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半點皮和肉,有一擔苦和愁。傀儡兒還將絲線抽,尋一個小樣子把冤家逗。識破個羞那不羞?呆兀自五裡已單堠。」這是元代著名畫家黃公望為《骷髏幻戲圖》題的曲子《醉中天》,這幅圖畫是南宋畫家李嵩所作,因為其怪誕的主題和隱晦的寓意而受到關注,在古畫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其作者李嵩是南宋著名的風俗畫家,師承李從訓,在宋光宗、宋寧宗和宋理宗三朝擔任宮廷畫師,被譽為「三朝老畫師」。他的《貨郎圖》、《花籃圖》、《西湖圖》等等,都是卓越的社會風俗畫,唯有《骷髏幻戲圖》,在中國美術史上留下了一個千古未解的「畫謎」。
這幅圖是一幅絹本設色團扇圖,畫中所展現的是婦人帶著孩子觀看傀儡戲的情形。傀儡戲又叫木偶戲,在漢代時出現於世,到了唐宋時期,傀儡戲已經是非常受歡迎的表演項目。這幅圖初初看去,只覺得是熱鬧的市井玩樂場景,但仔細放大看去,只會覺得毛骨悚然。
那個傀儡師手上提著的是一個提線小骷髏,而他自己居然是一隻大骷髏,這個大骷髏頭戴紗帽,身穿紗袍,姿態閒適自若;小骷髏一腳抬起,一腳落地,很是活潑。小骷髏對面是一個小孩兒,趴在地面上,似乎好奇地想伸手去觸摸小骷髏,而他身後似乎是其母親的婦女伸出雙手作阻攔狀。
最奇怪的就是大骷髏身後端坐的婦人,她眼見此情此景,卻面容安詳平靜,而她胸口衣衫半敞,正在為懷中的嬰兒餵奶。她的存在似乎有些多餘,但看久了又意外地很是和諧。
這幅畫的主題歷來被人們所討論,在畫中,有人看到了鬼怪,有人看到了生死,還有人看到了陰謀和猜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歷來最為被人接受的說法,是生死轉化和輪迴因果之說。
畫家將畫一分為二,生死各半,卻又互相吸引,生與死的界限此刻變得不再如此分明。此外「操控」也是畫中一大要點,無論是人界還是鬼界,皆有被操控的宿命之感,這種身不由己、生死虛無的狀況,也許就是畫家想要表達的意義所在。
為畫題字的黃公望則認為,這幅畫想表達的是民間藝人的苦難生存圖景,「沒半點皮和肉,有一擔苦和愁」,這些窮苦藝人浪跡天涯、煢煢孑立,最終生存困難,餓成白骨,畫家是在為他們而感到悲苦。結合畫家的背景來看,當時已是南宋由盛轉衰的時期,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李嵩或許由此展開對死亡與生存意義的思考也未可知。
這幅畫最難得的,是它直接而清晰地涉及到了生死,這在古代的作品中是非罕見的。其次它還展現了畫家較強的解剖知識,以及人體結構知識,在保守的古人之間能夠畫出這樣的畫作,實在難能可貴。
作者已經故去近千年,對於這幅《骷髏幻戲圖》,再多的猜測也無法得到證實,珍貴的是畫家對於藝術精細的探索、和對人生至深的感悟,它們賦予了畫作靈魂,讓千年後即使讀不懂真實含義的我們,也能悟出各自不同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