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明在收徒儀式上。記者胡龍召攝
師傅端坐檯前,18名徒弟分成兩組依次行90度鞠躬謝禮;起身後,由徒弟為師傅雙手奉茶;品過茶的師父給新入門的徒弟回禮;徒弟再次鞠躬答謝……這是昨天傍晚在寧波南苑環球酒店聚賢廳舉行的「戴永明大師收徒儀式」上的一幕。記者了解到,這竟是甬幫菜大師戴永明從業40餘載以來的首次正式收徒,且眾徒弟也並非等閒之輩,個個堪稱寧波餐飲業翹楚。
戴永明及18名弟子
師父:戴永明
徒弟:嚴瓏、陳繼、胡國軍、翁戩、童海波、應剛鋒、陳建友、林軍、王進、樓承斌、萬民歡、陳海波、王照偉、呂愛衛、張後達、童張波、林旭斌、李陽輝
18名餐飲業「大咖」同拜一人為師
收徒儀式上,可謂寧波餐飲界明星薈萃。
單是18名徒弟的「光環」就足夠耀眼。記者從現場的一份「戴永明及18名弟子簡介」上看到,有「湧上外婆橋董事長嚴瓏」「寧波漢唐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童海波」「寧波缸鴨狗食品有限公司研發總監林軍」「寧波貼閣碧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應剛鋒」「寧海食府行政總廚陳海波」等寧波餐飲業絕對「大咖級」人物的名字,個個都有「中式烹調高級技師」「中國烹飪大師」「浙菜金牌大師」等餐飲業殿堂級榮譽傍身。
那麼,這些「大咖」共同敬仰的師傅———戴永明到底何許人也?對熟悉寧波美食圈的人來說,這個名字並不陌生。記者通過現場介紹以及多方採訪獲悉,戴永明不光是寧波廚師界甬幫菜領軍人物,即便在當今中國的烹飪大舞臺上,他也是位響噹噹的人物。當然,更引人注目的是,他還是寧波市寧波菜研究會會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長期來憑藉著敏銳的眼光、務實的風格,不斷探索寧波菜的創新之路、引領寧波菜發展,對寧波菜的承前啟後、發揚光大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舉辦收徒儀式不僅是甬幫菜開枝散葉、後繼有人,更是傳承、發揚甬菜技藝與文化的一件大事。」儀式上,前來見證這一歷史性時刻的餐飲業人士這樣評價。
助力甬幫菜「家譜」技藝傳承
令記者頗感新鮮的是,戴永明這樣一位寧波菜泰鬥級人物,今年已是花甲之年,卻是真真切切的首次收徒。
「我收徒弟與別人有很大區別,他們都跟隨我20多年了,有些是1990年年初編寫第一本寧波菜譜時候的助手,有些是第一次參加廚師大賽的團體賽選手……很多年前,他們就經常說,『我們都是您教的,也一直跟隨您,卻不敢對外說是您的徒弟,希望有個拜師儀式』,我總回應說『等退休再補辦』。今年,我60周歲,到了退休的年紀,說過的話應該兌現了。所以,與其說今天是拜師收徒儀式,更準確地說是為我們這段師徒關係的正名。」
說到收徒更深層次目的,「我一生從事餐飲行業,自認為作出了微薄貢獻,眼下,我的這些學生已是餐飲行業的精英,希望他們能夠對寧波菜進行傳承,繼而發揚光大。」戴永明這樣表達。而這,與收徒儀式上「師傅贈禮」環節中的禮物寓意一脈相承。「這是一枚印章,選用最好的青田封門青凍石的整塊石料切割雕琢而成,不同印章神態各異,寓意著『師出同門,同根同源』之意。由白波大師篆刻,印章正面為每位弟子姓名,邊款則是『甬菜傳承』———戴永明弟子印鑑,這既是我們師徒間非常珍貴的信物,又寄託著我對他們傳承甬幫菜的期望。」戴永明可謂用心良苦。
「進入工業化時代,很多產品都能夠批量化生產,但作為餐飲業,廚師的技藝、廚師的精氣神、廚師的品德等是無法複製的,必須通過人與人、代與代之間的傳承得以進行,人的因素非常重要,來不得半點虛假。所以說,傳統師徒關係對於甬幫菜的傳承以及發揚光大,對於整個寧波餐飲業而言,仍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寧波文化學者寧波菜研究會高級顧問朱惠民認為。
「想做好菜,先學做好人」
事實上,戴永明不僅是手藝人,他的理論著述同樣豐富和舉足輕重。1994年,他將傳統寧波菜、家常寧波菜、創新寧波菜揉合在一起,率先在寧波市場推出,使整個寧波菜格局為之一新,引起了很大轟動效應,並逐漸演變成新寧波菜;1997年編著出版了寧波歷史上第一本寧波菜譜《寧波菜與寧波海鮮》,使寧波菜得以理論化、系統化,隨後主編了《寧波名廚名菜》,使飲食行業至今受益。
然而採訪中,除了老師精湛的烹飪技藝,徒弟們對老師的人品也是讚不絕口。「1994年倍司大酒店首次將新寧波菜系統性推向寧波餐飲市場的過程中,我在戴老師的指導下,對寧波菜有了終身受益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被其低調的作風和謙卑的人品折服,一直希望能夠真正拜他為師。」應剛鋒說。
在戴永明的徒弟中排行老八的林軍也表示:「現在雖沒與老師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但每隔半個月、一個月就會與老師聚一次,談談烹飪技藝,說說為人處事的方法。」
據記者了解,在寧波餐飲行業,大廚帶徒的做法已非首例。上個月,寧波市餐飲業與烹飪協會和浙江商業技師學院聯合舉辦了「2016首屆餐飲創業黑馬班開班儀式」。儀式上,26名學生「準大廚」向寧波貼閣碧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何軍傑等寧波餐飲業翹楚拜師,「想做好菜,先做好人。」何軍傑說,他們的教學理念也是如此。
東南商報記者謝舒奕
相關連結
寧波菜又叫甬幫菜,簡稱「甬菜」,是漢族飲食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寧波菜採用原料以海鮮居多,鮮鹹合一,它是浙菜系列中最具特色的一個地方菜。基於「魚米之鄉」「文化之邦」,既受賜於大自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更得力於歷代廚師矢志不渝的烹飪實踐,漸成風格,自成一家。
寧波菜源遠流長,從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秈稻、菱角、酸棗與出土的釜中的常見魚、鱉、蚌及釜、罐、盆、缽等陶器看,表明當時人們已經能進行簡單烹調。早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就有「楚越之地,飯稻羹魚」的記載,此即最早的「黃魚湯」之說。南朝時期,餘姚人虞棕就曾開浙東飲食文化研究之先河,撰成《食珍錄》一書,這是浙江有史以來最早的一本飲食著作。
改革開放後,寧波烹飪界勇於創新,他們在保持傳統精華的基礎上,兼收國內各大菜系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