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創作是一種動態的過程表現,欣賞是一種空間韻律的享受

2020-12-09 書法網

文/一者

書法,是時間和空間的藝術,在書法理論界已得到共識。這裡並不是書法的定義,是說明書法創作是時間和空間活動。書法創作是在有效時間內完成的一件事,這是其時間質;以各種點畫組合成每一個漢字,以一定的內容書寫在某一種介質上(宣紙),把宣紙分割成無數個大小不一的黑白(墨、白宣紙)塊面,這是其空間質。由此可以說書法是時空的藝術。

王羲之「謝」字的空間分割

南宋的姜夔提出的「揮運之時」( 姜夔:「餘嘗歷觀古之名書,無不點畫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無說明書寫書法的時間質,一揮一運都是在時間的進程中完成。由於書體的不同,在書寫的時間有快慢之別,還有書寫速度的問題,這裡不做祥論。歷代一些描寫書法家書寫書法的詩,這些主要是針對草書創作的,著重體現了速度,如:

李白《草書歌行》,寫懷素創作草書的場景:吾師醉後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張。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恍恍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

李頎《贈張旭》:興來灑素壁,揮筆如流星。

這些詩句描述書家揮運的動態過程。黑格爾說,「時間是對於過程的抽象的直觀」。

懷素草書

時間就體現在這種創造過程中, 所以書法藝術創作就是一種直觀的、連續的動態表現。不論是隸書、楷書還是行草書,可能書寫的速度不同,用時不同,但從開始到結束的過程是相同的。孔子說過「逝者如斯夫」時間轉瞬即逝,無影無蹤,而在紙素留下了看得見的書法線條,有形狀(文字字體)的大小,有位置(每個字、每一行),還有線條的長短(草書線條)、體勢的斜正等,這就把書法的集點畫成字,集字成行,集行成篇,都付諸於視覺。這些線條是由時間產生的。

哲學家蘇珊·朗格《藝術問題》指出:

任何一條延續的線條都是一種運動路線……由線條所創造出的空間又可以根據運動行為本身成為一個時間性的空間,這就是說,它應該成為一個「空間一時間」性的形式……

蘇珊·朗格的這一論述,最適用於中國書法。

中國書法是古老而特殊的藝術,書法創作最終產生一件作品,作為看得見的實物而存在,其實作為「時間與空間」藝術的書法,同時重在過程,創作前的準備,書寫的過程活動的韻律,是要充分享受的。

在書法創作和欣賞接受的藝術領域裡,空間的筆意總聯結著時間的經驗,其表現就有種種在藝術創作過程之先,書家常常以筆先之意來孕育時空共生。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總結創作的經驗說:

「夫欲書者,先幹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振動」,也就是凝神預想時空共生的節律,於是,濡墨揮毫,紙素之上留下的筆跡,就能筋脈相連,似靜而實動,這是「振動」所產生的美。

在藝術創作過程之中,書家把走筆作書當做一種動態的過程來表現,當做一種空間的韻律來享受。蔡襄《評書》寫道:

「每落筆為飛草書,但覺煙雲龍蛇,隨手運轉,奔騰上下,殊可駭也。靜而觀之,神情歡欣可喜耳。」

書家所表現和觀賞的,正是一種交織著時空的律動。所謂「靜而觀之」,其實也聯結著時間性的回憶。

徐渭草書

在藝術創作過程之後,時間的過程已凝定為空間的軌跡。對於這類時空轉化,德國古典哲學家謝林說:

「我們可以把空間界說為停頓了的時間,反過來把時間界說為流動著的空間」。

書法也是如此。書家創作完成,書家揮運的時間過程業已消逝,成為「停頓了的時間」,而書法作品已成為特定的空間存在了。然而,欣賞者卻可以依憑其經驗,通過想像,在接受視野中化靜為動。於是,在「流動著的空間」裡,又似乎看到滿紙菸雲,奔騰上下,「時時只見龍蛇走」了。所以沈尹默指出:

要使靜者復動,就得通過耽玩者想像體會的活動,方能期望它再現在眼前,於是在既定的形中,就會看到活躍的往來不定的勢。在這一瞬間,不但可以接觸到五光十色的神採,而且還會感覺到音樂般輕重疾徐的節奏。(《歷代名家學書經驗輯要釋義》)

中國書法不但是訴諸視覺的空間藝術,而且是在創作和欣賞方面頗難把握的時間藝術,那就難在這個時間具有不可逆轉、不可復返性。宋代陳思《秦漢魏四朝用筆法》中節錄李斯的書論:

「夫用筆之法,先急回,後疾下,如鷹望鵬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腳若遊魚得水,舞筆如景山興雲,或卷或舒,乍輕乍重……

這是揭示了中國書法用筆極重要的規則—尊重時間過程的不可復返性。

王獻之書法

書法作為「時-空」藝術,不僅對創作而言,對欣賞也同樣。欣賞一件書法藝術作品,從開始到結束,同樣與創作者有一個「心合」的時間和過程,時空穿梭回歸到當時的創作意境中,走進創作者的心境,達到一種交流。

相關焦點

  • 黃建南油畫欣賞——音樂講究韻律詩詞注重韻律書畫也是講究韻律的
    《向日葵》通過飽滿的色彩渲染讓人感覺出一種蓬勃向上的生命的力量。《星空》在色彩的變幻中好像在運轉翻騰挪動,呈現出一種意境深奧的韻律美。野獸派創始人馬蒂斯的油畫,線條洗鍊,筆觸清晰,通過簡約的構圖和線條勾勒,塑造出物象的面貌和情景,同樣表現出生動、明快、節奏感很強的韻律美。
  • 淺談書法創作的心理認知
    淺談書法創作的心理認知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蔣 蓓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常被看成是凝固的音樂與躍動的舞蹈。書法創作也常被稱之為揮毫潑墨。儘管它描述的是一種形式,但在我來看,除必要的書寫技法之外,更多的則是一種情感,或者說是一種情緒。揮的是情懷,潑的是底蘊。情懷與心理有關,底蘊和文化相聯。書法創作是在尋找傳統文化與自我認知之間情緒上的契合。讓傳統成為自我認識、自我存在肯定的對應。寫字與書法的不同,在於寫字別人認得即可。而書法無論是在視覺上,還是在內容上使人有著一種欣賞、一份仰慕、進而渴求學習的心理過程。
  • 元稹《行宮》等三幅行草書作品欣賞,如何克服書法線條存在的短板
    學書法的師友們都知道線條不但是書法的基礎,更是書法的靈魂。一幅書法作品如果缺少線條之美 ,就會成為無木之林,無水之河,所以我們在行草書創作時一定要提倡書法線條美、造型美的表現形式。書法作品最忌平直相似,千篇一律。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它的價值就體現在線條的節奏感上,線條變化的節奏感是線條一種活力的表現。每一次筆觸的跳動,每一根線條疾緩的節奏弦律流動,都顯示出作者創作時的心理變化,揭示了作者內心的思想理念。
  • 身為書法愛好者,我們應該怎樣提高草書作品的欣賞水平
    在學習和自我創作的基礎上了解草書的線條、結構、章法、韻律等千姿百態的形式美,以及草書作品的形成和產生的過程,才深深理解作者苦心經營之所在,以及作者創作過程中的酸甜苦辣。有了一定的創作經驗,再去欣賞名家草書,你就會發現自己的很多不足。在認識自己不足的同時,你會由衷地欽佩名作的高明之處。這樣不斷的反覆,一方面提高自我的創作水平,同時,也會更深刻地認識作者,更深刻品味作品美的所在。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時序性等連續空間形象
    「形」是空間結構,表現為靜止狀態,而「勢」則是運動形態,賦予書法形象以時間的、運動的性質,故具有時序性、方向性、聯繫性和連續性的「筆勢"、「字勢」、「體勢」,是書法空間造型的獨特審美因素。書法空間造型的時間性使書法藝術比其他空間藝術增添了許多審美內容,也與時間藝術(如音樂、舞蹈)等直接展示過程不一樣。書法的時序性凝結在空間造型中,它並不直接展示過程,而是讓欣賞者由結果去推溯過程。從結果上看,書法藝術雖然側重於空間造型,但與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形態相比,它的時間性特徵更為明顯。在書法中,其結構形態具有先後和連續的時間特點。
  • 登鸛雀樓書法欣賞 被贊為千古絕唱的經典詩詞
    書畫詩歌吟天地之美,而言不盡矣,詩詞可以激發書法的創作靈感,反之書法也是造就詩詞的意境升華。  李傳波的作品整體上看起來秀麗、溫婉,線條不以厚重取勝而在恬淡中表現其運筆的暢達與精緻,於灑脫之中見靈秀之氣,展現給人的是一種自然與率真,以清暢溫雅的藝術風格保證了字裡行間的虛靈之氣,清而純、靜而雅,以從容不迫
  • 中國畫家的空間意識是一種心理的,它更具有一種自由的心理時空
    中國山水畫空間已不再是單純地把繪畫空間具體的、立體的表現出來,而是講求作畫者的內心體驗和直觀感受,同時還提倡「寫意」「傳神」「氣韻」「意境」等在繪畫中的表現。同時中國文化的獨特性也造就了中國畫的空間表現是對自然與畫面「空間」最大可能的超越性,它賦予「空間」豐富而含蓄的意義,這是中國山水畫家對「意境」的無限追求的結果和理想。 西方的空間意識是一種物理的。
  • 書法的藝術價值,不僅是一種美觀審美,也是一種千年的文化傳承!
    書籍有意義藝術欣賞是一種審美的認識活動書法藝術欣賞是以書法藝術作品為對象的審美認識活動。書法欣賞的客體是作品。它是作者主觀情感結合漢字形體加工而形成的藝術品。永字八法書法,是中華民族的美術之魂書法美的表現,不外有"實"與"虛"兩個方面。"實"的方面是有形的。
  • 如何寫好書法初學者如何學習書法?
    欣賞書法,首先要看大局,對書法的表現力和藝術風格有一個大致的印象。然後注意用筆、結字、構圖、墨韻等部分的運用規律,生動活潑。部分鑑賞完成後,退後一步,放眼全局,糾正從第一次鑑賞中獲得的「總印象」,從理性的高度把握。要注意藝術表現與藝術風格的和諧統一,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充分欣賞作品。
  • 當代著名書法大家吳玉生,鋼筆書法作品欣賞,剛柔相濟,好書法
    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申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
  • 盆景製作中的氣、勢、神、韻如何表現!靜態和動態相結合是精髓
    盆景創作把直線美與曲線美相結合,而側重於曲線美,求得變化多姿;把靜態和動態相結合,側重於動態,講求動靜的均衡,注意剛柔相濟,使作品或奔放、或瀟灑、或舒展、或飄逸等,無不與結構的人化有關。換句話說:即氣、勢、神、韻的表現與各級結構枝變化直接相關。
  • 《書法美學》之四——書法的空間美、有力美
    書法的空間美書法的空間美指欣賞作品時所獲得的藝術空間感受。書法裡線條的枯溼濃淡,長短粗細、正斜俯仰以及結體、布局,給人以立體、深度、流動、虛靈之感,造成一種東方情調的空間之美。近人宗白華《中西畫法所表現的空間意識》中說:中國畫裡的空間構造,既不是憑光影的烘染襯託,也不是移寫雕像立體及建築裡的幾何透視,而是顯示一種類似音樂或舞蹈所引起的空間感型。確切地說就是一種書法的空間創造。又《中國藝術表現裡的虛和實》:由舞蹈動作伸延,展示出來的虛靈的空間,是構成中國繪畫書法戲劇,建築裡的空間感和空間表現的共同特徵,而造成中國藝術在世界上的特殊風格。
  • 書法鑑賞標尺:從字體結構的空間分割分析書法家的風格
    從書法的層面講,漢字也有不同的書體,有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等五種基本字體。書法的創作,無論是寫哪一種書體,都是按照基本結構一個一個漢字書寫,由無形到有形,落到紙面上形成一件完整的有形的書法作品。王羲之《得示帖》以王羲之《得示帖》為例,如紅色標記處,單字外輪廓趨於圓形。
  • 書法的藝術特性
    這種摹狀更是一種氣勢、韻律、情態的暗示,是一種筆墨意味的探求,是在相似聯想基礎上的意味寄寓。「生動」的審美意味使書法形象與具體的生命物象建立了暗示、聯想的審美關係。對具有強盛生命力的審美物象的聯想式意味摹狀,使書法獲得了概括而豐富的審美內涵。人們對那種片面向具象繪畫看齊、力求形似的作法是極力反對的。
  • 飄逸靈動的書法字體
    另一方面,書法的審美藝術以及相關的結構藝術對字體設計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書法對字體設計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字體設計正應該參考這樣一種追求線條美並通過細微的差別、自由的形式所表現出的字體線條的造型。
  • 書協副主席劉洪彪,書法「花樣」真不少,大字套小字寫法很時尚
    劉洪彪書法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是動靜完美結合的產物。書法作品的動態主要表現在書家以紙為載體、以筆為工具凸顯書寫過程中線條的張力。通過字內空間、行內空間、墨法空間以及章法空間等產生的視覺效應,使作品氣息上的變化產生如同音樂律動一樣的美。  我們從當代書家劉洪彪所創作的書法作品來看,無論使用什麼顏色的墨,他們都有一個共性,即「相似相融」。黑色讓人文靜,紅色讓人躁動。
  • 雅昌專稿 | 書者盧俊舟:直覺和本能下的「空間再造」
    同時,這些大大小小分黑布白的空間感和韻律感在書寫的過程中和完成後更加凸顯出來。>書法是藝術創作,也是盧俊舟個人的思考和體驗過程。盧俊舟:「視覺藝術」都是關乎造型,書法是以文字作為創作載體,用線條構成來表現,形成的框架結構也就自然表達了創作者對空間的理解。實際上藝術空間的演變或者藝術形式感的變化,都跟我們的社會進程和生活空間的變化有關。就當下來看,藝術創作的語境相比歷史是更加快速更迭的時期,而在未來還會有更多變化形式的出現。
  • 論稿|書法的內容與形式
    而那些論述也基本以文學為其對象,很難涵蓋音樂,書法這些形式感更強的藝術。長期以來,對書法內容的解釋存在糊塗認識,如有人提出書法內容即文字內容,把書法當成文字的附庸,這當然不符合書法藝術所固有的特質。談書法的內容與形式,必須先弄清『』書法藝術『』與『』書法作品『』的區別。這是兩個既有聯繫也有區別的概念。
  • 書法怎麼練——白紙畫黑線
    千姿百態,揖讓呼應的書法線條,在傾入作者的情感和欣賞者的聯想之後,陌生的線條如此親切,如此美麗,跳動的點線、虛靈的空間增加了書法藝術無窮的魅力。漢代書法家蔡邕在評論書法之美時,有一句至理名言「唯筆軟則奇怪生焉」,他認為中國毛筆的柔軟性能是中國書法線條得以發展的根本,為書法藝術千百年悠久的繁榮立下汗馬功勞。
  • 現代行書創作的標書範本,筆意雋秀章法自然,網友:學書法的好帖
    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申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行書的筆意及行書的空間意識簡述:行書中所要夾雜的草字,也要選擇為群眾所熟知、經常見於應用的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