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江|傳統書法創作觀念芻議

2021-02-19 鹿羊說



傳統書法創作觀念芻議

汪永江

––


劉勰《文心雕龍·宗經》曰:「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自餘從事書法教育以來,幾十年如一日地研習古代碑帖經典,解析書史書論,自然而然地沿襲了宗經的傳統書法觀念。

對古代經典的闡釋,先要述而不作,才能深入其中,逐漸摒除積習,養成引經據典的習慣。傳統書法強調書如其人,所謂如其志,如其學,如其才。孟子曰:「盡心知性。」《黃檗山斷際傳心法要》曰:「心性不異,即心即性。」程朱理學認為「性」即「天理」,「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在《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學琴的典故中,孔子從習得其曲到習得其數、習得其志,最終得其為人。學書過程中的宗經意識,主要體現在臨帖、讀字典、讀書史、讀書論四個方面,做到落筆必有依據,溯本求源。書體學習之次第,要以五體書發展史為綱,先篆後隸再草再楷再行;每一書體學習之節目,則以該書體發展史為經,從誕生期、規範期到演變期;每一家一帖的學習,同樣回歸根本,納入整體系統中加以展開。取法古代經典,透過筆墨,必然追問到審美層面,以先賢品格與古意為楷模,陶冶性靈,變化氣質。

黃庭堅作文主張奪胎、換骨,所謂點化。《冷齋夜話》曰:「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從詞句的借用,意境的借用到多方融合,不露痕跡。效仿古人雖不是所謂創新,但是能做到活學活用,乃是取法高古與歷練自我的有效途徑。

字書今稱字典。學書離不開字書,通過長期解讀各體書法字書,就會發現歷代名家用字皆有所本,依字書以正字。從文字學概念而言,傳統書法創作基本上屬於對字書中範字的點化而已。作為文字之學的書法,其學術不僅局限於古文字學,隸書、草書乃至楷書、行書,皆有文字學層面的正字規範與學理。相對而言,字帖主要闡釋的是語用層面的各色修辭方法,字書則重在正字、字法源流及體勢之博變。無論是正字類字書還是博變類字書,都是書法創作所須遵循之法度。

《周易·乾卦》曰:「修辭立其誠」孔穎達疏曰:「辭謂文教,誠謂誠實也。外則修理文教,內則立其誠實,內外相成,則功業可居。」從藝術創作的功用而言,文辭依附於思想內容,在主觀意識的修養中,審美的境界高於知識的境界,人們之所以對於以禮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樂之好之,無疑是審美愉悅所產生的效應。《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揚子法言》曰:「玉不琢,璵璠不作器;言不文,典謨不作經。」闡明了文辭的潤飾對於深刻表達思想的重要意義。傳統書法的各種修辭手段的產生,同樣是表達文辭內容與書法審美思想的,不同的文辭內容匹配不同的書體,各種書儀範本不僅重視文辭內容雅正及文筆的修辭,更注重筆墨的潤飾。尤其是文人書法,於日常實用尺牘及詩文中言情狀物,更是極筆墨修辭之能事,篇章之承轉,行列之收放,字間之疏密,筆勢之順逆,墨色之濃淡,凡此種種,皆出於文人藝術文質彬彬之心性。就書法形式語言之修辭手法而言,歷代經典法帖浩如煙海,可謂一帖一式,千變萬化。讀帖廣博,則筆墨變化手段隨之增長。

藝術創作活動既是個人的,也是社會的。其教化人倫的功用,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既是審美的認知過程,又是情感的自我抒發。從上述學書取法經典、化用字書到筆墨潤飾,屬於傳統書法創作的構思階段,即立意的過程;具體到創作狀態,使作品物化成形,則是使用藝術手段表現的過程。

蔡邕《筆論》曰:「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若迫於事,雖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先默坐靜思,隨意取擬,言不出口,心不再思,沉密若對人君,則不善矣。」書法創作本為無用之用,散懷而已。若受促迫,精種狀態必然不自在。舒和的身心是超越功利的。蘇軾以莊子「瓦注勝於黃金」的典故闡明書法創作任自然、心手兩忘的價值觀。蘇軾《顏真卿爭座位帖》曰:「顏魯公《與定襄郡王書》,草數紙,比公他書尤為奇特,信乎自然動有姿態,乃知瓦注賢於黃金,雖公猶未免也。」精神的緊張、恐懼是書法創作的大忌,只有處於超然的狀態,才能做到解衣般礴,舒展自如。

原載《書法》2016年7月刊

 

汪永江|一九六六年出生,執教於浙江大學藝術學系。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篆書委員會委員、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教育學會書法專業委員會理事、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青年書法家協會主席。

· E N D ·


往期精選


吳丈蜀|怎樣欣賞書法

謝無量|像孩子一樣寫字

邱振中|人書俱老

石開|書寫就是你生命狀態的「心電圖」

熊秉明|為什麼說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

於明詮|書法教育≠知識傳授+技法訓練 

黃賓虹|太極圖是書畫秘訣

微信號:lpeng7172

合作:luyangshuo@sohu.com

相關焦點

  • 2020年浙江省書協書法創作骨幹研修班在新昌舉辦
    2020年12月8日一10日,在新昌白雲書院舉行「2020年度浙江省書法創作骨幹研修班"的研修。本期培訓設正書班與行草班。邀請浙江省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浙江省書協主席趙雁君,浙江省書協副主席汪永江,浙江省書協副秘書長何來勝擔綱教學,一百多位省書協會員聆聽了現場教學與創作指導。
  • 書法《厚德載物》與成語「厚德載物」皆出《周易》
    厚德載物,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優良傳統所延續的。我們應當有大地那樣寬廣厚實,並能承載萬物和生長萬物肩膀和胸懷。崔方珎作品《厚德載物》局部「厚德載物」是眾書家所最喜愛的一個詞句成語,因為這也是對書法創作的一種韻味要求,寫字上升到書法藝術層次後,對字的書寫也就增加了許多的要求,厚重、厚道,德行
  • 黃道周書法風格芻議
    回顧中國漫長的書法發展歷史,這一串綿延數千年的書法發展鏈條是由眾多的地域性書風、不同的書法觀念綜合連結起來的。大體上看,晉代以降,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引領晉人尚韻書風,歐陽詢、顏真卿等大家為唐人定下尚法的書法基調,蘇東坡、米南宮等四大家在宋人中颳起尚意旋風,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屬於自己的書法文化格局。然而,這種歷史性的書法現象,無不是在二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 書法創作:有意識地漲墨好不好?
    古人論墨法,不會偏離書法創作的核心,基於書法的本體論,十分慎重地言說墨法對書法創作的正反影響。蘇東坡說:「世人論墨,多貴其墨,而不取其光。光而不黑,固為棄物;黑而無光,變復無明。要使其光清而不浮,湛湛如小兒目睛,乃為佳也。」姜夔說:「凡作楷書,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潤以取妍,燥以取險。」
  • 芻議書法的「風」、「派」、「主義」與時代創新
    「流行書風」作為時尚之「流」者,應有傳統書法之「源」,另外還要有個「度」,這個「度」就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坐標系,中國書法只有姓「中」,而不能姓「洋」,過於超「度」的「自由主義」,不僅掩蓋了其基本功的膚淺,而且扭曲了中國的書法本體和本質。 其次說「派」。 「派」的本意指立場、見解或作風、習氣相同的一些人。
  • 「雲水閣書法訓練營」春季招生啟事
    >為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繁榮信陽書法藝術事業,應中小學生家長及書法愛好者的強烈要求,信陽「雲水閣書法訓練營」2017年春季培訓開始招生。 該訓練營重在發現和培養書法人才,彰顯公益性。由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信陽市書協副秘書長、平橋區書協副主席兼秘書長陳思傑,利用周末親自擔任培訓老師,以藝術專長回報社會。從「臨摹」到「創作」,運用中國美院書法專業教學模式,「小班式」教學,一對一輔導,確保成效。期末免費為學員題寫齋號,成績優秀者獲贈老師書法作品。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理論文化,書法與西學的關係
    現代書法「現代書法」盜用了書法的名義,無法承載道德情感的積澱。借鑑日本的一些新潮觀念, 一如今天在衣飾、髮型上借鑑日韓。現代派書法那些一手玩傳統,一手玩現代的人,拿出來銷售的仍然是唐詩一首或宋詞一首。書家書法不可否認,現代思想觀念和現代制度文化乃至社會生活方式,已成為文化的一部分。
  • 扇面書法創作 摺扇的創作形式
    【提示】新朋友可點擊上方藍色字體「書法屋」關注我們  扇面書法創作中,團扇書法創作是最自由、最豐富多彩的
  • 孫玉田丨書法藝術本體觀念
    #孫玉田書法#孫玉田 書對聯《讀書得真趣 懷古生遠思》中國傳統藝術中的一些重要門類,是在唐代才真正成熟並走向輝煌的,譬如詩歌和繪畫。書法藝術的情況也是如此,在經歷了漢末和魏晉南北朝的藝術覺醒之後,在唐代才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成熟和輝煌時代。孫玉田 書《青玉案》書法藝術在本體觀念方面雖然即重「書為心畫」又重「道合自然」,但歸根結底還是首重「書為心畫」性質的。真正成熟的書法藝術,只能以「書為心畫」為第一要義。
  • 「雲水閣書法訓練營」秋期招生啟事
    >「雲水閣書法訓練營」創立於2017年2月,旨在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國家《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教育部《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為繁榮書法藝術事業而努力。 該訓練營重在發現和培養書法人才,彰顯公益性。「2017年秋季班」現已開始接收報名,由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信陽市書協副秘書長、平橋區書協副主席兼秘書長陳思傑,利用周末親自擔任培訓老師,以藝術專長回報社會。從「臨摹」到「創作」,運用中國美院書法專業教學模式,「小班式」教學,一對一輔導,確保成效。
  • 淺談書法創作的心理認知
    淺談書法創作的心理認知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蔣 蓓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常被看成是凝固的音樂與躍動的舞蹈。書法創作也常被稱之為揮毫潑墨。書法創作是在尋找傳統文化與自我認知之間情緒上的契合。讓傳統成為自我認識、自我存在肯定的對應。寫字與書法的不同,在於寫字別人認得即可。而書法無論是在視覺上,還是在內容上使人有著一種欣賞、一份仰慕、進而渴求學習的心理過程。究其原因,除了書法自身所具備筆法、墨法、字法、章法等等的藝術語言特徵之外,還在於書寫出的字所具有的感染力、滲透力和生命力。
  • 到底應該如何理解書法,書法學習與書法創作呢?
    中國書法是我國最優秀的傳統藝術之一,我國人民對書法藝術的喜愛超過大多數藝術品類,「書畫藝術」中的「書」就是指書法,而且排在「畫」之前,這是因為「中國繪畫」中離不開「書法線條」的應用!那麼到底應該如何理解書法,書法學習與創作呢?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寫毛筆字與創作書法作品是不同的概念,書法創作主要是指用毛筆,墨汁在宣紙上書寫詩文等,把漢字書寫上升到藝術層次的藝術活動!
  • 書法作品家中懸掛有講究,品讀釋義再慎選 崔方珎書法
    崔方珎書法作品《人和》 崔方珎書法作品《人和》 釋義:指人心一致,人與人之間團結融洽。崔方珎書法作品《飲饗共舞》 崔方珎書法作品《飲饗共舞》 飲饗共舞的釋義:在一起喝酒吃飯,一起舞蹈作樂。
  • 芻議當下楷書的三種創作傾向——以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覽為例
    大約在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展覽之後,筆者曾發表《淺析楷書創作現狀》一文,其中涉及到取法單一、片面強調用筆或結構、魏碑創作有造作之嫌、大楷創作薄弱、過分注重形式等突出問題。時至今日,已過去近十年時間,這些方面已大有改觀,楷書創作的繁榮與進步有目共睹,尤其是在取法更為廣泛、彰顯正大氣象、大楷創作實力增強等方面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些在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覽中,著實有著很好的體現。筆者近期對入展的246件楷書作品進行了詳細解讀,對前後時期綜合比較分析發現,部分作品透出一些新的創作傾向。今不揣淺陋,再作粗淺思考,以求教方家。
  • 《文學改良芻議》原有信函藍本首次曝光 胡適等民國名人未刊信札現身
    原標題: 胡適等民國名人未刊信札現身新文化運動旗手胡適1917年1月發表於《新青年》的《文學改良芻議》是倡導文學革命的第一篇文章,而這一被譽為「今日中國之雷音」的雄文是如何孕育產生的?胡適對中國經典名著又是如何評價與排序?昨天在上海朵雲軒藝術館展示的「彭城珍藏近代名人手札展暨研討會」給出了答案。
  • 因字差錯失第一,董文敏是如何成為書法名家?北大教授:迷信觀念
    由於那次的考試題目正中他下懷,並且他的文學功底,創作文章能力出眾,當時他根據題目寫了一遍八股文,寫完之後,非常的滿意,他很自信地認為這次考試定能奪得第一名。然而結果並非如此,他與第一名失之交臂,原因竟然是當時的知府嫌棄他的字寫得太難看了,文章雖好,那又怎樣呢?向來不服輸的董其昌,從此就開始發奮學習書法的歷程!
  • 王鐸書法創作思想初探
    對於王鐸的書法研究近現代比較受到書法研究者的關注,尤其近十幾年受到日本國的影響,加之展覽效應的作用,學習王鐸,研究王鐸的人越來越多,本文想對王鐸的書法創作思想作個簡單的剖析。 「書法貴得古人結構。近觀學書者,動效時流。古難今易,古深奧奇變,今嫩弱俗雅,易學故也。嗚呼!詩與古文皆然,寧獨字法也。」(《瓊蕊廬帖》臨《淳化閣帖第五·古法帖》)。這裡的古人,古帖在《琅華館藏古帖》中註明是晉法。(可參考筆者拙文《書法報》2005年33期「書法研究」21版《強作高下之分不可取》)。
  • 書法之理源於自然之美——對書法創作的一點思考
    書法作品的「東南西北」方向,恰似起筆於左上角,收筆於右下角,這可視為書法藝術創作過程中的另外一條氣運線。漢字結構的第一筆畫,起於漢字結構的左上角,最後一個筆畫的完成在漢字結構的右下角,既使上下結構的漢字,起筆的方向也要像左上角傾斜,方可符合傳統意識的認同。一般習慣將書法作品的上方稱為天,亦是南,下方稱為地,亦是北。
  • 引領嶺南書印學史研究及書法創作的方向
    ,西方的新式的教育衝擊著我國的傳統的書院的教育模式。隨著科舉考試的廢除,寫字從必修課變為選修課了,書法教育又不納入藝術教育的門類。民國之初,鋼筆的傳入中國,由於它具有攜帶方便和書寫便捷等實用功能,當時的政客、文化人、讀書人擁有一支鋼筆,已經成為他們身份的象徵。政府及學校的推廣,從政府官員到學生都使用鉛筆和鋼筆作為書寫工具。因此,傳統毛筆書寫被鋼筆書寫所取代,毛筆字逐漸不為世人所重視,逐漸失去其地位。
  • 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是從這封23頁的家信發展來的?
    2015-05-17 13:08 來源: 澎湃新聞 宗和        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1917年1月發表的《文學改良芻議》是倡導文學革命的第一篇文章,而這一文章脫胎於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