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本公眾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真正的世界不在你的書或地圖中,而是在門外。——《霍比特人》。
春天不是讀書天,關在堂前,悶短壽源。掀開門帘,投奔自然。——陶行知。
一連十個「春天不是讀書天」,一氣貫成,不但不嫌冗長重複,反倒活潑潑地充滿意趣和生趣,特別是最後一句「春天!春天!春天!什麼天?不是讀書天!」簡直像揮著拳頭宣告。整首歌歌詞既有文言的典雅優美,又有白話的生動鮮活。其意境是那麼清新明麗,音韻那麼歡快跳蕩,讓人讀了哪怕明天考狀元也要丟下書本先去玩上一把。
電影裡的教師形象直接戳中了學校教育的痛處。春天不是讀書天,學生逃離課堂的原因,一方面是學生被明媚的春光吸引,另一方面是課堂被毫無激情的教師所主宰變得枯燥無聊。電影濃墨重彩地刻畫了兩種教師形象。——張榮偉《電影隨筆:春天不是讀書天》
陶行知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創立者和實踐者。他倡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而他的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活」的教育。他在一篇文章中這樣解釋道:比譬,魚在岸上,你若把它陡然放下水去,它的鰭和尾,都能得其所哉,行動不已。——王麗《故事:春天不是讀書天》
春天不是讀書天 凡是做過學生的、稍稍上了些年紀的人,都知道一首打油詩,叫《春天不是讀書天》:這首打油詩念起來朗朗上口,一直被不肯用功的讀書郎當作懶惰的藉口。可是,我最近發現一首作於三十年代的同名歌曲,歌名也叫《春天不是讀書天》。詞作者為當時鼎鼎大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曲作者為同樣有名的語言學家、音樂家趙元任。而陶、趙兩位合作的這首《春天不是讀書天》完全是同名打油詩的「翻新」。我們且來看歌詞:一連十個「春天不是讀書天」,一氣貫成,不但不嫌冗長重複,反倒活潑潑地充滿意趣和生趣,特別是最後一句「春天!春天!春天!什麼天?不是讀書天!」簡直像揮著拳頭宣告。整首歌歌詞既有文言的典雅優美,又有白話的生動鮮活。其意境是那麼清新明麗,音韻那麼歡快跳蕩,讓人讀了哪怕明天考狀元也要丟下書本先去玩上一把。陶行知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創立者和實踐者。他倡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而他的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活」的教育。他在一篇文章中這樣解釋道:比譬,魚在岸上,你若把它陡然放下水去,它的鰭和尾,都能得其所哉,行動不已。鳥關在籠裡,你若把它放到樹林裡去,它一定會盡其所能,前進不已。活的教育,正像魚到水裡鳥到樹林裡一樣。《春天不是讀書天》這首歌正是這段話的最好詮釋。陶行知為了實踐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創辦了曉莊師範、育才學校、山海工學團等。他還親自編寫課本,創作兒歌和歌曲,被稱為「大眾詩人」。這首《春天不是讀書天》還使我看到那個年代教育家的心性和胸臆——那樣舒展、活潑和率真。記得九十年代末我在北京一所重點中學教書,跟我教同一個班的有一位剛從北大歷史系畢業的年輕女教師。她還是這個班的班主任。那年冬天下了第一場雪,正趕上她給那個班上歷史課。年輕的她一興奮,來了個「冬天不是讀書天」——帶了全班學生去天壇公園打雪仗,事後被領導叫去批評,據說後來連「班主任」也給免了。《春天不是讀書天》這首歌也使我對「教育」兩字有新的領悟。
電影隨筆:春天不是讀書天作者|張榮偉電影《春天不是讀書天》的主題是宣揚美國自由主義。然而,在此將跳過這一主題,轉而深人關注電影裡的學生形象和教師形象,並藉此來探尋「春天」勝過課堂的原因和重塑魅力課堂的途徑。(《從電影中汲取教育的力量》)
電影裡,主角費利和馬倫兩個學生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一個需要上學的早晨,費利和馬倫都因為「生病」而臥床休息,無法上學。費利裝病躺在床上,憑藉虛弱的神情、冷溼的手、無辜的眼神瞬間就虜獲了父母的憐愛與同情,並被要求必須請假在家休息。當父母離開家去上班後,費利馬上活力四射,拉開窗簾擁抱陽光,打開音樂隨著節奏搖擺,沐浴更衣,清爽地開始了一天的翹課之旅。此時的馬倫卻孤獨地躺在床上,兩眼無神地望著天花板。他認為自己病得很嚴重,幾乎快要死掉,所以必須躺在床上。床旁邊閃著電火花的燈泡似乎展示著馬倫此刻緊張的腦神經系統。為什麼同樣是正值花樣年華的男生,他們的行為想法卻是如此不同?從後面劇情可知,這樣的差異源於家庭環境的不同。宋慶齡曾談到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她說:「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孩子長大成人以後,社會成了鍛鍊他們的環境,對年輕人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個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滅印記的卻是家庭。」可以說,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主角費利生活在一個家庭富裕、父母相親相愛、幸福美滿的家庭裡,相比起姐姐珍妮,父母更偏愛嘴甜、乖巧的他。費利「生病」時,父母在他床邊看望他時眼裡流露的疼惜和表達的關心的話語,足以掃除他心裡所有的陰霾。好友馬倫卻沒有費利這麼幸福。馬倫的父親是一個喜歡收集名貴跑車卻又捨不得開的「怪人」,他討厭妻子,逼得妻子無法與他相處而離家出走;他不相信兒子,如果兒子不小心擦花了他的名車,他就會狠狠地責聖怪兒子。生活在這種缺少愛和充滿壓力的家庭裡,馬倫變得悲觀壓抑,畏縮遲鈍。《西安晚報》刊載的一篇文章裡說到:指責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怨天尤人;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好鬥逞勇;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畏首畏尾;憐憫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自怨自艾;嘲諷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消極退縮;忌妒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勾心鬥角;容忍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極富耐性;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充滿自信;讚美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心存感恩;嘉許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愛人愛己;接納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心胸寬大;認同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掌握目標;分享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慷慨大方;誠實公平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維護正義真理;安定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信任自己、信任他人;友善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對世界多一分關懷;祥和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有平和的心境。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需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充滿愛與寬容、鼓勵與讚美的成長環境。電影裡的教師形象直接戳中了學校教育的痛處。春天不是讀書天,學生逃離課堂的原因,一方面是學生被明媚的春光吸引,另一方面是課堂被毫無激情的教師所主宰變得枯燥無聊。電影濃墨重彩地刻畫了兩種教師形象。第一種教師可稱為「教學機器」。他們在上課時首先點名,對於生病請假的學生不關心不多問;講課時語調蒼白,自問自答,毫不在意學生是否在聽課;不了解學生情況,只顧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這種教師使課堂失去了它應有的魅力,吸引不了學生,以至於上課的學生要麼聽得眼神呆滯,要麼趴在課桌上睡覺,要麼已經神遊在外。值得深思的是,該怎樣打造如融融春日一般的魅力課堂呢?營造魅力課堂的關鍵在於教師的教育激情。一位充滿激情的教師在課堂中是教學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是學習知識的引導者,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更是學生學習激情的調動者。教師的教育激情來源於教師對教育的熱愛、專注、投人、執著。第二種教師是這部喜劇裡面的反派加倒黴蛋——教導主任羅寧先生。羅寧先生想攆走費利,因為他覺得費利會教壞好學生,且人緣超級好的費利會危害到他管理學生的工作。於是,羅寧先生親自到學校外面逮捕逃學的費利。《春天不是讀書天》入選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電影登記部2014年美國「國寶影片」名單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其宣揚了典型的美國人的自由意識和個人主義。片中的教導主任羅寧先生是一個限制學生自由的反派人物形象。在羅寧先生遭遇惡狗追趕、珍妮毆打等一系列慘境後,坐上學校巴士回去時,車裡學生投向他的不是同情關心的目光,反而是滿滿的厭惡。乖乖待在學校上課的學生錯過了美好的一天,逃課的三人經歷了一天中所有的美好。在陽光明媚、春風和煦的天氣裡,駕駛法拉利跑車在芝加哥市區兜風;登上市區最高的大廈俯瞰四周,體驗觀望大地的美妙;混人高級餐廳享受美食;拋開無聊的歷史課,參觀博物館欣賞藝術;加入街道遊行表演,費利用激情四射的歌聲引爆全場的熱情;最後,費利得到了女友思朗堅定的愛情,還幫助馬倫擺脫父親的壓力找到真正的勇敢的自我。也許,費利逃掉的不只是限制身體自由的課堂,還有限制思想自由的各種主義,如種族主義、資本主義等。正如費利在電影開頭所說:「我不相信什麼主義,我相信自己。」(本文摘自《電影教你當老師》,作者,張榮偉,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定價36.00元。本書精選60部中外教育電影,如《孔子》《自由作家》《鐵腕校長》《草房子》等,分教育理想、教育激情、教育智慧、教育良知四類,分別進行評析,闡釋其中折射出的教育原理與人格追求,形式活潑,有助於讀者在放鬆的閱讀中了解教育之真義。)
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追尋真教育。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守望新教育: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