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中「敏」字解析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論語》書中「敏」字屢見,多數被後世學人釋作「疾」,謂疾速、敏捷。在此列舉三例:①《學而》:「敏於事而慎於言。」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敏,疾也。」邢昺疏雲:「敏,疾也,言當敏疾於所學事業,則有成功。」②《裡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何晏《集解》引包鹹曰:「言欲遲而行欲疾。」③《堯曰》:「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皇侃《義疏》雲:「敏則有功者,君行事若儀用敏疾,則功大易成。」今之學者解釋《論語》「敏」字,亦有類於此。像錢穆先生《論語新解》、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金良年先生《論語譯註》等,於上述「敏」字即是以「捷速」、「敏疾」、「敏捷」之類字眼釋之。

  將上述三例中「敏」字之意解為疾速、敏捷,似未達經旨。清人焦循《論語補疏》曾釋《陽貨》「敏則有功」之「敏」,以其義為「審」。筆者以為此說較當,並受其啟發,認為以上三例中「敏」字皆可依藉此說切究其義,具體訓作「敬慎」,指誠敬謹慎。以下對此略作申論:

  第一,行事敏疾固然是一種良好的習慣或品性,但就《論語》所載孔子言論看,並未見孔子予以明言鼓倡;相反,孔子倒是一貫旗幟鮮明地倡導為人處事應誠敬謹慎,不可苟簡以求速。如《子路》:「無欲速……欲速則不達。」此謂行事不可以速成,而欲其疾速則往往事與願違。《子路》又雲:「居處恭,執事敬。」邢昺疏雲:「唯仁者居處恭謹,執事敬慎。」又《學而》:「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集解》引包鹹曰:「為國者,舉事必敬慎。」又《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孔子此所「與」之「懼」,乃「是敬慎意」(清焦袁熹《此木軒四書說》卷四);所「不與」之「暴虎馮河」,乃苟且冒進之舉。又《衛靈公》:「言忠信,行篤敬。」此中「篤敬」,明人蔡清《四書蒙引》雲:「篤則不薄,敬則不苟也。」故此二字實即敬慎之謂。又《季氏》:「言思忠,事思敬。」邢昺疏雲:「君子常思謹敬也。」由上看來,孔子平日誨人,是以行事誠敬謹慎為重,而非以疾速快捷為務也。因此,將上述三例中「敏」字釋為疾速、敏捷,似難與孔子平常訓誨的一貫之旨相契切;而若釋作敬慎,乃得與其泯合無間。

  第二,古漢語「敏」字兼「敬」「審」之義,故可解釋為誠敬謹慎。《玉篇·攴部》:「敏,敬也,莊也。」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五引《聲類》:「敏,敬也。」「敏」又可訓「審」,指審慎。《爾雅·釋樂》「商謂之敏」,陸氏釋文:「敏,審也。」《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禮成而加之以敏。」杜預注:「敏,審當於事。」《公羊傳·僖公四年》:「其言次於陘何?有俟也。」何休注:「生事有漸,故敏則有功。」徐彥疏雲:「言敏則有功者,敏,審也。言舉事敏審則有成功矣。」古「敏」之莊敬義、審慎義,實相成相通,亦猶《說文·心部》「忠,敬也」條段注云:「敬者,肅也。未有盡心而不敬者,此與慎訓謹同義。」由是以觀,將上述《論語》中三「敏」字釋作敬慎,於古有徵。

  第三,比勘《論語》中句式或意旨相類的文句,上述三例中的「敏」字也宜當釋作敬慎。尋繹《論語》之文句可知,以連詞「而」連接的前後兩個短語,其中處於相應位置上的語詞之義往往相同、相近或相類。如「察言而觀色」(《顏淵》)中的「察」與「觀」,「君子尊賢而容眾」(《子張》)中的「尊」與「容」,「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中的「聽」與「觀」,皆是其例。推是而言,前舉例①「敏於事而慎於言」中的「敏」與「慎」,例②「訥於言而敏於行」中的「訥」與「敏」,其意各應相同或相近。此外,比證《論語》中一些旨趣相類的文句,前述「敏」字亦似以訓敬慎為允。如《為政》:「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此謂人應當慎言慎行,以減少過錯和悔恨。上引「敏於事而慎於言」、「訥於言而敏於行」二句與之相較,旨趣明顯類同,故其中「敏」字當與「慎行其餘」之「慎」意同。又如《陽貨》:「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此中「敏」字,焦循《補疏》以其義為「審」,謂「蓋善謀而審當,所以有功;若徒以疾速便捷為敏,非其義矣」。前引《堯曰》「敏則有功」的「敏」與之相較,其義當無二致,故此「敏」之基本義也應作「審」解。

  由上看來,將前引《論語》中的三「敏」字訓作敬慎,殆無可疑。

  (作者:曹海東 單位: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

相關焦點

  • 評新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封面    今年7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自1979 年推出以來,一直深受讀者歡迎,究其原因,無外乎其權威性和實用性,它被稱為一部廣大學生學習古漢語的必備與基礎工具書。那麼,《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在編輯、修訂的過程中,經歷了哪些嚴謹的程序,它為何受到如此多的讀者的好評?這部字典在辭書界的地位如何呢?
  • 「敏」字玄機——起名常用字玄機之第三篇
    常犯小人的「敏」 父母給孩子起名「敏」的時候,一定是希望自己的寶貝是個聰明伶俐,做事敏捷的孩子,「敏」這個字做名聽起來給人的感覺本身也是很舒服的,偉人毛澤東就給他的大女兒起名李敏,小女兒起名李納,敏和納二字取自論語.裡仁篇,「君子欲納於言而敏於行」,偉人的意思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搞特殊
  • 莆仙話保留大量古漢語語法:「不」字不否定 常引起誤解
    閩南網3月25日訊在普通話中,「不」字一直是否定的意思,可在莆仙方言中卻有截然不同的意思。學者稱,莆仙方言作為古漢語的活化石,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的語法和詞彙,「不」字作為語首助詞,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90後的王小姐常聽長輩們用方言說「不」字,但表達的意思卻和她理解的不同,這讓她很費解。王小姐說,常常有人問起爺爺,「你要來老年會了嗎?」
  • 《中日韓同字異義小辭書》:解析同字異義奧秘探究文化差別
    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佐藤貢悅、嚴錫仁編纂的《中日韓同字異義小辭書》對中日韓同字異義詞進行梳理,在對比詞語異同的同時,更探究語言背後的文化差別。 在日本和韓國所使用的漢字詞中,既有隨著文化交流輸入的外來漢字詞,也有自己創造的本土漢字詞。這樣,一些表面上看起來相同的漢字詞,意義可能完全或者某種程度上不同。這種「同字異義」現象對於中日韓的文化交流是一種障礙。《中日韓同字異義小辭書》從中日韓日常詞彙中選取300多個詞條,以3種語言4種文字,解析中日韓同字異義的奧秘,探究文字背後的文化差異。
  • 南方方言就是古漢語嗎?並不是,「古漢語」的具體情況還無法確定
    很多人有一個誤解,是認為一些南方方言就是所謂的「古漢語」。其實這也只是一個猜測罷了,確切地說,南方方言有可能接近古漢語,因為它們之間確實有一些相似性。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古漢語」的具體面貌只存在於推測中,永遠也不能得到有效證明。我們從一些韻書還有小學著作中能了解到,古漢語是有「平上去入」四聲的,而即使在古代,北方的方言裡也早就沒有了「入聲」字,而南方方言至今依然保留「入聲」。
  • 神武2手遊力敏及輔助輸出流天宮出路解析
    神武2手遊力敏及輔助輸出流天宮出路解析,在神武2手遊這一款遊戲中,玩家如果想要讓自身的實力在戰鬥中 變強,那麼就需要了解自身門派玩法的出路。接下來就帶領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力敏及輔助輸出流天宮在遊戲中的出路,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 敏字起名:思維敏捷,機靈活潑的女孩名字精選
    父母們在給孩子起名的時候,通常會選用一些起名常用字,比如敏字就是女孩起名常用字之一,父母們非常喜歡運用敏字給女孩起名,因為敏字代表著快捷、靈活、迅速、聰明的意思,寓意著聰明伶俐,敏而好學之義,下面就來跟隨【天賜佳名】的全拼 詳細看看帶敏字的女孩名字
  • 陝西方言中的古漢語遺存及民族融合痕跡
    隨著年齡的增大,發現蟋蟀被稱為促織的叫法在我們老家一帶非常普遍,應該是古漢語的遺存,而並不是所謂的方言土語。我們當地把蟋蟀稱為促蛛蛛,如果仔細讀來,發現實際上促織的轉音,促織織,促蛛蛛,應該促織是促蛛蛛的正式寫法,而我們的口語中實際上保留了這種古漢語。而在學習其他漢語的同時,發現我們陝西以及蒲城方言中保留很多古漢語的成分。而比如我們經常會說的有這麼一句古話:「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 【越讀】諸暨方言中的古漢語用詞小考(上)
    隨著北方漢人幾次大規模南下,帶來了不同時期的北方古漢語,遂形成彼此明顯不同的六大方言。它們都保留了很多古漢語基因。在吳語系中,古代的濁聲則保留最完整。吳語詞彙有許多類似古漢語的單音節詞,如「站」叫「立」。一些古代詩詞,普通話念起來不押韻,但用吳語卻能很好押韻。如「遠上寒山石徑斜,霜葉紅於二月花。」「斜」和「花」 用普通話說是不押韻的,但在吳語中「斜」念「Xia」,則是押韻的。
  • 粵語與古漢語詞彙
    保留較多古漢語用詞     粵語保留相當多的古詞古義,而且現代粵語仍然有較高使用單音詞的傾向。一些被粵語使用者視為通俗的字辭可在古籍中找到來源,而在官話中已經消失不再使用。    粵語用「系」而不用「是」來代表正面答覆,「系」是明清小說中常用字,其粵音(hai)與日本人正面答覆時的單字發音(はい)基本相近。    在《詩經》、《尚書》等古經典作品中,不少用詞亦在現代粵語中慣常使用。
  • 一些關於粵語和古漢語不能說的秘密
    「系」這個字在粵語中是最常見和常用的字之一,翻譯成普通話 「是、對、在」。古漢語中,「系」字釋義為「是」還比較常見,但在現代漢語中這個「系」字多用作動詞,如「繫鞋帶」,或者表示關係,如「直系親屬」,而其中表示「是」這個意思已經非常罕見了,但是粵語中,仍然保留了「是」這個意思,且廣泛使用。
  • 古漢語小講堂 | 怎樣學習古代漢語
    此外,《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五版)、《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雙色版)等中型工具書以解釋古漢語常用字、常用詞、常用義為特色,簡明實用,可以滿足廣大中學生、教師、漢語自學者和愛好者等的學習和使用需求。熟識一些常見工具書並養成時常查檢的好習慣,對於我們學習古代漢語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 古漢語中「回」的讀音,我們課本上錯誤之處
    中學語文課本裡這個「回」的發音讀hui,但是我們從古詩詞押韻的角度來看,回字讀hui,這和後面兩句末尾的衰、來並不押韻,從押韻的角度看,讀huai更適合。還有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這句杜甫的名句,回也應讀huai。還有李白的名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這句中的回字也應讀huai。
  • 用古漢語聲韻填寫新詞的筆法如同造假古畫
    現在人創作新詞的意識思維過程,不可能有古漢語聲韻的在場,在感為意識思維條件,以構造新詞意境結構的意識思維過程與思維方式。那麼,現存數萬首古韻新詞,又是怎麼樣填寫出來的。不論詩人和大眾,誰也沒有本領,為填寫一首古韻新詞,把「詞林正韻」的全書,「詞林韻藻」的全書,「欽定詞譜」的全書和「康熙字典」,全部背下來,記憶在大腦中,以確保意識思維在構造新詞意境結構時,實現古漢語聲韻的意識思維意向性的在場效應。通過廣泛的私下交流,業內最深處的行業秘密得以揭示告白。
  • 古漢語發音,究竟是像粵語還是越語?
    說起古漢語發音問題,很多陝西一帶的朋友和廣東一帶的朋友就要起鬨了,都認為自己地區的語言都更接近古漢語的讀音許多從事古漢語研究的人士也比較認同這種說法,我個人也比較認同。大家可以來看幾個例子:古代日語和韓語朝鮮語,都是借鑑唐朝語言,之後經過自己本民族加以改造,流傳至今。在我們看的很多韓劇,涉及古代場景時,用的字我們都可以看的懂,因為和我們的字相同。日語在明治維新之後,又發生了相對較大的變化。
  • 粵語不是古漢語,古代也有『普通話』
    我平時也喜歡看資訊,近一段時間看好多作者認為『粵語就是古漢語』,我認為是錯誤的。粵語,又被稱作廣東話,標準音是廣府片區中廣東話的西關口音。(事實上,廣東省還流行『潮汕話』、『客家話』)古漢語又是什麼呢?
  • 府谷話中的古漢語運用
    這裡包括字的古義延用,發聲的古色古香,語法構成的習慣性的生動保存。府谷話中的古義、古雅,以及表達時體現出的古趣昂然,其突出之處有三點。一是許多詞彙的難得,基本消失於現代中國人的口頭交流與文本運用中;二是語法結構仍然是古漢語文體語構的生動呈現;還有府谷話的語調繼承著上古音、中古音的古樸渾厚,日常發聲如舞臺表達般情感豐富、細膩幽默。
  • 古漢語比俄語還難懂? 網友:再不相信穿越劇了
    重慶晚報記者 鄒渝 實習生 苟璇  視頻中兩個漢字讀音的演變  吾  商代:恩日哇  隋代:諾哦  明代:窩  民國至今:變為現代漢語中的我字。視頻還用上古漢語、中古漢語、近古漢語與現代漢語朗讀了《詩經》中的《隰(qi)有萇楚》。不同時期的發音,聽起來不像同一國語言,早期的漢語讀音甚至和俄語有些類似,間雜著不少顫舌音和彈舌音。  北京師範大學古籍與傳統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史傑鵬稱,視頻中的發音是靠譜的,這是學者根據音系學、語音學、音韻學、文獻學、方言學、比較語音學等學科的綜合研究,假想建構出來的一套古音系統。
  • 客家話:中原古漢語的「活化石」
    由於所處閩粵贛山區,環境相對封閉,外來文化衝擊小,經過千百年時空變異,一些古漢語的音和義仍頑強地存留在客家話裡,在日常工作生活交流中還大量使用,成為語言的活化石。這一點在古漢語的詩詞和小說中,有許多例子足以明證。
  • 分辨古漢語平仄的方法
    下面用中文字套用來具體解釋一下。      首先,古代並不是說今天的普通話的,普通話沒有「入聲」,南方的方言基本上都保留有入聲。但普通話依然可以分「平上去」三聲,只是和古漢語很不同。 眾所周知,普通話有四聲,其實,一聲、二聲都是平聲,三聲是上聲,四聲是去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