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半個木匠製作33種榫卯結構的過程中,深感匠人精神的重要性,除了已製作完成的第一批33種榫卯結構,還有第二批的更多新結構,把平面的圖紙變成立體的實物,還要做真正榫卯結構的家具,要想把事情做好,要想把傳統榫卯手藝繼承發展下來,必須用匠人精神來做人做事。眾所周知,支撐日本製造走向領先的原動力即是「匠人精神」,與日本製造堅定信仰的「匠人精神」不同,中國企業普遍缺乏這種沉下心來鑽研本業的態度,而是存在浮躁的心態,希望賺「快錢」,專注於實體經濟的企業少了。 今天觀看此文,有感於傳統的木工手藝更是需要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因此半個木匠特與木友們分享此文!
《匠人精神與網際網路思維》
眾所周知,支撐日本製造走向領先的源動力即是匠人精神。用日本人自己的話說就是「追求自己手藝的進步,並對此持有自信,不因金錢和時間的制約扭曲自己的意志或做出妥協,只做自己能夠認可的工作。一旦接手,就算完全棄利益於不顧,也要使出渾身解數完成。」
與日本製造堅定信仰的「匠人精神」不同,中國製造業普遍缺乏這種沉下心來鑽研本業的態度,而是抱著浮躁的心態尋求速成的捷徑,比如盛行的網際網路思維。不少中國製造業企業家將網際網路思維視為救命稻草,能夠在營銷上帶來顛覆性的變化,而把像匠人一樣追求產品品質的精神拋在腦後。這樣的本末倒置使得中國製造已經迷失在網際網路思維的泥沼之中。
其實大道相通,新興的網際網路思維與古老的匠人精神,落腳點是用極致的產品滿足用戶的需求。最能代表中國網際網路思維的雷軍曾提出了七字決「專注、極致、口碑、快」而其中的前六字正是匠人精神的核心。
說到專注,則不得不提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業「金剛組」,這家成立於公元578年的日本公司至今從創立至今一直致力於寺廟的建設與維修,正是專注讓金剛組做到了基業長青。同樣,日本手工製造也在匠人們的專注態度下保持著年輕的生命力,秋田縣大館市一家傳統老店"慄久"200多年來一直專注於木質便當盒的製作,其精湛的技藝得到了日本主婦們的一致肯定。
專注的目的就是要將產品做到極致。而所謂極致也是一種自己與自己較勁的過程,永遠行走在不滿足產品現狀,追求人獨一無二的路上。三菱電器在研製一款新型電飯鍋的時候,就邀請了3000人在全日本壽司店進行品嘗,找到了最適應日本人口感的米,再通過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研究此種米粒的烹製過程,最終選定了製造電飯鍋內膽的竹炭材料,然後再派出幾個小組在全日本搜尋最理想的竹炭原料,用3000度的高溫燒制3個月時間,最後再取精去糟選取精花產物做成新型電飯鍋內膽,儘管此類電飯鍋售價較高(約合7000多元人民幣),但憑藉著在米制烹飪上的獨一無二的優異表現得到了市場的熱捧。
真正意義上做到了專注於極致的產品,在很大程度上自然擁有了口碑,尤其是在社交網絡發達的當下。日本電飯鍋幾乎沒有在中國大陸做過廣告,卻依然吸引著大批中國人遠渡重洋去搶購。反觀中國製造在網際網路思維的蠱惑下捨本逐末,甚至將「雲計算」「物聯網」等名詞當作吸引消費者的噱頭,使其僅僅應留在概念上。中國企業普遍缺乏這種沉下心來鑽研本業的態度,而是存在浮躁的心態,希望賺「快錢」,專注於實體經濟的企業少了。沒有從消費者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出發,沒有真正地花精力去研究用戶的需要,沒有投入成本千方百計地解決用戶的需要,這就導致了美的工程師那聲「這樣技術,我們尚未實現」的嘆息。
延伸閱讀:來自日本匠人的力量
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人就推崇「匠人文化」,「匠人精神」不僅是日本社會走向繁榮的重要支撐,也是一份厚重的歷史沉澱。所謂「職人」,狹義地說是手工業者,但在現代日本社會,他們被賦予了更廣泛的定義。在維基百科日文上,有一段對於「職人氣質」的定義是這麼說的:「追求自己手藝的進步,並對此持有自信,不因金錢和時間的制約扭曲自己的意志或做出妥協,只做自己能夠認可的工作。一旦接手,就算完全棄利益於不顧,也要使出渾身解數完成。」
生活中的職人們有的效力於知名企業,更多的則是經營著自家的老鋪,埋頭鑽研技藝,幾十年如一日,為古老的傳統手藝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找到並注入新的活力,他們是各行各業的佼佼者。一起來看看日本匠人們所帶來的力量。
長崎蛋糕——山本洋一
長崎蛋糕,一種用砂糖、雞蛋和麵粉做成的糕點,相傳是400年前荷蘭王室貴族間贈送的禮品,十五世紀傳到日本長崎,後來成為一道經典的日式甜品。
長崎市郊外,有一家在當地十分有名氣的蛋糕店「琴海堂」。這家店的主人山本洋一已經做了60年長崎蛋糕。這種蛋糕只需要白砂糖、雞蛋、麵粉和麥芽糖四種原料,山本洋一幾十年來堅持使用新鮮雞蛋,麥芽糖只使用米飴,並且從來不使用防腐劑等任何添加物。
說到如何能用這麼簡單的幾樣原材料做出最好吃的長崎蛋糕,山本洋一舉了一個例子:每逢周日店鋪附近的其它店休息時,由於電壓變大,烤箱的火力會有輕微的變化。若溫度過低,做出來的蛋糕會像煎蛋一樣。多年的經驗讓山本能夠根據這些變化僅憑感覺調整烤制的時長,從而保證做出來的蛋糕一如既往地美味。
味增——永田富浩
位於熊本縣的味增和醬油工房「山內本店」創立於江戶時代,已經有260年的歷史。受惠於阿蘇地區肥沃的大地和豐饒的水資源,這裡出產的農作物特別香甜,因此味增的味道也出類拔萃。
現年87歲的永田富浩是山內本店的技術顧問。二戰後,永田在師父的推薦下進入山內本店,從此專注於味增和醬油的製作60餘年。他說,自己幾乎是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進入釀造的世界的,雖然當時有現成的教材,但有的地方自己怎麼也想不通,只能親自動手,解決一個個疑問。
當時,工房內經過多次試錯改良祖傳的工藝,製作出能夠長期保存的優質酵母——也就是發酵能力強的酵母。但永田又發現了新的問題,那就是,酵母一直在發酵,製作好的味增放在店裡,發酵過程也在繼續,那麼顧客拿到手上的味增很有可能不是味道最好的味增了。由此可見,應該在考慮到味增的出售周期的基礎上製作具有適當發酵能力的酵母。
就是抱著這種懷疑精神,山內本店的味增經久不衰,而永田富浩本人1995年被評為日本「現代名工」,是西日本唯一一個獲得這項殊榮的味增和醬油匠人。
木製便當盒——慄盛俊二
慄盛俊二,秋田縣大館市一家已有200年歷史的傳統老店"慄久"的第六代傳人,17次榮獲日本經濟產業省設立的優秀設計獎。
慄盛自18歲開始製作木製器皿,1年零3個月後,父親——也是他的師傅,因腦溢血半身不遂,20歲的慄盛開始背負父親的期望和家族的命運。但這門手藝不是輕易就能夠練就的,慄盛無數次把自己做好的器皿捧到父親眼前,又無數次在父親的搖頭中重做。他的父親本來就是個極有堅持的人,日本橋的丸善貿易公司曾試圖出口他們的產品,考慮到出口國的溼度比日本低,父親多次重複試驗,最終做出了適合出口國的產品。
帶著父親精益求精的精神,46年來,慄盛俊二苦心鑽研,不但延續了慄盛家的傳統,又結合時代變遷加入了一些創意元素,得以讓傳統歷久彌新。他製作的飯盒,盒身和底部的連接處幾乎看不出一絲痕跡,仿佛是由一整塊木板製作而成的,而這才是他所說的,「符合主婦們要求的飯盒。」
壽司之神——小野二郎
大家應該還記得今年4月歐巴馬訪日時造訪東京銀座的高級壽司店「數寄屋橋次郎」,這家店鋪的主人就是著名紀錄片《壽司之神》的主角小野二郎,現年已經89歲——他一生超過55年的時間都在做壽司。
準備每日壽司材料的時候,小野二郎會親自去魚市場挑選,所有的細節都要親自過問。為了保護創造壽司的雙手,不工作時永遠帶著手套,連睡覺也不懈怠。他會根據性別調整壽司大小,會精心記住客人的座位順序,記得客人的左撇子習慣,調整壽司擺放的位置。所有的學徒要先從學會擰燙的手工毛巾開始。逐步著手處理和準備食材,10年過後,才會讓你煎蛋。這種苦修一般的美食精神遠非常人能及。
執著成就完美——「數寄屋橋次郎」只有十個座位,需要提前一個月預約,人均最低消費3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567元)——但你竟然不能點菜!當天吃什麼,是由店裡的食材決定的。儘管如此,人們仍然趨之若鶩,而每個吃過的人都會忍不住感嘆,這是「值得一生等待的壽司」。
一顆米粒上,竟能擺放下大把大把的塑料齒輪,其中大號的重量為萬分之一克,中號的為十萬分之一克。不要漏看了那些灰塵般的黑點,它們也是齒輪,直徑0.149毫米,重量僅為百萬分之一克。全球僅有一家企業掌握這些塑料齒輪的生產、加工技術。這家企業位於日本愛知縣,員工僅90人。然而正是這90人,把齒輪越做越小當做畢生奮鬥的目標,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微型齒輪的製造研發中,現在這家作坊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精密零件廠商。大到日本的汽車,小到瑞士的鐘表,關鍵部位上都有它的產品。
防作弊骰子——日本街頭作坊
在日本埼玉縣,一家14人的街道工廠造出了一顆金黃色的鈦制骰子,這顆骰子除了材料稀有之外,看上去平凡無奇。然而這顆骰子卻是舉世無雙的。玩過骰子的人都知道,由於每一面的點數不同,骰子的重心往往有所偏差。賭桌上的高手,可以利用這微小的差異,隨心所欲控制擲出的點數。眼前這顆鈦制骰子卻杜絕了這一可能性。它的重心穩穩地落在了正六面體的中心點,精確程度達到99.999999%。加工這樣精緻、精確的骰子,憑的是多年以來研究出的精湛的金屬切削技術。全球只有一家企業掌握這項技術。
江戶小紋——小宮康孝
型染花樣中,小紋以其典雅細緻的紋樣聞名於世。「江戶小紋」最初是武士服裝的紋樣,與京友禪、加賀友禪並稱日本三大友禪染,其最大的特點在於遠看像素色,近看又有令人嘆為觀止的纖細紋樣。
小宮康孝生於1925年,1978年繼父親小宮康助之後被評為「江戶小紋」這一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能保持者。他從小受父親的嚴格指導,技術精湛,將著名花樣「極鮫」、「極通」發展得更為精緻。
小宮康孝總說,傳統是一連串的改良。他從二十幾歲就開始致力於改良染料。他嘗試了多種染料,測試穩定程度,不斷進行試錯,最終,受到英國男士西裝使用的染料的啟發,先在防染糊中加入防串色止色劑,防止染料浸染紋樣。這樣,他成功研發出穩定度高、能夠展現絹布本身光澤的、具有透明感的染色方法。就是在這樣不斷的重複中,小宮康孝改良了花樣紙膜、開發出「突雕小紋」,使得「江戶小紋」隨著時光的流逝越發顯得珍貴和典雅。
【16】唐津燒——中裡太郎右衛門
從前,「肥前國」(現在的佐賀縣、長崎縣)燒制的陶器一般從佐賀縣唐津市的港口運往全國各地,因而被稱為「唐津燒」。其產量很大,尤其在日本西部,當地甚至把所有的陶器都統稱為「唐津燒」。唐津燒的特點是以穩重、結實著稱,魅力主要源自其樸素的韻味。為了發揮唐津地區土壤的特徵,制陶僅限於手工製作,有很多窯廠現在都還在使用腳踏軲轆。
中裡太郎右衛門是誕生於公元16世紀末、至今已有400多年以上歷史的中裡家唐津燒窯的第十三代傳人。「押印」是古代唐津燒成形時運用的獨特技法,曾一度失傳,後在中裡家第十二代傳人手中得以重見天日。二戰後,中裡太郎右衛門從部隊復員,和父親及弟弟過著「半農半工」的生活,研究古代唐津燒的陶片,反覆練習燒制方法。
對於大型陶器來說,「押印」時形狀容易被破壞,因此,陶器內部能否儘快乾燥是重要的課題。太郎右衛門經過多次試驗,最終在陶器內部放入電燈泡,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儘管這樣,「押印」,在他看來,仍然如同「美人的臉」一樣,稍不注意就會出現微妙的誤差。為此,在給每個陶器「押印」之前,太郎右衛門都會反覆給陶器「寫生」,力爭讓它最後呈現出最完美的形狀。
太郎右衛門說,對於藝術(而不是普通陶器)的嚮往,是他創作的原動力。
【7】村山大島捻線綢——田代隆久
村山大島捻線綢一般認為於江戶時代後期誕生於東京都武藏村山市周邊,以粗織和藏青紋為基礎織成,比一般衣料製作的服裝輕便且耐穿,透氣性、保暖性好。現被東京都指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輕薄衣料製成的和服,通常都會母傳女、再傳孫,其布料的品質直到今天仍然備受珍視。
田房染織是武藏村山市現存唯一一家仍然在製作村山大島捻線綢的店鋪,田代隆久是第三代傳人。村山大島捻線綢的製作工藝被稱作「絣染」,即先給經線和緯線染色後織布。
1975年,日本實行國家制定傳統工藝品制度,村山大島捻線綢是第一批入選的工藝品,武藏村山市的紡織業蒸蒸日上,有的工廠甚至實現了半自動化開始量產。但僅過了5年,由於需求不夠旺盛,工廠開始接二連三倒閉。唯有田代隆久,當時看準了量產「沒有靈魂的產品,事業不會長久」,堅持手工製作,這一決策也使得田房染織一直生存到了今天。
【8】琉球玻璃——桃原正男
相傳衝繩縣玻璃工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治中期。1998年,琉球玻璃工藝被衝繩縣認定為傳統工藝品,名副其實地成為了衝繩縣的招牌工藝品之一。
奧原玻璃製造所創立於1952年。戰後,由於塑料製品當道,衝繩的玻璃工房急劇減少。奧原玻璃是歷史最悠久的玻璃工房,現年74歲的桃原正男從事玻璃製作已經59年。奧原玻璃主要利用回收的舊玻璃手工吹制。這些玻璃製品,每一件的色彩與形狀都有著微妙的差別,能夠使人感受到與工業製品截然不同的手工藝品特有的親切與自然。
1998年,桃原正男突發奇想,發明了在玻璃中加入有抗菌作用的月桃代替防腐劑的工藝。由於融化的玻璃溫度特別高,月桃提取液很容易揮發,桃原正男進行了無數次試驗,終於成功地將月桃提取液留在了玻璃中,並使琉球玻璃的色彩中多了一種沉靜的褐色。
桃原正男2001年被日本厚生勞動省選為149位「現代名工」之一,如今,他帶著四個徒弟,試圖把衝繩的傳統玻璃工藝一直延續下去。
【9】鯉魚旗─—橋本隆
每年到了5月5日兒童節,日本各處就掛起大大小小的鯉魚旗。埼玉縣加須市便是產量最大的地方,其中的百年老店橋本彌喜智商店更是遵循著老店的製作手法,將這深具傳統的文化傳承下去。
橋本隆是這家店的第三代傳人。由於生長在鯉魚旗之鄉,他自幼喜愛畫畫,立志做一名職人。自25歲時父親離世,到30歲之前的五年間,由於受到新式尼龍鯉魚旗的擠壓,手畫鯉魚旗銷量不理想,市裡40多家鯉魚旗工房相繼倒閉,橋本彌喜智商店也瀕臨破產。橋本隆做好了關門大吉的準備,分給店裡的職人們一人3米布,讓他們按自己喜歡的樣式畫鯉魚旗。結果,職人們畫出的作品出人意料地出色,而神奇的是,商店也接二連三地迎來了遠道而來購買手工鯉魚旗的顧客,商店奇蹟般地存活了下來。
自那之後,橋本隆不斷發明新的花樣,商店的鯉魚旗從父親時代的3種增加到17種。目前,橋本彌喜智商店是當地唯一一家手工鯉魚旗商店,作品曾被獻給天皇。但橋本隆仍說,作為職人,自己沒有一天停止過對手藝的練習。
【10】掃帚——高倉德三郎
巖手縣九戶村從前被稱作「南部」,從古時候起,人們就在農閒時製作掃帚。 在「高倉工藝」 店裡,一把看似普通的掃帚售價從5000日元至5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60元~26000元)不等。這家店鋪的主人高倉德三郎登上了TBS電視臺「未來遺產」節目,向世人展示了其手工藝的非凡魅力。
高倉德三郎製作的南部掃帚只使用他自己種植的掃帚草,並且不使用任何農藥。每年5月到6月,高倉耐心地在地裡一粒一粒地撒下種子,收穫時,又一顆一顆親自割下,在經過脫粒、乾燥後,從中一一甄選出合格的材料。他製作的掃帚多達60餘種,其中部分高級掃帚需要花去三年的時間。
這些掃帚擁有驚人的清掃能力,持久耐用。一把掃帚能做到這種程度,其對職人精神的徹底追求已遠非「執著」二字能夠形容。
【11】鋸子——伊藤守
身為170年的老店——埼玉縣川越市傳統鋸子鋪「鋸鍛冶」的第五代傳人,伊藤守不僅繼承了家族的技術,也繼承了老店的精神。他製作出來的鋸子,儼然就是一把美麗的藝術品。
伊藤守從小立志做一名手工藝人,自23歲起師從店鋪的第四代傳人中屋瀧次郎,從那之後,一幹就是38年。
一把最小的鋸子至少要花四天的功夫才能完成。製作鋸子時最關鍵的工序是,和鍛造刀具不同,燒制鋸子後,不是將它放入水,而是放入油中。這個瞬間,如伊藤守所說,是為鋸子「注入生命」的瞬間。什麼時候放進油、放多長時間,沒有多年的經驗是難以把握的。在這個鋸子職人漸漸消失的地方,伊藤守堅持的信念是:「絕對不放手。」
醬油——茂木家和高梨家
360年前茂木、高梨兩家企業的聯姻創造了這一日本家族企業「龜甲萬」,現在龜甲萬年收入高達20億美元,是全球第一的日本食品佐料製造商兼供應商。
龜甲萬善用本身之優勢,以準確的眼光長期投資生物、生化科技及工基因工程的魄力,更是企業與科學的最佳結合。龜甲萬自17世紀的日本小村落——野田釀製醬油起家,通過對醬油製造技術的不斷追求和對本行業的專注到如今擁有2000多種醬油相關產品,成為全球製造、發行及營銷之業界領袖。
【19】染色——吉岡幸雄
吉岡幸雄,1946年出生於京都,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文學系,後創立染織著作出版社「紫紅社」。1988年繼承了吉岡染司,是第五代傳人。他專注於運用日本古傳的染色技法復原古代色彩,並在國寶修復等方面做出過突出貢獻,2010年被授予菊池寬獎。
吉岡染司一直使用從花草樹木中提取的植物染料給布料染色,另外,用從貝的鰓下腺提取的貝紫染「帝王紫」也是他們的專長。但隨著氣候變遷,染織植物變得沒有從前那麼適宜耕種,化學染料也從國外傳入日本國內,人們越來越傾向於使用化學染料。吉岡幸雄試圖改變這種現狀,他親自找到農民,一家一家地勸說,說服他們種植一些正在消失的染織植物。吉岡染司在他的父親那一代是生物染料和化學染料並用的,但到了他這一代,吉岡堅持只使用生物染料,染出的日本傳統色彩也就更加純粹。
這種對純粹的追求也成就了吉岡的另一個成績——國寶修復。他修復的作品中,有一件是從正倉院(日本奈良時代收納貴重物品的倉庫)中發現的染織品,為了最大程度地還原它本來的色彩,吉岡幸雄甚至製作了一臺老式的巨大紡織機,有兩層樓那麼高。一個人從2樓上調整經線,另一個人在一樓修復,兩個人配合得天絲無縫,才使得還原那些複雜、精密的織功成為可能。
【20】鉛球——辻谷政久
1988年的漢城、1996年的亞特蘭大、2004年的雅典……在多屆奧運會上的鉛球比賽中,人們誰也沒有注意到,比賽中使用的鉛球是由日本埼玉縣富士見市的一個小工廠提供的。
全球製作鉛球的工廠分布在包括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在內的30多個國家,其中,日本只有兩家,辻谷工業是其中一個。一個小小的工廠如何能夠從全球30幾個國家的工廠中脫穎而出?
由於鉛球是由多種物質混合製成的,根據氣候的不同,不同國家製作的鉛球甚至連密度都不一樣。如果在切割時一律按照同樣的方法切割,則決定鉛球質量的關鍵,即重心,會出現偏差。
一般國際通用的鉛球,允許誤差為+5~25g,但辻谷工業苛刻地規定,要把誤差控制在+9~10g。辻谷的自信來源於自己長年的苦練。他從1966年開始學習製作鉛球,通過掌握原材料的成分比、學習溫度和溼度帶來的重量和密度的變化等因素,不斷地在實踐中摸索,最後成功地將誤差控制在了自己的要求範圍之內。在他手中,切割機從最初每分鐘轉500下到現在每分鐘轉900下,被人們驚呼為「神跡」。
以上這些職人只是日本職人中的冰山一角——2014年,日本厚生勞動省共認定全國149名手工藝人為「現代名工」,並對他們給予特別獎勵。這一獎項是1967年設立的。
據估計,在「日本奇蹟」的主要創造者——420餘萬家中小企業中,有超過10萬家百年以上的老鋪企業,而它們的主要支撐,是幾十萬名職人。
敬畏職人,敬畏匠人精神,敬畏那份熱愛帶來的成就。(文章轉載自
網絡,編輯整理:半個木匠)
讀後有感:半個木匠製作33種榫卯結構的過程中,深感匠人精神的重要性,除了這第一批33種榫卯結構,還要製作更多新結構,把平面的圖紙變成立體的實物,以後還要製作真正意義上的榫卯結構的家具,要想把事情做好,要想把傳統手藝繼承發展下來,必須用匠人精神來做人做事。今天觀看此文,做夢都想不到的冷門甚至不起眼的行業,因為專注於匠人精神都能綻放光彩,有感於傳統的家具木工手藝,更是需要紮實認真、實實在在、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因此特將此文與木友們分享!
朋友們若要詳細了解33種榫卯結構的名稱 、構件細節 、實物組裝圖片,可以看我QQ空間的日誌---親手做榫卯系列文章,從圖紙到實物,從理論到實踐,通過親手製作榫卯模型,真正體驗傳統家具榫卯結構之巧妙, 領略我們中國傳統木工手藝的高超智慧,和浸透其中的紮實認真、實實在在、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通過親手製作,不由感嘆古人的智慧和精益求精的製作精神,也深深理解傳統家具為何歷經百年還能經久耐用,穩固堅實,嚴密精確的榫卯結構是其關鍵,榫卯結構是古典家具的靈魂、尤其是明清家具的價值所在。
目前已經製作完成33種榫卯結構,計劃在「古典家具榫卯研究」公眾微信上,發布實物和組裝過程的照片,都是高清精彩大圖,希望跟大家一起交流分享。這幾天將陸續上傳,大家可及時關注我微信的更新.(作者:半個木匠)
文章說明:部分圖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編輯整理:半個木匠 ╱ 榫卯原創圖文:半個木匠 摘錄引用請註明出處。
半個木匠QQ:2849893145 古典家具 榫卯研究 群號:327034972
更多資訊進入空間---古典家具 榫卯研究 [http://2849893145.qzone.qq.com]
"半個木匠」微信:bgmjzjc
"古典家具 榫卯研究」公眾微信:gdjjsmyj
「古典家具 榫卯研究」 的微店
導讀:匠人精神是日本製造業的靈魂,而這正是中國絕大部分製造業所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