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語言暴力
親愛的家長朋友:
我們每天都在說話,通過語言和孩子傳遞信息、交流思想。
語言是有力量的,使用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會增進親子感情,促使孩子不斷進步、健康成長,取得雙贏;講得不好,甚至使用語言暴力,則會「惡語傷人六月寒」,導致兩敗俱傷。
有人說,父母的言行裡藏著孩子的未來,這話一點也不假。如果父母能對孩子好好說話,那麼一定會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相反,經常用過分的語言刺激孩子,會對他們的健康成長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
曾看過知乎上一個提問:「什麼是語言暴力?」
高贊的回答是:「對孩子來說,父母的習慣性差評、謾罵、詆毀、蔑視、嘲笑等侮辱歧視性語言,包括說話時鄙夷的神態和不耐煩的姿勢,都可歸為語言暴力。」
現實生活中,來自父母的語言暴力,好比一把無形的利刃,傷孩子最深,比揍孩子一頓更可怕。
「豬腦子」「怎麼這麼笨」「沒出息」「怎麼不去死」,這些惡毒的語言,為人父母的你,有沒有說起過?
你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會帶給孩子一輩子的陰影。
電視劇《門第》裡面,張華就是這樣。
張華是一名北漂,在北京晃蕩了5年,仍然住著地下室,每天擠地鐵。 有一次,張華把上司給打了,因為他業務量在公司排名靠後,上司罵他:「你怎麼能沒用成這樣!」他頓時怒髮衝冠,揮手就揍過去。10歲左右的孩子,被母親如此詆毀、攻擊,讓孩子產生負疚感。還不忘隱秘地表達有條件的愛,這母親簡直把破壞性批評演繹成了教科書。
建設性批評通常關注的是孩子的具體行為,不進行人身攻擊,在批評的時候通常還會提到孩子的優點,並為其改進提供建議和意見。
建設性批評下的孩子通常能夠在父母的批評中反思自己的行為,虛心接受批評,在父母的建議和幫助下積極修正自我、完善自我,從而變成一個優秀的孩子。
如何對孩子說話是一門藝術,低聲教育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當孩子犯錯時,你憤怒地大吼大叫,結果無非兩種:
孩子被你嚇住了,滿腦子的恐懼感,根本沒心思去思考為什麼錯了,只盼著你趕快結束訓斥;
孩子被你激怒了,大吼大叫回擊你,也不考慮錯在哪了,只想著如何跟你對著幹。
但是,當你壓低聲音、語調平靜,嚴肅地跟孩子談話時,你會在孩子眼裡變得不怒自威,這時候你再跟孩子講道理、辯對錯,效果就會好很多。
家,是愛與溫暖傳遞的通道。請停止語言暴力,接納孩子,好好說話,呵護孩子健康成長。
202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