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故宮外東路寧壽官區域內,有一座高達三層的樓閣,這就是清代宮中最大的戲臺-暢音閣。寧壽宮這組建築,是清朝第四代皇帝乾隆準備在當政六十年後,退政做太上皇帝時養老用的官殿。這組自成體系的宮殿群,建於乾隆36年至41年。建築分前後兩部分:前部有皇極殿、寧壽宮等,是舉行典禮和接受朝賀的場所;後部是居住和遊息的生活區。
又可分中西東三路,中路有養性殿、樂壽堂、頤和軒和景祺閣等官室:西路是寧壽宮花園,俗稱乾隆花園;東路的前半部緊臨養性殿,就是大戲臺暢音閣一組建築。暢音閣是這組建築中的主體建築。樓閣坐南向北,面闊進深各三間,是座有三層臺面的大型戲臺。閣後有扮戲樓。整個建築統座在1.20米高臺上。建築高度為20.71米,三層的建築面積是685.94平方米。暢音閣的對面是閱是樓,樓二層,面寬五間帶前後廓,是宮中主人看戲的地方,因此,外簷裝修都是大玻璃框式的桶扇門和欄窗。
樓的東西側有轉角廡房各十三間,與閱是樓和暢音閣的扮戲樓相通,形成樓閣廡房相圍的自成體系的格局。這座建築莊嚴華麗,氣勢雄偉,而又高低錯落有致,加之綠瓦鑲黃邊,使其別具風格。暢音閣大戲臺,除它具備一般戲臺的特點外,又有它本身的特殊構造。戲樓分三層。每層都有臺面,第三層戲臺叫福臺;第二層戲臺叫祿臺;下邊的第一層戲臺叫壽臺。第一層的臺面最大,至到後簷金柱,有十二根柱子。各層都有上下場門。在第一層上下場門靠後簷地方,有層隔板,前有小欄杆,後有槁扇窗。
第一層的天花板上有三個天井,中間的天井大,兩邊的天井小,天井的四周繪五彩雲,蓋板上給五彩雙龍戲珠,打開天井的蓋子,可和上層的天井相通。天井四角有立柱,立柱上邊架四根枋木成一井架,架上再橫擔三根方木,上邊安上滑輪,天井前方和左右兩邊安裝著轆轤式的絞盤,演戲時可系上下所需要的道具。宮中演出神仙下界、成佛升天和仙人騰雲駕霧等戲時,就是利用絞盤從天井中上下。從建築戲臺的效果講,直通上下的天井,還可起到更好的聚音作用。
第一層戲臺地板,還有五個井口。掀開井蓋下去,便是一個地室,這個地室和後臺相通,此處即是演出人死後入地獄和妖魔鬼怪之類戲的機關所在。地下室內還有一個真正的水井,其目的是為了在演戲時增加音質音量效果。戲臺的後面是扮戲樓,場地十分寬敞,是供演員扮裝和活動的地方。扮戲樓的兩端,有寬而高大的木樓梯,是上下戲樓的通道。從宮中戲臺的建築,自然會想到宮中演戲的情況。我們知道,皇帝和他的后妃們生活在一座七十二萬平方米的深宮大院中,而他們的各自住所又被高度各不相同的紅牆所禁錮。繁瑣的禮節,種種的限制,使他們的生活極其單調而枯燥。
帝王之家在宮中主要的娛樂方式就是看戲。為了看戲,他們在宮中建造了七、八座大小戲臺,除暢音閣大戲臺外,還有重華宮的漱芳齋、長春宮、壽康宮大戲臺和卷勤齋、麗景軒、漱芳齋等小戲臺。每年宮中遇有節日如立春、上元、燕九、端午、七夕、中秋、重九、冬至、臘月、除夕以及皇帝皇后的生日、登極、冊封、皇帝生子育孫、公主生日、妃子遇喜等等,都要在宮中上演不同的戲。宮中有專業的戲班子。到清代後期,才有社會上的外班戲到宮內演出。
戲劇的內容大多是根據歷朝演義和明代小說改編而成的,如根據《西遊記》改編的《昇平寶筏》;根據《三國演義》改編的《鼎峙春秋》,根據《水滸》改編的《忠義旋圖》以及根據歷朝演義。改編的《昭代簫韶》(宋楊家將戲)、《楚漢春秋》、《封神天榜》、《漢傳》、《唐傳》、《普天同樂》(取材《三俠五義》)等。戲劇的內容,是根據節令和喜事的不同而定,如立春日、即上演《早春朝賀》、《對雪題詩》、《景星協慶》等劇:上元節則上演《萬花向榮》,《紫姑佔福》、《御花獻瑞》等,而皇帝、皇太后萬壽生日,則上演《萬壽辰生》、《福壽雙喜》、《羅漢渡海》、《四海昇平》、《萬壽無疆》等劇。
這些內容大多是歌功頌德和吉祥如意的帝主神仙戲。暢音閣大戲臺,雖然是乾隆皇帝親建,由於他沒有在寧壽宮居住和遊息,所以,他在暢音閣看戲的機會很少。只有到乾隆後期,遇有大4節如元旦、萬壽等,才在暢音閣看戲。暢音閣演戲最多的時間是清代後期慈禧太后當政時。不論慈禧住西路儲秀宮,還是後來住東路寧壽宮樂壽堂時,凡遇大節,她總是到暢音閣來看戲,並由皇帝、后妃、命婦以及王公大臣陪同。慈禧是一個戲迷,她不但愛看戲,而且還親自指點,設計布景,更有時命身邊的太監扮裝登臺演出,以此取樂。光緒十年,正是慈禧的五十歲生日。
她除了在宮中大肆慶祝外,從九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八日,在寧壽官暢音閣演大戲,十月初八日至十六日又在暢音閣和長春宮同時演戲九天。每天辰正一刻開戲,申初二刻戲畢,長達六、七個小時。十月十日,是慈禧五十歲生日,早晨卯正二刻,皇帝光緒帶領文武大臣去慈寧宮給慈禧拜壽,辰初三刻光緒皇帝在翊坤宮給慈禧遞如意,已初一刻慈禧太后在太監官女簇擁下去寧壽宮暢音閣看戲,在閱是樓的正中坐下,兩旁是光緒和他的后妃。
內廷王公、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等也都陪同看戲,但他們不是在閱是樓內,而是列坐在事先指定的閱是樓東西兩廂。閱是樓及內外兩廟,掛有四百五、六十盞福祿壽燈,真是鼓樂聲聲,燈火通明。當時,在內府演戲的著名演員都被召演出,如《山伯訪友》由內府名演員劉進勝、王友福表演;《偷詩》、《踏月窺醉》由馬得安、李福貴表演;《肅苑》由方有福、吳全榮表演。每演一劇,慈禧太后都賜大臣茶點,這時大臣們就叩頭謝太后恩典。演畢,大臣們還要齊聲高呼:「祝慈禧老佛爺萬壽無疆!」
再後,慈禧還要賜給大臣們禮物,並給演員不同的賞錢。當時人們曾記錄下在三層大戲臺演戲的情景,「神祇仙佛由上一層縋而下,鬼魅則自下一層竄而上」,「特聲容之美盛,器服之繁麗,則鈞天廣樂,固非人世所得見」。據當時任清朝戶部尚書的翁同龢日記記載,慈禧太后五十歲生日時,在暢音閣、長春宮看戲,為購買戲衣、道具等,就花費白銀十一萬兩之多,可見當時宮中的奢靡和演戲的盛況了。光緒中期以後,宮中的太監戲已不能滿足帝後們的要求,他們也希望看到社會上流行的外班戲。就在光緒十九年六月,由慈禧下令命外班戲入宮承應。
當時,人宮演戲的外班劇團主要有玉成班、寶勝和班、四喜班、義順和班、同春班等。當時的著名演員四喜班有候俊山、宋萬東、孫菊仙、楊貴雲、金秀山;玉成班有小芬、黃月山、於莊、王祥雲、楊保珍、田際雲等。承慶班有金福、素雲、於生,李壽漢等。其他戲班也都有名角,演出的戲曲都是社會上流行的名劇,如《朝金頂》、《姑蘇臺》、《泗洲城》、《雙鎖山》、《連升三級》《雙包案》、《黃鶴樓》、《回荊州》、《長坂坡》、《探窯》、《水簾洞》、《飛義陣》,《新安驛》、《除三害》、《蘇武牧羊》、《拾玉鐲》等。
演出地點多在頤和園和宮中長春宮、漱芳齋、暢音閣大戲臺。到光緒後期,當時社會上的著名京劇演員如王瑤卿、譚鑫培、梅蘭芳等都曾人宮演出過。宮中至今還保留著他們的劇照。故官中保存下來的暢音閣等大小戲臺,有的已彩畫一新,清代的戲衣道具和各種劇本完整無缺。宮中的戲曲檔案較好地保管在明清檔案館內,這些都是我國戲劇歷史的寶貴資料,它對於研究我國戲劇的歷史,繼承和發展我國今天的戲曲事業,有著極其寶貴的借鑑作用,是我國古代文化珍貴遺產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