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起鶻落:兔剛跑動,鶻就撲下去。比喻動作敏捷。也比喻作畫、寫字、寫文章等下筆迅速,沒有停頓。
鶻:隼,鳥類的一科,翅膀窄而尖,嘴短而寬,上嘴彎曲並有齒狀突起,飛得很快,善於襲擊其他鳥類,是兇猛的鳥。
(古漢)一種鷹類的猛禽。一說即隼。
從比喻義上看「兔起鶻落」實很牽強,並且此義也反映了賦予此義之時人之認識,尤其是對敏捷的認識,這裡不細加詳述。
我們要思考的應是兔與鶻是什麼關係,然後再看兔起鶻落之間又有什麼關係,這樣我能從其中學到更多東西,獲取更多啟示。
兔與鶻是什麼關係呢?
由現漢詞典及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看,鶻的特點是兇猛,也即攻擊性強,那麼兔與鶻的關係尖是鶻擒食兔,鶻是兔的天敵,兔要生存必要避免為鶻所捕獲。
也即鶻與兔的關係是食與被食的關係,兔是鶻解決飢餓的食物之一。這樣我們就可進行下一步了。
兔起與鶻落有什麼關係呢?
這裡兔、鶻均非泛指了,而是某一特定時空下特定的兔與鶻了,它們構成了食與被食的一現實關係,鶻落是因兔起,這意味著兔早已在鶻眼中又或兔起才為鶻注意並條件反射落,若是後一情況,它才與敏捷吻合,但若是前一種則不妥,若為前一種,該怎麼看呢?
鶻為何要等到兔起之後才落而非兔未起就落呢?
這裡我們要先分析一下鶻已知兔,但兔是否知鶻,即兔之起是否是因鶻,這對理解此問題很是關鍵。
首先鶻會飛,且眼銳利,這利於其在空中發現獵物;而兔子在地上,眼視力如何呢?並且其警覺範圍有多大呢?
若是兔先發現鶻,它為了求生,必會逃命,或者仍不動直至為鶻發現,若為前者則其動便易被發覺,所以這為兔落的後一種情況,若等到鶻發現之後才動此就屬於探討的情況了。
被鶻發現,由於鶻速快,一旦鶻先動則己勝算不大,所以自己欲先動,用自己動就給鶻增加了困難,這是以動制動,但這有個巨大漏洞,自己未動,鶻不知已意,即便逃,鶻也不知己如何逃,向哪個方向,這樣鶻若先動,必要考慮這些問題,這樣其動就會打折扣,但是一旦自己先動,則鶻根據自己所起便對己之意圖大致把握住了,這樣其動作就會幹脆、果斷一些,而沒有顧慮,但是自己由於知有鶻,會心意氣躁,這就更給鶻製造了機會,所以對鶻而言是後發制人,讓敵動以摸清敵之意圖,知彼知己,才全然出擊,毫不猶豫。
這是因為快速運動的物體要想改變方向是不容易的,因此它才是暴露自己最明顯方式,兔的動便是自我暴露,給鶻提供了機會。
如果是鶻早已發現兔而兔未發現鶻,鶻在兔起之後才落就更值得琢磨了。
兔不知鶻,但兔靜時其警覺仍在,因這是本能,若鶻先動,則很容易為兔所發現,這樣鶻由兔未知己而落以出其不意,而為兔發覺其還在內心確定兔奔跑的路線,可此點鶻並不能完全肯定,所以它還要隨兔而隨時調整自己。這樣兔的不同於己之設想的逃的方式就對自己而言是個意外了,這就會給兔以寶貴的脫身時間。
倘若兔未發現鶻而鶻未先動,這樣兔先動就很易放鬆警惕,並且其動也由於沒意識到鶻的存在而會自在地多,心境就不同,且其動總是有目的的,所以其動時就會向自己的目的,這就必然會對外界的警惕放鬆一些,所以此時鶻就可以由其起而動,並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捕獲。因兔若發現其認識上要有個調整期,這就為鶻創造了捕獲它的機會。
以上討論均在一般層次上,由於兔與鶻垂死之爭已很長時間了,所以兔對鶻也會有本能的反應,我們由此也可這樣認為兔發現了鶻,但不動聲色,假裝沒看見,並以沒看見的心態從事,以蒙蔽鶻,而一旦鶻對己之起採取反應,自己便可立即化實為虛,得以脫身。
因此我們還要知鶻與兔的幼長情況,這樣才好更具體分析,不過此已足夠。
正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若我們有所執就有可能為人所用。
由於兔與鶻的關係,我們欲得鶻,便可以兔為誘,讓其自動上門,用於商戰,便可以人之所欲而役人。
在教育中,有時候為了讓教育對象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我們是否也應該採用此法讓其自動上門呢?
等待、選擇和時機尤為重要。(略)
關鍵時刻,猶豫就是自取滅亡。(略)
看先發制人與後發制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