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書法創作的心理認知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蔣 蓓
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常被看成是凝固的音樂與躍動的舞蹈。書法創作也常被稱之為揮毫潑墨。儘管它描述的是一種形式,但在我來看,除必要的書寫技法之外,更多的則是一種情感,或者說是一種情緒。揮的是情懷,潑的是底蘊。情懷與心理有關,底蘊和文化相聯。書法創作是在尋找傳統文化與自我認知之間情緒上的契合。讓傳統成為自我認識、自我存在肯定的對應。寫字與書法的不同,在於寫字別人認得即可。而書法無論是在視覺上,還是在內容上使人有著一種欣賞、一份仰慕、進而渴求學習的心理過程。究其原因,除了書法自身所具備筆法、墨法、字法、章法等等的藝術語言特徵之外,還在於書寫出的字所具有的感染力、滲透力和生命力。
中國五千多年的人文、歷史,漢字始終就是一種載體。記錄著沿革,傳承著文明,讓民族文化代代相傳。從結繩記事、倉頡造字到甲骨文、鐘鼎文;從帛書、漢簡、大篆、小篆到隸書、魏碑、楷書、行書、草書等等,這些不同時期的漢字,在形式上的演變過程,從一個側面展現的是我們民族的文明與偉大。
學習書法,應在繼承中去學習。通過摹帖、臨帖這樣的基礎訓練,用古人的經典取代自己書寫的不良習慣,使自己的書寫風格更趨純粹,逐步培養在理性把控下的感性書寫。並在這一過程當中,去感受漢字的造型藝術,去體驗書法的藝術魅力,進而去感悟生命的真諦。
書法作為藝術,不僅僅注重視覺,也注重抒情表意。是在通過字的節奏、韻律,去抒發和宣洩書者的性情,這也是情感、情緒和情懷等等這些心理特徵的集中反映。像千年前,晉人書聖王羲之,在他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中就表現出了內心的愉悅和歡暢,是心情的一個真實寫照。典雅之勢,用書法語言的形式呈現出的惟妙惟肖,成為了千古絕唱。唐代的大書法家顏真卿的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則是他極度悲憤的內心寫照。既反映了當時所處社會環境的一種心態,也是自身情緒的一種宣洩。再如大詩人、書法家蘇軾的天下第三行書《寒食詩帖》,同樣在內容上、書法技能上的雙重契合,才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眾所周知,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獻之書寫的《乞假帖》,在用筆上與其父有很大的不同,王羲之用筆多數是內撅的方式,而王獻之則是外拓用筆居多,呈飛揚之勢。如在《中秋帖》中所展現出的連綿不斷之勢,被稱其為一筆書。他在繼承其父的書風外,有著自己的創新之處,也有心理使然。表現在除具體的「四法」運用之外,還會根據書寫給予的不同接受對象而改用不同的書體形式。如呈給皇上的請假條,無論如何也不會寫成行書或草書體,而是規規矩矩的小楷書,作者的敬畏之心可見一斑。
古人的書法更多地講究實用性,在造「字」上空前。而在成「式」上則留有空間。使得今天的人們能夠將其擴展到藝術領域,進而發揚光大。我相信,書法與時代同行,在繼承中去創新,在創新中去求得發展,才能夠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的藝術佳作。
2019-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