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華財經研報】從「電子城」到「綜合區」,華強北透視深圳產業升級
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華強北作為深圳地標建築之一,見證了深圳的經濟變遷。曾經的華強北是亞洲規模最大的電子產品集散地,擁有最全的產業鏈配套。現在的華強北是以電子為核心的綜合商業區,兩家本土企業代表兩種不同的產業轉型路徑。
一、曾經的華強北:亞洲規模最大的電子產品集散地,擁有最全的產業鏈配套
改革開放之初「三來一補」加工貿易遇上第四次全球產業轉移,華強北乘勢興起。深圳福田區華強北商業區曾是亞洲規模最大的電子產品集散地,歷史可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初,國家實行「三來一補」加工貿易模式(「三來一補」指的是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彼時正逢第四次全球產業轉移剛剛開始,深圳憑藉政策優勢、地緣優勢、土地和人力成本優勢,承接了歐美和亞洲「四小龍」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包括通信、計算機及外設、消費電子、汽車電子等。為滿足採購需求,深圳特批華強北開設電子交易市場,電子元器件、尾料在此流通,帶動了下遊消費電子製造。
資源整合效率、模仿創新能力是塑造最全產業鏈配套的基礎,是如今深圳成為硬體創新創業高地的根源。早年華強北的電子生意多以「前店後廠」為主,看似只是小櫃檯,其實萬家商鋪背後都有穩定的供應商體系和交錯複雜的信息來源,一天內可找齊幾乎所有電子元器件,這在全世界其他的市場幾乎不可能。電子元器件流通效率高對於硬體領域的創客來說極大的利好,產品創新搶抓的就是時間。任何產業都會經歷野蠻生長的陣痛,在「知識產權保護」、「電商渠道替代」和「印度、越南類似市場興起」三重夾擊下,華強北電子市場一度受挫,但這也為品牌自建留出了空間。在此過程中,一些假冒偽劣產品被打擊,但華強北隨改革開放積累形成的資源整合效率、模仿創新能力並沒有消失,這成為深圳電子信息創新創業的根本動力。
二、現在的華強北:以電子為核心的綜合商業區,兩家本土企業代表兩種不同的轉型路徑
華強北的首次大規模轉型集中在十三五規劃期(2015-2020年),仍以高端電子消費品、信息通訊科技產品經營為主,兼顧其他產業發展,並依託早期的硬體產業鏈資源打造創客中心。華強北早年草根創業模式孕育了深賽格、深圳華強兩家上市公司,堅持電子市場經營主賽道。其經營變化代表著華強北這些年的變化:受外貿衝擊以及行業整體盈利空間收縮影響,深圳電子市場以及物業租賃管理難以維持高景氣度,形成複合型業態(商業地產開發、電商、金融、新能源技術開發)以及整合產業鏈資源是兩種主流做法,也是華強北轉型的縮影。
1。 以深賽格為代表的企業:從電子市場專業化運營出發,轉型商業地產開發,拓展智慧城市業務,再到試水戰略新興產業,其轉型路徑是深圳產業變遷的縮影
深賽格電子市場流通業務受三方面衝擊:一是全球經濟下滑,外貿困難;二是新冠疫情衝擊,消費習慣線下轉線上;三是傳統電子行業加速向配套服務轉變,物業租賃管理營收下滑。2020年上半年,深賽格電子市場以及物業租賃管理合計營收432.72萬元,較2019年上半年下降14.62%,佔比總營收的55.7%,2019年上半年這一比例為66.21%。2010年-2020年上半年,深賽格電子市場以及物業租賃管理毛利率震蕩下跌,從2010年的40.37%下降到2020年上半年的33.31%,與深圳商鋪租金監測情況基本一致。據第一太平戴維斯數據,受新冠疫情影響,深圳租賃活動放緩,一季度全市空置率環比上漲1.2%到26.2%,租金指數環比下跌1.6%,部分業主通過租金減免的形式穩定商戶,二季度租金跌幅收窄。
商業地產開發是深賽格第二大營收來源,也是深圳諸多電子企業首次轉型的方向,他們正面臨大時代背景下的再次轉型。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2020年上半年商業地產開發投資額和銷售面積同比均下降,短期市場供需承壓,加上決策層屢次強調「房住不炒」,深圳「7.15」樓市調控下,深圳房價趨穩,產業商逐漸退出地產開發。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深圳預售商業面積33萬平方米,同比減少36.3%;預售商業套數4314套,同比減少40.8%。同期,深圳一手寫字樓成交面積18.7萬平方米,同比減少四成,成交套數同比減少41.9%。產業升級、電商衝擊、開發風險種種原因使得商業地產越來越難做。今年初,深圳市住房建設局發文允許「商改租」,將商業辦公的建築功能調整為商務公寓功能。在通過消防審批、商業模式穩健的雙重前提下,「商改租」或是企業再次轉型方向。
從電子市場專業化運營起家,做起商鋪生意,擴大到商業地產,從智慧物業轉型智慧城市,深賽格這家起步於華強北的老牌企業,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深圳的產業變遷。深賽格的智慧城市業務是由旗下賽格物業負責的,主要是推進分布式光纖傳感及應用技術和智慧立體停車庫建設。光纖傳感技術已應用在周界安防監控、沿線預警監測、建築結構安全監測及智慧高速等民用基礎設施。中國已成為全球光纖傳感器最大的消費國。據智研諮詢數據,2019年,中國分布式光纖傳感器45%應用於建築領域和其他相關領域,略高於油氣領域佔比。深賽格這樣的企業以引進為主,未來著重拓展在智慧城市管理、智慧港區管理方面的應用。
電子市場流通、商業地產開發、物業管理、智慧城市都是完全競爭行業,在競爭日趨白熱化的當下,為了防止經營業績持續下滑,深賽格試水新能源。規模雖小,但至少說明老企業轉型的決心,也順應了戰略新興產業成為深圳經濟新支柱的趨勢。以深賽格為代表的企業反映了深圳一批從華強北走出來的老企業被形勢所迫、順時代而為,多次轉型融入產業新經濟的現實。
2。 以深圳華強為代表的企業:專注於電子元器件授權與分銷,拓展前沿應用,通過投資併購,向電子產業鏈上遊拓展,是深圳電子產業做大做強的縮影
與深賽格類似,之前的深圳華強還是一家業務頗為多元的企業,物業、電商、酒店均有涉及,但近些年業務明顯聚焦。2020年上半年,電子元器件授權分銷佔據深圳華強總營收的86%,這一比例在2016年上半年是72%,電子元器件及電子終端產品實體交易佔比越來越小,公司明顯聚焦於分銷業務。2016年上半年-2020年上半年這四年間,深圳華強境外業務佔比高於國內業務。近年來,深圳華強在國內電子元器件分銷行業居於前五名。隨著電子元器件市場進入存量市場、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製造業成本上升、半導體產業周期性回落,國內分銷市場競爭更激烈,擴大前沿應用領域所需產品代理範圍、拓展上遊領域是分銷龍頭的共性措施。
深圳華強代表的是另一種產業發展路徑:專注於電子元器件授權與分銷主營業務,重點向上遊高附加值領域拓展。財報顯示,深圳華強的戰略落地主要體現在:1)深度整合電子元器件授權與分銷;2)完善運營管理平臺,拓寬管理護城河,賦能分銷業務;3)切入半導體應用研發,挖掘投資併購機會,整合產業鏈資源;4)布局新基建和醫療應用領域;5)依託產業鏈資源優勢,探索硬體領域的創業孵化,並整合深圳的跨境電商創業孵化。
雖說傳統分銷業務毛利率越來越低,但這仍是以深圳華強為代表的老企業不可能也不可以輕視的業務。其主要原因在於原廠集中度高,應用領域廣泛、下遊客戶分散,電子產品製造商對供應鏈效率要求高,規模化程度決定供銷成本,分銷商依然把持著電子產品製造的重要入口。據悉,不足1%的藍籌超級客戶有能力直接向原廠採購,採購金額是市場規模的44%,99%以上的製造商客戶通過分銷商渠道採購56%的市場份額。給移動通訊、新能源、電力電子、安防、5G、物聯網、醫療領域的製造客戶供貨仍然是老華強北企業的主營業務。
投資併購、半導體研發應用是分銷龍頭向上遊領域拓展的通用做法,「從代理到研發應用」是深圳電子產業轉型的縮影。深圳華強小比例參股投資比亞迪半導體有限公司,比亞迪本來就是公司的重要客戶,以車規級半導體為核心,此舉可以助力比亞迪半導體加快市場開拓,同時顯示出分銷龍頭逐漸進入上遊領域的決心。另外,依託長期服務原廠的經驗和向下推廣的經驗,深圳華強啟動建設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工程研究中心和寬禁帶功率器件及應用工程研究中心。這將是國內領先的從器件級到系統級的一站式後端解決方案工程中心及技術服務平臺,是產學研合作的重要載體。
綜上所述,華強北從「電子城」到「綜合區」,成為深圳產業升級的縮影。曾經的華強北是亞洲最大的電子產品集散地,擁有最全的產業鏈配套。改革開放之初「三來一補」加工貿易再加上第四次全球產業轉移,華強北乘勢而起,加速發展。早期草根創業階段培養起來的資源整合效率、模仿創新能力是塑造最全產業鏈配套的基礎,也是如今深圳成為硬體創新創業高地的根源。現在的華強北是以電子為核心的綜合商業區。華強北早年草根創業模式孕育了深賽格、深圳華強兩家上市公司,其發展具有典型性,經營變化可以說代表著深圳產業轉型的兩種路徑。以深賽格為代表的企業,從電子市場專業化運營出發,轉型商業地產開發,拓展智慧城市業務,再到試水戰略新興產業,其轉型路徑是深圳產業變遷的縮影。以深圳華強為代表的企業,專注於電子元器件授權與分銷,拓展前沿應用,通過投資併購,向電子產業鏈上遊拓展,是深圳電子產業做大做強的縮影。
(文章來源:新華財經)
(責任編輯:DF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