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teacher.net 2018-09-10 14:37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1.教育學的發展階段
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認為教學應該以掌握學習為指導思想,以教育目標為導向,以教育評價為調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學習理論體系。
2.教學設計的內容
關於教學目標的設計,布魯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標分類系統中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大領域。
(1)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
認知領域是指預期教學後,在學生認知行為方面可能產生的改變。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包括知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個層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階梯。
(2)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
情感領域是指預期教學後,在學生情意方面可能產生的改變。根據價值內化的程序,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分為五個層次:接受、反應、評價、組織和個性化。
(3)動作技能領域的教學目標
動作技能領域指預期教學後,在學生動作技能的行為方面所產生的改變,包含知覺、模仿、操作、準確、連貫、習慣化等層次。
3.可供選擇的教學策略
布魯姆等人提出掌握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個別化教學策略。其基本理念是:只要給了足夠的時間和適當的教學,幾乎所有的學生對幾乎所有的學習內容都可以達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達到完成80%~90%的評價項目)。
4.學習與學習理論
布魯姆提出了掌握學習理論包括了教育目標的分類,為掌握而教的策略,以及掌握學習的教學模式。教育目標的分類與本文中教學設計的內容一致,此處省略。
(1)為掌握而教的策略
教學的任務就是要找到使大多數學生(90%以上)掌握所學學科的手段。這就是布魯姆為掌握而教的核心思想。
布魯姆等人研究認為:除了百分之一二的超常兒童(即所謂天才兒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兒童(包括智力、情感、體格等方面有缺陷的兒童)之外,95%以上的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速率、學習動機等方面,並無大的差異。只要有適合學生特點的學習條件,世界上任何一個人能學會的東西,幾乎所有的人都能學會。
為掌握而教的思想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相信所有學生都能夠得到發展,這就意味著,在掌握教學中,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是天生的、固定不變的,而是後天形成的,是可以改變的;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是人為的、偶然的,而不是個體天生的、固有的,因而是可以改變的;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大,是可以通過有效的措施得到彌補的。
布魯姆認為,學生之間存在個別差異,主要原因在於學生先前的學習水平和他所受教育的質量差異,只要在這兩方面進行改善,就可以大大縮小學生之間的差異,提高學習水平和學習效率。他認為,只要給予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並且找到幫助每個學生的方法,那麼,至少在理論上說,所有學生都能掌握。只有相信這些,教師才可能摒棄原來的錯誤觀念和做法,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期待所有學生掌握所教的內容,最終使大多數學生達到他們能夠到達的發展水平。因而,為掌握而教也是一種學生觀的重大轉變。
為掌握而教的教學,把教材分成以一二周為期的單元,在教學過程中每個形成性學習單元之間要進行評價,通過這種評價發現並彌補群體教學中引起的學習誤差,了解每個學生尚未學會的東西,以改進教學過程。在具體方法上,採取「給學生第二次機會」,即在每個單元完成之後進行「診斷測驗」,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然後讓通過測驗的學生,由另一位教師有計劃地作與第一次不同的講解,直到他們掌握有關教學內容為止。這種方法被稱為「給學生第二次機會」,「對目標射第二次箭」。
(2)掌握學習的教學模式
布魯姆在闡述了其掌握學習理論的基本思想後,制定了在教學中運用掌握學習理論的具體方法和步驟:
①確定每個形成性學習單元的內容與目標,制定規格明細表,詳細分析表內所包含的要素以及各種要素的層次結構關係,確定各要素的重要性程度。
②編制形成性測試的試卷兩份,兩份試卷都必須包括本單元所有要素,並在原則上要求等值。
③在單元學習後進行形成性測試(一般需要25~30分鐘)。
④給學生第二次機會,並在隨後兩三天舉行平行性測試。測試答案(一次或二次之和)的準確程度達到85%,就表示學生對該單元達到了掌握水平。
⑤教師對測驗結果進行分析、矯正,以確定學生對該單元教材掌握的情況,或者複習那些學生感到特別困難的概念。矯正教學的方法可以多種多樣,一般在課下進行。矯正工作應該安排好,使教師所花的時間壓縮到最低限度,而學生又不感到是額外負擔。
5.態度與品德的關係
布魯姆等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態度與品德的價值內化程度不同。從態度的最低水平開始,依次是:接受、反應、評價、組織、性格化。將各種價值觀念組織成一個內在和諧的系統,使之成為人格的一部分。只有當價值觀經過組織且已成為個人性格的一部分穩定態度時,才能被稱之為品德。也就是說,品德在價值的內化程度上,比態度要深。
責任編輯:大白
<上一頁1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