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莫
籍貫:新疆
民族:錫伯族
職業:作家/自由撰稿人/親子閱讀、自然教育推動者
曾於《南方都市報》深圳站「服役」十數年,歷任記者編輯,後任南方日報深圳記者站商旅版主編。
為國內多家雜誌、報紙撰寫旅遊美食類專欄;原創微信公眾號【廚娘手記】以美食、旅遊、閱讀等內容為主。
曾出版小說集《環佩叮噹》;旅遊美食書《跟著曉莫吃臺北》;《覓食香港》及《覓食澳門》。
文創園區走透透
文:曉莫
臺北有不少「文創園區」,基本上是以過去舊功能已經消失的建築物、建築群來做「活化」。
看起來簡單,因為國內現在也有不少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以孵化本地的文化創意產業為緣起,為城市生活添加更多的文化創意元素,音樂、設計等等不一而足。只是現在看起來,所謂的文創產業究竟是什麼,是不是就是開發者們一廂情願地開闢一塊地盤來收租子,還是精心策劃和扶持出一些有創意的中小型,甚至mini企業,做更多將藝術與民眾生活相結合的園區;又或者,經由這樣的集中招攬創意產業從業人士(他們當中大部分真的都是mini型),給予無論是物理層面的,還是精神傳播層面的支持,以求為大眾帶來不一樣的文化體驗和增進。
◎松煙文創園裡最妙的去處
理想主義的花朵,在現實的茶米油鹽燈油火蠟面前,要怎樣平衡和發展?
從這個意義上,目前看起來,臺北的文創園區都算是各有特色。比如最著名的松煙文創園,本身就是古蹟展示之外,有一年不間斷的各種設計、藝術展演、論壇,以及實驗話劇、新形式的藝術表演、樂團演出、美術展覽…加上誠品進駐後帶來的各種結合商業但符合民眾需求的「文創實演」業態,體量巨大、內容豐富。
而華山文創園,則以另類的藝術創作展為主,每次的展出都帶來非常不一樣的精神震撼;府中15,本是社區的一幢小樓,但「活化」成為一個動畫主題的文創園區,將本土動畫、動漫製作的精品集中展示,也為創造者們提供交流的空間和機遇。
◎看起來一點也不「高級」的華山文創園內景
西門紅樓的手作文創區,除了將本土設計者們將小設計、小創意融入生活的作品進行一一展示,為他們提供真正「小而美」的展演空間,還讓業者們可以安心創作,以作品養活自己,用小創意和真誠的手工作品打動人心。
再如四四南村這種集歷史遺蹟、文化展示的建築群,雖然僅僅作為一種不久前的歷史記憶存留下來,但相信給臺灣本土和觀光客帶來的記憶洗禮,完全超值。
從某種角度來說,「活化」這兩個簡單的字所組成的詞語意義,非常深刻和深遠。一個「死物」,或者瀕臨死亡的物事,帶著它生前濃重的性格印記,單純的改造及改變使用功能,以符合現代都市生活的需求,並不算對它完成的「活化」。若使之活,必要遵循著他生前的事物性格,在此基礎上尋找可延展、延伸或者再生的元素和契機,才有可能帶來新的生機。
◎好丘
又以西門紅樓為例,身處鬧市中心,西門紅樓是有歷史的建築,本身帶著博物館般厚重的歷史印記。可是在「活化」過程裡,因為緊挨著年輕人聚集的西門町,紅樓內部的創意市集,便以更符合現代年輕人都市生活特質的項目為主。走進紅樓的創意市集,每一家店鋪,都表現年輕業者出蓬勃不羈、天馬行空的設想,有一些甚至帶著無釐頭和鬼馬,有些則讓人莞兒,但無論如何都體現出韶華年紀最珍貴的無拘無束。
其中最令人(尤其身為中年人的我)感動的,倒不是那些處處抖著機靈勁兒的創意小玩意兒,而是其中一些採用了手工作坊形式執業的創意小鋪,當你看到那些年輕人還能執著在一些手工創作上並以此為樂,甚至會莫名覺得,這世界還是有希望的。
推薦閱讀
覓食臺北:南門市場肉粽香
覓食臺北:清粥小菜,甚於奢靡
覓食臺北:還在吃鼎泰豐?其實盛園也不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