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換季,寶寶又雙叒叕犯溼疹了!
那些成片的發紅乾燥的溼疹,一年四季都愛在皮膚的老地方反覆擴散,讓寶寶白天鬧,晚上哭,這裡抓,那裡撓。
除了反覆發作,溼疹還特別普遍。在皮膚病門診門口,在商場貨架前,一個焦急的眼神,就能讓溼疹寶寶的媽媽們成功對線。
可惜的是,雖然寶媽們都為溼疹操碎了心,但很多人在如何照顧溼疹寶寶這點上都做錯了。
寶寶溼疹原因
這種皮疹多見於5歲下的孩子,嬰兒尤其常見,所以也不是說寶寶大了就不會有了。
溼疹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來說尚不明確,認為與遺傳、環境、免疫、生物因素有關,主要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
1、遺傳因素:遺傳因素髮揮著重要作用,有過敏體質家族史的小兒更容易發生溼疹,如果爸媽雙方有一方是過敏體質,那寶寶也會被歸類為是過敏體質。
2、過敏因素:對食入物、吸入物或接觸物不耐受或過敏所致。
3、環境因素:衣物纖維、粉塵、花粉、煙霧、蟎蟲、汗液、尿液、空氣乾燥、溼熱、不夠清潔等外部刺激,都有可能引起溼疹。
4、奶粉因素:當寶寶對配方奶粉裡的牛奶蛋白或者一些特殊成分過敏的時候也會引起溼疹。
5、母乳因素:當母乳餵養的媽媽吃了一些有刺激性的食物,比如辛辣,也會通過乳汁傳遞給寶寶而引起溼疹。
不是所有紅疹都是溼疹
典型嬰兒溼疹的表現為面頰、額部、頭皮等部位紅斑、丘疹、水皰等,伴有劇烈瘙癢。
嚴重的可泛發全身。
儘管嬰兒溼疹容易反覆復發,但有一半可以1年後完全緩解,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個比例還會更高。但仍有約1/3的患兒遷延至成年。
雖然能從發病季節、誘因、部位等因素進行判斷,但非醫學背景的人來甄別是否是溼疹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因此,建議寶寶出現紅疹及時就醫,讓醫生進行正確的診斷,這樣才能對症下藥。
寶寶溼疹不能盲目忌口
寶寶得了溼疹後,很多寶媽就把一些容易激發身體病症的食物「打入冷宮」,比如牛奶、雞蛋、蝦蟹、牛羊肉等民間認為的「發物」。
的確,對部分寶寶來說,它們是可能含有致敏成分。
打個比方,有些溼疹寶寶的身體愛把蛋白質標記成「入侵者」,會想盡辦法「消滅」它。在「消滅」時,就可能出現像溼疹這樣的過敏反應。
圖片來源:丁香媽媽設計團隊
但是,千萬別把可能會致敏的食物通通「拒之門外」。盲目忌口,反而會營養攝入不均衡,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
建議某種食物在初次食用時給寶寶少量嘗試,寶媽們連續觀察幾天後,如果沒有異常,放心正常吃吧。
溼疹不是因為太溼
反而可能是太幹
溼疹,很多人顧名思義地認為溼疹是由於皮膚太溼造成的,其實正相反,溼疹皮膚很怕幹,要經常保持滋潤才行。
所以說,保溼是溼疹皮膚護理的基礎,做好保溼可以事半功倍。
而且家長在為孩子選擇潤膚產品時,應該選擇霜、乳膏這樣的劑型,保溼滋潤效果會更好。
圖片來源:丁香媽媽設計團隊
在沒有加溼的空調間,在需要頻繁洗澡遊泳的天氣,在氣候變化較大的換季期間,以及在臨近的秋冬季節,寶寶的皮膚都容易乾燥,而溼疹也會隨之「變本加厲」「反覆糾纏」。
所以,一定要給寶寶做好保溼工作!
得了溼疹,不要濫用抗生素
寶寶得了溼疹,有的撓得自己皮損流血,有的癢得徹夜啼哭睡不了覺。媽媽看了自然會著急上火,甚至會給孩子使用抗生素。
打住,溼疹可不是由細菌或病毒引起的,也沒有所謂能夠根治的「特效藥」,通常情況下是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的。
正確的做法是在正規醫生的指導下,合理用藥。比如,糖皮質激素是中度及以上溼疹的一線用藥,合理運用,就可以明顯減輕溼疹所致的多種症狀。
但同樣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情況下,不建議長期外用激素類製劑,使用激素類製劑也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明確使用及停用指徵。
保溼很重要,但別隨便抹
雖然非常遺憾,溼疹沒有特效藥能夠根治它,但為了讓溼疹少復發,寶寶少受罪,正確的保溼非常重要。
首先,別信菜籽油、橄欖油等所謂的偏方。
寶寶本就受損的溼疹皮膚,可經不起它們的折騰。使用安全不刺激的保溼成分,才是硬道理。
其次,選霜狀而不是露、液的保溼劑。
液狀的保溼產品,因為自身性狀,非常容易蒸發,反而可能導致皮膚乾燥,加重溼疹。相比之下,霜狀的保溼產品封閉性強,保溼力更好,最適合給溼疹寶寶使用。
還有,保溼霜一定要抹足量,量不足會影響保溼效果。
對於兒童溼疹,推薦每周可以使用 150 g~200 g 保溼霜。一天塗抹至少 2 次,甚至 4~5 次都可以。只要寶寶的皮膚一幹,就可以立即塗抹。
最後,抹的手法要到位,抹前記得搓搓手。
在給溼疹寶寶抹保溼霜前,寶媽們需要先清潔乾淨雙手,把保溼霜放在手心裡來回搓幾下,利用體溫及物理摩擦,把保溼霜搓軟,再從上往下塗抹到寶寶身上。
另外,為了避免刺激寶寶嬌嫩的皮膚,大可不必來回打圈揉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