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收到新疆南疆一位網友的來信:「唐先生,你好!拜讀了你的大作《新疆問題生成的緣由和求解之道》之後,覺得你對新疆問題生成的緣由梳理得清晰明了、深刻透徹,對求解之道真知灼見、見地獨特。我是從事教育研究,前兩年受命於編寫民族團結教育地方教材,尤其關注新疆問題。在編寫中最糾結的就是「說什麼?怎麼說?怎麼說得讓人聽得懂?怎麼說得讓人相信?」最想不通的問題是:我們有強大的國家機器,有龐大的宣傳隊伍和長年累月的宣傳教育,有雄厚的資金做後盾,但總弄不過「一小撮人」呢?一「煽」就「動」?帶著這些問題進行思索研究,發現在治疆上主要存在四大問題:在理念上模糊混亂;在戰略上缺失方向和大智慧;在策略上息事寧人、忍讓遷就;在實踐中形式主義嚴重;在基層群眾中言而無信、失信於民等等。新疆問題「標本兼治」,「本」是什麼?怎麼治?我在研究中發現一些新疆重大問題和對策,但不能說,不敢說」。
本文作者(左)與鳳凰衛視評論員呂寧思在天池
中華民族與族群戰略
在21世紀的今天,民族主義成了一個困擾世界尤其是困擾多民族國家的一個難題,在當下民族主義熱潮中,使得許多原本已經趨於融合,進入法制化發展軌道的多民族國家再一次步人泥潭。造成這一現象的最根本原因,在於民族國家理論的不完善。菲利克斯·格羅斯在《公民與國家:民族、部落和族屬身份》一書中明確地指出:「我們又一次面對一個看似簡單、經常面對但卻從來沒有能夠解決的古老問題,一個對現在和未來都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不同的民族、部落、宗教集團和種族如何能夠和睦地相處。」
就民族與國家來論,在英語中nation既指國家又指民族,縱觀世界歷史,民族主義最早產生於美洲殖民地,進而是歐洲國家,然後才是亞、非各國,那麼,我們幾乎可以判斷,近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實際上就是在國家成立之前以共同地域和共同文化為出發點,以共同利益為其博弈的源泉,在限定地域內不分宗教和種族而共同達成契約成立的共同國家,而這一國家一旦成立就會不斷強化其主流文化,使其成為該國家地域內的各個宗教、種族的共同認同,並利用民族以統一的稱謂為其命名。
民族既不是超自然的上帝或真主創造的相互分離的人群,也不是自然形成的不同人們共同體,它不過是近代人們在這個充滿異質的世界上所作的同質政治構建;是民族主義發明創造了民族,而不是民族生成了民族主義。於此同時,由於這些民族國家是在共同奮鬥目標的前提下達成契約式的國家,太多地幹涉宗教信仰或民族文化,必然會引發少數群體的反感。為此,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菲利克斯·格羅斯又創造性地提出了「族群」的概念,從而保證了多元文化在認同主體文化的同時保留了自己的底線,也保證了作為個人在忠於國家的同時保留了個人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選擇。從國家意義上來講,民族即是國家,個人既屬於國家的公民,又是民族的個體;從組織或團體角度來講,保證了個體的族群歸屬或者說選擇歸屬。
民族和族群形成是一個過程,其必然是將族群的某些共同性進行了借鑑和糅合。美國和美利堅民族的確立是在共同被邊緣化的共同性下建立的;德國的建立是以經濟壁壘的打破為基礎的,最終為俾斯麥政治強權、共同教育以及追溯共同文化的前提下建立的;英國的建立則是在世俗王朝統治中完成在日不落帝國的光輝形象中凝固的。中國、印度、日本等國則是在繳納了昂貴的學費之後,確立起自己的民族或民族國家形象。這些案例告訴我們,族群必須遠離政治而僅僅與血緣、氏族習俗相對,民族應當是與國家、法律相對,是民族國家一詞的組成部分,只有民族才能與國家相聯。
民族與族群是什麼關係?它們是不同時期話語權的產物。人們利用族群的共同性來確定民族,形成民族國家。這一時期,人們生活在民族國家的話語權之下,只有形成了民族國家,才會被世界承認,才可能號召全民起來反抗他者或標榜自己。所以,在歐洲民族國家的影響下,形成民族國家成了殖民地國家必須的途徑。可以說,「族群」一詞的使用是現代民族國家的又一創造物,它巧妙地解決了族屬問題,使得人們傳統的、情感的、血緣的,甚至是由於共同宗教或地域的共同想像有了更好的歸宿。這就使得族屬問題與政治問題脫開了,也巧妙地避開了部落民族主義國家的困擾,並且使得民族國家更有說服力,既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公民的向心力,又保存了多元文化的生存空間。人們在法律上屬於一個民族國家,是這個民族國家的一部分,所有人在此受到公平的對待,同時又不需要將自己的傳統文化或族群歸屬打破,而是在接受主體文化的同時依舊可以保留自己的傳統文化進而族群歸屬,由於是公平對待,所以,族屬問題很難被用於政治利益的爭奪。
能否說,中國的少數民族是通過民族識別發明創造出來的概念?或者說,「少數民族」本身就有歧視的含義?中國在少數民族問題的處置上,採取的是民族區域自治下的多民族—國家戰略,更多體現民族自治而非區域自治,民族差異主觀擴大化,民族問題更多具有政治性、而非經濟性,其結果經濟愈發展,民族矛盾愈大。是否應該借鑑美、英等國等的做法,採取單一民族—國家下的多族群戰略,在尊重56個族群文化價值觀的基礎上建構中華民族的公民認同和國家(族)認同?
新疆將還原她的本質。新疆就是她自己!然而,自一八八四年建立行省以來,她有意無意被遮蔽了。抵禦外國侵略、推翻滿清帝國、捍衛國家主權、大搞階級鬥爭、跨越式發展經濟、西部大開發、殲滅「三股勢力」等等。7•5事件以後發生的種種事端,再次讓我們思考一個命題:新疆問題的本質是什麼?我以為,由政治、法律、民族、宗教、經濟(資源開發、個人收入、利益分配等)問題引發新疆認同、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的撕裂!
同樣,新疆問題更多具有政治、法律和文化性,而非經濟性,所以只用經濟手段去解決新疆問題,將會帶來更大的衝突和對抗。新疆問題的解決,可否採取中華民族和國家認同下的多族群戰略,通過引入「族群」概念,確立新疆主體意識和新疆共識,同時運用經濟和文化等手段破解之。
新疆問題的解決需遵循兩個原則,即族群關係不能高於法律關係,族群認同必須置於新疆認同、公民認同、國家認同之下。新疆問題解決方案的路線圖是,由族群認同過渡到新疆人認同,再到公民認同、國家認同的進程,期間需要採取政治法律制度創新、新疆主體意識培育、生態環境保護、族群平等交融、資源合理開發、增加民生投入等主要措施。
經濟與文化協同戰略
新疆戰略的核心是達成地緣、生態、經濟、文化、民生的統一,形成族群在新疆認同、公民認同、國家認同、文化認同的趨致。
經濟發展、收入提高固然能成為推動和解決族群問題,但要實現真正的族群和睦,則需取得各族間的國家認同。認知—認可—認同,新疆認同—公民認同—國家認同—文化認同。在現有條件下,首要任務使新疆各族民眾對「新疆」和「新疆人」的認同,漢族民眾擺脫客居觀念,其他族群丟棄狹隘民族觀念,雙語教育是不同文化間的認知認可認同的基礎。在新疆認同的基礎上繼而推廣「國家認同」和「公民認同」理念。統一的中國是各族群文化認同的唯一焦點。各種文化要相互尊重,各民族間要相互融合,共同的家園要攜手建設,發展的成果要共同分享。
「國家認同」的理念,具體地來源於全體成員思想的一致、情感的融洽和精神的凝聚。因此,堅實的政治基礎、物質基礎、社會基礎和制度基礎必不可少,但更具根本性和長期性的是要有共同的思想基礎。
共同思想基礎,首先是祖國家園認同。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逐步實現從各民族聚居區的局部統一到國家的全面統一,走過一條多元一體化的發展道路。國家的長期統一,各族兄弟之間通過互通有無建立的互利共生的經濟文化聯繫,形成對國家在文化心理上的普遍認同。各族群與祖國的關係,好比草木之於土壤、魚龍之於江河。族群交融的實質,不僅是各族之間的關係問題,更是各族與統一國家之間的關係問題。多族群國家的人民如果把愛本族群與愛祖國對立起來,那麼怎能去實現現代化國家呢?
其次是中華民族認同。「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嶽峨河浩。」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各族人民篳路藍縷、頑強奮鬥的開拓史,就是一部各族人民交流交融、共建文明的創造史。在這一偉大進程中,超出單一族群範圍而涵蓋中國境內所有民族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得以形成。對內,我們有漢族和少數民族之分、有不同少數民族之分;但在世界上,中華民族是我們統一的稱謂。我國各民族,無論地理區域、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語言文字如何,都認為自己是中華兒女,都與生俱來地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成長為一個合格中國人的必由之路,就是通過對本民族身份的認同實現對「我」的認同,通過對其他民族的認同實現對「兄弟姐妹」的認同,通過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實現對「家」的認同。壯族作家馮藝深情地寫道,「在這個無數心靈已經乾涸的時代,有一種比雨滴還要滋潤、比陽光還要溫暖的東西,那便是長期以來我國各民族之間,兄弟般和睦相處、和美共生的風景吧!」
三是中華文化認同。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文化,各族文化各具優點和特色;每一個族群的文化,都成為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財富;每一個族群無論大小,都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獨特貢獻。從古至今,一條條承載各族文明結晶的民族文化長河,相互交匯、相互激蕩、一齊奔湧,共同匯聚成波瀾壯闊的中華文化巨流。自秦漢始,漢族以穩定發展的農耕生產為基礎,確立了一整套典章禮樂和文化制度,形成以儒家文化及其經典為代表的漢族傳統文化,成為凝聚各少數民族文化的精神紐帶。其後的歷史進程中,不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無一例外地吸收並豐富發展這一文化,從而使華夏文明成為中國各民族分享的共同文化傳統。伴隨民族大交融的演進,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交相輝映,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歷史現象,造就了中華文化多源性、開放性、兼容性的獨特氣質。多樣性統一的中華文化,則成為各民族文化的根本依託。
新疆政府在採取一系列重大措施促進新疆經濟發展的同時,更應該考慮文化建設與促進不同族群之間的情感溝通,通過合理的方式引導各族間的交流和交融。如果片面強調新一輪新疆經濟發展的速度和力度,而缺少政治、文化上的綜合考量,新疆的綜合發展就會成問題,甚至「民族分裂」傾向,也不敢說肯定會減弱。
新疆發展,必須是綜合性的協調發展,它包括「經濟」、「民生」、「生態」、「文化」這四個方面。我們最容易注意到的是「經濟」,其次是「民生」,而「生態」和「文化」就很容易忽視,尤其是「文化」。
關於新疆發展中的文化問題,絕不只是簡單的歌舞、書籍、建築等一般性的文化,而是作為思維觀念、生活形態的文化觀念。為了在新一輪新疆跨越式發展中真正落實文化的緯度,真正建立不同族群對於國家的文化認同和各族群之間的文化寬容、共榮的局面,需要考慮到以下幾點:
第一,破除單純地從經濟角度看待新疆發展的狹隘視角,要將經濟、民生、生態與文化綜合思考,將民生、生態和文化要素納入到經濟目標的考量中。如果為實施特定經濟項目,對於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的負面影響較大,就應該暫緩,尋找其它解決的辦法,如果沒有較好的解決辦法,就應該放棄特定的經濟項目。因為,取得暫時性的經濟指標並不難,難的是獲得綜合性的長治久安的效果。
第二,新疆各級幹部可否具備一定的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觀念,充分認識到文化對於國家競爭、新疆認同、國家認同、族群關係、社會安定、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性。
第三,以建立有機的、多層次的文化認同感為經濟發展、文化建設的方向。包括以下三個層次:超族群的中華民族認同、新疆文化認同、公民認同。個人、族群、國家,都應該認識到這三個層面的文化認同的共存性,不能簡單地以某一層次的認同,排擠另一層次的認同。
我期盼有一天,新疆各族群無不自豪共同喊出「我是中國人,也是新疆人」,以此確認新疆人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和身份歸屬。
民營經濟與大服務業戰略
實現新疆可持續發展,改善民生,達成新疆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的和諧整合,在發展國有經濟的同時,必須著重發展新疆民營經濟。
民營經濟作為新疆的經濟主體尚未發揮應有的作用,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需進一步優化。大力推進新疆民營企業發展,特別是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中小企業,制定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充分發揮民營企業促進社會就業的重要作用。截止2012年底,新疆民營經濟總量達到1988億元,佔全區經濟的比重達到26.5%;民營經濟單位數達到69.3萬戶,從業人員187.6萬人;其中,私營企業達到11.7萬戶,容納了90.4萬人就業。2012年新疆民營企業完成進出口額達到182.98億美元,佔全區進出口額的71.6%。新疆雖然已經形成了多種經濟類型共同發展的格局,但民營企業的地位和作用仍需進一步加強。
實施「三化戰略」,尤其是新型工業化,可快速推動新疆GDP和財稅的增長,但由於是資本技術密集產業,對於新疆各族群眾就業的增加貢獻不足。
要使跨越式發展等於長治久安,在現有制度安排下,新疆的發展必須重構產業體系,遵循生態、資源兩個可持續,發展「大服務業戰略」:大物流(航空、鐵路、公路、管道等)、大文化(新疆特色的演藝、旅遊、和田玉、體育、考古探險、餐飲、動漫等)、大商貿(國際、國內貿易)。發展大服務產業可使國有和私企、大中型和小微企業並重發展,讓新疆各族群受益,有利於形成利益共同體。
大物流:絲綢之路空中走廊:建設「絲綢之路空中走廊」是新疆發展大服務產業的核心,其可推進新疆物流產業、旅遊產業、文化產業、商貿產業、金融等產業的成長。建議恢復並組建新疆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提升烏魯木齊、喀什、伊寧國際航空港地位,加大飛往中亞、西亞、南亞航線,開通中東、歐洲、美洲航線,使新疆成為中國向西旅遊、物流等中轉中心,促進新疆旅遊業、文化產業等的發展,真正發揮新疆西向通道優勢。
大文化:發展新疆旅遊業、新疆歌舞演藝業、和田玉產業等:近30年來,新疆和田玉的價格上漲了1000倍。和田玉產業的成功,是其賦予了文化元素。玉文化是歷史最悠久、最能代表東方文明的古文化。玉是中國人5000多年中一直不變的圖騰,玉文化構成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和田玉產業的開發,加大了新疆與內地經貿往來和人員交流,帶動和田等地經濟的發展,促進當地民眾的就業和收入的增加。
我們以民營企業的二道橋大劇院和廣匯飛虎籃球俱樂部作為案例分析。二道橋大劇院員工總數123人,其中維族等81人,漢族42人,維族等佔比65.85%。廣匯籃球俱樂部通過十年的運作,現有23人(球員+教練),其中國內球員17名,外籍球員6人。在國內球員17名中,維吾爾族4人,柯爾克孜族、哈薩克族、蒙古族、藏族、回族各1人,漢族8人,維族等佔比53%。廣匯飛虎男籃俱樂部和二道橋大劇院都屬於大服務產業戰略中的大文化,較好的解決了新疆各族群民眾就業和收入問題,形成利益共同體,增進了新疆共識和中華文化認同感。
大商貿:歐亞商貿中心:新疆位於歐亞腹部,處在周邊26億人口中心的巨大市場機會,充分發揮《中央關於喀什和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建設意見》的政策優勢,實施面向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戰略,加速發展對外經貿和會展經濟,推進「外引內聯、東聯西出、西來東去」全方位開放,構築新疆對內對外開放新格局。例如新疆二道橋商貿市場公司,目前員工總數294人,其中維族等133人,漢族161人,維族等佔比45.24%。
通過實施三化戰略,可以提升新疆經濟總量和增加財稅收入,而發展大服務產業,可培育創業創富的環境,進而推動本土小微企業的發展,建構利益共同體機制,從實質上解決新疆各族民眾就業和收入問題,使新疆各族群受益和交融。
只有民營經濟的穩定發展,才有新疆經濟的穩定成長,更有新疆社會的穩定繁榮。民企強,新疆強。
穩疆、富疆、強疆戰略路線圖
新疆發展戰略定位須充分利用世界能源格局演變和中亞能源極樞紐地位形成的機會,開發國內外兩個市場,推動能源工業、有色金屬工業快速發展,保障國家戰略性大宗商品供應和安全;充分把握世界第四經濟圈「中亞經濟圈」崛起的戰略機遇,重組歐亞非產業貿易鏈,以承接中國東部產業轉移和出口加工業帶建設,推進大開放、大出口;充分發揮地緣、資源、文化和市場四大優勢,以生態和綠洲為命脈,以經濟區域機制創新為根本,放大疊加和乘數效應,實施「大資源戰略整合下的綠色戰略」,發展「綠色經濟」,打造「綠色新疆」,將新疆建設成為我國西部新的經濟增長點、中西南亞經濟圈的核心區和歐亞大陸生態經濟區。
基建先行+全面開放:鐵路、公路、航空、水利、能源管網、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率先而動,隨著對內、對外綜合交通基礎建設的提速,資源品的出疆銷售將開始盈利。新疆憑藉地緣、民族、文化優勢,再加上喀什和伊犁(伊寧、清水河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霍爾果斯)兩個特殊經濟開放區,將形成新疆全方位開放格局。
西能東運+東「能」西移:西氣東輸與煉化一體建設,疆煤東運與煤炭基地建設,西電東送與電源建設,同時東「能」西移日趨明顯,矽產業、鹽化工、電解鋁、煉銅等耗能產業將逐步向能源富集區——新疆轉移。
產業集群+城鎮化:在基建和能源支撐下,新疆工業將進一步升級,由上遊採掘向下遊製造延伸,鋼鐵、有色金屬冶煉、碳化矽和煤化工等深加工行業將快速發展。伴隨著大基建和大工業的建設,人口大量湧入帶來的城市擴容,城鎮化加速。預計在烏—昌、伊犁河谷伊寧—霍城、庫爾勒—庫車—阿克蘇、喀什—阿圖什等四線形成四個產業—人口聚集區,同時在準東、吐哈、伊犁、庫拜煤田周邊可能會形成4個人口在50萬至100萬的大中型城市,一批以綜合大口岸為牽引,以進出口加工業為驅動,以出疆國道線為發展軸,以腹地資源為依託的中心城市和城鎮將加快建設。
由此,新疆發展模式是否需要進行轉型,摒棄通過自然資源開發獲取經濟增長的路徑依賴,大力開發、發展、利用知識資源?我以為,新疆新的發展模式思路架構是:利用知識資源與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整合效應發揮市場機制和開放機制,體現政府作為組織者、推動者和服務者的職能,縮小財富與知識發展差距,以知識促進發展,為新疆下一步發展打下一個較為堅實的基礎,使得新疆能夠逐步培育其自身的發展能力——核心競爭力,進而逐步縮小同全國平均水平在知識、經濟和社會發展上的相對差距。
新疆發展的主要任務,變「輸血經濟」為「造血經濟」、改善民生和維護社會穩定。新疆發展的著力點是建構造血經濟機制和改善民生,民生的改善是社會穩定的基礎,維護社會穩定是新疆發展的保障。實現新疆發展,要使大企業大集團與中小企業並重發展戰略和改善民生終極目標有機結合,不僅實現GDP和地方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而且著力點要立足於建構造血經濟和改善民生的機制。
如何把能源開發與民生緊密關聯是新疆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點。相對而言,集中在西部的少數民族地區和沿海地區的發展差距相對較大。2012年,全國農牧民人均年純收入突破7916.6元,而新疆為6393.7元,佔比全國平均水平的80%。新疆有30個扶貧重點縣,貧困農牧民有180多萬人,大多集中在南疆三地州和邊遠牧區,其中35個縣市農民人均純收入低於全區平均水平,佔全區農業人口的46%,佔全區貧困人口的80%,均屬少數民族集聚區,少數民族人口佔當地人口的93%,佔全區少數民族總人口的47%。在民族問題上,經濟發展水平是基礎,無論在什麼國家或地區,窮人很容易被動員起來,如果加上宗教信仰因素,更會走向極端,甚至恐怖主義,發生暴恐事件就不奇怪了。
從新疆最終消費構成分析,1978年—2012年,居民消費總額從22.61億元增加到2370.67億元,佔比從81.8%降低到55.6%;政府消費總額從5.03億元劇增到1891.84億元,佔比從18.2%增長到44.4%。 2012年新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98.99億元,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642.24億元,佔新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1%;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56.75億元,佔新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新疆城鄉消費差距愈拉愈大。
從全區經濟結構來看,雖然新疆經濟結構發生質的變化,2013年石油工業增加值佔到新疆工業增加值的46.5%,2008年佔比高達67.41%,但對解決當地勞動力就業、產業結構升級和提升當地居民生活水平的貢獻卻較小。同樣,佔有全國40%以上的煤炭資源的新疆,如何吸納當地居民就業,協調各方利益,也關係到煤炭產業是否能為新疆當地居民謀福利、是否促進新疆產業結構升級,成為新疆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
穩定和發展是新疆各族人民群眾的最大民生和最根本的利益。要想做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新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可否切實解決好各族人民群眾最直接、最關心、最緊迫的民生問題?可否優化保障基本公共服務需要,發揮公共財政的職能作用,不斷增強各級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財政保障能力,減輕群眾在教育、醫療衛生、養老、住房等方面的支出負擔?可否加大對民生領域的投入,調整支出結構,優先保障和改善民生,重點加大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住房保障方面的支出呢?
在這種情形下,需處理好中央、地方、企業、居民之間利益分配及其均衡關係。經濟發展的根本目標,是要民眾受益,享受到改革和發展帶來的實惠:就業擴大,收入增加。在新疆,還應特別重視各民族間的利益公平和分配平衡。
結 語
民國初年新疆總督楊增新說過一句名言:西出陽關無好人。說的是漢族人到西域更多目的升官發財,獲取資源。一百年過去了,大多漢族人的心態還是如此嗎?對我們來說,經歷「七·五事件」,尤其是「九·三事件」後,對培育新疆人、新疆共識、新疆認同倍感重要。新疆是各族兄弟姐妹共同的家園,尤其是漢族要強化對新疆母親的保護和愛待。如果漢族不改變客居的心態,把新疆僅作為避難、鍍金、升官、發財之地,我們就不會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新疆長治久安的目標就很難實現。
新疆很美,治疆很難嗎?2012年5月,我率「新商聯盟」部分企業家赴曲阜學習。新疆是四大文明(希臘文明、印度文明、中國文明、阿拉伯文明)的交匯之地,儒教思想也是其中一部分,儒家文化對治疆起何種作用?孔丘重要門徒孟子曰:仁者無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人皆可以為堯舜。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以為,世界四大文明的思想是一致的,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的思想也是一致的,這就是真善美、平等、仁愛。
從歷史上看,歷朝治疆策略剛柔相濟,以仁政為主。凡治疆有方者,剛柔中都包含著一種大愛。對三股勢力而言,若對他們不剛,新疆就會大亂,所以歷史上有鐵腕治疆之封疆大吏。楊增新還有一句名言:新疆是治世桃園,亂世絕地。楊增新治疆以仁愛為戰略主線,防亂、治亂、戡亂為策略,在中原大戰、俄國革命的複雜環境中,保證了新疆的穩定。而他的繼任者金樹仁,最大的罪過就是把治世桃園演變成亂世絕地。盛世才統治時期,新疆由亂到治,為新疆的經濟和教育發展創造了條件。但盛世才治疆靠暴力和恐怖手段,儘管他表面上維持了新疆政局,但他不斷製造的仇恨如巖漿在人民心中翻滾。他為新疆各族人民心中帶來的創傷,直到新中國建立才漸漸治癒。
新疆的「地緣樞紐」地位是建構新疆戰略的基礎,但從國家層面上看,「能源樞紐」、「文化/文明樞紐」和「經濟高地」才是新疆戰略的落腳點。打通波斯灣—裏海—中亞—新疆能源大通道,整合中亞—天山—阿勒泰山成礦帶資源,發掘中西南亞和中國廣闊的消費市場,實現由「能源樞紐」向「經濟高地」的轉變。同樣,作為四大文明的交匯區,新疆鬚髮揮文化樞紐作用,使多元文化之花在新疆乃至世界盡情綻放,由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勝勢。新疆發展無可限量。
新疆的戰略價值與地位需要重新評估和發掘。只有當新疆認同、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一致時,新疆戰略才有價值。只有尊重新疆人、新疆文化,新疆戰略才有實施意義。
2013年元宵節當日,新疆寒潮來襲,而在新疆昌吉市舉辦的首屆社火表演大賽現場卻熱鬧非凡,現場由喀什地區52名維吾爾族演員組成的秧歌隊格外引人注目,他們將漢族秧歌以及維吾爾族傳統舞蹈薩瑪舞和塔吉克族鷹舞的舞蹈元素融合在一起,上演了一場具有新疆特色的秧歌秀。
只有確立新疆共識和主體意識,且民族間共享發展成果並形成利益共同體,不斷的交融和學習,由利益共同體逐漸升華為文化共同體和精神共同體,從而達成增強國家認同的目的、成就新疆可持續發展、提升新疆在國家戰略中的價值,這才是新疆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
新疆研究報告系列② 新疆東西部經濟研究院——現代新疆研究中心發布
唐立久 管理諮詢專家。1962年出生於新疆烏魯木齊。1989年獲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先後在大學、政府機關和企業任職,現任新疆東西部經濟研究院院長。從1982年開始研究新疆經濟。30年間三次遍訪新疆87個縣市,從生態、經濟、宗教、地理、文化和管理的視角求證解構新疆發展進程。著有《不發達經濟實證研究》、《掀起你的蓋頭來:發現新疆》、《解構德隆:唐萬新啟示錄》、《廣信廣匯:一個民企的成長曆程》等9部作品,在國內外共發表論文100餘篇。
(歡迎加入2014新商聯盟企業家論壇.公眾平臺微信號:xslmqyjlt)
聯繫方式:13899883088 郵箱:51156112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