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新聞:
三歲寶寶英語啟蒙,5個月聽力詞彙測試達到500個;
孩子會哼英文歌曲,會主動講自己愛看的繪本、偶爾會在生活中輸出…
這讓很多家長覺得困擾,自己給孩子磨耳朵,學單詞,樣樣不落;
但孩子遇到別人說英文,卻完全聽不懂;
看英文原版動畫,孩子也是鬧騰著說看不懂;
聽音頻時,家長隨便說一句問是什麼意思,孩子完全發懵,雲裡霧裡。
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些孩子之所以聽力不好的表現,都有一個相似點——「聽不懂」。
眾所周知,一門語言的技能範疇是:聽、說、讀、寫。
之所以把聽力放在第一位,是因為「聽」是早期孩子習得語言的第一方式。
如果孩子聽不懂,他必然說不出來;讀不懂,也就寫不對。
因此,孩子要學好英語,尤其是英語啟蒙階段的孩子,「聽力」發展一定排第一位。
那麼,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提高「聽力」呢?
掌握這3個方法,孩子的聽力發展立竿見影↓↓↓
可理解性輸入
才是真正的輸入
很多家長都注重給孩子「磨耳朵」,說「聽不聽懂沒關係」,最主要是讓孩子熟悉英語的「節奏」和「韻律」。
但大麥看到很多理論列舉證據表明:
「不理解的輸入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
說得直白點,「可理解性輸入」就是要讓孩子在聽懂、看懂的基礎上接觸英語;
如果孩子不理解,那麼給他看再多的英語動畫片、聽再多的英語廣播,都會徒勞無功。
那麼,我們如何幫助孩子「可理解性輸入」呢?
有研究表明,在日常的溝通中,一般人以為的「影響力最大的是用詞遣字」其實僅達到7%的效果。
和語言相對的非語言信息,其影響力卻高達93%。
其中55%是通過眼神、表情、姿勢、手勢、動作等身體語言來表露,38%的影響力是由語氣音調表現出來。
因此,當我們陪孩子看完英文動畫片時,我們要充分運用身體語言和語氣音調,再場景化地陪孩子玩遊戲,鞏固詞彙和句式,這樣才有助於孩子的「可理解性輸入」。
就拿動畫片《藍色小考拉Penelope》來說,當孩子看了一集《Playing with colours》(和顏色玩)之後,家長就可以準備好顏色卡片和孩子玩耍了。
首先家長帶孩子用英語說一遍顏色卡片。
接著遊戲開始,家長帶孩子唱裡面的歌謠:
「Colour,colour,colour,colour,what colour?」
家長問孩子:「What colour do you like,tell us please?」
孩子:「Yellow.」
「Yellow,where is it?」,家長這時候要用誇張的表情,尋找黃顏色。
「Let's look around.」,家長慢慢地重複這句話,帶孩子用眼睛掃視顏色卡片。
「Do you think you can find something yellow?」家長問孩子,指引孩子去尋找。
家長指著紅色卡片問,「Is this yellow? 」,孩子搖頭。
家長可以用遺憾的表情補充,「No, it's red!」
如此,與孩子相互玩,讓孩子不斷熟悉各種顏色的單詞,並熟悉簡短的句式應用。
孩子能理解,能運用,自然也能聽懂。
在可理解性輸入的基礎上
反覆聽反覆使用
經過以上的互動,孩子基本上能看懂這集動畫了。
很多家長或許就迫不及待開始進行下一集了。
其實不然,孩子能看懂這集動畫了,家長要順勢讓孩子反覆觀看,因為對情節有了解,聽起來他也更有語境了。
家長也可以在網上找這一集的音頻,給孩子當背景音樂放著,因為他本身喜歡這個動畫片,反覆聽一般也不會抗拒。
這種聽法叫精聽:
即為可理解的聽,就是孩子聽到的內容,他可以理解其意義;
精聽就是要把所有的內容聽清楚,包括每一個字。
有很多人的親身經歷表明:
泛泛的聽幾集動畫音頻的聽力,比精聽的提升要難得多。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要加強句式和單詞的運用,比如看見花朵可以問孩子:
「What color are the flowers?」
「Red」,可能孩子能很快回答。
以此類推,生活中可以看到的顏色家長都可以問,也可以讓孩子提問,讓孩子不斷鞏固單詞和句式。
如此,孩子反覆聽和反覆運用,才能實現聽力的提升。
精聽是少兒英語學習中的根本,更是掌握英語的必經之路。
因為英語不像我們母語,詞彙和句式在平時接觸的頻率就高;
所以,我們要讓精聽來彌補英語環境缺失的問題。
如果孩子跳過精聽這一環節,他們以後會在英語學習中越學越難。
分階段聽力訓練
不讓孩子在懵懂中抗拒
對於很多孩子而言,他們總是聽不懂,會很挫敗,導致最後抗拒。
家長除了幫助孩子「可理解性輸入」以外,還要根據孩子的學習階段,制定聽力訓練計劃↓↓↓
1.第一階段:3-5歲
這一階段,父母要給孩子選擇適合年齡的動畫、歌謠、以及繪本音頻,按照以上可理解性輸入的方法,不斷讓孩子反覆聽,反覆運用。
作為聽力啟蒙,大麥建議家長精選20首左右英文兒歌,或者叫TPR兒歌,即那種父母和孩子一起唱跳的帶視頻的兒歌。
比如《Fast and slow》、《One two three four》,還有《Super Simple Songs》系列的《Head shoulders knees & toes》等。
例如《One two three four》的歌詞:
One two three four , clap your hands.
1 2 3 4,拍拍手
Two two three four, stomp your feet.
2 2 3 4,跺跺腳
Three two three four, nod your head.
3 2 3 4,點點頭
Four two three four, hands on knees.
4 2 3 4,小手放到膝蓋上
Let’s count one two , tie your shoe.
伸出手指數數,作繫鞋帶狀
家長帶孩子熟悉唱跳,慢慢孩子在這種過程中,會了解所唱的是什麼意思。
除了兒歌以外,還應該配合繪本閱讀、英文原版動畫,通過理解性輸入之後,反覆聆聽音頻。
當然在繪本和動畫的選擇性,也要契合該年齡段的特徵,比如選擇用詞簡單、句子短小、語速緩慢、貼近我們生活的題材的。
國外的英文繪本體系有完善的年齡分級體系,只要一搜就有很多經典的繪本,比如《好餓好餓的毛毛蟲》、《大衛系列》等;
而動畫的選擇,啟蒙「前輩們」推薦媽媽們必刷的三部動畫是:
瑪澤的故事Big Muzzy、藍色小考拉Penelope和Peppa Pig。
選擇符合孩子年齡認知的動畫和繪本,孩子在「可理解性輸入」之後,反覆聽音頻,孩子的聽力詞彙也會慢慢增加,聽力基礎自然打得好。
2.第二階段:6歲
在經過前一個階段的鋪墊,孩子這時候可以進入掃盲階段,開始學習字母發音、自然拼讀。
家長這時候一般給孩子選擇分級閱讀。
家長帶孩子進行分級閱讀時,首先可通讀一遍,然後讓孩子反覆精聽音頻。
家長也要選擇適合的英文繪本及動畫,讓孩子泛聽,以此作為輔助擴大聽力詞彙量。
3.第三階段:7—9歲
隨著英文閱讀的深入,很多孩子就漸漸不重視聽力輸入了,這非常可惜。
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沒有學英語的環境,不能全天接觸英語,因此,聽力訓練不能中斷。
在這個階段,很多孩子開始進入橋梁書的閱讀,我們買的這些英文書,一般都配有音頻資料。
家長在這個階段不要忘了讓孩子順便將相應的音頻內容反覆播放,聽讀結合起來,相互促進,這樣可極大的提升孩子的聽力和閱讀詞彙量。
很多家長都說「聽力」,是英語學習中的「攔路虎」;
但大麥覺得,孩子只要夯實基礎,多聽多練,聽力就不會學不好。
任何語言的學習,都需要循序漸進,日積月累。
家長只有幫孩子掌握好方法,並堅持不斷加以練習,孩子的英語聽力,才能日漸精進,徹底擺脫聽力難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