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寸晶圓之路漸行漸遠?18寸晶圓到底會不會來?

2021-01-15 電子發燒友

  在短短幾年前還在半導體產業界被熱烈討論的18寸(450mm)晶圓,似乎失去了背後的推動力,至少在目前看來如此。「18寸晶圓議題可能會繼續沉寂5~10年;」市場研究機構VLSI Research的執行長暨資深半導體設備分析師G. Dan Hutcheson表示:「也許它會起死回生,端看半導體設備業者是否會達成共識。」

  一個參與者包括英特爾(Intel)、臺積電(TSMC)、Globalfoundries、IBM、三星(Samsung)以及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理工學院(SUNY Polytechnic Institute)的研發專案Global 450 Consortium (G450C),已經在去年底悄悄地逐漸停止運作,成員廠商的結論是目前的時機不適合邁入可選擇的第二階段計劃。

  

  所有的夥伴們都贊同,這並不是一個適合持續專注於18寸技術的時機;」紐約州立大學理工學院的聯盟與專案計劃助理副總裁Paul Kelly接受EE Times採訪時表示:但是大家都說G450C專案本身仍然是成功了。

  在最近於美國舉行的SEMI年度產業策略高峰會(Industry Strategy Symposium)上,幾乎沒人提起18寸晶圓;但不過在幾年前,包括G450C成員在內的主要晶片廠商都積極推動18寸晶圓設備能最快在2018年就能於晶圓廠裝機。

  但Hutcheson指出,18寸晶圓面臨的最大障礙就來自於晶片設備業者,他們到目前為止仍對2000年初產業界轉移至12寸晶圓時經歷的艱辛記憶猶新;他表示,此時若推動更大尺寸晶圓、大量減少產業界的單位需求量,會讓設備業者的生意受損:「設備業者就是不想要再經歷一次轉換至12寸晶圓時的痛苦。」

  Hutcheson表示,產業界一開始推動18寸晶圓,是因為相信當半導體業者再也無法跟上摩爾定律(Moore『s Law),會要一種替代方案來提升銷售額;但顯然摩爾定律還沒走到盡頭:「目前的狀況是製程微縮反而讓晶片市場成長趨緩。」

  過去幾年,半導體產業界成長腳步停滯,不需要像以前那樣大量擴充產能;沒有了對更大尺寸晶圓的充分需求,興建18寸晶圓廠意味著晶片業者得先讓12寸晶圓廠除役:「18寸技術陷入僵局的原因是,那是一個仍然距離太遙遠的世代。」

  半導體設備大廠應材(Applied Materials)的一位發言人表示,該公司已經暫緩18寸晶圓計劃,因為過去幾年產業界對該技術的興趣逐漸消退:「我們轉而專注於利用新一代材料與元件架構,協助我們的客戶推動創新;我們將持續觀察18寸技術的進展,以及該如何給予我們的客戶最好的支援。」

  紐約州立大學理工學院的Kelly強調,G450C專案的宗旨就是以嚴謹的態度判斷轉移18寸晶圓是否在技術上可行;在這方面,他認為G450C徹底成功:「所有的成員都感到滿意,他們能在必要的時候轉移至18寸技術。」

  Kelly指出,除了證明18寸晶圓技術是可行的,G450C聯盟成員也達成了其他有價值的進展,包括建立了無凹槽(notchless)晶圓片標準;而該聯盟成員終究還是認為,目前的時機不適合將G450C推進第二階段:「成員們決定,將會在感覺必要的時候重新啟動相關工作。」

  全球12寸晶圓產線續增 18寸晶圓之路漸行漸遠

  由於12寸晶圓持續擴大應用至非存儲器領域,使得全球12寸晶圓生產線持續增加,據報導,2016年已接近100條產線,較5年前增加約20條產線,且預計未來4年將再增加近20條產線,相較之下,18寸晶圓商用化時程則會再往後延緩,業界預期2020年之前將不會有採用18寸晶圓進行大量生產的產線。

  12寸晶圓除應用在DRAM和NANDFlash等需要大量生產的存儲器晶片,亦持續擴大使用在非存儲器產品,包括電源管理晶片、影像感測器等,甚至用來製造邏輯晶片、微型元件IC等,且為因應市場需求,將晶片產量最大化,半導體廠在12寸晶圓產線上,紛採用尖端技術促進位程微細化,並改變材料。

  根據南韓ETNEWS引用ICInsights資料指出,12寸晶圓產線從2010年約73條,在2014年增至87條,2015年共有93條產線使用12寸晶圓2016年接近100條12寸晶圓廠,尤其是中國的入局,讓12寸晶圓廠大增。預期2019年將增加到110條。若以晶圓尺寸對應生產量的市佔率來看,全球12寸晶圓市場比重在2014年突破6成之後,呈現逐年走揚趨勢,2015年比重逾62%,估計2019年將逼近65%。

  至於次世代18寸晶圓雖可減少單位晶片生產成本,然引進時程持續減速,目前僅有少數產線採用18寸晶圓進行實驗性生產,業者預期2020年之前將不會有採用18寸晶圓進行大量生產的產線。

  半導體業者認為,18寸晶圓引進時程趨緩,主要系因初期需要大規模投資,由於晶圓尺寸改變,相關設備必須配合變動,不僅需要建設新工廠,設備亦需要更換,對半導體和設備廠來說負擔不小,目前半導體業者大多轉向活用現有設備,朝微細化製程方向進行投資。

  半導體業者指出,18寸晶圓計劃很早就喊卡,因為有能力進入18寸晶圓世代的廠商太少,只剩下臺積電、三星電子(SamsungElectronics)和英特爾(Intel),儘管晶圓廠鼓勵設備廠投入18寸晶圓技術研發,然設備廠完全看不到投資報酬率,一旦計劃失敗恐導致營運困頓,使得各家設備大廠紛踩煞車。

  三大半導體廠態度迥異

  據digitimes報導,全球18寸晶圓(450mm)世代時程至少將延至2018年,甚至傳出英特爾(Intel)減速研發時程,微影設備機臺大廠ASML亦傳出停止新世代18寸晶圓機臺開發,目前最心急18寸晶圓世代來臨的應是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因為其著眼於18寸晶圓廠配合10納米以下製程技術,將可驅動固態硬碟(SSD)大量取代傳統硬碟市場。

  

  半導體業者指出,18寸晶圓世代是半導體產業一定要驅動的方向,但當中面臨的技術障礙比預期高,可能導致量產時程延後,目前全球有能力進入18寸晶圓世代的半導體廠,分別是臺積電、英特爾及三星,而GlobalFoundries因為加入三星陣營,後續動態仍需觀察,但三大半導體廠對於18寸晶圓世代的急迫性,顯然有不同看法。

  半導體業者表示,過去英特爾主導PC時代,在8寸和12寸晶圓世代研發總是衝鋒搶第一,但因為英特爾沒有趕上移動通訊大爆發世代,在18寸晶圓擴產腳步可能不會這麼急迫,與過去態度迥異。

  目前對於推展18寸晶圓最為急迫的應該是三星,由於其是DRAM和NAND Flash晶片霸主,存儲器晶片是標準型大量產品,對於成本結構敏感度極高,轉進18寸晶圓廠生產具有成本快速降低效應。另外,SSD需求再度翻紅,且最大應用商機將不再是個人儲存領域,而是雲端儲存、大型資料中心需要的伺服器應用,這亦讓三星更急於推展18寸晶圓。

  半導體業者認為,像是在SSD應用上,半導體廠若能驅動到18寸晶圓,配合10納米以下製程技術生產NAND Flash晶片,將可大幅降低SSD成本結構,甚至可大幅取代傳統硬碟,讓SSD生產極具成本效益,因此三星將是最積極推動18寸晶圓世代的半導體廠。

  至於臺積電在28、20納米製程成功搶攻市佔率後,未來在16、10及7納米製程藍圖都已擘劃完成。半導體業者透露,18寸晶圓發展亦在臺積電的藍圖中,但會更謹慎擘劃,目前10納米製程的試產線還沒用到極紫外線(EUV)機臺,預計仍是以多重曝光微影設備方式來作製程微縮。

  業界預期18寸晶圓世代來臨至少要到2018年左右,甚至有半導體廠喊出要到2020年,由於技術障礙高,能否獲得臺積電、英特爾和三星採用都是問題,至於設備業者投入龐大研發成本是否能夠回收,亦將是一大問題。

  半導體業者指出,半導體廠要降低生產成本可透過製程微縮或增加晶圓尺寸,由於製程微縮已見瓶頸,尤其10納米以下難度大增,目前似乎只有增加晶圓尺寸來擴大產出,進而降低成本,儘管從12寸轉至18寸晶圓面積可多出1.25倍,但因為投入研發和蓋廠費用飆升,估計一座12寸廠成本約25億美元,但18寸廠要100億美元起跳,讓廠商躊躇不前。

  360°:Global 450 Consortium

  全球18寸晶圓(450mm)開發主要是由Global 450 Consortium(G450C)組織主導,這是由全球五大半導體廠臺積電、英特爾(Intel)、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IBM和Global Foundries在2011年成立的組織。

  G450C的成立宗旨在於協調半導體廠和機臺設備業者對18寸晶圓世代技術開發的不同意見。 18寸晶圓的技術障礙高是一大問題,但未來半導體客戶過度集中,設備廠開發成本高,但未必能有足夠回收,卻是更嚴重的問題,因為這將導致設備廠投資上的疑慮,進而拖延半導體產業進入18寸晶圓世代的時程。為了讓半導體廠與設備業者能更緊密合作,因此才成立了G450C。

  半導體大廠除了組成產業組織外,為了加速設備研發的腳步,個別廠商也曾有對設備廠進行策略性投資的例子,如英特爾曾宣布投資41億美元,入股最關鍵的微影設備大廠ASML ,第一階段的研發重點是450mm Lithography技術,將分5年投入6.8億美元,加上普通股投資約21億美元取得10%股權,而第二階段則是EUV Lithography技術開發,同樣也分為5年,約投入10.2億美元做技術研發,另外投資10億美元取得5%股權。

  臺積電、三星電子對ASML也有類似的策略性投資。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12寸晶圓價格變化趨勢_12寸晶圓能產多少晶片
    2017年Q1季度空白的12英寸晶圓漲價10-20%,理由是空白晶圓的產能有限。8寸、12寸晶圓短缺的原物料並不只裸晶圓而已,還包括玻璃纖維、研磨漿料、石英等,在未來都有可能變成晶圓製造的不確定因素。面對半導體矽晶圓產業恐醞釀近16年來最大一波景氣向上循環,持續時間將為2017年全年,晶圓代工業者紛紛關注矽晶圓後續價格走勢。
  • 為什麼7nm、5nm的晶片用12寸的晶圓?一塊晶圓可生產多少晶片?
    眾所周知,現在我們常見到的晶片,全部是矽基晶片,即利用矽晶圓製作出來的。而矽晶圓是一種厚度大約在0.8mm以下,呈圓形的矽薄片。而這種圓形薄片有很多替代,比如8英寸大小,12英寸大小,18英寸大小,甚至更大的。
  • 成熟的8寸晶圓供應緊張,先進的12寸晶片,卻又沒那麼緊張?
    最近到處都是8寸晶圓缺貨的消息,臺媒甚至報導稱為了賣個好價格,某老牌晶圓廠,甚至把8寸晶圓按片賣,漲價幅度最高達50%,還很多IC廠搶著下單。事實上我們知道28nm以下的晶片製造都是採用12寸的晶圓了,只有成熟工藝的晶片,比如28nm以上的晶片,才使用8寸晶圓。按2019年的數據,全球的晶圓出貨中,12寸以上的晶圓佔比高達67%,而8寸的晶圓大約在20%左右,此外還有一些6寸的、4寸的晶圓也有少量銷售。
  • 樹挪死、人挪活,6寸晶圓廠挪了會怎樣?
    8寸晶圓產能供應緊張也波及到6寸和12寸晶圓產線,聯電、臺積電的等晶圓廠紛紛調漲12寸晶圓產能報價,不再優惠。建造已久的6寸晶圓廠也得益於此,不少廠商藉此機會調整報價,扭虧為盈。 但就是在晶圓代工產能奇缺,市場如此火熱的背景下,竟傳聞有原廠要出售6寸晶圓工廠,6寸晶圓廠就這麼支稜不起來?
  • 為什麼7nm、5nm晶片用12寸晶圓?一塊晶圓可生產多少晶片?
    為什麼7nm、5nm晶片用12寸晶圓?一塊晶圓可生產多少晶片?自從中美貿易戰開始之後,大家都比較關注中國的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東西,在美國處處阻撓華為的發展的時候,我們這才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到了晶片問題上,以前總是覺得買來的東西比較方便,也比較省錢,可是現在看來一切發展還是需要靠自己的。
  • MicroLED 走向 12 寸晶圓!法國近日宣布成功生產
    MicroLED 晶片有望在 12 寸矽晶圓上生產。法國新創公司 Aledia 近日宣布,與法國研究單位 CEA-Leti 成功在 12 寸矽晶圓上生產 MicroLED 晶片;如此一來,可望提供更好的成本效益,且更容易與採用先進位程的電子產品(Electronics)整合。
  • 一片晶圓到底可以切割出多少晶片?(附30強晶圓代工廠)
    一片晶圓到底可以切割出多少晶片?(附30強晶圓代工廠) 佚名 發表於 2016-06-02 02:39:00   一片晶圓到底可以切割出多少的晶片數目?
  • 8寸晶圓廠老兵不死,馬來西亞Silterra重現生機!
    隨著市場對8寸晶圓廠的需求捲土重來,讓馬國當地的半導體業者見到了成長的機會。諸如X-Fab以及Silterra等馬來西亞自家的晶圓廠以其現有的8寸晶圓產能,具備充分利用這一市場需求的優勢。 根據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指出,2020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預估將成長5.1%至4,331億美元(2019年銷售為4,123億美元),2021年則將成長8.4%。
  • 一塊晶圓可以生產多少晶片?
    到底是怎麼回事? 其實說白了,一個小小的手機晶片,論研發,華為有數以萬計的頂尖工程師去共同開發大腦,但是論最頂尖最前沿的生產技術,還真不是我們國家的晶片製造行為力所能及的。全球的晶片製造業基本被美國壟斷或直接或簡接的控制著,而製造晶片依靠的是EUV光刻機這種高頂端的機器。
  • 8寸晶圓代工廠競標搶產能,新一輪的漲價潮來了?
    打開APP 8寸晶圓代工廠競標搶產能,新一輪的漲價潮來了? 滿天芯 發表於 2020-12-15 13:56:28   要說8寸晶圓產能緊缺到什麼地步,前有某老總下跪求產能,後有聯發科買設備租給代工廠保產能。
  • 中芯對比臺積電:中芯8寸晶圓產能全球最高,臺積電12寸最高
    也正因為主打工藝不同,所以臺積電目前是全球12寸晶圓產能最高的廠商,佔到全球12寸晶圓產能的40%左右,因為12寸晶圓主要用於生產28nn及以下的工藝的晶片的。而中芯國際則是目前全球8寸晶圓產能最高的廠商,佔到了全球20-30%左右的8寸晶圓產能。
  • 8寸晶圓仍是一座金礦
    先進位程不斷演進的過程中,略顯過時的8英寸晶圓代工卻在悶聲發大財。近日,臺灣地區的臺積電、聯華電子等晶圓代工廠,都已經提高了8英寸晶圓的製造報價,上調了10%~20%。與之對應,中芯國際聯合執行長趙海軍也表示,因為5G應用的增加,0.18微米和0.15微米這兩個成熟工藝的需求缺口特別大,且客戶在市場上的盈利很高,所以中芯國際8英寸晶圓的平均售價會上漲。這種情況從去年延續到了今年,使得中芯國際二季度相關晶圓業務的收入環比增長7%,同比增長25%,帶動消費電子類業務收入增長。
  • 8寸晶圓按片賣,不被看好的國產成熟晶片工藝,反而供不應求了?
    眾所周知,製造晶片的原材料是晶圓,也就是砂子變成矽,再加工成矽片後的產品。 而隨著晶片工藝的不斷提升,晶圓的尺寸與工藝是反比,也就是工藝越先進,晶圓的尺寸越大,因為越大的晶圓,製造成晶片時,利用率越高,成本越下降。
  • 晶圓和晶片的關係_一個晶片有多少晶圓
    一個晶片有多少晶圓   這個要根據你的die的大小和wafer的大小以及良率來決定的。   目前業界所謂的6寸,12寸還是18寸晶圓其實就是晶圓直徑的簡稱,只不過這個吋是估算值。實際上的晶圓直徑是分為150mm,300mm以及450mm這三種,而12吋約等於305mm,為了稱呼方便所以稱之為12吋晶圓。
  • 電子行業:8寸晶圓製造高景氣有望持續,維持「看好」評級
    機構:東方證券評級:看好核心觀點8 寸晶圓製造產能當前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態,但市場擔憂此輪景氣的狀態僅 是短期庫存建立的結果,並不可持續,但我們通過分析發現,此輪景氣狀態雖然行業存貨水平有所上升,但需求端更為旺盛,尚不存在庫存過剩的問題,去庫存的周期不會很快到來,8 寸晶圓製造高景氣有望持續。
  • 曝8寸晶圓代工產能「按片拍賣」,每片最多漲300刀
    導讀:12月15日,臺灣經濟日報報導稱,某老牌晶圓代工廠正「拍賣」明年二季度8寸產能,每片晶圓價格最多漲300美元。來源:經濟日報爆料指出,臺灣某老牌晶圓代工廠近期提前將2021年第2季度的部分8寸代工產能以「競標」的方式,供客戶競價,採取
  • 8寸晶圓代工產能缺口持續擴大 聯電產能佔據整體50%以上
    打開APP 8寸晶圓代工產能缺口持續擴大 聯電產能佔據整體50%以上 旺材晶片的空間 發表於 2021-01-11 11:53:26
  • 創辦大陸首家晶片代工廠,唯一12寸晶圓廠
    第二是他創辦了中國大陸唯一一家12寸晶圓廠,它就是上海新昇。先說中芯國際,在2000年張汝京創辦的世大被臺積電收購後,本來財務自由的他完全可以退休了,但他覺得有責任提升大陸的半導體水平,於是帶著太太孩子來到了中國大陸,並邀請了很多他在德州儀器TI、臺灣工作時的同來來大陸創業,最後創辦了中芯國際。
  • 晶圓(Wafer)到底是什麼玩意?
    高純度的多晶矽放在石英坩堝中,並用外面圍繞著的石墨加熱器不斷加熱,溫度維持在大約1400 ℃,爐中的空氣通常是惰性氣體,使多晶矽熔化,同時又不會產生不需要的化學反應。為了形成單晶矽,還需要控制晶體的方向:坩堝帶著多晶矽熔化物在旋轉,把一顆籽晶浸入其中,並且由拉制棒帶著籽晶作反方向旋轉,同時慢慢地、垂直地由矽熔化物中向上拉出。熔化的多晶矽會粘在籽晶的底端,按籽晶晶格排列的方向不斷地生長上去。
  • 8寸晶圓廠突發斷電 聯電回應:正在恢復中、財務影響不大
    全球半導體行業目前面臨著行業性的產能緊缺問題,8寸晶圓產能尤其緊張,關鍵時刻代工大廠聯電還掉鏈子了,上周有2座工廠突發停電,引發了市場擔心。據報導,1月9日下午,聯電竹科力行廠區發生跳電事故,並傳出爆炸聲響,樓頂冒出陣陣濃煙,疑似出現火警,新竹市消防局派遣化學車前往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