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起鶻落」中的鶻,指的是哪種鳥?古契丹人或許是因它而衰落呢

2020-12-20 小帆求知

「兔起鶻落」,這個成語一般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動作非常敏捷。

裡面的「兔」字很好理解,但對於這個「鶻」字,很多人就犯難了。

很明顯「鶻」字應該說的是一種鳥,而且是一種能捕捉兔子的鳥。

那「兔起鶻落」中的鶻,具體指的是哪種鳥呢?

說起這種鳥,古契丹人或許還是因它而衰落的呢!

1.「遊牧名族與鷹」

人類最早都是靠狩獵,來獲得食物的。

只不過後期,有些人發現種植農作物這種方式,

比狩獵那種飢一頓飽一頓的方式,要可靠得多。

於是,一部分人開始了種植,一部分人還在苦練狩獵技術。

北方地區寒冷,人們需要進食大量的肉類,來保持身體所需。

狩獵,成了一種深入北方民族骨髓的活動方式。

在長期的狩獵活動中,他們又發現一些動物,能幫助他們更方便的獲取到食物。

馬和鷹,就是最重要的兩種!

2.「鶻,是什麼動物?」

可以肯定的,鶻在古代指的是獵鷹。

但獵鷹有很多種,鶻,到底指的哪種獵鷹呢?

筆者認為,獵隼的可能性最大!

用鷹來協助捕獵,最早有記錄的,是在中亞地區。

而我國最早馴養獵鷹,應該是在東漢時期。

彼時,中原地區和西域民族的交流加強,

獵鷹馴養技術,據傳是張騫通西域後,傳入內地的。

到了唐宋時期,用大型隼類來捕獵,已經非常流行。

這時在文字記載中,就出現了「兔鶻」這種動物。

「兔鶻」,指的就是獵隼!

獵隼是一種大型猛禽,全身大部分的羽毛呈淺褐色,

只有在頸部的一些羽毛,是白色的。

它們主要捕食兔類、鼠類等動物,所以古人將其稱之為「兔鶻」、「兔虎」等。

獵隼能捕捉到行動迅捷的野兔,主要靠的是敏銳的眼力和極快的速度。

在發現獵物之後,它們能以75~100米/秒的高速俯衝,

在靠近獵物的瞬間,迅捷無比的出爪!一般的野兔,基本無法倖免。

最為關鍵的是,這傢伙雖然兇猛,可遇到人類之後,居然很容易被馴養。

要是換作其他高傲的猛禽,無論你怎麼餓它,都不會幫你「跑腿做事」呢。

3.「契丹與獵隼」

古代遊牧民族好狩獵,獵隼自然是它們的最喜歡的動物。

而兇猛的動物特性,讓獵隼成為很多遊牧民族彰顯權威的標誌。

現在的獵隼是蒙古國的國鳥,而在古代,諸多遊牧民族對它也是趨之若鶩,比如契丹族。

只不過古契丹人,在處理獵隼的問題上,出了很大的問題!

契丹族建立的遼國,曾一度稱雄整個北方。

那時的契丹人,無論是北方諸部落,還是中原民族,都無人感直攖其鋒。

契丹人極喜歡獵隼,於是就要求北方各部族,按時進貢一定數量的獵隼。

獵隼畢竟是一種猛禽,捕捉起來非常困難。

可驕奢的契丹人卻不管這些,硬性要求,達不成指標,就施加嚴懲。

北方各部族,民怨沸騰,怨聲載道。

因為進貢獵隼這事,契丹人大失民心……

契丹的衰落,當然不能全歸咎於進貢獵隼這種事上。

但他們成功之後的驕奢淫逸、玩物喪志,卻可以通過獵隼體現出來。

此時的契丹人,也許已不能用獵隼,這迅捷的猛禽來作代表了……

信息紛擾,不如學點知識!關注帳號,了解更多!

相關焦點

  • 成語中的教育智慧:《兔起鶻落》告訴我們的智謀,原來謀略在其中
    兔起鶻落:兔剛跑動,鶻就撲下去。比喻動作敏捷。也比喻作畫、寫字、寫文章等下筆迅速,沒有停頓。鶻:隼,鳥類的一科,翅膀窄而尖,嘴短而寬,上嘴彎曲並有齒狀突起,飛得很快,善於襲擊其他鳥類,是兇猛的鳥。(古漢)一種鷹類的猛禽。一說即隼。
  • 傳統不可丟 大遼國皇帝都要親自捕魚抓鵝 契丹人有哪些漁獵絕活?
    不過,在很多宋人的筆記中,詳細介紹了契丹人的漁獵之法,或許本是中原士大夫茶餘飯後的談資,但也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畢竟契丹人作為一個獨立的族群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所以頭魚都是牛魚,也稱牛頭魚,按照當時書中描寫,應該是大型鱘鰉魚一類。有多大呢,看名字就知道了,頭大如牛。史書中說大的能有二三丈長,當然這麼大的魚,註定早早就被吃光了。既然是頭魚,就必須由皇帝親自捕獲。皇帝和皇后早早就要住在冰面上。侍從們在要捕魚前,在河的上下十裡「以毛網截魚,令不得散逸,雙從而驅之,使集冰帳。」
  • 「飲鴆止渴」中的毒鳥到底是哪種鳥?
    在「飲鴆止渴」這個成語中,鴆是傳說中的一種毒鳥,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那麼這種叫做「鴆」的鳥到底長啥樣子呢?先秦時代著成的《山海經》中說:「鴆大如雕,紫綠色,長頸赤喙,食蝮蛇之頭,雄名運日,雌名陰諧也。簡單了說古人認為 「鴆」這種鳥像雕,愛吃毒蛇的頭,所以它自己也變得很毒。然而,在中國迄今為止,也沒有發現一種有毒的鳥類。
  • 《登鸛雀樓》樓中的「鸛雀」是哪種鳥?實際並非一種,你見過哪種
    這首唐詩作者是王之渙,字季凌,祖籍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詩中的「鸛雀樓」又是哪裡呢?它位於山西永濟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黃河東岸,始建於北周時期,大約在公元557~571年,由北周大將軍宇文護主持建造,在當時為一座軍事戍樓。因其氣勢宏偉,紅樓遠望視野開闊,下視黃河有騰空欲飛之感,時名「雲棲樓」,又因在永濟蒲州以西又稱作「西城樓」或「西樓」,人們還發現鸛雀等鳥類喜歡棲息在這座樓上,故又稱之為「鸛鵲樓」或「鸛雀樓」。
  • 無酒不歡的契丹人
    在巴林左旗博物館,藏有多種大、中、小型雞冠壺,大者尺餘,小者三寸許。另外還有盤口揹帶壺,除此能拴於馬背的酒器外,還有長頸陶瓶、牛腿瓶等。宋蘇頌來到遼地後曾賦詩描寫:「……行營到處即為家。千裡山川無土著,四時畋獵是生涯」。因契丹人以畋獵畜牧為生,他們居無定所,隨水草而遷徒。有了這些拴於馬背上的酒器,就大大地方便了他們途中飲酒的習慣。
  • 我們誤解800年,它其實指一種鳥
    不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在大家打麻將贏牌之後都會高喊「和(hú)」呢?其實我們誤會了800年之久,它實際上指的是一種兇猛的大鳥。關於麻將的起源,雖然眾說紛紜,但是最為確切的記載應該是在兩宋時期。在當時,江蘇太倉是皇家的御用糧倉,由於江南地區的水稻產量很高,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的糧食從這裡進出。
  • 遼朝滅亡後,契丹人去哪兒?
    耶律大石死後,西遼歷經蕭塔不煙、耶律夷列、耶律普速完三代君主後,到耶律直魯古時期,由於長期對外戰爭,西遼的國力走向衰落,最終被屈出律篡國。蒙古帝國崛起後,西遼於嘉定十一年(1218)被大蒙古國所滅。由耶律大石率領西遷的這部分契丹人後來可能融合於回鶻、蒙古和中亞當地人中了。
  • 臺媒:打麻將又名打麻雀 它的由來是什麼呢?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打麻將是大家過節喜愛的娛樂活動,可是麻將的由來是什麼呢?打麻將又名「打麻雀」,由來還真的跟麻雀有關。那筒、條、萬究竟代表什麼呢?「筒」就是槍筒,它的圖案就是火藥槍的橫截面,幾筒則表示幾支火藥槍;「條」就是「束」,是指用細繩串起來的雀鳥,表示消滅了多少雀患,所以「一條」的圖案以鳥代表,幾條就是幾束鳥,獎金就按鳥的多少計算;「萬」即賞錢的單位,幾萬就是最終領到賞錢的數目。
  • 縱橫北方草原數百年的契丹人,為何最後卻出現在雲南?
    而在眾多主角當中,或許最讓人心生崇敬又哀婉感嘆的,就是《天龍八部》的男主「契丹人蕭峰」。蕭峰本姓喬,原本是妥妥的漢人子民,但隨著真相抽絲剝繭般展開,他卻成了中原豪傑口中的「契丹狗賊」,成了遼國貴族的後裔。
  • 21世紀的今天,為何還有些歐洲人,把中國人稱為「契丹人」呢?
    看過《天龍八部》的朋友都知道,主角喬峰原本是契丹人,但卻被漢人撫養長大,後來成為丐幫幫主,不過當他的身份被揭穿時,他只好放棄幫主之位,然後回到遼國做真正的契丹人,小說中當時是北宋,漢人跟契丹人之間經常相互拼殺,所以才有了《天龍八部》的故事。
  • 以下哪種鳥被稱為鳥中熊貓?微博森林驛站5月9日今日答案
    以下哪種鳥被稱為鳥中熊貓?微博森林驛站5月9日今日答案時間:2020-05-09 15:45   來源:川北在線綜合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以下哪種鳥被稱為鳥中熊貓?微博森林驛站5月9日今日答案 以下哪種鳥被稱為鳥中熊貓?
  •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皇后述律平是契丹人還是回鶻人?
    千百年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大遼王朝開國皇帝的皇后述律平是回鶻人,是不知從何處遷到西拉沐倫河流域的一支回鶻部落,因與耶律阿保機所在的契丹迭剌部為鄰,就與迭剌部通婚,被稱之為「右大部」。
  • 「飲鴆止渴」中的毒鳥到底是那種鳥?
    在「飲鴆止渴」這個成語中,鴆是傳說中的一種毒鳥,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那麼這種叫做「鴆」的鳥到底長啥樣子呢? 先秦時代著成的《山海經》中說:「鴆大如雕,紫綠色,長頸赤喙,食蝮蛇之頭,雄名運日,雌名陰諧也。簡單了說古人認為 「鴆」這種鳥像雕,愛吃毒蛇的頭,所以它自己也變得很毒。然而,在中國迄今為止,也沒有發現一種有毒的鳥類。
  • 大遼滅亡之後,數百萬的契丹人哪裡去了?
    契丹族是我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中一個非常強悍的民族,歷史文獻最早記載契丹族開始於公元389年,柔然部戰敗於鮮卑拓跋氏的北魏。在戰事動蕩的歲月中,各部氏族走向聯合,逐漸形成了契丹民族,在北魏時就有契丹八部之說: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絮部、黎部、吐六於部。唐朝初年,契丹族形成了統一的大賀氏聯盟。開元年間,大賀氏聯盟解體,契丹人又建立了遙輦氏部落聯盟,依附於後突厥汗國,與大唐屢有戰爭。
  • 最像鳳凰的四種鳥,哪一種是鳳凰的原型呢?
    鳳凰到底是事實存在過的,還是一種完全想像出來的動物呢?大家爭論還是很大。因為根據鳳凰現在的形象,我們無法從任何一種自然界中的動物中找到跟它們一模一樣的動物,現在大家印象中的鳳凰的形象一般是根據詩經《爾雅·釋鳥》中的:「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想像而來的,後來又再次加工,增加了更多的華貴,豔麗的元素,形成了現在鳳凰的大體形象。
  • 如今還有契丹人的後裔嗎?
    契丹人是中國古代北方地區的一個遊牧民族。「契丹」這個名字最早出現於公元554年編寫的《魏書》。當時的契丹只不過是從鮮卑眾多部落中分裂出來的一個小部落。在經過幾百年的艱難發展後,直到唐朝末期,契丹才從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轉變成為北方草原的新一代霸主。
  • 金朝衰落有多快?短短兩年從盛世跌落谷底,整個國家幾乎完全崩潰
    而1161年是一個很特殊的年份,這一年,金國第四位皇帝完顏亮舉兵南侵,迎戰的正是我們熟知的南宋詩人辛棄疾,但因金國內訌,完顏亮被暗殺,第5位皇帝金世宗完顏雍繼位,隨後才真正剎住了了宋金戰爭的"馬蹄"。
  • 「和尚」是梵文在古西域語中不確切的音譯
    信徒出家的程序,因時因地而有不同。受戒的類型一般有沙彌戒和比丘戒兩類。受沙彌戒者年齡在七周歲以上,共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亂、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矍、不視聽歌舞、不坐臥高廣大床、不食非時食、不蓄金銀財寶等)。比丘戒也稱具足戒,受戒者年齡必須在20歲以上,所受戒條,男為250條,女為348條。按照佛門法規,出家佛教徒的衣食都要與世俗有所不同,要僧衣素食。
  • 金朝籠絡契丹人為其安定處所,為何契丹人還「不識好歹」,頻繁起義
    遼朝覆滅,許多契丹人都很思念自己的國家,儘管當時的金朝對契丹人實行了很多籠絡的措施,但是作為一個非常有自尊心的民族。怎麼會放棄自己的國家,轉而投向滅國的敵人呢,他們對滅亡遼朝的金朝肯定懷有一定的宿怨,滅了我的國家還想留著我為金朝效力,我又怎麼能放下尊嚴而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