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愁予的《錯誤》美在哪裡?可以從這三幕場景來理解

2020-12-10 讀書話生活

有人說,思念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孤寂哀婉;

也有人說,思念是「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的苦澀神傷;

我說,思念是「我達達的馬蹄是個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的失望與希望。

《錯誤》鄭愁予

第一幕:

天是昏黃的,看不出一朵具體的雲彩,卻顯得霧蒙蒙的;一江春水,波瀾不驚地向前緩緩流淌,流向天際,與天融為一體;夕陽已經斜斜地掛在了西邊,懶洋洋的,似是疲倦不堪,只盼著時光走快點,以便早點落下去休息。

「哎——」

只聽得一聲長長的嘆息,突兀地打破了這片天地原本的寂靜,卻是江邊的一座高樓上憑欄遠眺的身影所發出的。這是誰呢?是一個容顏姣好的女子,慵懶地靠在望江樓的欄杆上。她身披一襲淡粉色紗衣,頭上梳得極為漂亮的雙髻,顯然是剛精心梳洗打扮出來。這般身影,任誰見了也會忍不住多看一眼,任誰見了也會想:「她裝扮得這樣美,想必心情非常好,才可能有如此閒情雅致。」

可實際上,此時的她並非想像中那麼快樂,反而一臉的愁容,斜倚慵懶的身影,卻掩飾不住她那雙遠眺期盼的眼神,似是要在江上尋找什麼似的。是帆船!她在看帆船,隨著一葉葉扁舟隨江水漂流而過,她時而欣喜,轉瞬又失落,卻又忍不住繼續朝著後面的小舟看去,似乎那隻船上就有她等待的東西。

原來,她在等她的心上人。八年前,正值朝廷招募士兵,她的愛人被迫應徵入伍,他承諾,少則一年,多則三年,自己一定會想辦法回來,歸來之日就是迎娶她之時。在那個春暖花開、柳絮紛飛的三月,她看著情人離去的身影,愈走愈遠,漸漸消失在路盡頭,內心充滿了依戀。

本該早已回家的他,卻遲遲不見蹤影,也沒有音訊,甚至是死是活都無從知曉。而她,從他離開的那時起,就天天盼著他的歸期。原本隨著三年之約將近,她的心漸漸愈發興奮,每天早起梳妝打扮,然而到江邊的望江樓上獨自等待,等待心中之人突然出現在她的面前。

只是三年又三年,春去秋來,花開花落,當初的承諾依然縈繞在耳旁心頭,心中人的身影卻遲遲未出現,她的興奮也逐漸熬成了苦悶,當初歡欣雀躍的梳妝打扮也慢慢變成了機械式的重複。儘管如此,她從沒想過放棄,多年的等待,只為了心中那僅存的一點執念,哪怕再等等也是好的。只是,時光易老,韶華易逝,這執念還能在這具身體裡殘存多久呢?

倚欄遠眺

第二幕:

夕陽餘暉下,江南某小鎮邊上的一處農舍。

一位素衣清顏的女子,正端坐在窗前,就著窗外透進來的餘光,低頭靜靜地做著手中的女工活兒。她時而穿針引線,手法極其熟練;時而又停下來,將線放在唇下輕輕一抿,接著穿入細小的針孔內;時而又停下手中的活,呆呆地看著窗外,不知在想些什麼。

閨中怨婦

「母親。」

清脆的叫聲響起,拉回了女子悠長的思緒,轉過頭來,看著蹦蹦跳跳跑過來的小傢伙,慈愛地柔聲道:「韜兒,是你啊?」孩子邊應聲到,邊站在女子的身後,將手裡拿著的什麼東西往母親頭上插去,卻是一朵粉色的小花,嬌豔欲滴,花瓣上還沾染著水珠,似是剛從哪處花叢中摘出來的。女子面容一怔,摸摸頭上的花,旋即又化作溫柔,摟著孩子說:「真乖!」

孩子接著說道:「母親,你戴上這朵花真漂亮。可惜父親不在,不然他也會說你美的。」

聽到孩子說到「爹」時,女子本充滿著柔情笑意的臉漸漸僵硬,隨即消失不見,逐漸被苦澀所取代,發出一聲嘆息。

當初,他們剛在一起的時候,還是一對破窯中的鴛鴦,家徒四壁,生活清苦,但兩人的感情極好,在他們看來,寒窯雖破,卻能避風雨,就這樣,不久之後他們就生下了可愛的兒子。

只是,一家人的和睦,被突如其來的戰亂所破壞,他們也在動亂中分散,他不知去向,而她,獨自帶著兒子輾轉流離。或是天憐可見,他們母子雖然受了不少苦,卻也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安身之處,從此在此地定居下來,一方面是為了生活的穩定,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等待丈夫的歸來。

「嗒,嗒……」

一連串的踏步響從窗外傳來,似乎是小院籬笆外有人騎著馬由遠及近,那一聲聲「嗒嗒」,在寧靜的空氣中顯得分外的悅耳。「母親,你說有沒有可能是爹回來了?」原本並未有太多期盼的女子,此時眼中慕然升起一絲希望:或許是早已習慣了失望,只是,這馬蹄聲……無論如何,都去看看吧,看一眼總是好的。

然而,他們又失望了一次。

馬背上的人看著出來的這對母子,先是疑惑,後是似乎明白了什麼,對著他們所在的方向,略微歉意地笑笑,又騎著馬,從門前經過離去,再也沒有回頭。

夜幕已至,馬蹄聲已遠,門口的母子也已回到室內。整個小院,除了沉默,還是沉默。

第三幕:

望不見頭的海岸邊,洶湧咆哮的海浪一次次向岸上衝來,卻又被海灘和大石阻擋住去路,最終無奈的收起兇猛的氣勢,灰溜溜地退回海裡,等待著下一次的衝鋒。

海岸

此時的岸邊,除了時飛時落的海鷗外,還有一個活物——那是一個人,身形瘦削,一身灰色長衫,略顯破舊卻依舊整潔乾淨,白淨的臉龐上淺淺的幾道紋透露出歲月的痕跡。他什麼也沒做,只是靜靜地站在那,絲毫不理會面前令人戰慄的浪潮,而是將目光穿過層層海峽,直穿到海的對岸,那裡是一片陸地——故鄉所在的地方。

幾個月前,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不畏強敵,浴血奮戰,終於結束了祖國大地千百年的奴役壓迫,為每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兄弟姐妹帶來了徹底的自由和解放。

而遠在130公裡之外的他和當地的同胞們,聽到這個消息後,內心萬分激動,幾百年的分離,終於要迎來了大團圓,再也不用孤苦伶仃地在外漂泊,終究可以回家探望親人,探望同胞了。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正當大家為即將而來的團聚互相奔走相告,甚至打點好一切以便更早地踏上故土時,當局的一紙公文將他們的希望粉碎成了支離破碎的失望。自此歸期又未有期了。

算起來,他離開故土已有二十餘載,在那彼此聯繫方式並不發達的年代,更因為這段海峽,變得遙不可及,家裡的母親、妻兒是否還安好?故鄉成了什麼模樣?等到自己再回去的時候是否還記得回家的路?甚至於,當年站在故土上的那種親切感也消散全無。

想起種種過往,又回到眼前那無奈的現實,他的內心充滿了焦慮和愁苦,恨當局的無知和自己的無力,也為歸期的不定擔憂而又滿懷希冀。

生活因思念而顯得多愁善感、苦難重重,也因思念而變得多情如畫,因思念的牽絆而多姿多彩。

所以,對於以上三幕的結局是什麼,或是什麼時候會有結局,我也不知道,或許也沒人知道。未來,他們可能還要經歷一段漫長的等待,但我相信,他們彼此的思念,會隨著風,穿過一切障礙,傳遞到心中所念之人的心裡。正如詩人蘇東坡所吟: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最後,來讀讀鄭愁予的這首詩《錯誤》,體會下其中的韻味無窮:

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相關焦點

  • 【聲情分享】鄭愁予的《錯誤》誦讀與賞析
    【編者按】鄭愁予,原名鄭文韜,祖籍河北寧河,1933年生於山東濟南,當代詩人。
  • 獨家 臺灣詩人鄭愁予:《情婦》是首戰爭詩
    鄭愁予說:「打從一落地開始,我就開始流浪,對這種生活狀態一點不陌生。」他衝了一杯黑咖啡,端來一盤水煎包,一邊吃早餐,一邊聊起來。「不再流浪了,我不願做空間的歌者,寧願是時間的石人。然而,我又是宇宙的遊子,地球你不需留我。這土地我一方來,將八方離去。」(《偈》)——鄭愁予臺北永和寓所的牆上,掛著這樣一幅字。這是1954年,21歲的他暫居臺北的心境。
  • 分享 | 《鄭愁予的詩》· 鄭愁予
    今日為大家推薦的是鄭愁予先生所作的三首詩歌,分別是《錯誤》、《送花大盜》和《靜物》。
  • FM1958 | 浪子詩人—鄭愁予
    鄭愁予的名字出自屈原的楚辭《九歌 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他的作品很多,為大家所熟知的有《錯誤》、《水手刀》、《殘堡》、《小小的島》、《情婦》、《如霧起時》等詩,這些詩中優美的文字,引起共鳴的感情令人著迷,使人陶醉。鄭愁予又被稱為「浪子詩人」,「中國的中國詩人」。
  • 中國現當代禪意詩選讀(24)——鄭愁予的詩
    夢土上》《衣缽》《窗外的女奴》、《鄭愁予詩選集》《鄭愁予詩集Ⅰ》《燕人行》《雪的可能》《蒔花剎那》《刺繡的歌謠》《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等十幾二十種。這《晨》的確吸引著我讀了又讀:「鳥聲敲過我的窗,琉璃質的罄聲/一夜的雨露浸潤過,我夢裡的藍袈裟/已掛起在牆外高大的旅人木/清晨像躡足的女孩子,來到/窺我少年時的剃度,以一種婉惜/一種沁涼的膚觸,說,我即歸去。」不過,細心品咂,從鄭愁予的「愁」與「厭」裡,解讀出的不應該是「頹廢」,而是「空寂瞭然」。
  • 薦讀:臺灣詩人鄭愁予的最美的詩
    1933年鄭愁予在山東濟南出生,其父親陸軍少將鄭曉嵐在他出生後不久即前往南京就讀陸軍大學,隨後又赴湖北,鄭愁予與其母親由山東當地親戚照顧,並於1945年進入私塾研讀了四書五經、古典詩詞。抗戰後,鄭愁予舉家遷至北平,1947年進入英人設立的崇德學校就讀。
  • 詩歌屬於鄭愁予或北島的時代 年輕的詩人在哪裡?
    詩歌屬於鄭愁予或北島的時代,年輕的詩人在哪裡?   北島出席的交流活動被安排在最後一天,位於英國亞細亞火油公司舊址的外圖書屋被擠得滿滿當當。以「詩歌的斷裂與傳承」為題的論壇只有45分鐘,嘉賓們說到,詩歌裡表達的戰爭苦難是宇宙中人類的命運,以及中國的詩歌傳承。主題中的「斷裂」似乎只出現在嘉賓們的發言之間。
  • 鄭愁予詩歌三首!要論寫哀愁,他當屬前三!
    鄭愁予的詩歌充滿著哀愁或愁怨的思緒,瀰漫著人類內心深處最隱秘的對情感既疏離又渴望的矛盾心理,要論寫哀愁或愁怨,恐怕他的功底甚至超過戴望舒,在詩歌界當之無愧的排行前三。鄭愁予的詩歌究竟如何呢?01最經典的一首《錯誤》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東風不來
  • 《這樣寫出好故事》:三幕結構
    言歸正傳,最近開始看詹姆斯斯科特貝爾(美 James Scott Bell)寫的《這樣寫出好故事》。今天來說一說故事的三幕結構。為什麼要提三幕結構?因為三幕結構歷久不衰,就是因為有用。何為三幕結構,就是指開頭、中間和結尾,或者換個說法就是開頭、混亂和結尾。開頭、中間和結尾,就是字面的意思,很好理解,不做過多解釋。任何故事有了這三個部分,至少不會惹惱你的讀者。
  • 古龍用鄭愁予的詩寫了一部小說,名字很唯美,立意也很高深
    《風鈴中的刀聲》使用的是鄭愁予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鄭愁予的這首詩,以江南小城作為意象,描寫了戰爭年月閨中婦人盼歸人的情懷。
  • 鄭愁予詩116首
    這些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元素,賦予鄭愁予的現代詩以一種特殊的美感魅力,詩人緣此曾被推選為臺灣「最受歡迎的作家」詩類之首,許多移民或負笈海外的學子,常帶著《唐詩三百首》和《鄭愁予詩集》去國,感覺「就像帶了一撮家鄉的泥土一樣」。可知鄭愁予富有傳統美感的現代詩,不僅具有一般意義上的詩歌的美質,而且具有慰藉鄉愁、認同母國的文化意義與價值。鄭愁予的新詩創作與詞的影響關係密切。
  • 20s輸出電影場景表,「非幕科技」用AI做劇組協同工具
    非幕科技創始人李澤強告訴36氪,輸入劇本後,非幕製片可以做到20秒導出一個電影場景表,20分鐘導出一個電視劇場景表,而以人工的方式操作,一個電視劇本一般需要3-4天,電影劇本需要4-5個小時。經過一年多的技術迭代,李澤強稱,非幕的劇本解析準確度可達95%,由於一些詞性重疊可能產生的錯誤,可以在軟體裡快速地進行人工更正。
  • 每日一詩 | 《錯誤》
    錯誤 鄭愁予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 相識恨晚,文筆極美,深得讀者喜愛的四位知名作家
    初讀其作品《掌心向外》,一直困惑,一個青年作家是如何去理解和揣摩自閉症兒童和他母親內心世界的。後來探索到作者的少年回憶,漂泊奮鬥經歷方才釋然。《我在流光裡枕著你的聲音》這本書,收錄了小江在《讀者》《青年文摘》《美文》裡發表過的大部分文章,文章內容雖然以故事為線索,哲理思想卻引發人們對生活、青春和愛的反思以及共鳴。此書出版時得到一眾暢銷書作家的聯合推薦。
  • 《如何寫出抓人的故事》教會你三幕情節構思法,創造出精彩故事
    二、用三幕結構演繹情節更精緻一篇文章的結構是總分總三部分,同樣一個好故事的結構也要分三幕:開頭、中間、結尾。結構是人類大腦對世界模型的本能認知。>5、和解6、婚禮雖然故事簡單,但是由情節來推動故事發展的,我們可以這樣展開來寫。
  • 【英語美文】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錯誤(美音)——作者:鄭愁予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
  • 「原創」詩論《談幾種對詩歌美的錯誤理解與追求》陳虛炎
    4 聞一多的「三美原則」,事實上總結了詩歌之美的三大源泉:音樂美,辭藻美,建築美。然而需切記,這不過是三種美的形式,或者說三種形式美。至於美到底是什麼,三美原則並未解答。極容易令人犯錯誤的是,以為風格美就是完全的自我個性的彰顯,是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創造。錯誤的風格論者認為,只要有「我」的印記,越強烈越好;或者只要作品中突出個性化的表現,內容與形式都可以脫離傳統美的框架束縛。這兩種觀點都是風格極端論的錯誤態度。如果這種風格論沒有正確的美學態度來支撐,很可能創造出自以為美,實際卻是醜的東西。
  • 可不要將「where was I」錯誤理解成「我在哪裡」,本意是這個!
    英語口語學習,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有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讓我們能大膽的說出來,當然這個前提是你已經充分理解了自己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比如說下面這些,有些咋一看很簡單,但是用在什麼場景下,你就不一定知道了。
  • 韓式汗蒸幕使用指南【首爾汗蒸幕、樂天世界四天僅需¥1999元】
    全劇開篇時,澡堂家的男人們聚在自家的澡堂裡泡澡,爺爺問大家「最幸福的時刻」是什麼時候,有人回答是生兒子,有人回答是升職,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了對幸福的定義,最後輪到爺爺自己回答的時候,他說道:「就現在,看著你們仰著臉,和我一起坐在澡堂裡最幸福,我才是最幸福的人!」回答雖簡單卻一語道破了幸福的定義,從另外一個側面,也反映了澡堂在韓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 戲幕起,戲幕落,誰是客
    這條路,有人幕起,有人幕落。但上蒼只能賦予開始,卻決定不了結尾。這一段戲是歷史給你我規定的,這是既定的事實,我們擺脫不了命運的安排。但好在這僅僅只是一個序曲,出場亮相併不能確定你我一生的命運。雖說戲裡有主角配角之分,但每個人都有機會當主角,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只要時刻努力拼搏,力爭上遊,人生也會眷顧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