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歷史時代的 思想及其當代意義

2021-02-23 思想教育研究

[摘  要]社會歷史時代是指佔統治地位的社會形態存在的長期歷史過程,該過程又分為不同的歷史階段。劃分時代的根本標準是社會經濟形態,其中佔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決定著時代的本質。進入階級社會後,每個歷史時代都同階級鬥爭密切相關,不同時代及其不同階段上的階級鬥爭具有不同特點。人類歷史就是不同時代更替的螺旋上升過程,這種普遍性的歷史進程在不同國家和民族又有特殊性。當今世界依然處於資本主義佔統治地位的歷史時代,處在這個時代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臨特殊的歷史責任和風險挑戰。

[關鍵詞]唯物史觀;歷史時代;時代觀;大的歷史時代;新時代

  

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後,時代問題自然成為我們必須探討清楚的一個概念。說到新時代必須要考慮社會歷史時代,講到社會歷史時代,我們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時代觀作為根本理論指導。我們只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歷史觀和時代觀,才能科學把握社會歷史時代的發展演進,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同人類當今所處的社會歷史時代有機統一起來,更好地把握新時代的豐富內涵及其歷史使命。

 

一、時代問題是人們歷來很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在不同的文明體系、不同的話語體系中,人們對時代問題有各種各樣的表述,提出了不同的時代劃分標準。

  在中國文化系統中,時代問題很早就已經提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數「公羊三世說」的時代觀。《春秋公羊傳》提出,孔子寫《春秋》「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西漢時,董仲舒據此認為,「《春秋》分十二世以為三等,有見有聞有傳聞」(《春秋繁露·楚莊王第一》),把春秋的歷史歸納為「有見世」「有聞世」「有傳聞世」三個時代。到了東漢,何休進一步對「三世」作了較為系統的闡述,明確提出了「衰亂世」「昇平世」「太平世」的「三世」時代觀,他講到:「於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用心尚粗糙,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於所聞之世,見治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大小若一。」(《春秋公羊經傳解詁·隱公元年》)。「三世說」的時代觀在歷史上影響深遠,維新變法時期的康有為就把「三世說」同「小康」、「大同」及進化論思想進行結合,提出了以「三世說」為核心的進化論歷史觀,認為人類社會將沿著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的演進路徑進化發展。這個時代觀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歷史現象,但並不是真實的歷史現實,更不是科學的歷史觀和時代觀。

  西方思想史上也有許多對於社會時代的論述。比如,赫西俄德在《工作與時日》中就提出過「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英雄時代」「黑鐵時代」等劃分。羅馬的奧維斯在希臘神話的基礎上,把英雄時代去掉,提出了「四時代」論。這種依據神話確定的時代劃分當然不是真實的歷史。在德國古典哲學時期,黑格爾以人類理性發展程度和狀態為根據,提出人類經過了處於歷史兒童期的東方社會、處於歷史青年期的古希臘城邦、處於歷史成年期的羅馬帝國、處於歷史成熟期的歐洲世界等不同時代。這些時代判斷標準,或是依據神話傳說,或是依據人類認識形式,都沒有把握歷史時代的本質內涵。

  在當今,理論界關於時代的劃分也有各種各樣的判斷和各種各樣的說法。有人從勞動工具的角度提出了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機器時代、電子時代、資訊時代等劃分。有人從文明史角度提出了原始文明時代、農業文明時代、工業文明時代、後工業文明時代等。這些劃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缺乏對經濟關係史和階級關係史的把握。如果失去對經濟關係史和階級關係史的分析,歷史時代的把握就失去了最核心內容的判斷。

  準確把握時代本質及其發展特點,定位人類歷史發展階段和發展方位,不僅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實踐問題。中國共產黨人歷來重視對時代本質和特點的判斷,並據此制定自己的政策和策略,實現自己的奮鬥目標。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就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時代觀,明確提出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帝國主義時代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而制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政策和策略,最後取得了革命勝利。改革開放後,中國共產黨人作出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平與發展是世界兩大問題的重大判斷,制定了改革開放的政策和策略,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如今,人類進入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歷史時期,資本主義出現了一系列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就要求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正確把握當今時代本質和特點。對此,習近平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判斷,我們要理解這些判斷,就必須深入把握唯物史觀的時代觀。

 

二、歷史唯物主義包含著豐富深刻的社會歷史時代思想

 

歷史唯物主義基於歷史發展的規律、進程和趨勢,對於社會歷史時代的內涵、標準、本質、階段特徵、不同時代的階級性等,都作了全面的分析,形成了完整的社會歷史時代思想。

  首先,歷史唯物主義所說的社會歷史時代是一個過程性的概念,指的是一種佔統治地位的社會形態經歷的整個歷史過程,也就是某一種社會形態從開始到終結的一個漫長歷史過程。這個社會時代又分為興起、興盛、衰落等不同的階段,每一個階段又呈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徵。在一個社會形態沒有終結之前,就是說直到其內部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為新的社會形態所取代而不再佔據統治地位止,這個社會歷史時代不可能終結。對此,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講得非常清楚,這就是 「兩個決不會」的道理。

  其次,歷史唯物主義所說的社會歷史時代是一個本質性的判斷,提供了一個判斷社會歷史時代的根本標準。劃分歷史時代的根本標準是經濟的社會形態,也就是由生產力、生產關系所構成的生產基礎以及在此之上的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所組成的社會有機體。時代的本質由佔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所決定,這是一個判斷時代的核心標準。分析和把握社會歷史時代,不能向「三世說」那樣從歷史現象來判斷,像古希臘羅馬人那樣從神話傳說來判斷,也不能像黑格爾那樣從某些人類認識形式來判斷,而必須從客觀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運動、從經濟的社會形態來把握和判斷,這樣才能完整全面地把握時代的本質和全貌。

  再次,歷史唯物主義所說的社會歷史時代具有豐富的階級關係內涵,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之後,每個社會歷史時代都同階級鬥爭密切相關,經歷著不同階級之間的鬥爭。在不同的歷史時代,因為佔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不同,階級鬥爭的內容和形式也各有自己的特點,在這個時代的不同階段又呈現出不同的階級鬥爭特點。例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指出,資產階級時代的階級關係與過去的社會歷史時代不同,階級對立簡單化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列寧突出強調了階級問題在社會歷史時代判斷中的重要性,他明確提出,哪一個階級是這個或那個時代的中心,決定著時代的主要內容、時代發展的主要方向、時代歷史背景的主要特點,離開了階級分析就很難對時代問題作出真正科學的分析。

  最後,歷史唯物主義所說的社會歷史時代同歷史發展規律密切相連,是人類歷史發展螺旋式上升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前後相繼的社會時代更替構成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和趨勢。這也就是馬克思所講的,人類社會要經歷原始社會時代、奴隸社會時代、封建社會時代、資本主義社會時代,並通過社會主義過渡最後進入共產主義社會時代。當然,馬克思對歷史時代發展趨勢及其過程的劃分是普遍性的歷史規律,而不是具體的歷史發展路徑。在每一個民族的社會時代更替中會呈現具體的道路和特殊的形態。比如說,中國就沒有經歷過完整的資本主義社會時代,而是經過長期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時代,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三、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時代觀認識當今時代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時代概念來考量我們當今的時代,就是要分析它處在一個什麼樣的佔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之中,處在一個什麼樣的社會經濟形態之中,具有什麼樣的階級鬥爭關係以及處在歷史螺旋式上升的哪一個環節;同時也要根據我們正在發展著的事業來判斷當代中國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歷史時代理論分析當今人類發展的時代現實,我們就會明白:當今時代依然是資本主義佔統治地位的歷史時代,依然處在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時代,沒有超出列寧所講的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但是,資本主義繼自由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後正處於新的歷史階段,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徵,例如經濟低迷、治理困境、政黨傾軋、社會撕裂等。

  這樣的大時代中已經嵌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雛形——社會主義社會形態,而社會主義在自身發展中也開始呈現出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就是在大時代中嵌入的這種新社會形態的一個特殊發展階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中國、對社會主義、對人類文明發展都具有極大意義,作出了特殊貢獻。但是,因為它是處於資本主義佔統治地位的大時代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因而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和嚴峻的挑戰,我們必須要應對特殊的階級鬥爭和制度衝突,應對西方敵對勢力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圍攻和打壓,同時要以更加艱苦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完成新時代所賦予的歷史使命和重大責任。

                         

相關焦點

  • 重解歷史唯物主義:路徑與意義
    正是通過建立唯物史觀並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方法,馬克思卓有成效地展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揭示世界歷史時代的秘密,建構新的人類社會共同體,從而建立歷史唯物主義及其科學共產主義體系。但若干問題依然值得深入研究:如何理解政治經濟學批判方法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建構?如何把握政治批判與政治經濟學批判之間的關係?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形成與其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的自覺與理論重構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
  •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新時代思想的理論特質
    任何哲學都是一定時代精神的總結和升華,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精神生活的構成部分,是一定社會與時代的經濟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在人類早期哲學思想中,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曾經有過原始的結合,但受當時條件的限制,只能是缺乏科學論證的樸素的結合。
  • 汪行福|超越進步主義的意識形態——論歷史唯物主義的災難學視角及其意義
    在當代人類的處境下,歷史唯物主義需要引入災難學視角,反思進步的限度和進步主義的局限性,把人類的自我拯救和對受難者的關懷作為自己的核心規範和思想前提。如果人類一切觀念都是歷史的,歷史唯物主義本身也必須歷史化,也就是說,它必須承受歷史本身的變化和不確定性的挑戰,不斷地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論與現實條件之間的聯繫。關於歷史唯物主義,近二十年來國內學界做了許多可貴的探索,擺脫了一些傳統觀念的束縛,融入了時代的新鮮經驗和當代思想發展的成果,取得了積極進展。
  • 馬克思恩格斯世界歷史思想及其時代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世界歷史思想及其時代意義 2017年03月11日 10:12 來源:《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作者:鄒廣文 字號 內容摘要:馬克思恩格斯世界歷史思想及其時代意義作者:
  • 胡大平 | 哈維的空間概念與歷史地理唯物主義
    哈維的空間元理論包含著三個核心思想:關係性空間、社會性空間以及空間觀念的多維性。這三個基本思想乃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點和辯證法思想的產物,其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理論便是以此為基礎從空間維度對當代資本主義進行的批判,它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相關思想,對於左翼政治學具有重要意義。
  • 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亦稱「唯物史觀」。關於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普遍規律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剩餘價值學說並稱為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現。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中期創立的。馬克思和恩格斯親身參加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總結實踐經驗,繼承人類思想優秀成果,把唯物主義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神聖家族》《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哲學的貧困》《共產黨宣言》等著作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唯心史觀,表達了他們逐步形成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
  •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典範——趙光武教授學術思想述要
    趙光武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探索現代科學的哲學問題,取得豐碩的學術成果。60年來,趙光武矢志不渝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他是當代中國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典範。對此,趙光武教授經過深入研究,主編了《用唯物史觀觀察社會主義社會》一書,撰寫了論文《新舊制度更替從舊制度薄弱地方開始是一般規律》。   《用唯物史觀觀察社會主義社會》從唯物史觀的高度,用九章的篇幅,從理論、歷史、現實三者密切結合的角度,用邏輯與歷史統一的方法,圍繞社會主義歷史命運問題進行分析論述,回答這一時代課題。進行科學研究,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
  • 歷史唯物主義的功能變化與當代中國社會科學的建構
    從有效地改變世界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根本目標看,認識到歷史唯物主義具有基於價值理想的社會批判與基於科學考察的社會建構的雙重功能,從而認識到馬克思兼具哲學家與社會科學家之雙重身份,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更為全面的合理闡釋,而且更重要的是對馬克思的社會科學家身份的再認識,以及對馬克思建構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再認識,對於當今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來說,具有一種重大的戰略性的典範意義。
  • 經濟決定論的歷史唯物主義評判
    客觀地講,考茨基、拉法格等人也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經濟決定論者。例如,與馬克思最為親近的法國馬克思主義者保爾·拉法格先後出版了《馬克思的經濟唯物主義》和《思想起源論——卡爾·馬克思的經濟決定論》,將歷史唯物主義稱為「經濟唯物主義」,認為經濟決定論是馬克思交給工人階級的新工具。拉法格的這種看法與狹隘的經濟決定論存在不同,他總是從經濟因素中去尋找每一種思想的基礎,但又反對用經濟來直接解釋每一個社會現象。
  •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 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當前主要是在歷史研究中堅持歷史唯物主義關於革命的基本觀點,堅持階級鬥爭學說,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貶損革命和階級鬥爭的錯誤觀點。  第一,關於革命的基本觀點。
  • 恩格斯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與發展
    今天,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全球化時代更為複雜難解的困境和難題,我們更需要深切緬懷恩格斯,充分認識恩格斯為創立和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所作出的獨特貢獻,傳承他的革命遺志、光大他的偉大思想,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 何為「歷史唯物主義」?
    [1](P481)因此,在恩格斯看來,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馬克思的歷史觀實現了對社會歷史的科學理解,它與自然科學的新發展一樣,體現了一種辯證法的思維方式,是現代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徹底運用的結果。 恩格斯從「哲學思維方式」的意義上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理解以及對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現代唯物主義」的闡述,與《德意志意識形態》(下文簡稱《形態》)中的思想是高度一致的。
  • 歷史唯物主義的未來性向度
    第一次把作為自為性、目的性和超越性存在的人及其未來發展置於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予以哲學觀照,把人類歷史生成著的超越意識、自由意識和希望意識納入現實活動中作出實踐理解,從而開啟了未來性問題研究的新路徑並開創了新的理論局面。可以說,未來性問題是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一個必然的思想延伸和邏輯展開。
  •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變革及其當代意義
    來源:光明日報馬克思主義哲學蘊涵著豐富而深刻的實踐思想。馬克思主義在對傳統哲學的變革中,從歷史唯物主義視角,全面揭示了實踐的科學內涵和本質特徵,為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 沈江平:經濟決定論的歷史唯物主義評判
    漠視經濟因素對非經濟因素具有基礎性的決定作用是對「經濟決定論」的「矯枉過正」,否定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經濟在社會生活中基礎地位和作用的思想,而走向「多元決定論」,同樣不可取。因此,對歷史唯物主義進行全面準確解析,科學澄清經濟因素與非經濟因素兩者關聯,釐清兩者辯證關係以及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就顯得尤為迫切。
  • 作為批判理論的馬克思主義及其歷史影響
    以資本現代性批判為基本視角,文章在社會歷史存在論的意義上闡釋了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的基本內涵。文章認為,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對當代社會歷史的影響主要包括了四個方面:構成社會歷史現實、倒逼資本主義的自我改革、影響當代國外左翼思潮和塑造當代世界觀。通過闡釋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的理論特徵、理論內涵和歷史影響,文章充分地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在塑造當代人類社會和時代精神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和強大生命力。
  • 馬克思正義思想的歷史唯物主義轉向
    馬克思認識市民社會的思想邏輯鏈條是:「物質利益難題」的苦惱促使馬克思得出「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結論,繼而轉向市民社會的政治經濟學解剖,從中發現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歷史規律,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隨著對市民社會的深入思考,馬克思對正義的理解不斷從先驗正義轉向現實正義,從理性正義轉向實踐正義,從正義批判轉向正義建構,從「什麼是正義」轉向「怎樣才能正義」,從市民社會的交換正義轉向共產主義的實質正義。
  • 歷史唯物主義不是針對歷史的
    唯物史觀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簡稱,雖然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有學者開始探究唯物史觀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區別,其實兩者只是表達方式不同,是同一種理論的兩個不同的表述,實質上是統一的,區別只是表面上的,中學教師可以等同視之。歷史唯物主義以整個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研究的是社會生活的本質、社會發展的客觀過程和一般規律。歷史唯物主義是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 陳永盛:理解《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生產思想的歷史唯物主義意蘊
    一般來說,馬克思生產思想往往被界定為是馬克思經濟學理論的構成,忽視其哲學價值。事實上,馬克思的生產思想並非專屬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其同樣內含著豐厚的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意蘊。在標誌著歷史唯物主義初步形成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稱《形態》)中,馬克思就通過對生產進行剖析從而實現了對勞動分工與社會歷史發展的關係和生產力與交往形式間矛盾等歷史唯物主義重要原理的揭示。
  • 歷史唯物主義是實踐人本主義
    【摘要】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首次系統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內容,然而關於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主義還是人本主義的爭論在國內外學界仍長期存在。從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起點、研究對象、基本原則和現實目的等方面進行考究,歷史唯物主義既不是純粹的科學主義,也不是純粹的人本主義,而是實踐人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