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的扛刀將,雖然是黃巾出身的粗人,卻一句話嗆得魯肅暴跳如雷

2020-12-16 醬知兒

如果你去參拜過任何一間關羽廟,都應該發現在關老爺身前,總有兩個僕從如影隨形,一個是兒子關平,另一個就是扛青龍偃月刀的周倉。關平歷史上真實存在,確實是關老爺的兒子,而周倉的情況就比較複雜了,雖然正史中並無周倉這個名字,但卻有一個神秘的無名原型。

遊戲中的周倉形象

忠心無二

周倉被中國人熟知,基本算是《三國演義》的功勞。在小說中,周倉原是黃巾軍一員,後來脫離組織,自己當了山大王。恰逢關羽過五關斬六將,來到了周倉的地盤,周倉很識相,沒有跟關老爺叫陣,而是燒了山寨,遣散了手下,自己一個人跟著關老爺闖江湖去了。雖然關老爺是三國演義的一個主要角色,但周倉沒有沾到多少光,他的戲份並太多。在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這個段落裡,周倉迎來了自己的人生巔峰。因為軍隊被水淹,龐德在水中與蜀軍激戰,但因為遊泳不太行,被水性好的周倉生擒。

後來東吳發動偷襲,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害死。周倉得知關二爺被害,於是自刎而死,以身殉主。在這樣家喻戶曉的故事中表現出忠義無雙的屬性,周倉獲得了民間的認可,於是在立關公廟的時候,就把手持大刀的周倉也加了進去,尊稱為周大將軍。其實,周倉並非一個純文學形象,他的原型出現在三國志中,是曾經猛嗆魯肅的無名氏。

身世之謎

在《三國志》中,確實有魯肅問關羽還荊州的橋段。根據之前的約定,赤壁大戰後,劉備奪去了益州,就該向東吳歸還荊州。於是魯肅邀請關羽來談談這樁資產糾紛,據《三國志魯肅傳》記載:

「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當時魯肅埋怨關羽說,說好拿了益州就還荊州,你們怎麼言而無信?關羽還沒說什麼,身後有個人就先放話了:土地這東西,只要給有德行的人就行了,說什麼本來屬於誰這種話!

這句話雖然有賴帳嫌疑,但道理卻沒有錯:土地又不是一個柜子,誰買的歸誰。土地是公器,有能耐,有德行的人就能擁有。

就因為這話既賴帳又不無道理,所以讓魯肅一時無法反駁,只能暴跳如雷,大聲呵斥,近乎失態。這時,關老爺就要出馬了,他握著刀對身後人說:這是國家大事,你這人懂什麼!遞了個眼神,讓那人離席了。

可以說,這是關老爺事前已經安排好的對話小插曲,就是讓魯肅明白,土地是不可能還的。我們現在看來,說這話的無名氏最有可能是廖化,因為他是關羽的主薄,但羅貫中按照劇情需要,把這人塑造成了周倉。

按照《三國演義》的設定,黃巾賊出身的周倉不是個文士,肯定說不了這種微言大義。所以經過藝術塑造,給他安排了替關老爺扛青龍偃月刀的差事,也算是適得其所。

你對周倉的故事怎麼看,歡迎點讚、留言、分享。

相關焦點

  • 魯肅與關羽「單刀赴會」,在魯肅義正言辭下,關羽最終無言以對
    對於魯肅這個人來說,就在孫權強大的壓力之下,魯肅仍拒絕和關羽進行軍事對抗。為了緩和緊繃的情勢,魯肅決定親自會晤關羽,尋找解決危機的方法。軍團將領們極力反對,以兩軍已到達公開對峙狀況,萬一有變,恐有性命之憂。魯肅堅決表示:「今日的危機,只有坦誠溝通才是唯一解決之道。
  • 為什麼孫權一再強調不能殺關羽,呂蒙還要殺?_魯肅
    原標題:為什麼孫權一再強調不能殺關羽,呂蒙還要殺?孫權與關羽有解不開的仇,他是不會一再強調不能殺關羽的。孫權與關羽既有公仇,也有私仇,仇恨之大,很難化解。先看公仇,劉備佔據了荊州四郡後,孫權十分生氣,曾打算動用武力奪回來。劉備派關羽駐守荊州,這讓孫吳方面很頭疼。
  • 李通是曹魏鎮守四方州郡的大將,擊敗關羽大破黃巾,為何聲名不顯
    一、豪強造反,鎮守汝南李通原是江夏郡的地方豪強,為人非常講義氣,遇到災荒,常散盡家財救濟災民,深得家鄉父老的信任。黃巾之亂時,李通揭竿而起,一呼百應,成為反賊之一。在那個混亂歲月中,李通擊敗各路黃巾賊與亂軍,收攏招服不少賊寇。當曹操迎天子到許縣後,李通率眾歸降,被任命為振威中郎將,駐守在汝南西邊,負責防禦張繡。雖然《三國志?魏書?
  • 三國最著名的「蝴蝶效應」,關羽一句話,害得蜀國前功盡棄
    當孫權派魯肅來要地的時候,劉備甚至使出必殺技,哭訴自己的為難,最終魯肅是個軟心腸,也就同意了劉備繼續借荊州。我們都知道有一句諺語叫:「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這不,劉備後來乘機進攻益州,一舉奪下了西川。佔據益州後,劉備就有了兩塊根據地。一下子闊綽起來了,但沒等闊幾天,孫權又來要地了。孫權想著你現在有了益州了,荊州該還我了吧。但劉備當然不想還,就依然賴著不給。
  • 孫權扶鞍下馬迎接魯肅,為何魯肅卻搖頭?他一句話讓孫權拍手大笑
    東漢末年,魯肅眼見朝廷昏庸,官吏腐敗,社會動蕩,常常召集村裡的青少年練兵習武。他還仗義疏財,深得鄉人敬慕。當時,周瑜因為缺少糧食向魯肅求助,魯肅就送給了周瑜一倉三千斛的糧食,給周瑜慷慨解圍。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共謀大事。
  • 魯肅幾乎沒有戰績,為何能與周瑜呂蒙陸遜齊名,並稱東吳四英傑?
    陸遜的出身就很不錯,是江東的大家族,少年的陸遜是富有才名的書生,等到21歲時,入了孫權的幕府,開始為孫權籌謀,一點一點為東吳做出了他人無法磨滅的貢獻。魯肅之所以帶著其他孩子一起習武,是因為他有先見之明。當時的東漢正值末年,宦官專權,出現了許多貪官汙吏。一些大地主憑藉自己的權勢大肆吞併土地,不少農民忍受不了現狀,或是逃走或是奮起反抗,在這極端混亂的局面下,"黃巾起義"爆發了,東漢受到了非常沉重的打擊。
  • 關羽一生看得起幾個人?數來數去就4個,2兄弟2名將,名字很熟悉
    說起古代的名將,三國時期的關羽,自然是榜上有名,威震華夏的他,在後世更是有了「武聖」的稱號,除去關羽的才能,大部分人更加佩服關羽的品格,正如《三國演義》裡面羅貫中所說,「雲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然而驕傲,卻同樣也是關羽的弊端,他看不起敵人,從顏良到呂蒙,看不起盟友:孫權希望以其女兒嫁兒子,結果被站定解體的拒絕
  • 東吳也是三國時期雄踞一方的霸主,為什麼關羽卻始終看不起東吳?
    周瑜派程普和魯肅前來增援,孫權有了援軍,馬上和張遼開戰,沒想到兩次遭遇慘敗,大將太史慈也被射死了,孫權無奈罷兵回東吳了。第二次徵合肥,孫權親統十萬大軍,呂蒙,甘寧,蔣欽,潘璋,周泰,陳武,董襲,徐盛等江東頂尖的大將跟隨出徵,可以說江東出動了超豪華的陣容。
  • 魯肅,東吳重要的謀臣,歷史上的他真的那麼不堪嗎?
    除了諸葛亮之外,我們知道在船上還有另外一人,那便是魯肅。與諸葛亮截然相反的是,他局促不安,十分膽怯。我們在欣賞這一段故事的時候,既深深佩服諸葛亮的經天緯地之才,同時也會對魯肅的膽小如鼠嗤之以鼻。
  • 關羽在華容道攔住曹操,為何最終放了他?原來不放的代價太大
    曹操敗逃到華容道時已經沒有半點力氣,而關羽帶領的500刀斧手卻精神抖擻,只要關羽下令,3分鐘之內絕對能夠斬下曹操首級。但關羽卻捨棄了這個天大的功勞,放曹操回到北方。《三國演義》給出的說法是關羽報答曹操當初不殺之恩,但實際上這是諸葛亮授命的行動,畢竟對於劉備集團來說,活著的曹操比死了的曹操更重要。
  • 魯肅的優劣之處分別有哪些,這則成語故事說得一針見血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孫權曾當著陸遜對周瑜、魯肅和呂蒙散熱做過一番評價。他說:「周公瑾魏吳剛毅,膽識過人,因而他能夠擊敗曹操,開拓荊州……他曾經向我推薦過魯肅。我與魯肅交談時,他談到了帝王大業,這是第一大快事。後來曹操佔據荊州,以數十萬軍隊相威脅。
  • 一代名將關羽為什麼會敗在「吳下阿蒙」的手上
    雖然孫權比呂蒙還小四歲,但呂蒙聽話,知道老大這是為他好。於是真開始學習了,手不釋卷,《太平廣記》記載說他在睡夢中都在誦讀《易經》,可見下了多大的功夫。日積月累,學問見識當然突飛猛進。據《資治通鑑》記載:「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 不服關羽,嚇退曹操,智力出眾,諸葛亮也讀不懂他
    不管是混生活,還是走江湖,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一句話叫「英雄不問出處」,這話聽起來就非常積極向上,只要你是真正的帥才,真的可以帶兵打勝仗,又何必管你是什麼出身呢?相應的,其他相關職位也是一樣的,最主要的還是以能力和結果為導向。
  • 關羽賣棗的,張飛殺豬的,他們的武功跟誰學的?你可能永遠不會信
    ——楊基《感懷》在我國一直有這麼一句說法,叫做英雄不問出處,這是告訴我們要平等對待他人,不要因為別人的出身而崇拜或者歧視他人。但這個道理一旦放到考古事業上去,就實在有些站著說話不腰疼了。相比於作為官二代的曹操和富二代的孫權,劉備的故事顯然勵志得多。幾百年前漢武帝的一紙「推恩令」,讓身為中山靖王之後的劉備卻只能以織席買履為生,成為了一個比普通老百姓還慘的劉漢後裔。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之後,天下群雄雲集響應,紛紛起兵進行對黃巾賊的討伐事業。
  •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怎麼「大意」的?「荊州事件」的主謀又是誰?
    在這十年中,劉備收服了馬超,集齊了他的「五虎上將」,隨著龐統的來投,他的身邊「臥龍鳳雛」亦是比翼雙飛,兵強馬壯的劉備,逼降劉璋,佔據了蜀地,強佔荊州,讓孫權敢怒不敢言,攻佔關中,讓曹操嚇得差點遷都……但隨著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的高潮戛然而止,關羽為何會「大意」?「荊州事件」的主謀又是誰?
  • 民間諺語,關羽楹聯,關羽華容放曹
    三國人物廟祀最多的當然要首推關羽。幾百年來,中國可以說得上武廟遍天下(武廟即關羽廟,關羽被稱為武聖,故名武廟,和文聖孔子的文廟相對),所以關於關羽的楹聯最多。如:萬古勳名垂竹帛,千秋又勇壯山河;心上有天慈日月,目中無地著孫曹;這都是歌頌關羽氣概凜然,威震千古,文辭遒壯,但內容有些空泛。
  • 呂蒙奪荊州,為何非殺關羽,以至引火燒身?
    魏國大將于禁率領大軍救援,時值漢水泛濫,慘遭關羽水淹七軍。此戰過後,魏國恐慌,曹操險些遷都,加之此前夏侯淵剛剛在漢中被劉備所敗,魏國在三國鼎立中的壓倒性優勢出現動搖。這是荊州爭奪戰的上半場,雖然精彩紛呈,但真正主導戰爭結果的卻是短促且戰役規模更小的下半場。東吳呂蒙趁關羽勢頭正盛,帶領不多兵力,偷襲荊州,籠絡荊州人心,導致關羽軍隊失控。關羽出逃麥城,被截殺。
  • 魯肅才比周瑜,為何總給人打醬油之感?
    自第29章出場,魯肅經周瑜推薦,與孫權臥榻共飲,到第69章殞命,魯肅的戲份也不算少。但是,整部《三國演義》中,魯肅這個角色總有點打醬油之感,存在感太弱,容易被人忽略。 實則魯肅之才,不在周瑜之下。相比公瑾性格缺陷之大,魯肅更加穩重,更易成就大事。《三國演義》當中,對其戲份的處理,顯得有些粗糙。
  • 孫權欲除去關羽,與眾將商量對策
    早在赤壁之戰後不久,孫權還沉浸在領徐州牧空頭銜的快樂中時,看到代周瑜領兵的魯肅熱衷於孫劉聯盟,呂蒙就秘密直接上書孫權,,指出「劉關君臣,仗其欺詐之術與軍力之盛,反覆無常,不可以腹心待」。現在關羽之所以沒有向江東用兵,是因為「至尊聖明,蒙等尚存」。建議趁現在吳強其弱之際吃掉它。
  • 三英戰呂布時,如果劉備不拖後腿,關羽張飛能贏嗎?
    關羽的戰績關羽出身於河東郡一個平民家庭,因為從小幹農活、打柴,力氣也比一般人大。成年後因為爭端不小心打死惡霸,最終被官府通緝並浪跡天涯。關羽學習力很強,在和東漢官府的鬥智鬥勇中學的一身武藝,黃巾之亂爆發後跟隨劉備、張飛一起參軍殺敵。這時候的關羽已經能自由揮動幾十斤重的青龍刀,也在戰場上斬殺敵軍多名渠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