融畫面、聲音、想像於一身,彷佛我們就是那個在春日的江南裡踏馬而來的不是「歸人」的遊子,也彷佛就是那個等待遊子歸來的思婦。
這首詩更令人叫絕的地方在於,這是一次「誤會」,但作者卻用了「美麗的錯誤」來形容這次誤會。思婦聽到馬蹄聲,以為是丈夫歸來,帶著驚喜和期望,打開窗扉,但遺憾的是,看到的不是想念的那個人。作者沒有用描繪思婦的失望與無奈,而是從自己的角度來解釋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美麗」這個詞,用的極好。大多時候,「美麗」是令人陶醉的,但是,對於思婦和抒情主人公「遊子」而言,這真是美麗的嗎?顯然不是。對思婦而言,是又一次失望;對抒情主人公而言,自己身在旅途,漂泊不定,是否有一個人依窗而立,像詩中的女子那樣在等待自己呢?心情也並不見得有多喜悅。所以,實際上,詩中的兩個人內心都有失落,何言「美麗」,而恰恰是這種反用,讓詩歌有了別樣的意味和風採。
尤為被稱道的是最後一句「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將這種無奈與落寞如此觸動人心地戳中淚點。同是天涯寂寞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如果你喜歡這個公眾號,請關注、點讚、評論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