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從參與式傳播角度對《創新的擴散》的再思考【4】

2020-12-25 人民網傳媒

3、「微博打拐」注重非中心化擴散與互鎖式人際網絡

在擴散系統的研究中,羅傑斯發現「除了古典擴散模式所描述的中心化擴散系統之外,還存在著非中心化的擴散系統,而且在某些情況下,非中心化的擴散系統比古典擴散模式中的中心化擴散系統更有生命力。」 「微博打拐」的創新擴散更注重這種非中心化的擴散系統,通過「微博打拐」這種新型民間打拐方法取得的效果(即那些被成功解救的乞兒)以一種水平方式在廣大微博用戶中擴散,傳統中心化擴散系統中的自上而下的傳播路徑變成了橫向和縱向相結合的參與式傳播。同時,在「微博打拐」的創新擴散過程中,相對於傳統創新擴散過程中人際傳播的輻射式人際網絡,這類創新擴散過程中人際傳播渠道基於的是互鎖式人際網絡(interlocking personal network),即不僅中心成員與其他成員之間有關聯,網絡中的任何兩個成員之間都有關聯,因此就更具內生性,更能促使創新觀念在社區中得到迅速地擴散以及被儘可能多的使用者所採納。

「微博打拐」這種新型的民間打拐方法能得到迅速地擴散,除了這種方法的創新擴散與傳統創新擴散過程相比屬於互動性更強的參與式傳播角度的創新擴散,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基礎,即微博已成為目前國內增長速度最快的網際網路應用方式。2011年12月,CNNIC發布的《第29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統計報告》顯示,在目前中國的網民中,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國微博用戶數達到2.5億,較上一年底增長了296.0%,網民使用率為48.7%。 因此,在創新擴散的社區中擁有廣泛的成員是保證創新得以擴散的必備條件。

三、結語

在《創新的擴散》中,羅傑斯在談及傳統研究的不足和創新擴散理論的未來關注方向時,指出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是:「在科學領域,怎樣建立一個優先研究的議程?使用者的需要和問題怎樣傳達給研發人員?在把使用者的需要變成研發項目時,創新機構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結合現階段新興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現實,一些基於新興媒介技術而出現的「創新」在一定程度上正給予羅傑斯的這些展望以回應。例如,在「微博打拐」這項創新通過微博被擴散的過程中,使用者的需求和問題是由使用微博的用戶自己發現並獲得其他許多微博用戶的效仿;同時,首先使用「微博打拐」這個創新的創新者們並不是高高在上,處於整個微博社區外部的權威專家,他們是「微博打拐」這項創新的親身實踐者,更是促使這項創新在整個微博社區被採納的協助者

正如羅傑斯在《主導範式的消逝》一文中所言,對於傳播技術來說,真正的「新」的東西本質上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新傳播設施如何被組織和使用的「社會技術」(social technology)。 因此,我們在研究創新擴散理論的同時,應該充分重視創新擴散的「社會化」特徵,探究各種社會化因素是如何作用於一項創新的擴散過程,影響其在組織中被採納和「再發明」。除此,對於創新擴散的研究應該努力地突破「無形大學」的限制,倡導多元化的視角來延伸傳統創新擴散的研究,擺脫近些年來的研究標準化。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

參考文獻:

Jennings Bryant, Susan Thompson, Fundamentals of Media Effects,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117.

Jennings Bryant, Susan Thompson, Fundamentals of Media Effects,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117.

[美] 埃弗雷特·M.羅傑斯 著,辛欣 譯,《創新的擴散》,中央編譯社,2002年,第37頁。

[美] 埃弗雷特·M.羅傑斯 著,辛欣 譯,《創新的擴散》,中央編譯社,2002年,第10頁。

[美] 埃弗雷特·M.羅傑斯 著,辛欣 譯,《創新的擴散》,中央編譯社,2002年,第5頁。

[美] 埃弗雷特·M.羅傑斯 著,辛欣 譯,《創新的擴散》,中央編譯社,2002年,第6頁。

祝建華,何舟,網際網路在中國的擴散現狀與前景:2000年京、穗、港比較研究,新聞大學,2002年春季刊,第23頁。

祝建華,何舟,網際網路在中國的擴散現狀與前景:2000年京、穗、港比較研究,新聞大學,2002年春季刊,第24頁。

[美] 埃弗雷特·M.羅傑斯 著,辛欣 譯,《創新的擴散》,中央編譯社,2002年,第416頁。

王錫苓,段京肅,李惠明,「創新擴散」中的組織結構分析:以「金塔模式」為個案,新聞大學,2007年冬季刊,第55頁。

段鵬,創新擴散理論的實證研究——關於在中國貧困農村地區推廣知識與新技術的實地調查,現代傳播,2006年第3期,第49、50頁。

孫信茹,哈尼族村寨手機使用的傳播人類學考察,傳播與社會學刊,2011年第18期,第193頁。

祝建華,何舟,網際網路在中國的擴散現狀與前景:2000年京、穗、港比較研究,新聞大學,2002年春季刊,第23頁。

周裕瓊,主動採納與被動採納——網際網路在中國新聞從業者中的擴散,新聞與傳播評論,2004年00期,第248頁。

Sangwon Lee, Justin S. Brown, Seonmi Lee, A Cross Country Analysis of Fixed Broadband Deployment: Examination of Adoption Factors And Network Effect,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Vol. 88, No. 3, Autumn 2011, pp.580.

許燕,華文對外傳播的生態分析與發展策略——以《新民晚報》海外版為例看華文對外傳播的創新擴散,新聞大學,2009年春季刊,第76頁。

韓鴻,阿爾文·辛文德,超越創新擴散?——論發展傳播學中的正態偏差研究,國際新聞界,2012年第2期,第6、10頁。

丁漢青,王亞萍,SNS網絡空間中「意見領袖」特徵之分析——以豆瓣網為例,新聞與傳播研究,2010年第3期,第82頁。

從微博「打拐」事件初探「微博」現象,http://tech.hexun.com/2011-09-20/133550340.html。

Servaes, J., Jacobson, T. L., & White, S.A. (eds.), 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for Social Change,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 1996, p.18.

Beltran, L. R., 「A farewell to Aristotle: Horizontal communication」, in Gumucio-Dagron, A. & Tufte, T.(eds.), Communication for Social Change Anthology: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 Communication for Social Change Consortium, New Jersey, Communication for Social Change, 2006, pp. 157-173.

Jan Servaes, Thomas L. Jacobson, Shirley A. White, 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for Social Change. Sage Publications Thousand Oaks, 1996, P.16.

Singhal, A. ( 2001 ), Facilitat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rough Communication, New York:UNICEF. P.13.

[美] 埃弗雷特·M.羅傑斯 著,辛欣 譯,《創新的擴散》,中央編譯社,2002年,第354頁。

CNNIC發布的《第29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統計報告》,2011年,12月。

Rogers, E. M.,」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Passing of the Dorminant Paradigm」,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76, Vol.3, No.2, pp.213-240.

 

相關焦點

  • 【傳播學專題】創新擴散理論
    另外,我們需要非常重視的一點是網絡媒體時代大大突出了普通人的再傳播行為。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網絡時代的話語權下放,受眾的自主意識大大提高,也更積極地去參與到各種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受眾在創新的擴散過程中經歷了一個主體性重建的過程,而不再僅僅是「由上而下」的擴散過程中的下部民眾。
  • 創新與擴散理論
    本專題整理自學長學姐相關資源,這是一個近些年偶爾露面的理論,如:簡述「創新擴散」假說與社會變革的關係、論述人際網絡在創新的擴散中有何作用、論述行政力量和國家政策在媒介技術擴散中的作用等。希望你看到這些真題不要一臉懵圈啦,跟著抱抱姐一起來看看創新與擴散~概念:創新與擴散理論,又稱採用擴散理論。
  • 第四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揭曉
    本次獲獎論文緊緊圍繞當前聞傳媒業改革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選題新穎,內容紮實,視野開闊,體現出我國高校新聞學子較高的理論素養和研究能力。經專家組認真評審,本屆論文評選共評出一等獎20件,二等獎60件,三等獎121件。我們向積極參與此次活動的全國新聞學子表示感謝,向獲獎作者表示祝賀!
  • 專題梳理07 || 一文讀懂「創新擴散」理論
    ,並把新觀念、新事物的普及看作是一種特殊的傳播形態,社會變革過程也就是創新和發明的推廣和擴散的過程。當一種創新持續了一段時間後,經由不同的方式在社會中產生影響並廣為傳播,就可以說創新經過了擴散。羅傑斯認為,在整個創新擴散過程中,創新是主體,傳播是擴散方式,時間是必要條件,社會是載體,這四點是整個過程的重點。
  • [學子論文]對於韓國電視文化在中國傳播的思考
    雖然,韓國電視文化給中國帶來了電視綜藝的新一輪熱潮與亮點,但更為重要的,是必須思考中國電視節目未來的節目創新與自身發展。 關鍵詞:韓國電視文化 海外傳播 影響 思考 十年前,亞洲地區掀起了韓流熱潮,從韓國流行歌曲到韓劇,中國人開始了解韓國、韓國流行文化。十年間,韓國流行文化的範圍不斷擴大,韓國綜藝節目引領風潮,其風靡程度不亞於韓劇。
  • [學子論文]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解讀江南style的傳播奇蹟
    【摘 要】:本文以江南style為研究對象,以跨文化傳播為研究視角,探討了江南style能在全球快速傳播,並引發高度關注、引領世界潮流的原因。具體從其客觀的傳播條件和其本身特點兩大方面進行闡述。並從大眾傳播的角度進行了必要的補充。
  • 專題梳理07 || 一文讀懂「創新擴散」理論
    「創新」指的是個體所認為的新的事物,包括觀點、行為、實踐、物體等。「擴散」指的是一個傳播創新的過程。當一種創新持續了一段時間後,經由不同的方式在社會中產生影響並廣為傳播,就可以說創新經過了擴散。羅傑斯認為,在整個創新擴散過程中,創新是主體,傳播是擴散方式,時間是必要條件,社會是載體,這四點是整個過程的重點。
  • 清華公管朱旭峰教授連續發表4篇國際期刊論文揭示中國特色創新擴散...
    點擊上方「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可以訂閱哦政策創新、政策試驗與政策擴散是當代經濟學、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學的前沿研究領域,也是當前世界公共政策實踐的重要趨勢。中國的政策創新、地方試驗、經驗推廣被認為是推動中國發展奇蹟和政治適應性的重要制度基礎。中國特殊的制度因素塑造了中國特有的地方政策創新和創新擴散機制。
  • 從對受眾的認識角度梳理大眾傳播效果研究|2018新聞傳播考研專題37
    然而,「受眾」這個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核心概念直到近些年才被重視,「受眾」是考察傳播效果的基點與立足點,大眾傳播的效果研究不能脫離受眾而獨立存在。本文將嘗試從對受眾的理解和認識角度,對《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裡程碑》中部分研究進行梳理。2018新聞傳播考研乾貨,新傳土撥鼠:上海大學新聞傳播研究生運營。
  • 實踐、傳播、創新——記浙派名師張衛其
    從《學習單的編制和使用》到《學習單的優化策略》,再到《學導課堂的誤區和操作策略》,他的每一次講座都見證了把思考和實踐推向深入的漸進步伐。他集合自己的研究思考,引導青年教師從課程建設的角度整體思考小學語文教學,引導青年骨幹教師先行實踐與思考。比如,自然形成的小班如何借用課程理念進行課程整合,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如何實現有效連接,根據地方特色如何建設學生喜愛的拓展性課程等。有關注才會有行動,有行動才會有收穫。在他和老師們的努力下,「綠動課程」「驛站課程」等一大批富有校本特色的語文拓展性精品課程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
  • [學子論文]解析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跨文化傳播特徵
    [學子論文]解析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跨文化傳播特徵 雖然距離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結束已經有半年的時間了,紙質媒體還是電子媒體,對於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文化解讀已經是數不勝數了,但是筆者注意到,這些文章大都是從我國傳統文化的自身去闡釋的,而跳出中國文化,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運用跨文化傳播中的一些理論進行分析的卻非常少,而本篇文章正試圖以一個旁觀者的眼光看待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每個細節,從中挖掘出節目中試圖讓受眾接受的某種信息元素,從而印證跨文化傳播中的一些理論
  • 創新擴散理論總結(考點)
    創新:被採用的個人或團體視為全新的方法、實踐或客體。它是相對於特定群體而言的,創新與否具有相對性。創新的擴散:創新經過一段時間,經由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會團體的成員中的傳播過程。創新擴散曲線:具備擴散潛力的創新在人群中的擴散軌跡呈S型:a.早期的採用增長速度較慢,但是達到臨界點,就會進入高速增長的起飛階段;b.在此階段後,由於系統中已有足夠多的個體採用了某項創新,擴散過程就會穩步增長,具有一定的維持能力;c.當創新在潛在人群中達到較高的普及率後,擴散的速度就會逐漸下降,這是主要是較為滯後的採用者進入
  • [學子論文]新媒體時代三種「受眾參與」式新聞生產形式研究
    摘要:受眾作為傳播活動中的重要影響因素,一直都是新聞傳播領域研究的重點。隨著新媒體技術、社交網站、公民記者等的出現和發展,受眾深度參與到新聞採訪、寫作、傳播、分享過程中,對新聞生產過程產生了重要影響。
  • 「網絡空間時代的科技傳播創新」分論壇在京召開 - 學術活動...
    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科技傳播理論專業委員會(下稱專委會)主辦了「網絡空間時代的科技傳播創新」分論壇。          中國科學院大學張增一教授分享了他的關於社會化媒體中錯誤信息的傳播機制及其對科學傳播的啟示的研究;對外經貿大學胥琳佳副教授從沉默螺旋理論入手,對我國爭議性科技議題公共表達做了實證研究;上海理工大學施勇勤教授分享了學生創作的可視化圖書案例,談了她對科技傳播發展的一些思考。
  • 交大學子作品閃耀國創年度盛會!
    交大學子作品閃耀國創年度盛會!交大共2篇學術論文,2項創新訓練項目進入到國創年會評審環節,經過現場答辯評審,我校論文《南非媒體中的中國形象:基於語料庫的研究》(指導教師:郇昌鵬,第一作者:外國語學院王岱可)和論文《基於Cas12a/crRNA一步式快速靈敏的食源致病菌檢測方法》(指導教師:丁顯廷,第一作者:致遠學院王韻晴)兩篇論文獲得「優秀論文獎」以及「優秀指導教師獎」。
  • [學子論文]對新聞傳播學基礎理論自主性研究探討的再思考
    摘要:本文對2011年學界關於新聞傳播自主性研究反思相關論文的回顧,梳理了學者總結的自主性研究缺乏的表現,並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提出新聞傳播學研究應遵照學科之間理論互通、方法互用、邊界清晰、問題自產、邏輯自明的原則,生產屬於本學科的理論知識,使之對新聞傳播實踐有更多指導意義,對其他學科有更多的借鑑意義。
  • 北大新傳必讀論文:胡泳、陳剛|論文周02
    通過上期的學習,相信大家已經逐漸掌握了閱讀和使用論文的方法,這一期的論文都來自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胡泳老師和陳剛老師,這兩位老師的論文往往視角獨特、解讀深刻,閱讀這些論文能夠為你們解答學習中的很多問題,幫助你們提高思考問題的深度,千萬不要錯過。
  • [學子論文]試析《我是歌手》的營銷傳播之道
    該節目成功的營銷傳播之道值得探究和總結,但該節目仍然處於成長期,需要進一步創新和完善。本文主要通過從《我是歌手》節目的營銷傳播理念、營銷方式和傳播策略三個層次分析其營銷傳播的成功經驗,再針對節目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等,對《我是歌手》節目的營銷傳播之道進行分析與解讀,以期對中國本土電視娛樂節目的進一步發展創新有所啟示。
  • 名詞解釋 | 參與式觀察、焦點小組訪談法、定量研究方法
    ①參與式觀察是指,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對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實際參與研究對象日常社會生活的過程中所進行的觀察。
  • 創新擴散視角下銀髮族對短視頻的使用行為研究
    關鍵詞:創新與擴散理論;短視頻;銀髮族用戶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2-0000-04 一、研究背景 2017年起,短視頻應用進入爆發式增長期 [1],到了2018年12月,短視頻用戶規模達到6.4億,使用率高達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