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聆聽中建立信任,帶孩子走出《隱秘的角落》

2020-10-18 睿姐說

文/睿姐

這個夏天,刷爆網絡的熱劇《隱秘的角落》講述了三個孩子在爬山路上意外拍攝到兇手張東升殺人的視頻。與兇手周旋過程中,孩子們陷入到一連串殺人事件中的故事。《隱秘的角落》不僅是一部燒腦懸疑劇,也從三個孩子的原生家庭折射出孩子的心理健康與決策行為的關係。

劇中三個孩子都出生在不完整的家庭,遇到罪案時,他們沒有找大人求助而選擇獨自面對問題。刷完劇後,我們不禁要對孩子的行為發出一連串疑問:

  • 為什麼普普的弟弟生病需要醫藥費時,孩子不找社會求助而要自己想辦法解決?
  • 為什麼孩子在遭遇殺人事件後,沒有立即報警卻自己寫警告信給兇手?
  • 為什麼孩子在親身經歷了一系列罪案後沒有向警察坦白所看到的一切,而選擇了隱瞞真相?
  • 當嚴良和普普拿到30萬但因颱風天無處可去時,為什麼他們沒有選擇去找曾經幫助過自己的警察老陳,卻去了殺人犯張東升的家裡暫避?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學生跳樓、校園霸凌事件的社會新聞。如果孩子們在問題萌芽時就積極尋求身邊大人的幫助,也許悲劇就不會發生。在孩子獨自面對問題的背後,代表的是對成人的不信任。

溝通是信任的基礎。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夠成熟,溝通中往往很難清晰傳遞內心真實的想法。此時,成人的聆聽技巧就顯得非常重要。仔細觀察和聆聽能夠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過於強勢的溝通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今天我們就從《隱秘的角落》中孩子與成人之間的溝通細節來分析一下:聆聽孩子時成人一般會犯什麼錯誤?怎樣才能真正做到與孩子的有效溝通?

01 聆聽的誤區:思維定勢使聆聽效果受限

很多人在聆聽時會陷入誤區,只會運用自己的心智模式來聆聽對方。所聽到的只是自己想聽到的,看到的也只是自己想看到的。他們會從自己的思維定勢出發,符合自己思維定勢的信息更容易被接受,不符合的則被過濾掉。他們表面看似在全神貫注的聽對方說話,但是卻沒有真正聽懂對方想表達的信息和意圖。受思維定勢限制,會導致以下三個問題:

① 依據自己的第一反應直接對信息做出不恰當的判斷或質疑

收到孩子需求時,很多人都依據自己的第一反應直接給孩子同意或者不同意的反饋,很少會先分析一下孩子為什麼會提這種需求,想清楚之後再做回應。

曾經照顧過嚴良父親的警察老陳知道嚴良逃出福利院時,就一心要把他抓回去。聽到嚴良要求見父親的訴求時,老陳的第一反應是拒絕的,堅持要直接把他送回福利院。經過嚴良多次請求,老陳才同意讓孩子見父親。見完父親後,老陳仍執意要馬上送他回福利院,全然不顧嚴良提出要自己處理一些事情以後再回去的想法,最終導致嚴良逃跑。

與孩子溝通中,老陳始終抱著的想法是:他要負責把嚴良抓到並送回福利院,但老陳卻從來沒有想過孩子從福利院裡跑出來的原因。即便在見到父親之後,嚴良和老陳的關係逐漸緩和,老陳也沒有抓住這麼好的溝通機會,耐心觀察和詢問嚴良不願意回福利院的原因。最終錯失機會,導致孩子陷入一連串殺人事件中。

依賴於第一反應做出的判斷往往從自己的主觀臆斷出發,很難考慮到對方的想法。在面對孩子的訴求時,我們先不著急回答,從孩子的角度想一想:為什麼他會提這個訴求?背後可能存在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想清楚之後再給予適當的回應,這樣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會更順暢。

② 從自己的價值觀出發對孩子的行為追根究底

很多人會從自己的價值觀來對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做分析和揣測。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不依不饒地對孩子的行為追根究底,卻不幫孩子真正解決問題。

劇中,殺人犯張東升指出孩子向他索要三十萬交換視頻的行為是敲詐勒索,於是嚴良打電話給老陳試探性地詢問敲詐勒索是否重罪?老陳一聽就馬上認定嚴良敲詐勒索了別人,沒有正面回答孩子的問題,反而一再追問嚴良,是否做了壞事,是偷別人東西還是敲詐勒索了別人?絲毫沒有考慮到孩子目前已處在恐慌情緒中,希望能從他那得到法律上幫助。

如果老陳能先耐心回答孩子問題、穩住孩子情緒,告訴他敲詐勒索也要分具體情況,之後再一步步引導孩子講出問題背後的原因,也許就能從信息中找到孩子行為異常的蛛絲馬跡,幫助孩子儘快的擺脫困境。

在孩子遇到行為問題時,我們不對情況做過多的主觀判斷,先幫孩子解決問題,在取得孩子信任後,嘗試通過旁敲側擊的方式詢問更多信息,從中客觀判斷孩子背後的真實原因才能幫助孩子儘快走出困境。

從成人視角給出與孩子能力不匹配的建議

孩子向成人求助時,成人往往從自己的經驗和能力範圍出發給孩子建議,不考慮這些建議是否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孩子是否能理解和執行。

朱晶晶被推下樓後,朱晶晶的母親王瑤認定是朱朝陽害死了自己的孩子,上門威脅和辱罵朱朝陽。事後,朱朝陽對王瑤歇斯底裡的報復行為感到非常害怕。他曾問母親:如果王瑤再來該怎麼辦?但母親顯然沒有感受到孩子的恐慌情緒,只從成人的角度來回應:「你怕他做什麼」。作為成人,她當然不會害怕搶奪她丈夫的第三者,但她卻沒想過,孩子作為弱勢一方,碰到大人的挑釁一定會產生極大的心理恐懼。簡單以成人角度來回應,根本沒有辦法解決孩子的恐懼心理。

隨後而來的嚴良和普普卻用另一種方式解決了朱朝陽的問題,他們帶朱朝陽去打遊戲,讓他把遊戲中的壞人當作王瑤來打。通過遊戲,朱朝陽才真正釋放了恐懼情緒,解開心結。

當成人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提出建議時,孩子對於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解決方案只能選擇沉默和放棄,最終用封閉自己、拒絕溝通的方式切斷與成人的連結,問題只會越拖越嚴重。

02 有效的溝通:客觀評價、保持共情和尋求雙贏

不得不說,兇手張東升在觀察和聆聽孩子需求方面非常有技巧,他不僅能夠從行為中判斷出孩子背後的動機,在了解需求之後給予孩子幫助,最後還與孩子之間建立了一定的信任關係。如果沒有朱朝陽複製空卡的事件,我們幾乎可以肯定故事的結局將以:孩子帶著30萬去救普普的弟弟,張東升則回歸自己的正常生活,這樣的雙贏局面而圓滿結束。那麼張東升是如何贏得孩子信任的呢?

有效溝通是贏得信任的關鍵,下面我們來一一分析有效溝通的三個技巧。

① 觀察並不帶主觀評價的表達

發現孩子寫給自己的警告信之後,張東升順藤摸瓜找到孩子的住處,與三個孩子進行了第一次正面交鋒。溝通中,他細緻觀察孩子們的表現,指出孩子不直接報警而選擇寫警告信給他一定是有所訴求,並猜測孩子們想要錢。這句話擊中了孩子們的痛點:普普需要籌錢給弟弟治病。

在與孩子的溝通中,張東升並沒有從自己的主觀角度去判斷孩子們的想法,而是從孩子的行為客觀推理出可能的心理動機。談判中,他也不斷旁敲側擊,詢問與交易無關的話題,比如幾個孩子之間什麼關係?為什麼沒有把這些事情告訴父母?希望從中獲取更多對自己有利的信息。

聆聽孩子時,除了語言信息,成人還可以通過仔細觀察孩子的肢體語言和表情捕捉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若孩子不願正面回答問題,通過旁敲側擊的方式獲取信息,也可以幫助成人做出準確判斷。

② 坦誠表達真實感受,贏得孩子的共情

與孩子之間遇到問題分歧時,我們不妨把自己的真實感受表達出來。讓孩子清楚了解成人的想法,這樣反而更能贏得孩子的理解和共情。

當張東升提出用3萬塊錢來交換視頻,嚴良則提出要30萬時,張東升沒有立刻拒絕或者答應。而是表達了自己真實的情況和感受:稱自己並非是個有錢人,一時半會兒拿不出30萬,只能給他們3萬。當他發現與孩子們的談判達不成一致時,也沒有氣急敗壞的終止溝通,而是給了孩子們自己的電話號碼,讓他們先考慮一下。最後,張東升還與朱朝陽約定下次可以找他學數學,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用下次繼續聊天的約定來穩定住孩子們,確保後續的溝通渠道通暢。孩子們不會因為無法溝通而直接報警。

孩子遠比我們想像的更懂事,成人完全可以把孩子當作大人一樣平等交流,真實坦誠的表達感受,用真情贏得孩子的信任和共情。

③ 充分考慮對方訴求,尋求雙贏的解決方案

聆聽和溝通的目的是:雙方對某一問題的意見和行動達成一致。在充分理解對方訴求之後,提出大家都能接受的解決建議是行動一致的前提。

張東升把孩子約到家裡交易時,他並沒有30萬給孩子。在穩住孩子後,他發現相機並不在孩子身上,想要不花錢拿回證據根本不可能。於是,張東升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給孩子一張存有3萬塊錢的銀行卡,並答應後續每周往卡裡存3萬,暑期結束時就能夠湊夠30萬。他用這個方法,一方面穩住了孩子,另一方面也給自己時間緩衝用來想更好解決辦法。劇情發展到這個階段,可以說雙方在談判上已經達成了短暫的共識。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成人與孩子之間意見不一致的情況,我們可以在充分理解孩子需求的情況下,提供雙方都能夠接受的過渡方案。而不是運用成人的強勢和權威來逼迫孩子按照成人的意願來行動。成人運用權力的結果是:孩子表面順從、內心叛逆,反而讓孩子失去對成人的信任,導致溝通關係斷裂。

結語

《隱秘的角落》中,三個孩子的原生家庭問題導致與成人之間缺失了最基本的信任關係,他們不願意尋求大人的幫助,而選擇用自己的方式來獨自面對問題。

不幸的是,殺人犯張東升是一個非常懂得聆聽孩子,能敏銳察覺對方需求的人。我們甚至發現,孩子們走投無路時居然選擇找張東升尋求幫助。從孩子的視角來看,張東升能夠理解他們的需求,幫他們解決問題。從孩子對張東升的稱呼改成「張叔叔」這一點,我們也能看到孩子們已經與張東升建立起了一定的信任關係。

現實生活中,很少會出現如此戲劇化的場面。但劇中人物在聆聽和與孩子溝通時表現出的不同行為值得我們深思。懂得聆聽的父母能夠與孩子拉近距離,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和通暢的溝通渠道,不會聆聽的人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除了懂得觀察、保持共情和尋求雙贏之外,會聆聽孩子的關鍵是:從心理上真正尊重孩子,用平等的姿態與他們對話。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願意聆聽和理解自己的。只有這樣,孩子們才願意表達內心真實想法,建立真正的信任關係。在遇到困境時,孩子們第一時間願意向成人尋求幫助,才不至於讓自己陷入「隱秘的角落」。


關注 ,成長型思維模式踐行者,持續分享育兒路上的學習心得

相關焦點

  • 《隱秘的角落》:故事愈「角落」 愈有震撼感
    它走出了網劇「爆款」的陷阱,擁有內在人文力量。  ---------------  在「爆款」的提法漸漸變少的時候,網劇《隱秘的角落》變成了一個「爆款」,豆瓣評分9.0,佔據熱搜數個席位,相關話題閱讀量驚人,並衍生出「一起爬山嗎」等話題梗,秦昊、張頌文等演員的演技,也折服了眾多網友。
  • 《隱秘的角落》中的育兒思考
    端午節前,同事們在聊《隱秘的角落》時,我也還是一如既往的聽著,覺得自己大概率的不會熬夜去看。可是,隨著朋友圈及各大公眾號被這部劇刷屏了後,我還是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利用端午假期的三個後半夜刷完了這部劇。因為白天要陪孩子,但又忍不住好奇心,所以白天會時不時的看一些網上關於該劇的評論及分析文章,然後晚上接著看劇。
  • 隱秘的角落隱秘的究竟是什麼
    隱秘的角落 隱秘的究竟是什麼相信大家都已經看完這部劇了這部網劇短短12集劇情十分的婉轉曲折首先讓我們先來品一品作者起名的藝術讓嚴良一路上幫助它去獲得這30萬之後再到朱朝陽家的時候又取得了朱朝陽極大的信任就連最終大壞蛋張東升也對她極其信任嚴良和老陳就像是每部劇中都有的白月光一樣他們幾乎是正義的化身
  • 你家孩子,有自己「隱秘的角落」嗎?
    我們想談的,是一個中國大多數家長都忽視的問題: 你的孩子,能在城市裡,找到那個讓他們開心的那個「隱秘的角落」嗎? 日本建築師青山周平認為: 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都市裡「隱秘的角落」的價值,被家長們嚴重低估了。
  • 《隱秘的角落》∣沒和孩子建立起依戀關係,將他推向同伴是危險的
    文/慢羊孩子的成長無疑是離不開同伴和朋友的!然而,如果孩子沒能和父母建立穩固的親子關係,而是將依戀情感交付給了夥伴,那麼這個孩子很可能會陷入麻煩或危險!心理學家戈登·諾伊費爾德認為:當孩子用同伴代替父母、把朋友看得比家人還重要的時候,他們會產生一種自我滿足感。很多家長誤以為這是很正常的,所以會想盡辦法確保孩子有「朋友」,這無形中把孩子和家人的關係放在了危險之中。
  • 你家孩子,有自己「隱秘的角落」嗎?
    我們想談的,是一個中國大多數家長都忽視的問題:你的孩子,能在城市裡,找到那個讓他們開心的那個「隱秘的角落」嗎?日本建築師青山周平認為: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都市裡「隱秘的角落」的價值,被家長們嚴重低估了。
  • 《隱秘的角落》:校園與家庭對性格成長的雙重「冷暴力」
    即使不是自己的孩子,對他人的評判也需要去驗證,而不是盲聽盲信。除了父母,沒有人能夠無條件地站在孩子的這一邊,如果連父母都不支持和信任自己的孩子了,如果父母都認為只要有人提意見,孩子就是錯的,那孩子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人可以相信呢?孩子的內心需要承擔多麼巨大的壓力啊。媽媽可能認為自己非常信任朱朝陽,因為他一個人也會好好學習,不需要她操心。
  • 隱秘的角落:我是怎麼變成壞小孩的
    文:健康編輯說,丹妮郭圖:《隱秘的角落》最近特火的一部網劇,估計大家已經看過了,或是間接地了解過了,就是這部懸疑推理劇《隱秘的角落》,原著名《壞小孩》。說實話,這部劇看得我有點上頭,看著看著心率直逼130,稍微平復一下繼續看,我一直在想,眾人眼裡那麼「好」的一個孩子(朱朝陽),怎麼就變成壞小孩了呢?
  • 從心理學看豆瓣9.0高分網劇《隱秘的角落》
    情結(complex)可以指一群重要的無意識組合,或是一種藏在一個人神秘的心理狀態中,強烈而無意識的衝動。它是帶有強烈情緒色彩的,是無意識的,是個人的。情結,就像不見光的角落一樣隱秘。03我如何接納自己和孩子的「隱秘角落」?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無法避免生活中會出現哪些事件,而這些事件又會形成什麼樣的情結。
  • 《隱秘的角落》爆火: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有個隱秘角落來藏著自己的...
    豆瓣評分9.0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有個隱秘角落來藏著自己的秘密。最近熱播的懸疑劇《隱秘的角落》,在豆瓣收穫了9.0的高分,網友們一致認為這部劇是2020年最好的網劇。該劇也帶出了很多梗和話題:比如帶你去爬山、比如中年人那稀落的頭髮,比如中年人活的卑微等,而最引人深思的還是劇中那三個不良少年。
  • 「隱秘的角落」 可能就在身邊
    這個夏天,在許多人的高分list中,少不了《隱秘的角落》了弟也不例外,追劇追的連女朋友都不顧了。六峰山頂的無人處,朱朝陽家的小陽臺,永平水產的冷庫裡,海邊的舊漁船中,少年宮的雜物間,這些隱秘的角落裡發生的故事,是友情、是親情,是人性、是私慾……那些衝動、算計、謀劃,是不可抹磨滅的痕跡,其實,家中有些隱秘的角落。
  • 《隱秘的角落》總結出的24個保命絕招和人生道理
    12集的網劇《隱秘的角落》,近15萬人打分,刷出了2020年國產劇的最高熱度之一。這部劇,不僅僅只想搞推理、搞破案,更重要的是,它捅破了生活中最黑暗的那層窗戶紙。這也是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電視劇,建議全體父母都看一看,別再讓家成為最傷人的地方。01世界上從來沒有壞孩子,多的是缺少愛的孩子。
  • 審查7次才上映的隱秘的角落:真正隱秘的是什麼?角落又指什麼?
    近日,一部國產懸疑劇《隱秘的角落》打破了這個沉寂的夏天!連朋友和我見面打招呼都成了:「看《隱秘的角落》了嗎?」嚇得我抓緊拿起手機補作業。首播至今,依然佔據著一周華語口碑劇集榜單第一名,並獲得了豆瓣評分9.0的肯定。
  • 《隱秘的角落》:好孩子是如何變壞的?缺席的父愛+窒息的母愛
    端午假期,各大網絡平臺的焦點都放在了最新出爐的懸疑劇《隱秘的角落》之上。這部劇成為了許多追劇觀眾的心頭好,開篇從秦昊的"帶你去爬山"的梗就已經走紅網絡。隨著討論量爆發,這部基本零宣傳的"黑馬"劇在國劇堆裡拋出。觀眾沉浸於其中劇情的"黑暗性",而這一特點也留給觀眾思考的空間。
  • 焦慮、害怕表達、缺乏安全感……我們如何才能走出「隱秘的角落」?
    原創 張貝克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來自專輯校友分享《隱秘的角落》最近成為了「刷屏神劇」:「一起爬山嗎」引發全民惡搞,插曲《小白船》爆火,劇中主角朱朝陽的原生家庭也引起熱議——再婚後對他漠不關心的父親,控制欲極強的母親,並不富裕的家庭……在如此壓抑的環境中成長,朱朝陽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
  • 面對孩子內心「隱秘的角落」,家長究竟應該怎麼做?
    不少網友以《隱秘的角落》為例,去揣測那位身穿藍衣搶手機的女孩內心的惡意,認為她「自己緊緊拽著天台欄杆卻教唆另外兩個女孩跳下去試試」實乃居心叵測,評價她「搶手機的時候表情兇狠冷漠讓人看了害怕」。更有甚者,罵出了許多不堪入目的髒話。面對這一情況,視頻的拍攝者在接受採訪時解釋道:「孩子家長說去天台玩耍並不是藍色衣服孩子的主意。」「搶奪手機是出於對本身的自我保護意識,我不怪她。」
  • 《隱秘的角落》被說亂了,我們請劇本策劃胡坤捋了捋
    2019年年初,胡坤接觸到《隱秘的角落》時,曾參與過《紙牌屋》劇本工作的編劇Joe Cacaci已經確定了根據劇情高潮設置的「分集點」劇本。原著小說《壞小孩》中的故事開場被保留:三個孩子目睹一起兇殺案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雖然劇本尚未盡善盡美,但基本的故事核已然齊備了。
  • 父母學會情緒管理,孩子才能遠離「隱秘的角落」
    這句話其實是電視劇《隱秘的角落》裡的「開端」,正因為此,幾位劇中的孩子的童年被蒙上了「陰影」。為什麼孩子不能享受陽光,卻在自己的黑暗的「秘密」中苦苦掙扎,迷失方向?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其實不難想到,那就是原生家庭中父母情緒對孩子的影響力。朱朝陽身上背負的那麼多「秘密」,根源在於他對母親周春紅的不信任,周春紅令人窒息的情緒讓他無力,也讓他不敢向母親傾訴內心的世界。
  • 豆瓣高分9.0《隱秘的角落》:永遠都不要忽視開始「沉默」的孩子
    《隱秘的角落》悄然熱播,這個「愛與罪」故事,看得令人窒息,卻也牽動每個觀者的神經。《隱秘》為什麼突然會火?我想,或許就是:當成人的世界在孩子眼裡崩塌,當親子之間信任不在,一個走投無路的孩子終會被逼得鋌而走險,以藐視世界的方式,保全自己的生存。
  • 《隱秘的角落》:孩子不是「惡魔」的棲息地
    《隱秘的角落》爆火的背後,很多人看到了朝陽漸漸東升,開始反思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影片開始朱朝陽符合大家心目中好孩子的標準,就是成績第一、表現乖乖、聽話順從、不給父母添麻煩。對於父母來說,一個好孩子,就是從嬰兒期到青春期從不給自己找麻煩的孩子。當父母將自己的這種想法傳遞給孩子以後,孩子就會變成我們眼裡的好孩子。他們表面乖巧聽話、學習成績第一,但是在隱秘的角落卻藏著驚天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