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祖輩活動的區域在東北的西部,既有廣闊蒙古草原可以放牧,又有山林水澤可以漁獵,所以契丹人是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的結合體。也因此,他們的生存條件要高於草原民族,而遊獵的習俗又使得「彎弓射獵本天性」的契丹人不怯於戰。
強大起來的契丹人一直尊崇祖輩的漁獵傳統,哪怕是後期契丹貴族腐化墮落了,但是根據逐水草而居的傳統形成的四季捺缽制度仍然被皇帝和貴族們遵循。也就是皇帝和大臣們並不定居,帝國的中樞一年四季都在車馬移動之中,年年周而復始。出使遼國的蘇頌就有詩傳世,「行營到處即為家,一卓穹廬數乘車。千裡山川無土著,四時畋獵是生涯。」
遼墓壁畫所繪契丹人出行圖
同時代的宋朝人就說契丹人,「畜牧畋漁以食,皮毛以衣,轉徙隨時,車馬為家」而且「四時遊獵」。很多宋人譏諷契丹人的「四時遊獵」,認為他們是安於享樂,不務正業。但殊不知漁獵傳統正是契丹人的安身立命之法,尤其是大規模的圍獵,則等於一次軍事演習。
不過,在很多宋人的筆記中,詳細介紹了契丹人的漁獵之法,或許本是中原士大夫茶餘飯後的談資,但也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記錄。畢竟契丹人作為一個獨立的族群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遼國皇帝果然生猛 用大鐵鉤捕魚
宋遼檀淵之盟後,真宗、仁宗朝有一位名臣也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宋綬,他寫了一本書,叫《契丹風俗》。關於契丹人鑿冰窟窿冬捕之事,他寫道,
「蕃(契丹)俗喜罩魚,設氈廬於河之上,密掩其門,鑿冰為竅,舉火照之,魚盡來湊,即垂釣竿,罕有失者。」
宋綬描寫的是一般契丹人如何捕魚,而大遼國皇帝卻不用魚竿,而是用鉤子。
東北各地處處開花的冬捕都聲稱始於遼代
南宋著名學者程大昌對宋遼歷史頗有研究,在其《演繁露》中就說,
「魯河鉤牛魚,虜中盛禮,意慕中國賞花釣魚,然非釣也,鉤也。」
這個虜中盛禮就是重要典禮的意思。大遼皇帝開年大事就是春捺缽,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到了預定的行營駐紮之後,皇帝的一項最重要任務就是捕頭魚。
這頭魚當然不能小,不然皇帝多丟分。所以頭魚都是牛魚,也稱牛頭魚,按照當時書中描寫,應該是大型鱘鰉魚一類。有多大呢,看名字就知道了,頭大如牛。史書中說大的能有二三丈長,當然這麼大的魚,註定早早就被吃光了。
既然是頭魚,就必須由皇帝親自捕獲。皇帝和皇后早早就要住在冰面上。侍從們在要捕魚前,在河的上下十裡「以毛網截魚,令不得散逸,雙從而驅之,使集冰帳。」
然後在皇帝面前的冰面上鑿四個洞,一個是要鑿穿見水的,三個能看到河裡的情況就行。魚也是想呼吸新鮮空氣的,於是都湊到了鑿穿的窟窿前。
然後皇帝就用帶著繩索的大鐵鉤朝窟窿裡扔就行了,聚集了那麼多魚,一鉤一個準。等中鉤的魚掙扎累了,就直接拽上來。然後就開始「頭魚宴」。
頭魚宴是用來招待重臣以及藩屬民族的,因為女真勢力逐漸強大,所以遼國後期的春捺缽一般都在與女真勢力的交界處,四千精兵隨駕自然是有炫耀武力的意思。金國太祖完顏阿骨打就是因為在春捺缽上差點被遼帝殺掉,所以才起兵造反的。
天鵝這麼美 卻有專取腦髓的刺鵝錐
現代人沒事還要來點野餐燒烤的,整個大遼國的國家機構都跟著皇帝一年四季地遷徙,那就更得時不時來個宴會熱鬧熱鬧了。「頭魚宴」之後就是「頭鵝宴」。
天鵝未至,卓帳冰上,鑿冰取魚。冰泮,乃縱鷹鶻捕鵝雁。——《遼史》
就是說,河面還結冰的時候,捕頭魚。等冰面化開了,天鵝飛來了,就開始抓天鵝了。
天鵝湖的芭蕾舞是挺美,不過契丹人是把天鵝當食物的。契丹詩人寫過,「平沙軟草天鵝肥。胡兒千騎曉打圍。」
冰融雪化後的第一隻天鵝必須由皇帝捕獲,與頭魚一樣,為「頭鵝」。
「打鼓驚天鵝飛起,縱海東青擒之,得一頭鵝,左右皆呼萬歲。」——《燕山雜錄》
關於捕獵頭鵝,《遼史》有著比較詳細的記載。
簡單說,就是大家都穿著迷彩服(墨綠色衣服),隔著五七步就站一個人。上風處有瞭望哨,看到天鵝在水面就舉旗示意。然後趕過去的侍從們就敲鑼打鼓地讓天鵝受驚飛起。
隨即「五坊擎進海東青鶻,拜授皇帝放之。」
海東青是獵鷹中的一種,為契丹貴族所喜愛,尤其是捕獵頭鵝時,不是用箭射,而是要放海東青去捉。
海東青的個頭比天鵝略小,所以撲上去之後,基本上是兩鳥都掉在地上。
而皇帝負責抓天鵝的侍從必備的是一把錐子,名為「刺鵝錐」。當天鵝落地後,侍從就會趕過去,「舉錐刺鵝,取腦以飼鶻。」
陳國公主墓就出土了這樣一支玉柄銀錐。
玉柄銀錐「刺鵝錐」
捕獲頭鵝之後,自然又要大宴群臣,「皇帝得頭鵝,薦廟,群臣各獻酒果,舉樂。」是為「頭鵝宴」。
狩獵好幫手 長腿細腰犬 敢跟老虎鬥
頭鵝屬於皇帝,是因為鷹是皇帝的,實則抓捕頭鵝都是專業人士幹的,為了更好地漁獵,大遼國成立了「監鳥獸詳穩司」,完全是一條龍服務。做好了自然有賞,做不好,那可是會掉腦袋的。
《遼史》記載,一名負責飼養、訓練「海東青」的人,就因捕鵝有功,居然被提拔為了「工部尚書」。
遼穆宗時期,侍從沙剌迭因為偵查不到位,延誤了捕鵝時機,最後受「炮烙」、「鐵梳」的酷刑而死。
海東青是漁獵的一大助力,而契丹人圍獵大型猛獸時,還有其他的幫手。
「獵,遇三虎,縱犬獲之」——《遼史》
遼興宗的獵犬也是夠厲害,三隻老虎都能拿下。
遼墓壁畫中的獵犬(中間部)
不少遼墓中的壁畫上都有獵犬的影子,與我們現在的寵物狗不一樣,契丹人的獵犬都是長腿細腰犬,看著就十分矯健。經常與海東青一起在壁畫中出現。
宋朝人寫的書中,還提到了遼國一直特別兇悍的獵犬,「舜民又問:北地雕窠中生獵犬,果否?答云:亦有之,然極難得。今駕前有二隻,其性頗異,每獵而獲,十倍於常犬。」——張舜民《使北記》
在雕的窩裡生出的獵犬,這個就有點讓人難以置信了。
而前面提到的宋綬在《契丹風俗》中則介紹了另一種狩獵幫手,就是豹子。
「出三豹,甚馴,馬上附人而坐。獵則以捕獸」。
這是他出使遼國時在木葉山契丹人的宿營地親眼所見。
用鹽來當誘餌 要麼就裝母鹿誘捕公鹿
在關於遼國的史料中,記載最多的是契丹人獵鹿。
我們現在比較流行的滋養品鹿茸,早在遼國時代就有切片吃的傳統了,「茸如茄者,切食之。」——《遼史拾遺》
契丹人
古代人做點啥事都講究儀式感,「每出獵,必祭其神,以祈多獲。」(《遼史·國語解》)
而契丹人狩獵之神是「熙鹿神」,鹿不僅在遼國境內數量眾多,而且鹿肉營養價值更高,尤其能促進血液循環,對抗寒有所裨益。
契丹人獨特的捕鹿手段有這麼幾種。
「鹿性嗜鹹,灑鹽於地,以誘鹿,射之。」 這種辦法稱為「舐鹼鹿」。
鹿如果警惕性高,契丹人還要模擬鹿的聲音,吸引鹿過來,稱之為「呼鹿」。
「伺夜將半,鹿飲鹽水,令獵人吹角效鹿鳴,既集而射之。」——《遼史》
還有一種辦法就是由人假扮成鹿,學母鹿求偶的聲音,吸引公鹿過來。
「每歲於白露後三日,獵者衣鹿皮、戴鹿頭。天未明,潛伏草中,吹木筒作聲。牡鹿聞之,以為求其偶也,遂踴躍至,至則利鏃加焉,無得脫者」。——《遼史拾遺》
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都是契丹的狩獵對象和食材。
宋人路振出使遼國後在《乘軺錄》中記載了契丹人宴席的飲食,「熊肪、羊豚、雉兔之肉為濡肉,牛、鹿、雁、鶩、熊、貉之肉為臘肉,割之令方正,雜置大盤中。」
物語說
「舂糧煮雪安得飽,擊兔射鹿誇強雄。」長期的狩獵不僅僅是讓契丹人掌握了各種漁獵手段,更是使其騎射成為本能一般。而皇帝和貴族們都要參加的大規模狩獵,不僅是娛樂活動,也是一場場的軍事演習,即是「縱馬於野,馳兵於民。」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崛起之時,契丹人擅長的漁獵不僅使得戰士驍勇,而且解決了後勤問題,"六百餘裡行且獵,日有鮮食,軍上皆給"。
元朝脫脫在著《遼史》時總結契丹的戰力,「挽強射生,以給日用……以是制勝, 所向無前。」就是說,契丹人行軍打仗都不用帶輜重,所以漁獵是契丹人安身立命的傳統。
可以說,大遼國能立國二百年,堅持漁獵傳統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但就如取而代之的女真人所言,過猶不及,和平日久,契丹人長期遊獵不理政務,「承平日久,無以為事……內外騷然,所以亡也。」
參考資料《遼史》、《契丹風俗》、《演繁露》、《燕山雜錄》、《使北記》、《遼史拾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