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國內最大的中小學在線教育平臺一起作業網,在調研了59861份家長問卷、1058296份學生問卷,同時交叉分析了4000萬用戶數據後,得出90%的父母都吼過孩子。
吼叫逐漸成為一種新的「體罰方式」,特別是我們經常在新聞中看到,家長在給孩子輔導作業時,都習慣了對孩子吼來吼去,甚至會說一些傷人的話。我們發現,吼叫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既傷自身健康還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和情緒。
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如果你想用正念理論來教育孩子,不妨來看一看這本《不吼不叫:如何平靜的讓孩子與父母合作》(簡稱不吼不叫)。這本書告訴我們,育兒過程中,沒有哪個父母是完美的,如果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現在改變還不晚。這本書用認知行為療法來告訴我們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用溫柔有愛的方式和孩子溝通,促進彼此合作、尊重和相互理解。
這本書的作者是羅娜.雷納,是一名護士、氣質諮詢師,有近50年的專業育兒經驗,她通過豐富的個人經驗和出色案例,為很多家庭解決了家庭麻煩和痛苦。羅娜.雷納提到,我們吼叫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會讓親子關係更加糟糕。
《不吼不叫》這本書告訴我們吼叫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深入淺出的分析了導致吼叫的日常因素和隱形因素,教授我們用腹式呼吸法來平復情緒,用同理心來傾聽孩子內心,以此解決親子衝突。
當你對孩子吼叫時,孩子的反應如何?
你不妨觀察一下,也許孩子的行為和表情是這樣的:對你的吼叫無動於衷,對你的話充耳不聞;當你吼叫時,他也會朝你嚷嚷;當你對他吼叫時,他會害怕的躲到桌子下面;或者馬上乖乖的聽你的話。
無論孩子表現出哪種行為,你充滿怒氣的表情,插著腰氣呼呼的樣子,都會給孩子帶來恐懼和不安。
可見,家庭中累積的憤怒會投下長長的陰影,不僅有即時的殺傷力,而且會損傷孩子的情商和社會行為。同時,父母大吼大叫也會讓孩子變得膽小自卑,甚至沒有安全感。
陳喬恩曾經在接受採訪時就談到,自己從小被母親打罵。在節目中談及母親時,神情緊張,不時向後張望, 仿佛聽到母親的腳步聲一樣。陳喬恩覺得自己的母親很冷漠,一件小事就激起母親發怒,母親的心情就跟晴雨表似的,經常陰晴不定,給陳喬恩帶來了恐懼和不安,以至於長大後仍然無法向別人敞開心扉。
教育專家陳鶴琴說:「孩子幼小的心靈極易受到挫傷,任何粗暴武斷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合時宜的,只有用溫和的方式,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
可見,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並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還會給孩子的心裡帶來創傷,想讓孩子與我們的關係越來越親密,就要擯棄這種粗暴教育。
如果我們意識到吼叫並能解決任何問題時,就要開始改變自己,還要了解導致我們吼叫的因素是什麼,只有明白了這些問題,對於改善我們的行為模式有極大的幫助。
我們對孩子不會無緣無故的動怒、發脾氣,有些因素和行為是導致我們情緒失控的導火索,我們要找到刺激我們動怒的日常因素和隱形因素,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源。
首先,理解促使吼叫的日常因素。
在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件小事會讓我們發火。突如起來的怒氣,就像預設裝置,安插在我們身上一樣,一旦觸動開關,我們的吼叫模式就開啟了。
比如,你一聽到孩子哼哼唧唧的哭聲,或者早上起來磨磨蹭蹭不穿衣服,你就會來氣;當你的伴侶將襪子扔在沙發上時,你會不由自主的發火,這些行為都是導致你發火的觸發器。
當你開始吼叫時,你的想法和情緒就會不斷升級,這是一種內部的心理狀態,你可能會感到沮喪、挫敗、痛苦,你認為伴侶懶極了,這種負面的感覺不斷的刺激你,讓你變成河東獅。等到下次,你的伴侶一進門,還沒扔襪子你就開始吵他嚷嚷了。
其次,辨識引發吼叫的隱形因素。
如果日常因素是導致我們發火的表層原因的話,那麼,在詹姆斯的案例中,我們明白,童年經歷是導致我們吼叫的深層次原因,原生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模式,會影響到成年後我們與孩子相處方式。
詹姆斯經常對女兒發脾氣,他們的女兒薩沙在吃早飯時,常常把飯扔的到處都是。他還發現,女兒很倔強,總是因為得不到滿足而大哭大鬧。詹姆斯為此很煩惱,也很沮喪,他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失敗的父親,只會對孩子大吼大叫。
詹姆斯找到了羅娜.蕾娜,向她諮詢如何解決親子之間的問題。羅娜.蕾娜與他一起回憶詹姆斯的童年經歷,通過回憶,詹姆斯發現隱藏在記憶深處的痛苦和無助。
詹姆斯的父親是軍人,對他們很嚴肅。父母非常喜歡乾淨,一旦孩子們把家裡的搞的亂七八糟,就會遭到一頓打。在詹姆斯眼裡,父母對他們總是呵斥和懲罰。詹姆斯發誓,如果以後有了自己的孩子,要給與孩子愛和平等。
但是,當真正有孩子後,詹姆斯開始重蹈父母的覆轍。詹姆斯發現薩沙扔飯的行為大大刺激了他,因為自己的父母從小灌輸的思想就是要乾淨整潔,所以當女兒把地板弄得很髒亂時,詹姆斯就會火冒三丈。
由此可見,父母的行為模式,潛移默化的印刻在詹姆斯的心裡,雖然有時會告誡自己不要成為父母那樣的人,但是輪到自己教育孩子時,依然無法擺脫父母的那套教育模式。
作者提到,如果意識到吼叫也會時代遺傳,那麼這種洞察就是一束光,幫你選擇自己做父母的方式,而不是變成你父母作風的迴響。
所以,只有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和想法,追溯根源,才能找到停止向孩子吼叫的方法。
既然知道了吼叫對孩子的影響,那麼,我們在生活中又該如何做,才能停止向孩子吼叫呢?
作者提到, 當你被孩子激怒時,可以採用ABCDE法。ABCDE法由自問、呼吸、平靜自我、確定孩子的需要、同理心等五個步驟組成。
自問:問問自己的此刻的感受如何,以及升級的想法是什麼,感受身體的哪個部位緊繃,甚至難受。能否接納自己的感受,改變自己的看法。
呼吸:要察覺自己的呼吸,如果呼吸是急促的,採用腹式呼吸法,做3-5次緩慢輕鬆的呼吸。深呼吸讓身體的每個細胞都充滿氧氣,我們在回應孩子前,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
平靜自我:讓呼吸來調整你的情緒,用積極的想法來代替不斷升級的負面想法,這樣做的目的是平復你的心情後再對孩子進行管教。
確定孩子的需要:你是否忽視了孩子的需求,他是否只是需要一個擁抱,或只是需要一個鼓勵或者是一個清晰的界限?他的行為向你傳遞了什麼信息?
同理心:置身於孩子的處境,嘗試感受他的情緒和想法。認真傾聽孩子的內心,告訴他你能明白他的感受。
我們來看一看,伊娃是如何用ABCDE五步法來解決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問題的。
伊娃是個單親母親,女兒茉莉隔周末就過來和她住在一起,伊娃有個室友叫傑西。有一天早上,傑西因為要工作,所以讓茉莉關掉電視,而茉莉還想看,兩人之間由此發生衝突。睡著的伊娃聽到客廳中兩人的吵鬧聲,間斷還能聽到女兒的哭聲。
伊娃為茉莉的行為而感到羞愧,更為傑西的霸道而感到氣憤。她感受到不斷升級的想法和情緒,她認為茉莉就是故意的,脾氣性格就跟他爸爸一模一樣;傑西作為單身女人,從來沒有體會過單親母親的生活有多麼不易,為什麼不能包容呢。
想法不斷升級,情緒不斷上漲,她脖子的緊繃感也在逐漸加強。換做以前,伊娃肯定會跑出去和傑西吵一架,並呵斥茉莉。而現在,伊娃的理性思考戰勝了本能,她用腹式呼吸法做了幾次深呼吸,努力保持平靜,以便不會帶著情緒去解決傑西和茉莉的問題。
她走到客廳,坐在茉莉的身邊,撫摸著茉莉的頭,溫柔的對她說:「你很喜歡看動畫片對嗎,今天看了什麼動畫片?」伊娃溫柔的聲音,讓本來大聲哭泣的茉莉,開始抽抽搭搭起來。伊娃轉頭對傑西說:「這麼美好的周末,還要工作,真是辛苦。電視開著,我在睡覺,肯定影響了你,很抱歉。」伊娃的聲音輕柔,充滿了母性,一下緩解了緊張氣氛,也讓傑西和茉莉慢慢放鬆下來。傑西告訴伊娃,自己到辦公室去處理工作。
隨後,伊娃對女兒說,肚子餓了,要不要和她一起做早餐。雖然茉莉開始極不情願,但在伊娃的關心下,還是答應和伊娃一起到廚房。
通過ABCDE五步法,伊娃遏制了自己發脾氣的衝動。經過練習,伊娃的對情緒的控制能力也越來越強,同時也幫助茉莉如何控制情緒。伊娃在生活中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抱怨和責備淹沒在理智的情緒中,她變得更包容和理解對方。同時,伊娃反思自己衝動易怒的性格,也在和孩子的相處不斷改變自己。
這種方法能滿足很多人的需求,最重要的是,解決了不必要的矛盾。如果孩子的行為導致你發怒,請試著用這5步法,追蹤情緒和想法,用深呼吸來平復心情,用正念理論,多了解孩子的需求,那麼你的吼叫也會越來越少。
《不吼不叫》這本書告訴我們沒有完美的父母,在育兒過程中,我們會有困境和挑戰,我們不能一味的選擇用家長的權威來管理孩子,用懲罰和吼叫來讓他們屈服。孩子不是附屬物,我們與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只有用愛和尊重,才能讓親子關係越來越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