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銷售出新規 周昆平:專業人做專業事

2021-01-07 網易

2020-12-30 15:22:36 來源: 中新經緯

舉報

  交通銀行發展研究部資深專家周昆平表示,按照新規,網際網路平臺暫不能銷售理財產品,但根據銷售情況,可能會逐步得到批准,新規對理財產品市場規模影響不會太大。

  【編輯:代聰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理財子公司新規發布公募理財將不再設銷售起點
    據悉,「資管新規」為各類資產管理產品的統一監管標準,「理財新規」為「資管新規」的配套實施細則,《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為「理財新規」的配套制度。銀行自身開展理財業務需同時遵守「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理財子公司開展理財業務需同時遵守「資管新規」「理財新規」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
  • 專家:新規推動理財銷售行為規範化
    對此,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辦法》中關於禁止行為的要求是比較重要的一項規定,實踐中不僅是銀行理財領域,包括所有的資管類產品在銷售中都面臨類似的問題。《辦法》從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以及行為合規性的角度作了比較全面的要求,對更好地推動資管新規落地實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
    《辦法》是《理財子公司辦法》的配套監管制度。開展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以下簡稱為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銷售業務活動需要同時遵守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理財子公司辦法》和《辦法》等制度規定。《辦法》共八章69條,分別為總則、理財產品銷售機構、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理財產品銷售管理、銷售人員管理、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監督管理與法律責任以及附則。
  • ...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答記者問
    制定《辦法》的總體思路:落實資管新規、理財新規和《理財子公司辦法》等制度規則,針對銀行理財子公司特點,加強理財產品銷售業務機構和行為監管規範,壓實理財產品銷售和管理責任,強化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推進公平競爭,打破剛性兌付,為理財業務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 辨險識財:專業理財產品測評,您身邊的金融分析師
    來源:時刻頭條近幾年來,關注和參與投資理財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在2018年資管新規打破剛兌之後,理財產品打破"剛兌",理財產品不再"旱澇保收",投資者的理財需求在急劇增加。但是目前大部分投資者缺乏專業的理財知識,對理財產品的風險認知仍然停留在過去,隨著金融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導致很多人在不了解產品的情況下投資虧損,甚至上當受騙。買理財"不會選,總虧錢"怎麼辦?
  • 監管劃定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靠譜銷售渠道
    銀保監會12月25日發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辦法》),再次補齊制度短板!《辦法》界定理財產品銷售的概念,劃定理財產品銷售機構範圍,釐清產品發行方和銷售方責任。去年6月,中國第一家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下稱「理財子公司」)正式開業。
  • 銀保監會:任何非金融機構和個人不得直接或變相代理銷售理財產品
    制定《辦法》的總體思路:落實資管新規、理財新規和《理財子公司辦法》等制度規則,針對銀行理財子公司特點,加強理財產品銷售業務機構和行為監管規範,壓實理財產品銷售和管理責任,強化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推進公平競爭,打破剛性兌付,為理財業務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 資管新規細則解讀之四:公募理財產品銷售門檻降至1萬 有助緩解銀行...
    公募理財產品面向不特定社會公眾公開發行,私募理財產品面向不超過200名合格投資者非公開發行;同時,將單只公募理財產品的銷售起點由目前的5萬元降至1萬元。針對實行分類管理,區分公募和私募理財產品這一要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到多位銀行業內人士。
  • 資管新規落地:你我怎麼理財,要做哪些準備?
    資管新規落地:你我怎麼理財,要做哪些準備? 原標題:   如今,買點理財產品成為不少人的投資首選。聽說了資管新規中關於合格投資者的規定,北京市海澱區某餐館經營者張倩感嘆。張倩多年經營一家餐館,利潤還不錯,平時也願意做點投資理財,有一定的風險承受力,她很疑惑:合格投資者的門檻為何這麼高?  資管新規中規定,資產管理產品的投資者分為不特定社會公眾和合格投資者兩大類。
  • 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徵求...
    12月25日,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辦法》)。《辦法》是《理財子公司辦法》的配套監管制度。開展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以下簡稱為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銷售業務活動需要同時遵守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理財子公司辦法》和《辦法》等制度規定。
  • 萬億理財市場將迎銷售新規!網際網路平臺或暫無緣代銷
    網際網路平臺暫無緣代銷理財產品  《辦法》單列第二章「理財產品銷售機構」,劃定銷售機構範圍,規範了從事理財產品銷售業務活動應當具備的條件要求等。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亞洲金融合作協會智庫研究員董希淼指出,大型網際網路平臺和其他專業機構能否成為監管部門認可的「其他機構」,獲得代理銷售理理財產品的資質,成為關注焦點。他認為,《辦法》對理財產品代理銷售相對謹慎,沒有進一步擴大代銷機構範圍,維持理財產品銷售制度的連續性和平穩性,是必要和恰當的,這有助於投資者更好地辨別,也是對投資者的一種保護。
  • 銀行理財新規全文:《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
    《辦法》與「資管新規」充分銜接,共同構成銀行開展理財業務需要遵循的監管要求。《辦法》共六章85條,分別為總則、分類管理、業務規則與風險管理、監督管理、法律責任、附則,以及1個附件《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要求》。《辦法》與「資管新規」保持一致,主要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提出了以下監管要求:一是實行分類管理,區分公募和私募理財產品。
  • 銀行理財產品有自營和代銷2種,代銷的安全嗎?收益率更高嗎?
    昨天,老廖在某銀行的手機銀行上購買了一款理財產品。之後,他向老伴「匯報」了購買理財產品的事。老伴閒來無事,就讓老廖打開手機銀行,想看看他購買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是多少。可老伴仔細看的時候,卻發現老廖所購買的理財產品有「代銷」字樣。這把老伴嚇了一跳,老廖也傻眼了,明明是想購買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怎麼會是代銷的呢?
  • 好買解讀理財新規(上):銀行理財更寬鬆 非標融資真利好
    好買說:9月28日,理財新規平穩落地,海量銀行理財資金有了更多的投資選擇。商業銀行理財方面的監管存在進一步寬鬆的可能,同時公募理財產品投資非標資產有所放鬆,對於企業債券融資也是重大利好。 前言:9月28日,銀保監會正式下發《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下稱「理財新規」)。
  • 新規出臺,理財產品量縮勢頭能否改觀?
    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呈現「量縮」態勢,據普益標準數據最新顯示,上周產品發行規模和收益率繼續下滑。但自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簡稱《意見稿》)後,市場重拾對理財產品的信心。不少業內人員分析,理財產品發行現狀或將有所改變。
  • 理財子公司銷售辦法將至:非金融機構和個人不得代銷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子公司屬於新型非銀行金融機構,機構類型、產品屬性、品牌聲譽等處於起步培育階段,區分辨識度需要逐步提升。現有銷售機構範圍總體延續了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的成熟渠道模式,便於投資者識別。下一步,銀保監會將根據銀行理財產品的轉型發展情況,適時將理財產品銷售機構範圍擴展至其他金融機構和專業機構。
  • 20萬該如何理財?這幾款理財產品了解一下!
    20萬,對於很多人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期待能得到穩定的收益,錢博士還是那句老話:「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做投資理財,一定記得將風險分散化,時刻注意控制自己的風險。錢博士今天帶大家梳理幾款常見的理財產品的風險級別及收益。
  • 想理財卻不具備專業知識,哪些產品,適合初學者?
    不過,很多人因為沒有接觸過理財,所以一開始會對其有一定抗拒心理。近日,某網友提問:自己是理財小白一名,想要理財但卻不具備專業的知識,有什麼產品是適合初學者購買的嗎?那麼,不懂理財知識,是否可以開始理財呢?初學者適合的產品,又究竟有哪些呢?想要得到更高收益,又應該涉足哪些產品呢?
  • 2018銀行理財新規全文:《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
    在宣傳銷售文本中應當以醒目文字提醒投資者「理財產品過往業績不代表其未來表現,不等於理財產品實際收益,投資須謹慎」。如理財產品宣傳銷售文本中使用模擬數據的,必須註明模擬數據。(五)理財產品宣傳銷售文本提及第三方專業機構評價結果的,應當列明第三方專業評價機構名稱及刊登或發布評價的渠道與日期。
  • 鉑諾簡毅:資管新規下銀行理財或萬億級下降 基金保險受益
    隨著理財產品收益波動顯著上升,「存款替代型」的投資者對理財產品的接受度可能降低,存量客戶將出現分層《投資時報》記者 安喆「隨著資管新規落地,銀行理財產品接受度下降,銷售規模繼續下降的趨勢將不可避免,預計2018年銀行理財規模可能會出現幾萬億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