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礎教育階段,家長們都很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都希望孩子學習能力強,能拿第一就更好了。
可是,不少家長發現,孩子小學階段成績確實不錯,但到了初中階段,成績就持續下滑,感覺還沒有小學階段的成績一半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怎麼一下子就反轉這麼大?很多家長都無法接受這樣的局面,認為孩子小學學得挺好的,現在換了個學校,就變了樣,有很大的可能性是老師有問題。
其實,並不一定是老師所造成的,孩子到了初中階段,成績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原因往往來源於自身。
並不一定是老師教得不好,可能是孩子本身無法調節學習節奏。
初中階段要學習的科目比較多,不像小學,農村地區主要學語文、數學,城裡面學語文、數學和英語,再怎麼樣也就主學三個科目,知識點重複講,學生基本都能記住。
但初中階段不一樣,要學的知識點比較多,而且更加考驗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等。
小學「照本宣科」式的學習方法在這裡並不適用,同時學習幾個科目,很多學生的腦瓜子轉不過來,學起來比較吃力。
課後又不去總結自己在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這就導致了成績出現較大偏差,形成較為強烈的對比。
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值得注意的式是,小學成績一般具有「欺騙性」,孩子小學成績好,不代表他已經熟練掌握大部分知識,可能只是在平常的練習中,不斷重複記憶知識點。
在知識點較少的情況下,重複記憶會起到較好的記憶效果。
可是,在記憶的過程中,沒有利用其他記憶方法,也不用腦袋去思考,這些知識點是如何形成的。不刻意去培養反邏輯思維能力,久而久之,就習慣了重複記憶知識點。
然而,初中階段,重複記憶知識點還不行,不能把知識點反向利用,有些數學題目很難得到最終答案。
說簡單點就是,還用小學的思維方式去學習初中階段的知識點,層次之間有所差距,那麼學起來肯定會吃力。
因此,要想孩子在初中階段改變思維方式,家長要去推動和幫助孩子改善思維方式,使得孩子能在初中階段的思維層面不受幹擾,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因素。
初中只有三年,小學有六年,但初中的學習強度比小學階段要大得多。學習強度的不同也會導致孩子出現此類問題。
此外,現在科技比較發達,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都擁有自己的手機。
而手機連接著網絡世界,在網絡世界中,有些不好的影響因素在困擾著一些孩子,如網遊、網絡小說等。
所以說,家長想讓自家孩子從小學到初中,成績要保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線,那麼就要注意充分去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感受孩子的想法是什麼,理解一下孩子。
並且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跟孩子進行合作,讓孩子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平時多鍛鍊邏輯思維能力和反邏輯思維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行。
家長幫助孩子處理好這方面的問題,孩子才有更上一層樓的可能性。就算很難在學習上做到極致,但一般情況下,可以讓成績保持在較為穩定的水平線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