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慢羊
孩子的成長無疑是離不開同伴和朋友的!然而,如果孩子沒能和父母建立穩固的親子關係,而是將依戀情感交付給了夥伴,那麼這個孩子很可能會陷入麻煩或危險!
心理學家戈登·諾伊費爾德認為:當孩子用同伴代替父母、把朋友看得比家人還重要的時候,他們會產生一種自我滿足感。很多家長誤以為這是很正常的,所以會想盡辦法確保孩子有「朋友」,這無形中把孩子和家人的關係放在了危險之中。當同伴代替了父母,孩子就很可能會闖禍並讓自己陷入困境。
這讓我想起了影片《隱秘的角落》裡的三個孩子。他們都失去了依戀監護人的條件,所以彼此依靠,將同伴當成了依戀對象。也正是因為這樣,他們在遇到重大事件時,不僅沒有產生求助成年人的想法,反而是千方百計地瞞著大人。他們唯一想到的是要設法和夥伴一起解決問題。於是,才有了後面他們那一系列不成熟的行為。
在原生家庭中依戀關係破裂的情況下,孩子們可能會急於去填補這個情感空缺。而作為替代品的依戀關係,往往是隨意產生的,就如同朱朝陽與嚴良和普普相遇的偶然。事實上,三個孩子即便沒有遇到張東升事件,他們相遇後的命運可能也是無法預測的。
最「幸運」的嚴良:與其他兩個孩子相比,嚴良應該是幸運的。他的爸爸雖然有過不良行為,但想必對兒子是極好的。所以嚴良的心中始終對父親抱有很大的依戀和信任。他一直覺得只要能找到爸爸,難題就能夠解決。而他的爸爸也正如我們所猜測的,儘管精神上出現了極大障礙,甚至是處於失智狀態,但他還是會不顧危險地去爬樹摘梨,因為他記得兒子最愛吃梨。
嚴良還有另外一份幸運,他遇到了警察老陳。老陳一直無私地關愛和保護他,更重要的是,他從未放棄過對嚴良的信任。他始終認為嚴良不是個壞孩子,只不過是有些叛逆而已。要知道他的這份信任和關懷對一個沒有雙親照顧的孩子有多重要!
所以,嚴良雖然有行為失當的時候,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內心的那根底線,他還能勇於去面對自己的過錯。按照他自己的計劃,他是打算等一切結束之後,要去承擔自己過失行為該有的懲戒性後果的。
心存溫暖的普普:女孩普普的父母意外去世了,但生前應該跟孩子有很好的親子關係。普普心裡始終記得父母的那些好,記掛著弟弟的病,關心嚴良,心疼朱朝陽,甚至能體諒張東升。她還是個內心溫暖的孩子。但遺憾的是,她畢竟失去了父母,她的依戀無處寄託,只能放在了夥伴身上。所以她會想要用嚇唬警告朱晶晶的方式去保護朱朝陽也就不難理解了。
最讓人心疼的朱朝陽:三個孩子中,讓人最心疼也最讓人遺憾的就是朱朝陽了。他雙親皆在,而且應該都是愛著他的,但卻沒能和他建立穩固的親子關係。他的父親重新組建了家庭,平時對他疏於關心;母親因為工作的關係,幾天才能回家一次,不自覺地用控制性行為代替了關愛和照顧。朱朝陽是個對父母缺乏信念的孩子,所以他在見到嚴良和普普後相當依戀。如果那會兒朱朝陽的父母與他有很健康的親子關係,他應該不會瞞著父母和另外兩個孩子產生那麼多交集。他內心是相當寂寞空虛的,所以他將兩個意外出現的夥伴當作了情感寄託的對象,有夥伴陪伴的生日,他覺得是最開心的生日。
然而,朱朝陽始終是缺乏安全感和信任能力的,所以,在很多事上,他做了與夥伴不一樣的選擇。
試想:如果這三個孩子沒有機緣巧合地湊在一起,甚至他們只是獨自一人遇到了張東升事件,或許也不會有後續的那些行為。
觀看《隱秘的角落》後,我不由得想起影片《契克》中的那兩個青春期男孩,他們同樣缺乏與看護人的穩定依戀關係,所以在沒有多加考慮的情況下,便憑著一腔衝動和彼此給予對方的勇氣和依靠感,結伴駕駛著一輛偷來的汽車,四處閒逛,一路闖禍……
這都是些在尋找和建立自我的孩子,原本這種肯定應該來自於父母,然而,他們卻不得不在和同伴的交往中去尋找。一群不成熟的孩子湊在一起,往往很難做出理智而正確的決定。
美國的一項研究對比了更喜歡和同伴在一起的孩子與更喜歡和父母在一起的孩子。在這些六年級的學生中,喜歡和父母在一起的孩子,表現出了很多積極社交的特點,而那些大部分時間都跟同伴待在一起的孩子,則更容易陷入麻煩。
心理學家戈登·諾伊費爾德這樣解釋上述現象:在沒有成年人作為主要依戀對象的情況下,不加以區分地讓孩子過早融入同齡人,會引發衝突,因為每個孩子要麼追求主導別人,要麼被別人主導。此外還會導致模仿現象,因為孩子會為了得到別人的接納,而壓抑自己的個性。
我們身邊其實不乏這樣的例子,尤其是我們小的時候,父母一方面不大習慣和孩子有情感交流,所以孩子有時候並不知道父母是愛著自己的;另一方面,那會兒許多父母都疏於對孩子的管教。總之,孩子們一到假期全都奔向了夥伴,多半都是沒少淘氣,而最終惹下禍事的也不罕見。
而在當下,父母由於工作繁忙精力有限而忽略了鞏固親子關係的情況也很普遍。而數字設備又給孩子們隔空交流提供了方面,所以許多孩子除了在基本的衣食住行方面依賴父母之外,在其他方面與父母的交集越來越少。而與之相反的,他們對同伴的依戀卻越來越深。而這對孩子們來說是相當危險的。
戈登·諾伊費爾德認為,同伴導向不僅會阻礙孩子的成熟過程,導致孩子逃避脆弱,還會妨礙孩子形成好奇和自我意識。所以在孩子和自己建立自我關係之前,不適合和其他孩子建立關係。而只有和看護人的穩固關係,才能幫助孩子形成真正的獨立和個性。人也只有在這種環境下,才能尊重自己,並尊重他人。
總之,家長在沒有和孩子建立穩定的依戀關係之前,就隨意地將孩子推向同伴,這是相當輕率的行為。
本文為@慢羊說育兒原創,歡迎關注和轉發,歡迎留言交流分享關於育兒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