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用聲音傳遞希望——記阿富汗盲人希賈和他的廣播電臺

2020-12-09 新華社

新華社喀布爾12月3日電通訊:用聲音傳遞希望——記阿富汗盲人希賈和他的廣播電臺

新華社記者陳鑫 鄒德路

居住在阿富汗北部朱茲詹省的穆薩維爾·希賈今年30歲。7歲那年,他在一次襲擊中受傷,失去了視力。但他並沒有因此消沉,而是憑藉自己的努力創辦了一家私營廣播電臺,僱用了多名同樣有視力障礙的殘疾人。

希賈告訴記者,他從小就喜歡聽廣播,夢想成為一名播音員。他曾到朱茲詹省首府希比爾甘的一家廣播電臺應聘,但因為是盲人而遭到拒絕。他感到很失望,下決心要創辦一家為盲人群體服務的廣播電臺。通過在當地媒體工作積累的收入和親戚的資助,他籌夠了資金,終於在今年年初實現了這一願望。

希賈以自己的名字為廣播電臺命名。電臺24小時播送節目,內容涵蓋多個領域,會側重與殘疾人相關的內容。希賈希望,自己的電臺能有助於提高阿富汗殘疾人的社會地位。

「殘疾並不代表什麼都幹不了。在我的15名員工裡,有4個是殘疾人,但他們同樣能夠圓滿完成工作。」希賈對記者說。在他看來,自己的親身經歷可以說明,如果殘疾人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和智慧,殘疾也並不一定會給他們帶來劣勢。

有統計數據顯示,至少五分之一的阿富汗家庭有殘疾成員,而這一群體在獲取政府公共服務等方面普遍受到歧視。

娜西拉·穆巴裡茲是希賈廣播電臺的員工,這份工作為她的生活帶來了積極變化。「以前,我是社會中的一個邊緣人物,但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

穆巴裡茲告訴記者,殘疾人是阿富汗社會中一個相對孤立的群體,他們的權益很少得到尊重,她呼籲阿富汗政府和非政府組織採取積極措施,為提高殘疾人的社會地位發揮應有作用。

廣播電臺員工、盲人小夥艾哈邁德·巴埃斯對記者說:「我們雖然是盲人,但也有權學習、工作,過有尊嚴的生活。」他說,加入希賈的團隊,讓他實現了這一目標。(完)

相關焦點

  • 江瀚:從廣播電臺到喜馬拉雅 聲音經濟如何穿越牛熊?
    聲音經濟是怎麼成為穿越牛熊的傳奇? 一、從廣播電臺到線上音頻的聲音進化論 縱觀人類幾千年的文明發展歷程,信息傳遞一直都是人類文明最核心的難點,為了傳遞信息中國人修了貫穿全國的驛站體系,用八百裡加急傳遞信息。
  • 從廣播電臺到喜馬拉雅,聲音經濟到底是怎麼穿越牛熊?
    聲音經濟是怎麼成為穿越牛熊的傳奇?從廣播電臺到線上音頻的聲音進化論縱觀人類幾千年的文明發展歷程,信息傳遞一直都是人類文明最核心的難點,為了傳遞信息中國人修了貫穿全國的驛站體系,用八百裡加急傳遞信息。然而,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60年代電視開始在全世界快速普及,90年代網際網路開始在全球高速發展,進入21世紀之後移動網際網路更是成為了人們日常的數字器官,很多人都認為越來越多的信息傳遞方式開始出現,廣播電臺應該早就到了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了吧,然而讓所有人吃驚的是,廣播電臺不僅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反而在這些年發展的日益紅火。
  • 助農助商 「廣播電臺聲音」為您免費宣傳帶貨
    ,有的農產品甚至出現滯銷的情況,為了幫助農戶、商家把疫情帶來的影響減少降低,韓城市廣播電視臺人民廣播電臺充分發揮廣播電臺的資源優勢,搭建助農助商宣傳平臺,讓「廣播電臺聲音「為商戶宣傳帶貨,促進我市經濟的快速復甦。
  • 塔吉克斯坦國家廣播電臺副臺長薩娜芙巴爾·塔巴洛娃:廣播可以成為...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外交部新聞司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國際合作司、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有關領導出席論壇開幕式。  參加此次國際論壇共有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的阿富汗、孟加拉國、柬埔寨、斐濟、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哈薩克斯坦、肯亞、吉爾吉斯斯坦、馬來西亞、蒙古、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俄羅斯、斯裡蘭卡、塔吉克斯坦、坦尚尼亞、泰國、土耳其、烏茲別克斯坦、越南等24個國家的廣播機構代表,以及中國17家相關省級廣播機構代表。
  • TuneIn廣播電臺:聆聽世界的聲音
    網際網路時代,大家看電視的頻率都已經慢慢變少,更不要說收聽廣播了。其實說起來聽廣播的好處很多,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用端坐在電視或電腦面前,而只需用耳朵聆聽,不會耽誤我們做其他的事情。目前支持FM的手機非常多,但如果我們想收聽外省或是國外的廣播節目怎麼辦呢。
  • AM FM差別在哪裡,從傳播原理到廣播電臺,一次搞懂廣播冷知識
    一、你了解廣播嗎當然還是花一點篇幅介紹廣播的歷史囉,以下討論的都是電臺廣播。電臺廣播靠的是無線電波來傳遞聲音,而無線電的技術最早是在1896年由義大利物理學家古列爾莫馬可尼所發明,但當時的無線電只能拿來傳電報,還沒有聲音。
  • 江蘇人民廣播電臺金陵之聲頻率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省級廣播電臺 江蘇人民廣播電臺金陵之聲頻率     金陵之聲,聽世界的聲音。
  • 淺談廣播人物通訊稿件的採寫
    ,宣傳他們,樹立他們光輝的形象,使之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學習榜樣,是我們廣播電臺的職責。筆者多年從事廣播採編工作,採寫過不少先進人物,現談談自己的寫作體會。人物通訊自然以寫人為主。寫人,正如畫家給人物做粗線條素描。寫先進人物比畫家畫像還要費腦筋,因為先進人物要用詳盡而生動的筆墨去記錄去描繪他們的先進事跡和精神面貌。
  • 中央電臺愛在天地間百名歌手廣播賑災大行動 - 中國廣播網
    據了解,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緊急行動,推出24小時不間斷特別直播節目《汶川緊急救援》,及時報導災情和救災工作,這是中國之聲直播節目第一次在全天24小時開通。在部分災區停水停電,正常通訊中斷的情況下,廣播成為災區幹部群眾獲取外界消息的重要渠道。
  • "物聯網"給廣播電臺帶來什麼機遇
    目前部分中高級車已嘗試研發在線服務終端設備,搭起汽車時代的物聯網雛形   目前最直觀的現象就是圍繞車的服務在日新月異,車商和通訊運營商已經推出一種在線服務車載產品。   隨著更多城市加入建立交通信息的公共平臺,「汽車物聯網」能自動處理實時堵車信息及交通管制信息,協助車主繞開擁堵道路,告訴你最便捷暢通的行車線路。
  • 嶽陽縣人民廣播電臺正式開播
    12月3日,嶽陽縣人民廣播電臺正式上線開播,發出閃亮新聲,為全縣宣傳思想工作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開闢了輿論宣傳的新陣地和新渠道。嶽陽縣人民廣播電臺頻率為FM 99.2,信號覆蓋縣城和15個鄉鎮(辦事處),服務全縣73萬聽眾。
  • 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春曉:聲音是我靈魂的出口
    北京是一個豐富的城市,在這個城市的上空,會交織著許多電波,電波承載著各種各樣的聲音,和路上的人相遇。   春曉,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交通廣播藍調北京節目的主持人。 「一杯茶,一首歌,一個藍調北京。」從2004年元旦,每天晚上,她的聲音會出現在某個固定的頻率中,一年365期節目,她已經主持了14年。
  •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首家海外調頻電臺在奈洛比開播
    新華社奈洛比2月27日電(記者梁濤)中國國際廣播電臺27日在奈洛比舉行儀式,慶祝其在海外開設的第一家調頻廣播電臺正式開播。   當地時間上午10時,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臺長王庚年、中國駐肯亞大使郭崇立等按下設備按鈕,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奈洛比調頻臺正式開播。
  • 英媒: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布局海外 傳播中國形象
    路透社調查發現,在全球四大洲,至少有來自14個國家的33家電臺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正在打造的「全球電臺網絡」的一部分。路透社表示,國營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通過實際擁有電臺所有權或租賃播出時間段主導了這33家電臺的節目內容,播放有關中國的新聞和節目,傳遞中國的聲音。這些電臺大多不接受廣告投放,因而少有商業利益的驅動。
  • 真願捐贈聲音獻讀盲人可到廣州盲校當面朗讀
    最近朋友圈玩「為盲胞讀書」而「捐獻聲音」。通過拆分書籍內容,收集不同網友一分鐘的錄音,製作「有聲書」,贈送給盲人學校和公益組織。有廣州高校播音與主持專業的學生也積極參與。不過,這一善舉似乎很難得到專業人士的認同,廣州盲人學校專家何子文認為,這些表達雜亂的「聲音」對聽覺敏感的盲人並不適合,甚至比不上機械閱讀。
  • 「老」電臺講「新」聲音 北京電臺推介2018廣告資源
    北京交通廣播主持人林賀講述了北京電臺過去一年的成果,CTR總裁助理、媒介智訊研究總經理趙梅用數據分析了北京電臺的市場變化,多位廣播人表演了歌曲《山丘》、《有我陪著你》以及話劇《與你同行》。  用聲音記錄時代、講述故事是電臺作為聲音媒體的特質,電臺也成為最貼近移動受眾、貼近消費者的移動媒體之一。  隨著北京私家車的發展,北京電臺也得到快速成長。
  •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慶祝日語廣播開播70周年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王穎穎):12月3日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CRI)日語廣播開播70周年的日子,為了紀念這一重要的時刻,日語廣播開播70周年招待會17日在北京隆重召開。國際臺日語廣播的聽眾代表、華僑、以及中日兩國的媒體、友好團體代表等約200人出席了紀念大會。 國際臺副臺長夏吉宣在大會上致詞。他說:「國際臺日語廣播見證著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傳承。
  • 原天津人民廣播電臺著名播音員關山離世,享年86歲
    本文圖片均來自微信公眾號「天津廣播」(除署名外)關山,原名丁威,著名播音藝術家,原天津人民廣播電臺著名播音員。關山尤以演播長篇小說著稱,音域寬、音質美、清脆悅耳、鏗鏘頓挫是他的聲音特點。關山(左)與播音員齊越(中)、 夏青(右)關山說,當聽到自己的聲音將一個個性格迥異的人物演繹得生動鮮活,當得到臺裡同事乃至社會聽眾的充分肯定時,他便認定要將播音這條路走下去,要用自己最美的聲音和最細膩的感情來詮釋好每一個作品
  • 河北修復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舊址:讓紅色電波永不消失
    俱凝搏 攝   中新網石家莊10月2日電(俱凝搏 馬宇靈)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國開國大典上,毛澤東向世界宣告「新中國成立」,新中國的聲音是從河北石家莊井陘礦區的天戶國際廣播電臺傳向世界的,它被譽為「為新中國奠基的開國第一廣播電臺」。
  • 英媒: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布局海外,「借船」傳播中國形象
    路透社調查發現,在全球四大洲,至少有來自14個國家的33家電臺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正在打造的「全球電臺網絡」的一部分。路透社表示,國營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通過實際擁有電臺所有權或租賃播出時間段主導了這33家電臺的節目內容,播放有關中國的新聞和節目,傳遞中國的聲音。這些電臺大多不接受廣告投放,因而少有商業利益的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