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高仿、同質化……提到華強北,這些詞彙是否仍會出現在你的腦海中?
2017年初,華強北路拆去封街改造的擋板,塵封泥沙下四年的「華強北」露出了新的面孔。半年之後,起起伏伏的市場變化,讓輿論再次關注這裡。許多人都認為,曾經與深圳一起繁榮成長起來的華強北,已經在逐漸失去往日的活力。甚至一夜之間,「華強北已死」的說法甚囂塵上。
最近,南方網一篇《華強北重新開街半年營業額增8%》的報導,卻帶來了不同的聲音。
「半年多來,轉型之路走得很穩當。」這是華強北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劉仁根不久前對媒體說的話。他表示,未來在轉型路上,華強北要打造成綜合性城市消費商圈、智能硬體創客生態圈,並加快融入全球創新鏈。
那麼,經歷「重生」的華強北,究竟有多少創新轉型的萌芽呈現出來?曾經在這裡紮根的商戶和創業者,又是如何看待今天的華強北變局?
從惡性競爭到品牌對壘
一談到華強北,很多人會想到手機,而且是無論什麼品牌都能在這裡找到「贗品」。或許找不到也沒關係,這裡的各路「大神」也能幫忙隨手組裝一部。最近的華強北版「iPhone 8」,更是成為全國人民茶餘飯後的談資。
或許,應該來華強北多走一走,看一看了。
經過四年的改造,華強北步行街煥然一新。街道兩旁依舊是所有深圳人為之熟悉的「華強」和「賽格」。一眼望去,華強電子世界儼然已經改造成為品牌集合的大賣場,華為、OV、中興、三星等手機品牌依然齊聚於此,吸引了許多消費者駐足選購。
「這四年來,很多小商家都已經走了,現在能看到的都是比較有實力的。」一家手機專賣店的負責人黎老闆告訴懂懂筆記,「在過去的這四年,是個洗牌的過程,因為圍蔽少了很多顧客,很多小的經營者受不了租金的壓力,都撤場了。」
據了解,在地鐵圍蔽施工的這四年裡,華強北至少有一半小商戶因為忍受不了而撤場了。「經過了四年的淘汰,現在一路看過去只剩下大品牌了。」黎老闆說。
與此同時,國內手機品牌也進行了一輪洗禮,許多國產手機品牌強勢崛起,而在華強北我們看到,有70%以上的品牌都是國產手機品牌。「現在國產手機什麼牌子實力強,在華強北這看看就知道了。」經營某國產品牌手機店的李女士打趣的說。
李女士曾經也是「翻新大軍」的一員,據她說,在之前的華強北只要花上4千塊錢,就能學到一套完整的蘋果翻新技術。「我就是靠這門技術在這裡立足的。」李女士說,「在這裡的商家沒有外界想像的風光有錢,行業規則太多,在華強北六七年,看到太多的進場和撤場,許多人充滿希望而來,結果卻落魄而歸。」
通過翻新蘋果手機的她,早在地鐵圍蔽建設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了發展的弊端:「那個時候因為很多翻新機返修機都在淘寶上被當成新機賣,所以華強北的名聲臭了。」翻新機和返修機逐漸遇到瓶頸,加上施工時人流量的減少,李女士也曾經一度面臨撤場的危機。
「看到品牌手機店越開越多,我也很緊張。」李女士擔心新的機會會擦身而過,「所以咬咬牙也學著人家做加盟,有個品牌支持好得多,顧客也多了很多信任」
在懂懂筆記看來,許多小商家在四年的迭代中失去了自身的優勢,被逐漸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增多的主流手機品牌店;以前惡性競爭的亂象也逐漸減少了,更多的是較為良性的品牌競爭。正因為如此,涅磐重生後的華強北,給更多自主品牌提供了公平的競爭舞臺。
你好,機器人,你好,AI
▲「你好,我是小寶」
剛進入賽格就見到了這個大約60釐米高的機器人,遇見人就會主動打招呼問好。早在去年「高交會」就見過面的機器人在這裡變得不再是稀罕物。聽經營「小寶」的賣家稱,相比去年,「小寶」已經經過了多次的升級。
在華強北附近的許多商家,都購入這樣一臺機器人,用來招攬更多的人氣。在華強北九方購物廣場經營飾品的鐘小姐告訴懂懂筆記:「人家說華強北是高科技的地方,所以招攬顧客也用高科技的機器人。」自從利用機器人攬客,鍾小姐的生意比以前明顯好了許多:「很多人喜歡跟它自拍。」
在華強北從事智慧機器人研發的劉先生告訴懂懂筆記,很多人都知道華強北的手機,但人工智慧就很少有人了解。
「2015年,剛好是華強北圍蔽施工的時候,我和團隊就決定來這裡紮根了。」劉先生告訴我們,他和團隊都來自武漢,之前是做智能硬體的,隨著人工智慧的興起,他們選擇來到深圳,來到華強北,再次與AI結緣,他說:「華強北是一個孕育黑科技的地方,希望它也能孕育我們。」
前不久,網絡上一條熱門的新聞在網上爆紅,一位外國程式設計師在華強北「湊齊」了一臺iPhone 6s的所有零件,並組裝起來。可以說,華強北除了手機之外,還是亞洲最大的電子零配件集散地。
德國發明家米歇爾·海斯曾這樣評論華強北:「直覺告訴我這條街才是數碼科技的真正聖地,所有電子零件都能在這裡找到,一天時間就完成試製品的速度很能打動人心。」
正因為如此,劉先生和團隊的研發進度在深圳得以高速推進。這裡聚集著眾多軟體工程師,還有很多自動化電氣、機器人作業系統、深度學習算法方面的相關人才,至於電子元器件和設備,「在華強北,需要相關的產品也就是去樓裡轉一圈這麼簡單。」
此外,懂懂筆記了解到,升級後的華強北已經布滿眾多創客孵化器,為人工智慧、智能硬體等草根創業者提供了近乎完整的產業配套支持。這些孵化器前期提供包括基本的辦公場地、團隊成員對接、華南地區工廠資源等,中後期也可提供國內高校的相關科研人員資源,以及國外科研院所的科研資源與相關實驗室的跟進。
經過一兩年的發展,華強北已經孕育出了不少成熟的人工智慧創業團隊,在智能家居、智能出行、智能物流、機器人等方面都頗有建樹。相對於在其他城市苦苦掙扎的同行,劉先生不禁感慨:「我們比他們要幸福很多。」
這裡沒有買不到的手機殼
一個小變化,居然來自最普通的手機殼。
在轉型後的華強北賽格通信市場裡,懂懂筆記發現了這樣一間風格奇異的店鋪。以藍白色調為主,清一色都是手機周邊配套商品。其實,這是一家周邊配套集合店,是由原來30多家一米的「蚊鋪」改造集合而來。
「合併後的品牌店,少了同質化競爭,多了自主品牌優勢;少了劣質產品,多了優質、創新產品。」賽格創業匯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饒忠旭表示。
相對於華強電子世界來說,華強北賽格通信市場、龍勝配件市場主要專注手機配件的零售批發。而振中路的龍生配件市場裡,則可以看到各種琳琅滿目的手機配件:手機殼、耳機、彩膜等等應有盡有,其中以經營手機殼的商家數量最多。
「現在的手機殼都各出奇招,什麼樣式和材質的都有。」一位經營手機殼的商家老闆告訴懂懂筆記,不同於以前互相抄襲手機殼的設計,現在商家在這個小小的手機殼上也是費盡了心思,「有的尋求版權合作,做IP手機殼,有的自主設計圖案好看的手機殼。」老闆說道。
走了一圈下來,逛了有近30家賣手機殼的店鋪,基本上很難找到同樣設計、同樣圖案的手機殼。其中一家店的銷售人員告訴懂懂筆記:「曾經這裡整一層都有賣同一款手機殼,後來很多零售商拿貨發現一樣的太多,就索性都不拿了。」
在樓道角落的一家店,我們發現了一款非常簡潔的手機殼,磨砂透明的膠殼上,只有一圈彩色的細邊點綴。據店主稱,這款手機殼在推出後的一個月被拿貨超過十萬個。更令人驚訝的是這樣一個簡潔的設計,居然是有專利的。可見店主們對於智慧財產權的日益重視。
除了手機殼之外,經營充電線、耳機線的商家也是很多的,懂懂筆記通過了解,發現這些小配件在這兩年也有所「突破」。有別於之前銷售高仿「蘋果充電線」、「三星耳機」這一類山寨行為,現在店家們所銷售的產品,均是有品牌的廠家貨。
據一名銷售人員介紹,品牌能夠給消費者更多的保障,同時也能避免出了質量問題所出現顧客和商家扯皮的問題,而且在質量和保障面前,也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較高的價格上進行妥協。
懂懂筆記發現,隨著消費者對於商品質量的要求日益提升,華強北的配件商家們也一改往日「山寨」大牌的諸多行為,逐漸變得重視設計、重視專利、重視品牌、重視口碑,這是華強北配件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小小的開端。
華強北不僅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晚上六點半,當許多人放下手頭忙碌了一天的工作,正準備吃晚飯的時候,華強北另一個支柱行業正忙碌得不可開交,那便是物流。
一直以來,華強北有多少快遞企業、有多少快遞員都是個未知數。在華強北1.45萬平方米的土地上,擁有1000多個物流網點,盤踞著超過400家的物流企業。深圳沒有一個地方有著如此龐大複雜的物流網絡。
華強北的手機、電子配件、周邊配件,就是靠這發達的物流網絡,發到全國乃至全球各地的。
有一句話叫:華強北不只是中國的,還是世界的。
「你好,我今天有50來斤貨,發國際。」一位操著流利普通話的黑人青年拉著一拖車的電子產品,正詢問著國際貨運代理店的工作人員。據工作人員介紹,這名「老外」經常在這邊採購大量的電子零配件,然後通過國際物流代理運往肯亞蒙巴薩。
隨著國內智慧型手機市場已趨於飽和狀態,許多手機廠商們不約而同地瞄準了國際市場,集體出海,開始「跑馬圈地」式的海外拓張。隨著國內許多手機廠商進軍海外,也將「華強北」這一支亞洲最大的電子配件集散地的旗幟帶到了國外。
「都是配件,性價比高。」一位正在物流點打包的阿拉伯中年男士評價手裡的配件。他說,他們國家有很多中國品牌的手機,所以需要很多相關的配件,對於自主開發來說,還是中國的產品和技術比較成熟,最關鍵的是,產量大價格有優勢。
「花一些功夫培育,就能孕育出一大批成熟的現代物流企業。」華強北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劉仁根曾對媒體表示,物流也是華強北轉型升級的重要環節。
這些大大小小的物流公司,起源於華強北多年來建立起的全球硬體供應生態鏈,並有很多都已經建立起了覆蓋國內大部分地區、東南亞乃至歐美的固定物流運輸路線。他表示,未來華強北會進一步推動現代物流的建設,以及配套倉儲的完善。
懂懂筆記發現,在物流這一領域,華強北有過硬的「內功」,對於走向世界的華強北的物流來說,除了修煉好自身的「內功」之餘,更要發揮華強北做具備的人工智慧優勢,建立更加簡便快捷、數據化的物流體系,從而提升物流效率和全球覆蓋能力,以順應華強北區域產業的高速發展。
華強北的發展,對於中國3C產業來說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它有著令人詬病的短板,但是創新也從未停止過。今年初重新開業以來,第三方相關數據顯示營業額整體增長約8%,而且正在謀求電子為核心,品牌集群、現代物流、綜合商業等多元業態的升級規劃。
許許多多華強北原有的負面元素也正在逐步褪去,這種蛻化類似於肌體的新陳代謝,從種種「新面貌」來看,華強北的確具有很強的市場自我調節能力,而且這種調節能力正在很好的「運作」中。「華強北已死」的說法過於片面了,甚至有點譁眾取寵的嫌疑。
在這個模仿與創新不斷碰撞的一隅之地,市場自發的力量加上政府相對寬鬆的管理,正在萌生新的模式。而更多人之所以看好這裡的發展,更大原因是其背後的一片沃土——充滿創新氛圍的深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