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星
這兩天,「河南村醫集體辭職」引發輿論極大關注。對此,國家衛健委回應稱,已經要求當地立即調查核實情況,無論問題出在哪個環節都要調查清楚,立即整改。
集體辭職為哪般?村醫們的理由是,壓力大、負擔重,工資還被層層剋扣。而當地縣政府的調查結論卻是,少發、剋扣補助金等問題不存在,只是發放有些延遲。兩方說法多有矛盾之處,有待更權威的調查撥開迷霧,給各方一個公正的交代。而跳出各執一詞的是非,這封辭職信折射出的鄉村醫生的現實困境,著實值得好好思考。
鄉村醫生,一個讓人心生崇敬的職業。50多年前,在國家推動下,廣袤的農村湧現出一大批「赤腳醫生」。「千家萬戶留腳印,藥箱伴著泥土香」,他們既荷鋤扶犁又治病救人,承擔起了中國農村最基礎的醫療工作。現如今,在時代進步的潮流中,昔日的「赤腳醫生」告別了半農半醫的工作方式成了鄉村醫生,逐步有了更多從業、生活保障。但就現實來看,鄉村醫生的執業困境仍然有不少——有的工作條件艱苦,常要跋山涉水幾十裡地;有的由於技能設備短板,許多病看不了,患者流失嚴重,收入隨之銳減;還有許多仍沒有編制,「幹的是『公家事』,卻不是『公家人』,等到退休啥也沒有」……這些無疑都挫傷著鄉村醫生的積極性,更讓許多年輕人望而卻步。為此,常有媒體憂心發問,明天誰來當村醫?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老鄉要小康,離不開健康。」鄉村醫生是基層健康的「守護人」,如今不少人又投入到了健康扶貧的事業中,承擔的任務更加艱巨重要,必須給予他們足夠的支持和保障。其實,當年「赤腳醫生」遍地開花,一個關鍵因素是有「與村幹部同工同酬」這一制度設計。時至今日,我們更需呼喚新時代的「赤腳醫生」制度。在這一方面,國家對於鄉村教師的支持計劃值得借鑑。既要有頂層設計,又要從實際出發,在待遇、編制、職稱評定、技能培養及激勵機制等方面,給予鄉村醫生充分支持,引導人才以及醫療資源逐步向基層下沉。當然完善制度只是第一步,關鍵還看如何落實。這次村醫集體辭職警示我們,呵護鄉村醫生的步伐需要再快一點、再實一些。以紮實舉措、最大誠意讓鄉村醫生有「裡」有「面」——執業有技能,生活有保障,養老無顧慮,廣大農民才能在家門口看上病、看好病,真正實現「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
常能聽到「最美鄉村醫生」的故事,有人在孤島堅守十餘年,有人在大山裡奔忙數十載……那救死扶傷的承諾,一心為民的情懷,感動著無數人。我們為這樣的情懷和精神點讚,更要以有力的制度託舉更多「最美鄉村醫生」,讓健康中國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