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1917年1月發表的《文學改良芻議》是倡導文學革命的第一篇文章,而這一文章脫胎於何時?5月19日起於上海朵雲軒藝術館展示的「彭城珍藏近代名人手札展」或許會有答案。
胡適致胡近仁信札(胡適對胡近仁詩作的評價)此次「彭城珍藏近代名人手札展」分三部分,其一是胡適早年留學美國時所寫的舊體詩詞及寫給族叔胡近仁的函件;其二是是書法名家譚澤闓的數十封家書;其三是學術、文化界名人及國民黨政要寫給抗戰時期擔任重慶衛戌總司令的賀元靖(國光)的函件。這些信札均由朵雲軒徵集自臺灣收藏家之手。
其中最讓學術界關注的無疑是胡適赴美留學期間致族叔胡近仁的信,這些信札為世人勾勒出一個青年胡適的大致形象,他後來的種種思想即是在此發端。作為早期開眼看世界的中國學子,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舊式教育的問題。儘管他對於舊學有種種微詞,信中卻也不乏舊式的詩詞唱和,並且結合了英文詩的作法來創作全新的舊體詩,可見胡適的舊學根基與融會中西的初步嘗試。對於這位新文化運動中的風雲人物,這些鮮見的詩詞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其中又有一首祭奠兄長的詩歌,對研究胡適家世頗有價值。在一封23頁的長信中,胡適對中西小說作了比較,希望以西方小說的所長補中國小說之短;並且對於中國幾部小說有一個他自己的排序,對每部小說都有詳細的評價,體現了青年胡適白話文學研究的初步成果,透露出他改良中國文學的迫切願望,一些學者認為,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或脫胎於此。
胡適致胡近仁信札(胡適談小說)上海市檔案館副館長邢建榕認為,胡適所作詩文和函札數量最多,致族叔胡近仁詩稿十一件,致胡近仁信札十二件,「其他不說,在一封二十三頁的長信中,胡適根據他對中西小說的廣泛涉獵和研究,將兩者作了比較,希望以西方小說的所長補中國小說之短;並且對於多部中國古典小說,多有獨到的見解和排名,這對於研究他的思想和學術軌跡,無疑是文獻資料上的最新發現。」
胡適致胡近仁詩稿(胡適舊體詩作品《《沁園春·春遊》及《四月十二日追哭先三兄等)上海文史館副館長沈飛德認為,此信可以看到青年胡適讀書之多,思考之深,眼界開闊,見解獨到而深邃,對研究胡適的文學觀、學術思想和人生觀,都極為重要,「比如,一是他對南社的態度。他毫無掩飾道:『今之文士結南社,自命為文學壇坫,而流品極濫,屢邀適入社,不願應之也。』二是他對學成回國的工作,也向族叔坦露心跡,他說:『適尚有一年之留,一年後歸來亦不知作何事業,能得一教席或報館撰述便可安身,不作奢念也。現尚不能預為歸國後餬口之計,去國已久,情形隔膜,一無把握,老叔其何以教我乎。』」在這批手札中,還有胡適題贈胡近仁的兩張照片也非常珍貴。
胡適送胡近仁籤名照譚澤闓家書中,譚澤闓是譚延闓之弟,他們的書法都承錢南園、翁同酥之緒。臺灣大學教授、書法家臺靜農在為譚澤闓這批書札所寫的序文中,認為其書法氣息沉厚。這批家書不同於對聯、匾額這樣的正式作品,卻呈現了譚澤闓顯而易見的功力,信札內容多為家常話語,身體康病,天氣陰晴,甚至米價漲跌,讓我們看到一個活生生的譚澤闓。
錄入編輯:朱潔樹澎湃新聞報料:4009-20-4009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鍵詞 >> 胡適,朵雲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