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羅傑斯與斯金納的「爭辯」我們為誰而活?

2020-11-12 靜謐心理

  1955年9月4日,當時在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兩位心理學家同時登上芝加哥美國心理學會年會的講臺,講臺的這一邊是行為主義的領袖斯金納,而在講臺的那一邊,則是人本主義大師卡爾·羅傑斯。

卡爾●羅傑斯

  兩位重量級的人物同時登臺演講,是當時絕無僅有的盛事。當兩位大師在講臺上相互致意的時候,出席大會的美國心理學會會員頓時鴉雀無聲。對於一名心理學工作者來說,實在沒有什麼事情比現場觀摩這一歷史盛景更令人激動的了。 

  人們都在期待著一場精彩的辯論,出席年會的會員都知道,這兩位最著名的心理學家的觀點迥然不同。 

  斯金納認為,一個人的所謂「天性」其實並無重大意義,他成為怎樣的人,完全取決於環境強化作用的偶然性,人受他周圍環境的控制。而羅傑斯則宣稱,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的自由來自於個體的內部,人有自我實現的趨向,人可以自己選擇成為怎樣的人。

  在演講開始前,那個安靜的講臺似乎預示著一場即將到來的激烈的論戰。而實際上,人們預想中的火藥桶並沒有爆炸,因為在兩位大師之間,並不僅僅具有對立與歧見。 

  小的時候,我們不知不覺地就學會了怎樣討老師的喜歡,討小朋友們的喜歡,討父母的喜歡。討老師的喜歡,就可以經常得到小紅花。經常得到小紅花,就會讓父母高興。父母高興了,就會受到進一步的獎勵。討小朋友們的喜歡,就會成為「孩子王」,一旦成為「孩子王」,就有了對他們發號施令的特權。

  長大了,工作了,我們還是在處處討別人的喜歡:討領導的喜歡,討同事的喜歡,討客戶的喜歡……出門穿衣服,化妝,再也不像小時候那麼隨便了。

心理學家斯金納

  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也意識到,我們打扮自己,修飾自己,並不是為了取悅自我,而是做給別人看的:我在別人眼中是什麼形象?別人怎麼看我?好像我們這輩子就是「為別人而活著」。

  我們為什麼會把別人的滿意看得比自己的滿足還要重要?這其中的原因是,我們看重我們的親人、朋友,我們需要他們的「關懷」,我們需要周圍的人給予自己關愛、呵護、溫暖、同情、尊重、認可,我們渴望得到我們身邊的人的讚揚。

  得到關懷是如此重要,以至於有時候我們都搞不清是「為別人活著」還是為自己活著。 

  從一生下來,我們就被這種「關懷」包圍著。老師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父母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領導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朋友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天長日久,這種「關懷」就內化為我們的行為準則,以至於當老師、父母、領導、朋友都不在身邊時,我們也會自覺地按照他們的期望去做,即使越雷池半步,我們也會深感不安,甚至自責內疚。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自尊心。這種自尊心是建立在別人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我們首先希望別人對自己有好感,然後我們才對自己有好感。

  對於這種再簡單不過的現實,美國心理學界的人本主義大師羅傑斯卻不認可。羅傑斯認為每個人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忠於他自己的感情,而不應該忠實於別人的感情。

  在羅傑斯看來,依賴於他人建立自尊並不是一件好事。為了獲得別人的關愛,我們接受了許多外界的條件,這些條件有的與兒童自身的發展是相符合的,有些卻是不相符的。羅傑斯認為人的天性裡有「自我實現」的趨向,而只有當人忠實於自己的情感的時候,才有可能達到自我實現。所以說,如果為了獲得「愛」,背叛了自己的情感是不符合人的天性的。

  羅傑斯提出,唯一不妨礙人達到自我實現的方法是,給予人以「無條件的關懷」。所謂「無條件的關懷」,就是指不論兒童做了什麼事情,甚至做了很出格的事情,都應該從愛他的目的出發,用理性的、民主的方法來處理。

關懷

  比如說,如果自己的小孩打了幼兒園裡其他的小朋友,家長既不能完全站在自己孩子的立場上說他打得對,也不能劈頭蓋臉地給孩子一頓揍,把過錯完全加在自己孩子頭上。正確的方法是既寬容又理性,首先指出不論什麼理由打人都是不對的,但應允許孩子陳述自己的理由,並告訴他,假如他不採取打人的方法來處理這件事情,結果會比現在好得多。

  當你學會這樣處理孩子間的糾紛時,你自己的孩子不僅學會了尊重自己的感情,同時還學會了尊重別人的感情。孩子可以按照他自由的想法、發自內心的願望塑造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一味地聽從父母和老師的教導,「為別人而生活」。 

  在當時的美國心理學界,另一位重量級的心理學家與羅傑斯的觀點針鋒相對,他就是行為主義的領袖斯金納。

  斯金納對心理學的理論並沒有增加什麼東西。他認為,有關學習的理論並不需要,並宣稱自己沒有理論。他真正相信的理論,可用一句話概括出來: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和我們自身,是由獎勵和懲罰的歷史所決定的。他通過研究,形成了這一理論的細節,即所謂強化效應原理。他關心的只是引起行為的環境。

  那麼,什麼原因使他如此出名呢?

  斯金納是一個天生的爭議人物、傑出的煽動家和廣告人。他第一次在電視上露面時,就搬出一個原由蒙田提出的兩難問題:「如果你非得做出選擇的話,是燒死自己的孩子呢,還是燒掉書籍?」然後他說,他本人情願燒死自己的孩子,因為他通過工作對未來所做出的貢獻,將遠大於通過自己的基因所做出的貢獻。可以預料的是,他大大地激起了眾怒,因而繼續受到邀請,進一步在電視上露面。

  而在另一些時間裡,他似乎喜歡拿思想深沉的人在談論和理解人類行為時所使用的術語取樂:

  行為……仍然歸因於人類本性,還有一種廣義的「個人差別心理學」,人們在這裡用性格特徵、能力和潛力等術語以比較和描述人類。幾乎每一個關心人類的人……都以這種前科學的方式談論人類的行為。

  斯金納一向嘲笑對人的內心世界所做的理解:

  我們大可不必努力發現什麼人格、心理狀態、感覺、性格特徵、計劃、目的、意圖或其他一些存在於一個能動的人身上的品性,以使自己趕上這個時髦,即對行為進行所謂的真正的科學分析……思想就是行為,錯誤在於人們將行為分配到意識之中了。

  他說,我們需要或能夠知道的,是行為的外部起因和該行為的可觀察結果,它們將得出「有機體作為一個行為系統的完整圖像」。

  與此觀點相一致的是,他是個嚴格的決定論者:「我們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我們,是由我們的歷史所決定的。我們熱衷於相信自己是可以選擇的,是可以行動的……(可)我決不相信人是自由的或是負責的。」「能動的」人是個錯覺;好人是因為條件使其成為一個好人,好的社會也奠基於「行為工程」之上,即通過積極的強化措施對行為施以科學控制。

  斯金納是個機敏的表演者,善於討取公眾的歡心。他說話明白流暢,以自我為中心,但從不為此臉紅,而且長相迷人。為展示條件反射原理,他教會一隻鴿子在玩具鋼琴上彈奏曲子,並教一對鴿子打網球:兩隻鴿子用嘴巴將球推來推去。數百萬人在電視記錄片上看到了他的表演,他們都認為斯金納是個了不起的人,至少是位動物專家。他寫出一本烏託邦式的小說,《第二個沃爾登》(WaldenTwo,1948),以表達其對嚴格受到科學控制的理想社會的展望。在這部小說裡,他展現出一幅小型社會的圖景,在出生之後,孩子們全部接受獎勵(積極的強化)式條件反射訓練,以使其形成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在這裡,所有的行為都受到控制,所有的控制都服務於整體的利益和幸福。這部小說雖然對話平淡,情節做作,但還是成為極受推崇的暢銷書。

WaldenTwo

  羅傑斯和斯金納都一致認為,心理學的意義在於了解、預測、控制人的行為,心理學的科學方法在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上,已然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

  但是兩者的分歧在於,行為主義者的斯金納強調行為管理、行為控制,他夢想可以通過行為控制設計一個更令人滿意的人類文化。但是人本主義的羅傑斯卻對此產生了如下的疑問:誰被控制?誰實施控制?實施什麼類型的控制?要得到什麼樣的結果,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呢?究竟通過控制在追求什麼樣的價值呢?

  羅傑斯不喜歡斯金納所謂的「控制」和「被控制」,對於他所提出的「建設文化工程」也持懷疑的態度。羅傑斯覺得,我們可以自由地進行選擇,我們自己可以決定自己成為怎樣的人,為什麼要受什麼「控制」呢?

  他非常強調個人選擇的重要性,認為這是作為個人的最基本的因素。他說:「我們知道用很多有意義的方式來影響、塑造人的行為和人格,同時,我們也可以自由地進行選擇,是發展成為那些別人認為明智的但其實是無主見的、隨波逐流的人,還是發展為開拓的、有適應性的、自立的、思維活躍的、自我尊重的個體。當行為接受科學的檢驗時,它最好理解為是由因果關系所決定的。這是一項科學的事實。但是,個人的負責任的選擇是作為個人的最基本的要素,是精神治療的核心體驗,這是存在於任何的科學檢驗之前的。因為這種選擇是我們一生中的偉大的事實。要否認這種責任重大的選擇的意義,在我看來,是和否認行為科學的重要意義一樣目光短淺。」 

  羅傑斯對美國當時的教育狀況進行過尖銳的批評,認為必須發生根本的改變,否則會產生無法預料的後果。他認為當時美國的教育對如何學習、學習什麼都存在錯誤認識。比如,教師認為學生只要學習好他們傳授的知識,並加以融會貫通就行;學生則跟著老師的指揮棒,老師教什麼就學什麼,缺乏自主性和創新性。

  羅傑斯認為關於學習過程,有以下事實是必須注意的:人類具有學習的自然傾向。當學生正確了解了學習什麼或為什麼學習時,學習才有動力,學習效果才最好。那些需要改變學生「自我結構」的學習,往往會被學生抵制。

  如果學習必須改變學生的「自我結構」,那也要在威脅程度低的情境下才容易發生。當對學生的「自我結構」威脅很小時,知識可以得到最詳盡的領悟,學習的效果最好。即是說,當學生真正意識到,學習不是為了做給家長看,也不是做給老師看,而是為了自己的發展需要時,學習才會變成孩子內在的需要,學習才會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

  基於此,羅傑斯認為「教師」這個詞應該由「教育促進者」來代替,強調「教師」的行為應該是創造一種有益於學習的氣氛,應該是把學生看成具有自己感情的獨特的個體,而不是機械地接受知識的物體。學生應該了解自己的學習內容、學習的價值,積極、主動地進行「自由的學習」。

相關焦點

  • 20世紀最重要的心理學家 01-01 斯金納與他的《瓦爾登湖第二》
    在2002年普通心理學評述雜誌的評選中,斯金納位列最著名心理學家之首,蓋過了可能在人們談資中更多提到的弗洛伊德。但斯金納本科的時候就讀的是文學專業,而且在科學學科上的成績一直不那麼好,甚至在投身文學創作後陷入了一些心理疾病的困擾。直到華生、巴普洛夫為代表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廣為流傳的影響,才毅然選擇投身到心理學的研究之中。
  • 我是誰?心理學家對自我認識
    我是誰?你知道麼,你是誰?姬無命嗎?不,這只是個名字,一個代號你可以叫姬無命,我也可以叫姬無命,他們都可以。把代號拿掉之後呢,你又是誰?這是呂秀才的經典臺詞,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心理學家們認為的「我是誰」。
  • 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其實是不能為自己而活的人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人的自我實現需求,就是成為自己。 而對於什麼是自己,他說到,自己即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 1.攻擊性誰都有,它是一個好東西 我們要知道,誰都不好惹,包括我們自己,每個人都有攻擊性。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攻擊性是一個好東西,因為它是我們生命力的象徵。
  • 心理學: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其實是不能為自己而活的人
    文/學乃身之寶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人的自我實現需求,就是成為自己。而對於什麼是自己,他說到,自己即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它是一個好東西我們要知道,誰都不好惹,包括我們自己,每個人都有攻擊性。
  • 關於人生,讓我們看看心理學家怎麼說
    斯金納:神話中的人物、科學家英雄伯爾赫斯·弗雷德裡克·斯金納(1904-1990),美國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創始人,以著名的&34;聞名於世,在心理學界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被譽為神話中的著名人物、科學家英雄。
  • 研究11:敲敲木頭(斯金納對迷信行為的研究) 改變心理學的40項實驗 心理學與我們的生活 No.142
    既適合於初學心理學的人,也適合於那些從事心理學事業、應用心理學的人。畢竟,斯金納被人們看做是行為主義之父,是著名的(或臭名遠揚的)「斯金納箱」的發明者,他還出版了10多本著作,發表了70多篇科學論文。這篇文章的題目是《鴿子的迷信行為》,我們之所以從他的眾多著作中選出這篇題目聽起來很幽默的文章,是因為通過這個有趣的例子,我們不僅能清楚地認識斯金納的基本理論,能了解他研究行為的方式、方法,還能對我們都很熟悉的「迷信」現象進行一種斯金納式的解釋。
  • 斯金納的強化和班杜拉的強化
    在教招考試中,一提到「強化」,我們就會想到行為主義,想到斯金納的正負強化和班杜拉的三種強化,這兩個知識點都是非常值得我們的重視的,經常會考到。那麼他們兩個人的強化有何區別和聯繫呢,做題的過程中又如何正確作答呢,今天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 人生的50個真相:影響世界的6位心理學家,告訴你秘密
    我們人類其實是宇宙演化過程中、一個偶然的產物。有哲學家提出,人生的本質就是無意義,這個世界從不輕易讓誰好過,人活著就要不斷經受焦慮、忍受痛苦。還有人認為,人是沒有尊嚴和自由的,因為我們並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行為,環境和社會運用獎懲來控制我們的行動。
  • 人格心理學之人本主義-馬斯洛和羅傑斯
    直到以馬斯洛和羅傑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崛起,才打破這種局面,並形成三大流派的三足鼎立局勢。   人本主義的誕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精神分析盛行時期,強調人終其一生,都在做自我鬥爭追求卓越的阿德勒;將人的一生劃分為八個重要發展階段並進行動態成長的埃裡克森;以及提出自我實現概念的榮格,就已經將心理學研究的重心轉為人自身的不斷進步。
  • 關於人生的50個真相:影響世界的6位心理學家,告訴你秘密
    我們人類其實是宇宙演化過程中、一個偶然的產物。有哲學家提出,人生的本質就是無意義,這個世界從不輕易讓誰好過,人活著就要不斷經受焦慮、忍受痛苦。還有人認為,人是沒有尊嚴和自由的,因為我們並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行為,環境和社會運用獎懲來控制我們的行動。
  • 斯金納的箱子是怎麼一回事?
    說到斯金納這個人,大家可能有些陌生,但是說道巴甫洛夫,大家可能就十分熟悉了,巴甫洛夫是前蘇聯生理學家、心理學家、醫師、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創始人,高級神經活動生理學的奠基人。條件反射理論的建構者,也是傳統心理學領域之外對心理學發展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曾榮獲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 教育心理學知識點:羅傑斯的學習理論
    羅傑斯,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從事心理諮詢和治療的實踐與研究,首創非指導性治療。除了在心理諮詢方面做出極大貢獻,他還推動了教育理論的發展。在教師招聘筆試中,羅傑斯的觀點也是重要的備考知識點,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梳理一下與羅傑斯的相關學習理論,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教師招聘心理學:斯金納強化理論
    本文介紹教育招聘心理學中斯金納強化理論。更多北京教師招聘考試信息請關注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 強化理論是美國的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斯金納、赫西、布蘭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種理論。我們重點介紹一下斯金納的強化理論。
  • 爭辯無處不在,求大同存小異
    在我們的生活中,爭辯幾乎無處不在。01 爭辯的印象爭辯通常需要兩個人以上,因為某件事、某個人、某種現象,大家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觀點。但因大家意見不一、看法不一,而各自又都想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於是,開始唇槍舌劍,你來我往。
  • 著名的心理學家羅傑斯: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李太太為這事還請教身邊的朋友,朋友都覺得李先生心胸狹窄,建議李太太留意李先生是不是在外面有女人。李先生除了必要的公事來往,從不單獨見女同學或女同事,他以此為標準要求她也這樣做。李太太很委屈:她很愛李先生,是個傳統的女人,並且這一點李先生也是知道的。
  • 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
    斯金納(B.F.Skinner.1904-1990),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的奠基者。他創製了研究動物學習活動的儀器――斯金納箱。1950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58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68年獲美國總統頒發的最高科學榮譽――國家科學獎。
  • 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 01-02 斯金納《瓦爾登湖第二》與人民公社...
    在上一篇中我們已經提到這本書是個慢熱的作品,而斯金納本人在1976年寫的《重返瓦爾登湖第二》中這樣歸納總結這本書多年後被人們追捧的原因。斯金納認為,有兩個原因喚醒了人們的興趣。書中如此頻繁地提到的「行為工程」,在那個時候跟科幻小說差不多。
  • 人物篇:招教考試中的斯金納與維果斯基
    斯金納  一、人物介紹及評價  斯金納(1904~1990),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的奠基者。他創製了研究動物學習活動的儀器——斯金納箱。  二、著作  1.《沃爾登第二》。
  •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知識點之斯金納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知識點之斯金納由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知識點,斯金納的內容請關注教師資格考試網/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北京教師考試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