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漸濃,對生活、工作在上海長寧的市民以及遊客們來說,一場熟悉的 「藝術金秋」盛典正熱力上演:2020年上海市旅遊節長寧區活動暨虹橋文化之秋藝術節再度與大家相約,以「走進魅力長寧,樂享美好生活」為主題,攜50個重點項目、90餘場文旅活動,讓人民群眾共享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豐碩成果。
歷史人文薈萃,文化機構雲集,在高質量打造國際精品城區的過程中,長寧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探索文旅融合的「長寧模式」初具成效,更助力營造美好生活氛圍。如今,圍繞「文旅深度融合」升級的特色旅遊,已然成為長寧「公共文化+」的重要方面,也成為上海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走過17載,「虹橋藝術之秋」解鎖文商、文旅、文綠融合發展新模式
一場場精彩活動好戲連臺,一幕幕歡樂場景令人流連忘返。從2003年至今,「虹橋文化之秋」藝術節已連續舉辦17屆,以「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市場化運作」的運作方式,解鎖文商、文旅、文綠融合發展的全新模式,鍛造「國際國內文化交流、社區市民大眾節日」的節慶文化品牌。同時,藝術節深入挖掘上海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特色,以打造上海文化大都市的亮麗風景線、打造長三角地區文化交流平臺、為市民提供高品質文化大餐和展示市民風採的寬廣舞臺為主旨,讓市民共享文化碩果,已形成獨具長寧特色的文化嘉年華。
為積極整合文、商、旅資源,長寧區將「虹橋文化之秋」藝術節和每年的上海旅遊節、上海購物節長寧區活動「三節合一」,辦節模式引領全國風氣之先,每年9月至11月間,年均150餘項精彩紛呈的文商旅活動在長寧各大商圈、歷史風貌保護街區、工業園區和時尚地標上演,不僅包括文藝演出、展覽展示等傳統形態的活動,還有快閃、街頭藝人聯展、選秀、線上微論壇等新興活動形式。主辦方持續多年在藝術節期間引入上海國際藝術節「藝術天空」、上海世界音樂季等活動,開展上海國際女子10公裡精英賽音樂節、東方風雲榜·全國新聲代歌手選拔總決賽等,還邀請來自瑞典、法國、韓國、馬其頓、義大利、芬蘭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業藝術團隊將高水準演出送至市民家門口。
據統計,「虹橋文化之秋」藝術節活動平均每年吸引80餘萬人次參與。一道道文化大餐激發了市民文化和旅遊消費潛力,也極大提升了長寧區文化軟實力與核心競爭力。
以「全」「融」「新」理念推進建築可閱讀,發掘老建築文化價值
梧桐樹下老洋房引人入勝,弄堂深處石庫門惹人流連忘返,長寧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擁有虹橋路、新華路、愚園路、復興路-衡山路(部分)四個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72處文物保護單位,37家文博藝術類場館,121處優秀歷史保護建築,900多棟具有百年歷史的花園洋房,是上海近代海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長寧區以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為契機,以 「全」 「融」 「新」的理念大力推進建築可閱讀工作,發掘老建築的文化價值,生動詮釋 「建築是可閱讀的,街區是適合漫步的,城市始終是有溫度的」內涵。
「全」意為閱讀範圍全覆蓋,閱讀體驗全方位。長寧區積極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多元工作機制,引入社會組織開發線上導覽系統,實現建築「可看、可聽、可讀、可玩」;「融」代表著文旅融合,中外融合。長寧區為老建築製作了帶有二維碼的精美銘牌,精心編纂中英文導覽詞,掃碼就可看到中英文版建築檔案,還可以在語音中了解建築背後的故事;「新」則意味著創新路徑強化推介。圍繞《長寧文化品牌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長寧區將「曼舞長寧」「長寧音樂」等品牌特色融入建築可閱讀工作,藉助「三節合一」機制進行推介,並藉助國際傳統藝術邀請展、「荷花獎」舞劇舞蹈詩比賽等開發特色主題閱讀線路。
充滿海派風情的百年歷史街區武夷路上,新式裡弄雜陳,花園洋房匯集,現代建築群立,隨著長寧區城市更新和美麗街區創建的不斷推進,這條充滿城市記憶的老馬路正煥發新的活力和風採,一展「海派風情國際化街區」魅力。去年落葉季,一場別開生面的「靜雅武夷葉色時光」武夷落葉生活藝術節在這裡展開,以落葉為載體,推出了文創集市、咖啡品鑑、非遺葉雕展示與體驗展、主題攝影展、沉浸式劇情體驗、朗誦會等一系列人文活動,還特別研發了一款「武夷路十二香」香水,從「色、香、味、藝、音」等維度重新閱讀百年武夷路。
今年,武夷路還將舉辦「海匯百年·葉落有聲」2020武夷落葉生活藝術節暨第二屆手風琴藝術節,匯聚手風琴音樂展演、海派文化生活主題展覽和落葉文創集市,相信會為市民帶來另一場難忘的秋日藝術派對。
「微旅行」創新文旅融合新理念,感知眼耳豐美盛宴
今年,愚園藝術生活街區入選上海首批全域旅遊特色示範街區。通過城市更新,這條百年小馬路街區景觀煥然一新,聚起眾多「網紅」打卡點,既引領時尚生活,也滿足原生態社區的實際需求。愚園路上的新晉「網紅」是一片130平方米的種植空間,名為「一方美好」,種著羅勒、辣椒、秋葵等植物,已被遊客和周邊居民紛紛認領。在長寧區,這類「微旅行」體驗比比皆是,令人感知眼耳豐美盛宴。
「所謂城市微旅行,一般為半天腳程的主題化旅行。疫情之下跨省和出境旅行受到影響,我們的長寧微旅行變得特別受歡迎。」長寧區文旅局公共文化及市場科科長黃瓊介紹。目前,長寧區推出了迎接黎明、博物館之聲、探尋孫宋史跡、鄔達克在上海、藝海拾珠、蘇河尋音、非遺手作、穿梭時光、ART愚園、武夷有意思等10條文旅精品線路,涉及紅色文化、博物館、人文藝術、風貌保護區等多個主題。
值得關注的是,長寧區文旅局還與春秋、攜程、樂懿等區域內重點旅遊企業深度合作,針對不同人群偏好,定製不同主題的文化之旅線路,「微旅行」的玩法也愈發多樣,吸引眾多遊客慕名而來。
「長寧文旅護照」也即將面世。據長寧區文旅局透露,護照將搜羅長寧特色公共文化空間和活動,設置「打卡點」,打通線上線下共同參與,積分還可兌換特色文創產品、旅遊產品優惠券等福利,樹立區域文化旅遊品牌形象。
「雲上見」,解鎖公共文化新玩法
疫情期間,宅家裡幹點啥?疫情穩住了,在做好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又能去哪玩?疫情發生以來,一朵公共文化服務的「雲」飄在上海長寧各處。公共文化活動不僅沒斷供,還玩出了新花樣,更捕捉到公共文化服務線上與線下升級跨越的新契機。
疫情初始,長寧區廣大公共文化工作者立刻投身到文化抗疫行動中,發揮自身專長優勢,共創作攝影、美術、書法等作品1000多件,原創詩歌、歌曲等作品近50件。長寧文化藝術中心主任葉笑櫻和群星獎獲得者孫彬彬攜手創作原創歌曲《逆行中的你》,奉獻給奮戰在一線的白衣戰士們;長寧區美術家協會主席黃阿忠創作詩歌《有風的日子》,長寧滬劇團第一時間將其譜曲並演唱……
在公共文化場所關閉期間,為實現文化服務不斷供,長寧區利用網際網路雲技術,把百姓喜歡的「文化佳餚」安全直送到家,舉辦各類線上活動300餘場,服務群眾182萬人次。長寧區圖書館推出了「雲閱讀+海量雲資源」線上資源,還解鎖了借書「新姿勢」——新設「大白」神器預約借書櫃,讀者通過手機預約,線下「無接觸」辦理借閱,大大減少了交叉感染風險。
文化和直播相遇,能碰撞出怎樣的新火花?直播節目《長桌派》是長寧文化藝術中心在疫情期間的首次嘗試,沒有觀眾、沒有多次彩排,臺上7個人聊出火花,首場直播就吸引了近20萬人次觀看。長寧區文旅局副局長陳豐也化身「新晉主播」,在多家平臺直播「上海人遊上海——局長帶你遊上海」,帶遊客「雲逛」百年愚園路,共吸引200多萬人次參與。陳豐表示,讓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擁有更多新可能,是身為文化工作者的責任。
非遺傳承人們也在「雲」上動起了腦筋。虹橋香事館坐落在新虹橋中心花園的湖心亭,曲徑通幽。閉館期間,非遺傳承人吳清開設了傳統香事禮儀、調香技能、避疫香囊製作等線上課程,將非遺更加實用、生活化的一面展現給大家。他還在「雲端」結交了一群年輕朋友,接下來,吳清打算直播更多體驗性課程,手把手教大家制香。
近年來,長寧區以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為契機,延續「數字長寧」「智慧高地」的數位化優勢,「雲上見」,正成為市民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的新常態。
目前,長寧區已在三級場館,如區級總館、社會分館、社區文化中心和居民區活動室等,都建立了基於人工智慧的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監測和評估系統。依託這些服務質量反饋數據,政府部門的決策與投入有了更科學合理的參考依據。雲資源、雲展覽、雲採購、雲集市等形式,讓長寧區打造了文化雲平臺2.0版本;「長三角文旅雲」等各級文化雲,則實現了「十萬觀眾進劇場、百萬觀眾在現場、千萬觀眾在線上」。
家門之外便是文化所在
如果你生活在長寧,文化生活從來不缺,讀書會、舞蹈課、音樂會,應有盡有,全年無休;文化場所離家很近,甚至弄堂口的門衛室都可能是一個公共文化空間;你還能親身參與文化建設,「睦鄰點」拓展到公共文化領域……長寧區通過一系列家門口的創新舉措,使百姓能夠通過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創建獲得實惠,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目前,長寧區以10個市級場館、6個區級場館、10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183個居民區綜合文化活動室、11個民營美術館博物館、22個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等基層服務點,構築起廣覆蓋、多維度、立體式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構成 「10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做到家門之外便是文化所在。
近年來,長寧區對照國際一流,高水平建成劉海粟美術館、程十髮美術館、上海油雕院美術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上海影城、宋慶齡紀念館、上海消防博物館、上海兒童博物館、中共中央上海局機關舊址、上海動物園等地標性文化場館等十大文化地標。青年中心、少年宮、工人文化宮等公共設施也納入大文化網絡管理與服務體系,優化、完善國際精品城區「公共文化服務大網絡」格局。與此同時,長寧區積極釋放文化場館資源,陸續引入上海蘇俄造型藝術館、海派女作家聯誼會、李軍藝術工作室、田耘社相聲茶館、家鑫海派書畫館等一批文化名家工作室,面向市民開展優質公益性文化活動。
長寧區還充分利用社區公共空間的「邊角料」,將公共文化服務配套設施改造與社區治理相結合。比如,「睦鄰點」就成為長寧區乃至上海的文化新景觀。
睦鄰點,顧名思義,就是居民和睦相處的聯繫點。近年來,長寧區不斷探索,使睦鄰點建設從民政領域拓展到公共文化領域,成為一項深受社區群眾歡迎的文化惠民工程,目前已建有睦鄰點332個。例如,新華路669弄的門衛室,經過設計師、社區居民和社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將這個淨寬僅1.1米的小空間改造為精美的「睦鄰微空間」,成為社區居民分享書籍,交換舊物,交流情感的公共文化空間;新涇鎮綠八居民區則把睦鄰點建成了包括紫藤花亭、白領中庭、盆景園、香草園的「生態綠吧」屋頂花園,成為觀賞性、實用性俱佳的社區微景觀。
目前,長寧區有近80項社會化合作項目在10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內開展。比如,有著「小小聯合國」之稱的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與24家社會組織合作,開設崑曲藝術研習、中國書畫、西式烘培、創客空間等多項文化特色課程。2018年7月,長寧區還成立了公共文化服務聯盟,轄區內各級各類文化場館、文化企業、文化類社會組織、商業中心等30家成員單位聯袂為市民獻上豐富多彩的文化惠民項目。
本文來源:東方網 作者: 責任編輯:顧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