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書中「敏」字屢見,多數被後世學人釋作「疾」,謂疾速、敏捷。在此列舉三例:①《學而》:「敏於事而慎於言。」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敏,疾也。」邢昺疏雲:「敏,疾也,言當敏疾於所學事業,則有成功。」②《裡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何晏《集解》引包鹹曰:「言欲遲而行欲疾。」③《堯曰》:「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皇侃《義疏》雲:「敏則有功者,君行事若儀用敏疾,則功大易成。」今之學者解釋《論語》「敏」字,亦有類於此。像錢穆先生《論語新解》、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金良年先生《論語譯註》等,於上述「敏」字即是以「捷速」、「敏疾」、「敏捷」之類字眼釋之。
將上述三例中「敏」字之意解為疾速、敏捷,似未達經旨。清人焦循《論語補疏》曾釋《陽貨》「敏則有功」之「敏」,以其義為「審」。筆者以為此說較當,並受其啟發,認為以上三例中「敏」字皆可依藉此說切究其義,具體訓作「敬慎」,指誠敬謹慎。以下對此略作申論:
第一,行事敏疾固然是一種良好的習慣或品性,但就《論語》所載孔子言論看,並未見孔子予以明言鼓倡;相反,孔子倒是一貫旗幟鮮明地倡導為人處事應誠敬謹慎,不可苟簡以求速。如《子路》:「無欲速……欲速則不達。」此謂行事不可以速成,而欲其疾速則往往事與願違。《子路》又雲:「居處恭,執事敬。」邢昺疏雲:「唯仁者居處恭謹,執事敬慎。」又《學而》:「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集解》引包鹹曰:「為國者,舉事必敬慎。」又《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孔子此所「與」之「懼」,乃「是敬慎意」(清焦袁熹《此木軒四書說》卷四);所「不與」之「暴虎馮河」,乃苟且冒進之舉。又《衛靈公》:「言忠信,行篤敬。」此中「篤敬」,明人蔡清《四書蒙引》雲:「篤則不薄,敬則不苟也。」故此二字實即敬慎之謂。又《季氏》:「言思忠,事思敬。」邢昺疏雲:「君子常思謹敬也。」由上看來,孔子平日誨人,是以行事誠敬謹慎為重,而非以疾速快捷為務也。因此,將上述三例中「敏」字釋為疾速、敏捷,似難與孔子平常訓誨的一貫之旨相契切;而若釋作敬慎,乃得與其泯合無間。
第二,古漢語「敏」字兼「敬」「審」之義,故可解釋為誠敬謹慎。《玉篇·攴部》:「敏,敬也,莊也。」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五引《聲類》:「敏,敬也。」「敏」又可訓「審」,指審慎。《爾雅·釋樂》「商謂之敏」,陸氏釋文:「敏,審也。」《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禮成而加之以敏。」杜預注:「敏,審當於事。」《公羊傳·僖公四年》:「其言次於陘何?有俟也。」何休注:「生事有漸,故敏則有功。」徐彥疏雲:「言敏則有功者,敏,審也。言舉事敏審則有成功矣。」古「敏」之莊敬義、審慎義,實相成相通,亦猶《說文·心部》「忠,敬也」條段注云:「敬者,肅也。未有盡心而不敬者,此與慎訓謹同義。」由是以觀,將上述《論語》中三「敏」字釋作敬慎,於古有徵。
第三,比勘《論語》中句式或意旨相類的文句,上述三例中的「敏」字也宜當釋作敬慎。尋繹《論語》之文句可知,以連詞「而」連接的前後兩個短語,其中處於相應位置上的語詞之義往往相同、相近或相類。如「察言而觀色」(《顏淵》)中的「察」與「觀」,「君子尊賢而容眾」(《子張》)中的「尊」與「容」,「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中的「聽」與「觀」,皆是其例。推是而言,前舉例①「敏於事而慎於言」中的「敏」與「慎」,例②「訥於言而敏於行」中的「訥」與「敏」,其意各應相同或相近。此外,比證《論語》中一些旨趣相類的文句,前述「敏」字亦似以訓敬慎為允。如《為政》:「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此謂人應當慎言慎行,以減少過錯和悔恨。上引「敏於事而慎於言」、「訥於言而敏於行」二句與之相較,旨趣明顯類同,故其中「敏」字當與「慎行其餘」之「慎」意同。又如《陽貨》:「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此中「敏」字,焦循《補疏》以其義為「審」,謂「蓋善謀而審當,所以有功;若徒以疾速便捷為敏,非其義矣」。前引《堯曰》「敏則有功」的「敏」與之相較,其義當無二致,故此「敏」之基本義也應作「審」解。
由上看來,將前引《論語》中的三「敏」字訓作敬慎,殆無可疑。
(作者:曹海東 單位: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