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醫藥大學這項研究成果給帕金森患者帶來佳音:「長線用藥...

2020-12-13 新華報業網

  交匯點訊 帕金森病「長線用藥」存在著副作用多、幾年後療效減退的難題。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院•整合醫學學院胡剛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維生素B6通過PKM2/Nrf2通路促進穀胱甘肽合成發揮神經保護作用》,為帕金森病臨床治療的突破及研發理想治療藥物提供了新靶標。前不久,該項研究成果在國際一流刊物《自然通訊》上在線發表。

  穀胱甘肽作為細胞內一種重要的抗氧化物質,能夠保護神經元免受氧化應激損傷。帕金森患者腦內普遍存在穀胱甘肽水平降低問題,導致神經元抗氧化損傷能力減弱,加劇病理進程。因此,亟需闡明腦內穀胱甘肽水平下降的分子病理機制,並通過外源性藥物恢復腦內穀胱甘肽水平,為臨床治療的突破及研發理想治療藥物提供新靶標。

  南京中醫藥大學胡剛教授團隊的研究新成果,首次報導了星形膠質細胞多巴胺D2受體激活後促進穀胱甘肽合成的具體分子機制,並發現小分子化合物吡哆醇可促進星形膠質細胞穀胱甘肽的合成,發揮神經保護作用。「星形膠質細胞D2型多巴胺受體激動後,通過下遊非經典G蛋白β-arrestin2信號通路,直接結合併二聚化M2型丙酮酸激酶。」研究團隊專家介紹,後者作為轉錄共激活因子增強Nrf2的轉錄活性,導致Nrf2與Gclc、Gclm基因啟動子結合能力增強,最終促進穀胱甘肽合成。研究團隊還通過對源於天然產物的小分子庫篩選,找到了一種能促進穀胱甘肽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吡哆醇,該化合物能二聚化PKM2從而促進其對Nrf2的轉錄激活作用,進而提高腦內穀胱甘肽水平,保護神經。

  帕金森是全球第二大神經退行性疾病。據統計,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帕金森病患病率為1%,65歲以上人口患病率為2%,70歲以上患病率約為3%-5%。「現在臨床治療帕金森病的一線藥物,多是作用於腦內多巴胺受體的。」研究團隊成員之一、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院•整合醫學學院青年教師偉堯博士介紹,激活多巴胺受體可以較好地緩解帕金森症狀,但存在兩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會有噁心、嗜睡、低血壓、消化道不適等副作用,二是長期服用會產生受體脫敏現象,導致服藥3-5年後療效減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成為業界專家學者們探究的課題。

  「我們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優勢在於,不通過多巴胺受體發揮作用,而是通過提高帕金森患者腦內穀胱甘肽水平達到治療目的,這樣就可以避免現有藥物的缺點。」偉堯博士解釋,吡哆醇就是我們熟知的維生素B6,其安全性好、副作用小。據悉,基於動物試驗取得的這項研究成果,目前正向臨床應用研究推進。此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的資助。

  交匯點記者 蔣廷玉

版權和免責聲明

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免責聲明:本站轉載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華報業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南京中醫藥大學、慈濟大學」蘇州臨床研究中心揭牌
    為增進海峽兩岸醫療學術交流合作,蘇州慈濟門診部致力為兩岸搭建平臺,現慈濟大學及慈濟醫學中心與南京中醫藥大學達成共同目標,將在醫療學術、教育、科研及人才培養方面開展深度合作,並結合臺灣三甲級醫院的中西醫聯合診療與研究的經驗,於12月24日上午10時,在蘇州慈濟門診部舉行「南京中醫藥大學
  • 中醫藥研究治療帕金森病獲突破
    自1817年帕金森病(PD)的首次命名距今將近兩個世紀,多少醫學家曾為此病的研究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現代醫學目前的治療水平也只是緩解症狀,始終沒有找到根治的藥物和方法,因此該病成為目前世界醫學研究的難點和熱點。作為五千年的文明古國,中醫學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瑰寶,祖國醫學對這個「西洋病」有沒有高招呢?
  • 為脫髮、帕金森、糖尿病患者帶來福音,iPSC技術有多神奇?「星醫療」
    想要治療脫髮,植髮成為患者的首選。然而在治療過程中,患者還可能要面臨毛囊成活率低、毛囊資源乾涸以及移植費用高等一系列問題。就在即將崩潰之際,一種新的解決方案出現了——人造頭皮生發。近期《自然》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通過在體外誘導未分化人類幹細胞分化成為類皮膚樣結構,並經過4到5個月的培養後,就可以得到完整的「人造頭皮」。
  • 世界第三大健康殺手——帕金森,你了解多少?
    作為僅次於目前僅次腫瘤、心腦血管病嚴重威脅老年人群健康的第三大殺手,帕金森在中國的形勢日益嚴峻,據悉,全球450多萬患者中有220多萬在中國,世界衛生組織專家預測,中國2030年的帕金森病患者將達到500萬;而目前,帕金森患者正趨於年輕化。下面生物谷小編將為大家帶來一些關於預防治療帕金森病的最新進展。
  • 南京與南京中醫藥大學共建南京中醫院
    原標題:共建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南京中醫院 5月12日,我市與南京中醫藥大學籤署合作協議,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健康中國戰略部署,共建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南京中醫院,促進中醫藥事業振興發展。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敬華,市長藍紹敏,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陳滌平、校長胡剛出席。
  • 國家重點學科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兒科學
    獲批的「國家中醫藥局中醫(兒科)區域診療中心」,結合現代小兒疾病的特點規律傳承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五大亞專科研究體系:小兒肺系、脾系、心肝系、腎系疾病以及外治研究。臨床治療中醫特色鮮明,廣受醫患歡迎。現代著名中醫兒科學家江育仁教授為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兒科學學科開創者。江育仁教授於1955年編寫了現代高等中醫藥教育的第一本《中醫兒科學》教材。
  • 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堂 「三九灸」開穴貼敷
    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堂專家團隊在傳統三伏貼配方的基礎之上,針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風溼免疫等方面疾病,精心配伍針對性藥方,專病專方,提升療效。國醫堂「三九灸」特色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堂是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門診部,傳統「三九灸」項目由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的資深專家團隊主理。
  • 分別起源於大腦和腸道,帕金森病竟然有兩種?病例對照研究新洞見
    有證據表明,帕金森病患者大腦中標誌性的異常沉積物α-突觸核蛋白,同時也可以存在於胃腸道中;動物實驗也證實,這種致病蛋白會從腸子爬進腦子。近期,神經病學領域知名期刊《大腦》(Brain)新發表的一項病例對照研究進一步指出,帕金森病可能有兩種分型,疾病分別起源於大腦和腸道。這一推測可能解釋了為什麼不同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狀差別很大,也為帕金森病的個體化診療指出了方向。
  • 陳根:罹患帕金森風險增高——從糖尿病中來,到糖尿病中去
    通過對數百萬名受試者的調查,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患帕金森病的可能性較正常人高出32%。在對此進行大量的學術研究後,研究人員卻意料之外地發現,想要降低其增高風險,仍與2型糖尿病有關——根據用於治療糖尿病的藥物類型,可以減輕糖尿病患者帕金森病風險的升高。
  • 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簡介
    nginx 南京中醫藥大學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和江蘇省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是江蘇省人民政府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高校。學校始建於1954年,是全國建校最早的高等中醫藥院校之一,建校64年來,南京中醫藥大學為新中國高等中醫藥教育培養輸送了第一批師資,主持編寫了第一套教材和教學大綱,誕生了中醫藥界最早的學部委員,為新中國高等中醫教育模式的確立和推廣做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中國「高等中醫教育的搖籃」。學校坐落於鍾靈毓秀、虎踞龍蟠的古都南京,擁有仙林和漢中門兩個校區。
  • ——南京中醫藥大學幫扶工作紀實
    南京中醫藥大學認真履行省委、省政府關於精準幫扶的有關決策部署,作為「五方掛鈎」幫扶小組成員單位,多年來,南京中醫藥大學一直情系經濟薄弱地區,學校先後組織選派多名優秀同志參與扶貧工作,湧現出了一批敢於擔當、心繫群眾的優秀共產黨員和典型事跡。
  • 降膽固醇藥物辛伐他汀可以治療帕金森疾病嗎?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6年1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普利茅斯大學的科學家在臨床試驗中利用降膽固醇藥物辛伐他汀來對帕金森患者進行治療文章中,研究人員進行的這項雙盲安慰劑控制實驗計劃招募198名帕金森患者,而如今該項試驗正在尋找帕金森患者及未服用他汀類藥物治療的參與者,而這項研究將會在包括普利茅斯醫院在內的21個研究中心進行。
  • Nature封面 |多專家點評,重大突破,加州大學付向東團隊實現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多巴胺能神經元原位再生,有望攻克帕金森症候群
    這項研究為帕金森病及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極具前景的治療策略和方法,並獲得了神經科學領域的廣泛關注。­­該研究被選為Nature 的封面文章。從2017年9月至今,付向東教授一直秉持開放的科學態度,在國內外多個研究機構和學術大會分享了該項研究的實驗設計和研究成果。特別是在2018年6月,付教授受邀中國科學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介紹這項研究工作,引起了國內神經科學領域的高度關注,並獲得廣泛好評。
  • 南京中醫藥大學成為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江蘇省共建高校!
    ,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協商,決定共建南京中醫藥大學。根據《意見》,教育部進一步加強對南京中醫藥大學的指導支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支持南京中醫藥大學特色發展。支持學校開展國家「雙一流」建設和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重點支持學校建設中醫藥學科高峰;支持學校開展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構建服務生命全周期的中醫藥學科專業體系;支持學校加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重點研究室、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重點專科等建設,在中醫藥重大人才工程建設中給予傾斜;指導學校建設並發揮好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重點學科建設辦公室作用;加大對學校附屬醫院建設和中醫孔子學院及海外中醫藥中心建設的支持力度
  • DBS手術,幫助老年帕金森患者重拾尊嚴
    帕金森病是第二大影響老年人生活的神經系統變性病,僅次於阿爾茨海默病。據世界帕金森協會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共有570萬帕金森患者,而中國患病人數約270萬,年增新發患者10萬。預計到2030 年,中國帕金森病患者將激增至500 萬人左右,患者數量將佔全球一半以上。帕金森症已經成為困擾我國眾多家庭的一種「頑疾」。
  • 衝鋒破浪,關注精彩,讓我們一起雲遊南京中醫藥大學分營
    南京中醫藥大學擁有種植藥物種類豐富的藥苑;文化底蘊深厚的幹望祖紀念室和藏經閣;可以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朝陽模擬醫院等等。漫步於校園中,可以偶遇強身健體的功法五禽戲,可以傾聽優秀專業學科的優勢與前景,可以體味到智慧教室中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於萬千中感受南京中醫藥大學濃厚的文化氛圍和傳統底蘊。
  • 清華腦起搏器市場佔有率超60%,2000餘名帕金森病患者疫情期間獲益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代小佩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截至目前,我國約有300萬帕金森病患者,患者人數排世界第一。有研究者預計,隨著老齡化社會到來,到2030年,我國帕金森病患者將近500萬人,佔世界帕金森病患者總數的一半。資料圖:由清華大學研發的清華腦起搏器的腦深部電刺激脈衝發生器組件植入腦起搏器,又稱腦深部電刺激術(DBS),是國際公認的帕金森病中晚期治療最優神經外科療法。
  • 南京中醫藥大學考研網
    報考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的同學們,我們已經將南京中醫藥大學考研分數線、南京中醫藥大學考研報錄比、南京中醫藥大學考研真題等考研信息錄入到南京中醫藥大學考研網中
  • 帕金森病患者日常生活需要注意什麼?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60歲以上老年人多見,其臨床表現主要包括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和姿勢步態障礙,同時患者可伴有抑鬱、便秘和睡眠障礙等非運動症狀,嚴重影響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預後。
  • 江蘇民政廳與南京中醫藥大學共建養老服務與管理學院
    南京中醫藥大學培養掌握養老服務與管理理論知識和技能,能夠從事老年醫學、老年護理、老年康復和老年健康管理等工作的高層次、專業化人才。江蘇省民政廳為養老服務人才的選拔、培養、使用、激勵和評價提供政策支持,並推動養老服務機構擇優選聘南京中醫藥大學養老服務與管理學院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