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不可丟 大遼國皇帝都要親自捕魚抓鵝 契丹人有哪些漁獵絕活?

2020-12-19 遼風物語

契丹人祖輩活動的區域在東北的西部,既有廣闊蒙古草原可以放牧,又有山林水澤可以漁獵,所以契丹人是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的結合體。也因此,他們的生存條件要高於草原民族,而遊獵的習俗又使得「彎弓射獵本天性」的契丹人不怯於戰。

強大起來的契丹人一直尊崇祖輩的漁獵傳統,哪怕是後期契丹貴族腐化墮落了,但是根據逐水草而居的傳統形成的四季捺缽制度仍然被皇帝和貴族們遵循。也就是皇帝和大臣們並不定居,帝國的中樞一年四季都在車馬移動之中,年年周而復始。出使遼國的蘇頌就有詩傳世,「行營到處即為家,一卓穹廬數乘車。千裡山川無土著,四時畋獵是生涯。」

遼墓壁畫所繪契丹人出行圖

同時代的宋朝人就說契丹人,「畜牧畋漁以食,皮毛以衣,轉徙隨時,車馬為家」而且「四時遊獵」。很多宋人譏諷契丹人的「四時遊獵」,認為他們是安於享樂,不務正業。但殊不知漁獵傳統正是契丹人的安身立命之法,尤其是大規模的圍獵,則等於一次軍事演習。

不過,在很多宋人的筆記中,詳細介紹了契丹人的漁獵之法,或許本是中原士大夫茶餘飯後的談資,但也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畢竟契丹人作為一個獨立的族群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遼國皇帝果然生猛 用大鐵鉤捕魚

宋遼檀淵之盟後,真宗、仁宗朝有一位名臣也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宋綬,他寫了一本書,叫《契丹風俗》。關於契丹人鑿冰窟窿冬捕之事,他寫道,

「蕃(契丹)俗喜罩魚,設氈廬於河之上,密掩其門,鑿冰為竅,舉火照之,魚盡來湊,即垂釣竿,罕有失者。」

宋綬描寫的是一般契丹人如何捕魚,而大遼國皇帝卻不用魚竿,而是用鉤子。

東北各地處處開花的冬捕都聲稱始於遼代

南宋著名學者程大昌對宋遼歷史頗有研究,在其《演繁露》中就說,

「魯河鉤牛魚,虜中盛禮,意慕中國賞花釣魚,然非釣也,鉤也。」

這個虜中盛禮就是重要典禮的意思。大遼皇帝開年大事就是春捺缽,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到了預定的行營駐紮之後,皇帝的一項最重要任務就是捕頭魚。

這頭魚當然不能小,不然皇帝多丟分。所以頭魚都是牛魚,也稱牛頭魚,按照當時書中描寫,應該是大型鱘鰉魚一類。有多大呢,看名字就知道了,頭大如牛。史書中說大的能有二三丈長,當然這麼大的魚,註定早早就被吃光了。

既然是頭魚,就必須由皇帝親自捕獲。皇帝和皇后早早就要住在冰面上。侍從們在要捕魚前,在河的上下十裡「以毛網截魚,令不得散逸,雙從而驅之,使集冰帳。」

然後在皇帝面前的冰面上鑿四個洞,一個是要鑿穿見水的,三個能看到河裡的情況就行。魚也是想呼吸新鮮空氣的,於是都湊到了鑿穿的窟窿前。

然後皇帝就用帶著繩索的大鐵鉤朝窟窿裡扔就行了,聚集了那麼多魚,一鉤一個準。等中鉤的魚掙扎累了,就直接拽上來。然後就開始「頭魚宴」。

頭魚宴是用來招待重臣以及藩屬民族的,因為女真勢力逐漸強大,所以遼國後期的春捺缽一般都在與女真勢力的交界處,四千精兵隨駕自然是有炫耀武力的意思。金國太祖完顏阿骨打就是因為在春捺缽上差點被遼帝殺掉,所以才起兵造反的。

天鵝這麼美 卻有專取腦髓的刺鵝錐

現代人沒事還要來點野餐燒烤的,整個大遼國的國家機構都跟著皇帝一年四季地遷徙,那就更得時不時來個宴會熱鬧熱鬧了。「頭魚宴」之後就是「頭鵝宴」。

天鵝未至,卓帳冰上,鑿冰取魚。冰泮,乃縱鷹鶻捕鵝雁。——《遼史》

就是說,河面還結冰的時候,捕頭魚。等冰面化開了,天鵝飛來了,就開始抓天鵝了。

天鵝湖的芭蕾舞是挺美,不過契丹人是把天鵝當食物的。契丹詩人寫過,「平沙軟草天鵝肥。胡兒千騎曉打圍。」

冰融雪化後的第一隻天鵝必須由皇帝捕獲,與頭魚一樣,為「頭鵝」。

「打鼓驚天鵝飛起,縱海東青擒之,得一頭鵝,左右皆呼萬歲。」——《燕山雜錄》

關於捕獵頭鵝,《遼史》有著比較詳細的記載。

簡單說,就是大家都穿著迷彩服(墨綠色衣服),隔著五七步就站一個人。上風處有瞭望哨,看到天鵝在水面就舉旗示意。然後趕過去的侍從們就敲鑼打鼓地讓天鵝受驚飛起。

隨即「五坊擎進海東青鶻,拜授皇帝放之。」

海東青是獵鷹中的一種,為契丹貴族所喜愛,尤其是捕獵頭鵝時,不是用箭射,而是要放海東青去捉。

海東青的個頭比天鵝略小,所以撲上去之後,基本上是兩鳥都掉在地上。

而皇帝負責抓天鵝的侍從必備的是一把錐子,名為「刺鵝錐」。當天鵝落地後,侍從就會趕過去,「舉錐刺鵝,取腦以飼鶻。」

陳國公主墓就出土了這樣一支玉柄銀錐。

玉柄銀錐「刺鵝錐」

捕獲頭鵝之後,自然又要大宴群臣,「皇帝得頭鵝,薦廟,群臣各獻酒果,舉樂。」是為「頭鵝宴」。

狩獵好幫手 長腿細腰犬 敢跟老虎鬥

頭鵝屬於皇帝,是因為鷹是皇帝的,實則抓捕頭鵝都是專業人士幹的,為了更好地漁獵,大遼國成立了「監鳥獸詳穩司」,完全是一條龍服務。做好了自然有賞,做不好,那可是會掉腦袋的。

《遼史》記載,一名負責飼養、訓練「海東青」的人,就因捕鵝有功,居然被提拔為了「工部尚書」。

遼穆宗時期,侍從沙剌迭因為偵查不到位,延誤了捕鵝時機,最後受「炮烙」、「鐵梳」的酷刑而死。

海東青是漁獵的一大助力,而契丹人圍獵大型猛獸時,還有其他的幫手。

「獵,遇三虎,縱犬獲之」——《遼史》

遼興宗的獵犬也是夠厲害,三隻老虎都能拿下。

遼墓壁畫中的獵犬(中間部)

不少遼墓中的壁畫上都有獵犬的影子,與我們現在的寵物狗不一樣,契丹人的獵犬都是長腿細腰犬,看著就十分矯健。經常與海東青一起在壁畫中出現。

宋朝人寫的書中,還提到了遼國一直特別兇悍的獵犬,「舜民又問:北地雕窠中生獵犬,果否?答云:亦有之,然極難得。今駕前有二隻,其性頗異,每獵而獲,十倍於常犬。」——張舜民《使北記》

在雕的窩裡生出的獵犬,這個就有點讓人難以置信了。

而前面提到的宋綬在《契丹風俗》中則介紹了另一種狩獵幫手,就是豹子。

「出三豹,甚馴,馬上附人而坐。獵則以捕獸」。

這是他出使遼國時在木葉山契丹人的宿營地親眼所見。

用鹽來當誘餌 要麼就裝母鹿誘捕公鹿

在關於遼國的史料中,記載最多的是契丹人獵鹿。

我們現在比較流行的滋養品鹿茸,早在遼國時代就有切片吃的傳統了,「茸如茄者,切食之。」——《遼史拾遺》

契丹人

古代人做點啥事都講究儀式感,「每出獵,必祭其神,以祈多獲。」(《遼史·國語解》)

而契丹人狩獵之神是「熙鹿神」,鹿不僅在遼國境內數量眾多,而且鹿肉營養價值更高,尤其能促進血液循環,對抗寒有所裨益。

契丹人獨特的捕鹿手段有這麼幾種。

「鹿性嗜鹹,灑鹽於地,以誘鹿,射之。」 這種辦法稱為「舐鹼鹿」。

鹿如果警惕性高,契丹人還要模擬鹿的聲音,吸引鹿過來,稱之為「呼鹿」。

「伺夜將半,鹿飲鹽水,令獵人吹角效鹿鳴,既集而射之。」——《遼史》

還有一種辦法就是由人假扮成鹿,學母鹿求偶的聲音,吸引公鹿過來。

「每歲於白露後三日,獵者衣鹿皮、戴鹿頭。天未明,潛伏草中,吹木筒作聲。牡鹿聞之,以為求其偶也,遂踴躍至,至則利鏃加焉,無得脫者」。——《遼史拾遺》

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都是契丹的狩獵對象和食材。

宋人路振出使遼國後在《乘軺錄》中記載了契丹人宴席的飲食,「熊肪、羊豚、雉兔之肉為濡肉,牛、鹿、雁、鶩、熊、貉之肉為臘肉,割之令方正,雜置大盤中。」

物語說

「舂糧煮雪安得飽,擊兔射鹿誇強雄。」長期的狩獵不僅僅是讓契丹人掌握了各種漁獵手段,更是使其騎射成為本能一般。而皇帝和貴族們都要參加的大規模狩獵,不僅是娛樂活動,也是一場場的軍事演習,即是「縱馬於野,馳兵於民。」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崛起之時,契丹人擅長的漁獵不僅使得戰士驍勇,而且解決了後勤問題,"六百餘裡行且獵,日有鮮食,軍上皆給"。

元朝脫脫在著《遼史》時總結契丹的戰力,「挽強射生,以給日用……以是制勝, 所向無前。」就是說,契丹人行軍打仗都不用帶輜重,所以漁獵是契丹人安身立命的傳統。

可以說,大遼國能立國二百年,堅持漁獵傳統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但就如取而代之的女真人所言,過猶不及,和平日久,契丹人長期遊獵不理政務,「承平日久,無以為事……內外騷然,所以亡也。」

參考資料《遼史》、《契丹風俗》、《演繁露》、《燕山雜錄》、《使北記》、《遼史拾遺》

相關焦點

  • 契丹皇帝真是任性,四季都在外面畜牧畋漁,玩樂之間就把政事辦了
    當時,趙匡胤在北宋建立較早,是在公元960年,而大契丹遼國是在916年由契丹人耶律阿保機建立,如果從更確切地說,可以追到907年阿保機為契丹盟主時。儘管契丹遼國並未被記錄在中國傳統的史書上,但中國的二十四史,就有了遼史的地位。
  • 五分鐘認識大遼:有五個京城,皇帝卻常年坐氈車、住帳篷
    大遼,契丹人建立的國家。除了統治者契丹人,境內還住著人口最多的漢人、被滅國的渤海人和部分女真人等等。契丹遼國面積廣大,也豪氣,先後建立了五個京城。這些都是很好的,可契丹人不怎麼住。他們呢,喜歡一年四季坐著氈車到處巡遊,連國家大事都在車馬上商量。所以,五個京城究竟什麼樣?
  • 金國滅了遼國,卻只佔領了遼國1/4的領土,原因很簡單!
    在金國厲兵秣馬滅掉遼國之後,僅僅是將遼國大約1/4的東北地區納入版圖,而此時的蒙古並未興起,還只是一些鬆散的部落,原屬遼國的蒙古高原和漠北廣闊地區也並沒有太多強大的勢力,此時國力正強的金國為什麼不將遼國廣闊的土地納入自己的版圖呢?
  • 大遼滅亡之後,數百萬的契丹人哪裡去了?
    其中,北柔然退到外興安嶺一帶,成為蒙古人的祖先室韋;而南柔然避居今內蒙古的西喇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以聚族分部的組織形式過著遊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在戰事動蕩的歲月中,各部氏族走向聯合,逐漸形成了契丹民族,在北魏時就有契丹八部之說: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絮部、黎部、吐六於部。
  • 無酒不歡的契丹人
    「聽說契丹人很能喝?」「到底有多能喝?」這要從遼國的皇帝說起。因為北部飲酒有逼酒的習俗,比如先用盅,再用盞,掃蕩戰場上大碗,所以,就有喝出人命的時候。當時有個有趣事,值得一提。就是在接待中原來使時,遼方接伴隊伍要拉上一口棺材隨行,這是為了防備因灌酒致死而措手不及。正應了一句今人的話:喝死拉倒。連皇帝都如此嗜酒,更何況低下的臣民了。但是,要說對酒的痴迷程度,遼國的第四個皇帝遼穆宗耶律璟,相對於耶律阮來說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 歷史上的契丹人,如今成為了哪個民族?說出來有點不相信
    我們知道中國是一個多元化的國家,現在我們國家有56個民族,就如同那歌裡唱的一般「56個民族,56支花,56個民族是一家」,但是這56個民族之中卻沒有契丹族,作為中國歷史上曾經和大宋王朝分庭抗禮的強大王朝,契丹族難道就真的隨同遼國的歷史而煙消雲散了嗎?所以今天我們就蹭一波熱度,來來聊一聊熱播劇《燕雲臺》之中的契丹人如今去哪兒了?
  • 耶律璟:遼國歷史上的「睡王」皇帝,在位期間不幹好事,終究被殺
    遼國是契丹人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從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一直到末代皇帝耶律延禧一共傳了九位皇帝,享國210年。可能大家不知道這是個什麼概念,我們拿同時期的中原王朝對比。唐朝滅亡後進入了五代十國建立。短短半個多世紀北方更換了五個封建王朝,十幾位皇帝,可以說政局動蕩不安。
  • 與宋朝同時期的遼、金兩國都有哪些統治制度,二者又有何區別?
    遼的政治制度背景 遼國建立後,境內有漢人、契丹人、渤海人等,需要進行適應這些不同民族和不同生產方式的統治,於是建立了一套不同於漢人的獨特政治制度
  • 存世219年的遼國是怎麼滅亡的
    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公元916年始建年號,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 。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耶律德光於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遼,改年號為"大同" 。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
  • 遼國覆滅後,契丹人去哪了?通過DNA技術,專家們找到了答案
    宋朝為了國家的安寧,加上契丹族本身也彪悍無比,在兩國交戰多次無果之後,宋朝選擇了和遼國建交。遼國由於多年沒有經歷戰爭的洗禮,整個國家也開始腐化了,在中國封建思想的洗腦下成為一個腐敗的封建王朝。女真族就是在這樣的壓迫下崛起,隨後推翻了遼國政權,只剩下耶律大石帶了一批人逃到了西域。
  • 假如你是以下幾個姓,很有可能是契丹人的後代!
    大家對於我國歷史上的契丹建國有多少的了解呢?對於契丹族的姓氏又知道多少,有可能你就是契丹族的後裔,而自己卻無所知。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來了解一下關於契丹族姓氏的事。從我國歷史來看,契丹建國是從公元的九一六年開始建立,一直到公元的一一二五年遼國誕生,契丹建國的歷史結束,退出了歷史舞臺。如今遼王朝也已經逝去了近九百年。
  • 為什麼說遼國若亡,北宋也快保不住了?一個致命因素宋朝沒弄明白
    北面有強大的遼國,他們佔據了幽雲十六州這些廣闊的平原地帶。有了這個地帶,遼國可以隨時進攻北宋,而北宋卻沒有任何天險可以依靠,只能依靠平原上的人工建築作為點狀據點,以此,來抵擋契丹人的鐵騎。更有甚者,北宋的步兵都是靠著血肉之軀,抵擋契丹騎兵的進攻,就算贏了,也是慘勝。
  • 透過遼代繪畫看遼代契丹文化,契丹人到底是如何狩獵的?
    雖然這是遊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權,但是其歷代統治者都對中原文化十分重視。特別是在定都開封以後,在遼國統治者內部掀起了一股漢文化熱潮。所以遼代出現了很多技藝高超的畫家。他們在創作作品時既融合了中原繪畫的技巧又加上自己民族本身的遊牧傳統。
  • 遼國公主墓中一件文物,精緻考究,其用途卻讓現代人難以接受
    唐哀帝天祐四年三月,唐朝最後一任皇帝唐哀帝李柷,被迫把皇位「禪讓」給大軍閥朱溫。曾經盛極一時的唐朝,在一片哀歌中就此落幕,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持續半個世紀的五代十國大亂世就此開啟。
  • 究竟誰是遼國最長壽的皇帝?
    此後遼國(契丹)歷經九代皇帝,享國二百零九年。宋宣和七年、遼保大五年、金天會三年(1125年),遼國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軍擒獲,遼滅於金。 至遼世宗在火神澱遇弒後,隨駕的壽安王耶律璟趁亂逃出,隨後帶兵鎮壓叛亂,親自消滅耶律察割叛軍。之後耶律璟趁勢自立為帝,即遼穆宗,遼國世系轉回遼太宗一系。遼穆宗為人不喜好女色,但好殺戮,經常親手殺人,近侍被殺者無數。同時對於宗室待之嚴苛,處置誅殺多名宗室(包括叔父耶律李胡父子)。這使得宗室貴族惶惶不可終日。
  • 遼國「攝政王」:你只知他的緋聞,卻不知他的牛掰
    當時,中原正處於五代十國大亂世,耶律阿保機趁機擴張國土。隨著契丹國面積不斷擴大,出現了同一地區內混雜著漢人和契丹人兩種族群的情況。由於生活習慣不同,契丹人要放牧,漢人要種地,難免會發生族群磨擦。為維持社會穩定,耶律阿保機首創南北「兩院制」,以漢人擔任南院官員,負責管治國境內的漢人族群;以契丹人擔任北院官員,負責調和契丹族群矛盾。
  • 遼國繁盛一時,滅國之後契丹人四散逃亡,如今身處何地
    在北宋王朝時期,我國北方有一個實力強大的割據政權,它憑藉強大的武裝力量,頻繁進攻北宋城池,戰火連天。它就是廣為人知的大遼政權,也就是遼國。遼國的創立者是契丹人,一個馬背上長大的少數民族。隨著金國的崛起,最終遼國在北宋和金的夾擊下滅亡了。
  •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皇后述律平是契丹人還是回鶻人?
    留意一下史料:在六世紀末,隋王朝強大,在隋文帝的幹預下,契丹人成了隋朝防禦突厥與高麗的緩衝力量,「契丹別部出伏等背高麗,率眾內附」;之後,另有「別部四千餘家背突厥(回鶻就是突厥的一個分支)來降」,使得契丹人「部落漸眾」,「分為十部」。
  • 金國被蒙古滅了,是因為漁獵民族打不過遊牧民族嗎?
    文/快哉風大家都知道,金國是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女真族,就是滿族的前身。而女真也好,滿族也好,並非很多人印象中的遊牧民族,歷史課本告訴我們:他們是漁獵民族。圖:同為漁獵民族的赫哲族捕魚畫像而遊牧民族則是「逐水草而居,來去如風」的馬背上的民族,中國歷史上,屢次侵擾中原王朝的匈奴、鮮卑、突厥,就是典型的遊牧民族。後來的蒙古人,則達到了遊牧民族的頂峰,滅金滅宋,西徵歐洲,讓全世界嘗到了苦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