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是從這封23頁的家信發展來的?

2020-12-25 澎湃新聞
2015-05-17 13:08 來源: 澎湃新聞 宗和

       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1917年1月發表的《文學改良芻議》是倡導文學革命的第一篇文章,而這一文章脫胎於何時?5月19日起於上海朵雲軒藝術館展示的「彭城珍藏近代名人手札展」或許會有答案。

胡適致胡近仁信札(胡適對胡近仁詩作的評價)

       此次「彭城珍藏近代名人手札展」分三部分,其一是胡適早年留學美國時所寫的舊體詩詞及寫給族叔胡近仁的函件;其二是是書法名家譚澤闓的數十封家書;其三是學術、文化界名人及國民黨政要寫給抗戰時期擔任重慶衛戌總司令的賀元靖(國光)的函件。這些信札均由朵雲軒徵集自臺灣收藏家之手。

       其中最讓學術界關注的無疑是胡適赴美留學期間致族叔胡近仁的信,這些信札為世人勾勒出一個青年胡適的大致形象,他後來的種種思想即是在此發端。作為早期開眼看世界的中國學子,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舊式教育的問題。儘管他對於舊學有種種微詞,信中卻也不乏舊式的詩詞唱和,並且結合了英文詩的作法來創作全新的舊體詩,可見胡適的舊學根基與融會中西的初步嘗試。對於這位新文化運動中的風雲人物,這些鮮見的詩詞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其中又有一首祭奠兄長的詩歌,對研究胡適家世頗有價值。在一封23頁的長信中,胡適對中西小說作了比較,希望以西方小說的所長補中國小說之短;並且對於中國幾部小說有一個他自己的排序,對每部小說都有詳細的評價,體現了青年胡適白話文學研究的初步成果,透露出他改良中國文學的迫切願望,一些學者認為,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或脫胎於此。

胡適致胡近仁信札(胡適談小說)

       上海市檔案館副館長邢建榕認為,胡適所作詩文和函札數量最多,致族叔胡近仁詩稿十一件,致胡近仁信札十二件,「其他不說,在一封二十三頁的長信中,胡適根據他對中西小說的廣泛涉獵和研究,將兩者作了比較,希望以西方小說的所長補中國小說之短;並且對於多部中國古典小說,多有獨到的見解和排名,這對於研究他的思想和學術軌跡,無疑是文獻資料上的最新發現。」

胡適致胡近仁詩稿(胡適舊體詩作品《《沁園春·春遊》及《四月十二日追哭先三兄等)

       上海文史館副館長沈飛德認為,此信可以看到青年胡適讀書之多,思考之深,眼界開闊,見解獨到而深邃,對研究胡適的文學觀、學術思想和人生觀,都極為重要,「比如,一是他對南社的態度。他毫無掩飾道:『今之文士結南社,自命為文學壇坫,而流品極濫,屢邀適入社,不願應之也。』二是他對學成回國的工作,也向族叔坦露心跡,他說:『適尚有一年之留,一年後歸來亦不知作何事業,能得一教席或報館撰述便可安身,不作奢念也。現尚不能預為歸國後餬口之計,去國已久,情形隔膜,一無把握,老叔其何以教我乎。』」在這批手札中,還有胡適題贈胡近仁的兩張照片也非常珍貴。

胡適送胡近仁籤名照

       譚澤闓家書中,譚澤闓是譚延闓之弟,他們的書法都承錢南園、翁同酥之緒。臺灣大學教授、書法家臺靜農在為譚澤闓這批書札所寫的序文中,認為其書法氣息沉厚。這批家書不同於對聯、匾額這樣的正式作品,卻呈現了譚澤闓顯而易見的功力,信札內容多為家常話語,身體康病,天氣陰晴,甚至米價漲跌,讓我們看到一個活生生的譚澤闓。

錄入編輯:朱潔樹澎湃新聞報料:4009-20-4009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鍵詞 >> 胡適,朵雲軒

繼續閱讀

相關焦點

  • 《文學改良芻議》原有信函藍本首次曝光 胡適等民國名人未刊信札現身
    原標題: 胡適等民國名人未刊信札現身新文化運動旗手胡適1917年1月發表於《新青年》的《文學改良芻議》是倡導文學革命的第一篇文章,而這一被譽為「今日中國之雷音」的雄文是如何孕育產生的?胡適對中國經典名著又是如何評價與排序?昨天在上海朵雲軒藝術館展示的「彭城珍藏近代名人手札展暨研討會」給出了答案。
  • 文學改良芻議
    今之談文學改良者眾矣,記者末學不文
  • 《文學改良芻議》:恢復文言文後,恐怕我們連話都不會說!
    1917年1月,《新青年》雜誌刊登了一篇胡適的文章,這篇文章的題目就是——《文學改良芻議》。至此之後,中國人說話的方式變了,寫字的方式變了,讀書的方式也變了。《文學改良芻議》我當然也不否認文言文和繁體字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只是認為,一切不計前嫌的提倡都是耍流氓。
  • 1917年1月1日:胡適發表新文化運動檄文《文學改良芻議》
    1917年1月1日,胡適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號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新文學八要點:「一、須言之有物;二、不模仿古人;三、須講求文法、四、不作無病之呻吟;五、務去爛調套語;六、不用典;七、不講對仗;八、不避俗字俗語。」。陳獨秀稱讚他的文章為「今日中國文界之雷音」。
  • 晚清與「五四」:從改良文言到改良白話
    以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為例,這部寫於1922年的著作,出於以白話文學為正宗的語文觀,採取了以五四新文學接續晚清白話小說和白話文運動的敘事策略,而有意淡化乃至遮蔽與梁啓超策動的晚清文學界革命②的內在關聯。這種淡化或遮蔽普遍存在於現行文學史的敘述中。本文擬以梁啓超、胡適為中心,通過對晚清與「五四」兩代文學革命先驅從改良文言到改良白話歷程的考察,探討晚清文學界革命與五四文學革命的歷史連結。
  • 文學革命的發展.
    從1918年1月此時編委會經過改組由李大釗、錢玄同、劉半農、胡適、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輪流編輯,不久魯迅也加入到編輯隊伍當中,實際形成了反封建的思想文化戰線。由於當時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實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大大促進了新思想、新學術的發展,新文化運動也藉由北大的學術自由空氣而推波助瀾。
  • 改良造句和解釋_改良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吳玉章《論辛亥革命》:「中國最早的資產階級政治家如康有為和梁啓超等曾經認為這種改革也可以用革命以外的其他方式,例如日本的方式,即依靠政府採取一些改良的方式來完成。」]改正過錯,轉為良善。[徐特立《致張敬堯的公開信》:「鄙意以為稍事警告即可,令其改良。」]
  • 李大釗與胡適惺惺相惜(圖)
    李大釗與胡適都是以極大的熱忱投入新文化運動,共同迎接了中國歷史「新紀元」的時代英雄。  李大釗與胡適是通過《新青年》邂逅的。命運安排他們從1916年起在《新青年》先後亮相。該年9月,《新青年》第二卷第一號發表李大釗的《青春》四個月後,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也出現在《新青年》的第二卷第五號上。
  • 魯迅先生罵胡適「不愧為日本帝國主義的軍師」,胡適怎麼看魯迅?
    1917年1月,《新青年》雜誌發表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新文化運動的燎原之火由此燒進文學領域,一場「反對文言,提倡白話,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文學革命大幕正式拉開。,共同戰鬥,一同為我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錢理群教材下載及考研視頻講解——才聰學習網
    (2)胡適《文學改良芻議》①基本內容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①錢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從語言文字進化的角度說明白話文取替文言文勢在必行,指斥擬古的駢文和散文為「選學妖孽,桐城謬種」,態度甚為激烈。②劉半農發表《我之文學改良觀》,提出改革韻文、散文,使用標點符號等許多建設性意見。
  • 重讀胡適:胡適先生與白話文運動(下)
    但是他在《文學改良芻議》中提到的救弊八事都是以革新形式為主,如他明確提出「白話文學之為中國文學之宗,又為將來文學必用之器,可斷言也。」當然文學的內容和形式不是割裂的,它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改革文學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對文學內容的革新有著促進作用。
  • 胡適曾熱心於翻譯西方短篇小說,這也是他成名之路重要一步
    胡適對西方小說的認識,較早出現在他1915年7月13日給族叔胡近仁的信中,他說:「老叔近有志於著小說,來書中屢言及之,今願為老叔一陳所見。」從這封書信,可以了解胡適對小說的關注和認識。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第2卷第5號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其後陳獨秀大張「文學革命」大旗,由此二人成為文學革命的領軍人物。胡適所發起的文學革命,大致包括詩歌、戲劇、小說幾個方面。
  • 魯迅多次譏諷胡適,為什麼胡適不還嘴,還對魯迅贊口不絕
    在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剛剛起步的時候,胡適立即提出了「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主張。與此同時,胡適也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論》等著作,並將新文化運動再次推向了高潮。對胡適主張的觀點,魯迅既深信不疑,又緊跟其後,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他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
  • 胡適致鄭天挺的三封信
    二人原本有許多通信,少部分收入《胡適來往書信選》(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組所編,中華書局,1979-1980年)、《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耿雲志主編,黃山書社,1994年)、《胡適書信集》(耿雲志、歐陽哲生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胡適全集》(季羨林主編,第23-26冊也收錄胡適的書信,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中,而保留在鄭天挺家的信,「文革」中大部分被毀。
  • 季劍青 | 留美學生圍繞語言改革的討論及實踐與文學革命的發生
    在有關中國近代語言改革運動和文學革命之發生的研究中,很少有人運用這一文獻,目前筆者只發現白莎(Elisabeth Kaske)注意到這份雜誌上有關語言問題的討論,但論述較為簡略,且重點落在胡適和趙元任1916年以「中國語言問題」為總題發表在該刊上的那一組文章。
  • 擁有36個博士學位的胡適,到底是不是真學霸?
    直到今天,這句話也廣為批判胡適者引用。很多淺薄無知者大罵胡適是假博士,是空有一身文憑的廢材,是需要文憑來裝點自己的偽君子,簡直比上世紀的批胡運動來的還要兇猛。當然,白話文並不是胡適發明的,而是他從中國文學中發現的,並把它提在文學革命的首要位置上,推動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正因為胡適在西方人心目中有如此高的地位,所以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耶魯大學等世界一流高校才會主動贈予胡適榮譽博士學位。
  • 重讀《新青年》:陳獨秀曾提推倒"陳腐的古典文學"
    今天的開篇之作是文學評論家、散文家孫鬱老師的文章,從文章學的角度回顧了《新青年》上當年那場著名的論爭。  100年前,陳獨秀在上海創辦了《青年雜誌》,後易名《新青年》。當時的人沒有料到,這份雜誌的問世竟改寫了文化的地圖。如今翻看其間的文字,依然能夠感到內發的熱度。  第一期陣容可觀,陳獨秀翻譯了法國作家馬克斯·歐瑞的隨筆,討論女性的問題。
  • 最全本《胡適留學日記》手稿現身,如何完整重現百年前青年一代家國...
    23他利用了這一方便,迄今北大保存的胡適檔案中尚保有大量剪報,大概都是從此途徑獲得。惜手稿本中許多剪報、照片蘊含的信息後經整理被過濾掉了,這是亞東版的遺憾,現在重現的手稿本彌補了這一缺憾。第三、手稿本第十七冊所收《北京雜記(一)》、第十八冊《歸娶記》為新發現的材料。《北京雜記(一)》前有胡適的說明:「第十六冊僅記三四頁,來京時此冊在行篋中,為運送者所誤,久而不至。
  • 胡適的文言文、白話文水平如何?
    這就是舊時代中國教育的主要目的。民國初年的文字從現在的眼光分析,很可能發生了一種混亂,那就是文白混餚,文不文,白不白,就連文化大師胡適本人都難於倖免。他在那篇著名文章《文學改良謅議》,裡說:"當是時,中國之文學最近言交合一,白話幾成文學的語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