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過程
觀察學習的第三個過程是把符號的表象轉換成適當的行為。這一過程比較複雜,為分析方便起見,可將其分解為:反應的認知組織、反應的起動、反應的監察和依靠信息反饋對反應進行改進。行為實施的第一階段,是將再生的反應在認知水平上被選出和組織起來,然後再在行動中表現出來。
再出現的行為動作並非是準確無誤的,還需要給予調整和糾正。在一些自己能夠觀察到的行為中,可能通過自我反應的監察來糾正或調整動作;在那些自己觀察不到的行為反應中,例如遊泳,則需要他人(如教練)提供反饋信息來進行糾正或改進。
動機過程
人們並不是把習得的所有東西都表現在行為中。有些示範行為帶來無獎賞和懲罰的結果,而能夠引起有價值結果的示範行為是容易被人們所採用的。班杜拉認為,「在由觀察所獲得的無數反應中,對他人好像很有效的行為比那些似乎是造成消極後果的行為更為人們所喜愛」,「人們對自己本身行為的評價也決定哪一個觀察習得的反應被實行」。這些就是外在強化、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在觀察學習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