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月1日:胡適發表新文化運動檄文《文學改良芻議》

2020-12-25 北京大學新聞網

1917年1月1日,胡適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號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新文學八要點:「一、須言之有物;二、不模仿古人;三、須講求文法、四、不作無病之呻吟;五、務去爛調套語;六、不用典;七、不講對仗;八、不避俗字俗語。」。陳獨秀稱讚他的文章為「今日中國文界之雷音」。 此文與後來陳獨秀發表的《文學革命論》,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檄文。

胡適 (1891一1962)

191911,《國民》雜誌創刊。《國民》雜誌是國民雜誌社的刊物。國民雜誌社成立於1918年,成員絕大都是北大在校生,但思想背景複雜。雜誌社以「增進國民人格,灌輸國民常識,研究學術,提倡國貨」為宗旨。國民雜誌社與新潮雜誌和國故月刊社是當時北京大學鼎足而立的三個重要社團。與《新潮》和《國故》不同,《國民》對新舊文化採取調和的態度,但堅持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五四以後,一些骨幹分子離開,日趨渙散而解體。

198711,北大體育運動委員會和北京市冰上協會、高校體委、《學校體育》雜誌社聯合舉辦「首屆未名冰上運動會」。100多名高校運動員參加比賽。

199611,北大黨委書記任彥申、學生工作部部長張強帶領8名學生和全國政協副主席、老一輩革命家洪學智將軍共度元旦。這8位同學是洪將軍自19953月起每月資助每人100元的貧困生。洪將軍鼓勵同學們克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堅持人生的理想和追求,將來為國家做出更大貢獻。

199711,北大《機動車入校管理規定》正式實施。

編輯:堯華、知秋、商偉、君揚、碧荷

 

相關焦點

  • 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是從這封23頁的家信發展來的?
    2015-05-17 13:08 來源: 澎湃新聞 宗和        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1917年1月發表的《文學改良芻議》是倡導文學革命的第一篇文章,而這一文章脫胎於何時?
  • 《文學改良芻議》原有信函藍本首次曝光 胡適等民國名人未刊信札現身
    原標題: 胡適等民國名人未刊信札現身新文化運動旗手胡適1917年1月發表於《新青年》的《文學改良芻議》是倡導文學革命的第一篇文章,而這一被譽為「今日中國之雷音」的雄文是如何孕育產生的?胡適對中國經典名著又是如何評價與排序?昨天在上海朵雲軒藝術館展示的「彭城珍藏近代名人手札展暨研討會」給出了答案。
  • 新文化運動在1917:中國群星閃耀時
    點擊以上封面圖一鍵下單「中國群星閃耀時」1917年1月,蔡元培正式到任北大校長。以此為起點,北大改制,陳獨秀受邀北上任文科學長,《新青年》移至北大辦刊,吸引魯迅、錢玄同、劉半農加入編輯部,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並回國任教等一系列對新文化運動來說至關重要的事件都在這一年發生。其時,中國的文教制度正在經歷從「學堂」到「大學」的艱難轉型。蔡元培力挽狂瀾,改變京師大學堂遺留的官僚作風,以「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理念不拘一格吸納人才。
  • 北京大學: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胡適將之登載在1920年4月1日發行的《新青年》第七卷第五號。文中,蔡先生將新思潮比作洪水,「來勢很勇猛,把舊日的習慣衝破了,總有一部分的人感受苦痛;仿佛水源太旺,舊有的河槽,不能容受他,就泛濫岸上,把田廬都掃蕩了。對付洪水,要是如鯀的用湮法,便愈湮愈決,不可收拾。所以禹改用導法,這些水歸了江河,不但無害,反有灌溉之利了。
  •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錢理群教材下載及考研視頻講解——才聰學習網
    2.文學革命的發動過程(1)新文化運動與《新青年》①概述1915年9月《青年雜誌》在上海創刊(第二捲起,易名為《新青年》)②反封建思想文化戰線的形成1917年初,陳獨秀被聘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新青年》編輯部隨後遷京,並從1918年1月號起改為由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劉半農、沈尹默
  • 《文學改良芻議》:恢復文言文後,恐怕我們連話都不會說!
    1917年1月,《新青年》雜誌刊登了一篇胡適的文章,這篇文章的題目就是——《文學改良芻議》。至此之後,中國人說話的方式變了,寫字的方式變了,讀書的方式也變了。《文學改良芻議》我當然也不否認文言文和繁體字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只是認為,一切不計前嫌的提倡都是耍流氓。
  • 李大釗與胡適惺惺相惜(圖)
    在中學只讀兩年即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1913年留學日本,入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系。在日組織革命團體「神州學會」,參加反袁世凱運動。1916年輟學歸國,與友人創辦《晨鐘報》,繼續討袁,倡導民族革命,反對北洋軍閥。1918年2月,被北京大學聘為該校圖書館主任,兼經濟學教授,為當時名教授。與陳獨秀、胡適合辦《新青年》雜誌。
  • 文學革命的發展.
    1917年1月因陳獨秀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總部遷往北京。從1918年1月此時編委會經過改組由李大釗、錢玄同、劉半農、胡適、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輪流編輯,不久魯迅也加入到編輯隊伍當中,實際形成了反封建的思想文化戰線。由於當時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實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大大促進了新思想、新學術的發展,新文化運動也藉由北大的學術自由空氣而推波助瀾。
  • 新文化運動:對文教的最後一擊
    (康有為推動孔教救國論)1912年10月,康有為鼓動其學生陳煥章在上海成立孔教會,以「昌明孔教,救濟社會」為宗旨。1913年9月24至30日,第一屆全國孔教大會在曲阜召開。(錢玄同抄錄的《文學改良芻議》)知識分子認定,不僅中國固有思想已經過時,用以表達思想的文章和語言文字體系也已過時。
  • 【117周年校慶】北京大學圖書館舉辦「新文化運動與北京大學:紀念...
    「新文化運動與北京大學:紀念《新青年》創刊一百周年」展於4月28日至5月4日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展廳展覽。本展覽由北京大學圖書館聯合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共同舉辦。展覽的圖片文字部分主要由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編寫設計,分「點燃新文化的火炬」「吹響新時代的號角」兩部分,全面介紹了新文化運動及其意義和深遠影響,重點揭示了北京大學在其中的重大作用和積極貢獻。
  • 一百天讀書計劃之——《許子東現代文學課》Day 1
    春光明媚的4月,我在讀完兩本書後,從今天開始讀這本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發行的《許子東現代文學課》。今天讀第一講:現代文學「五四」文學革命。這裡的中國現代文學是指1917年到1949年的新白話文學,是使用現代漢語的文學;是排除掉「鴛鴦蝴蝶派」等通俗文學的「五四」新文學。1917年1月留美的胡適,以《文學改良芻議》和2月聲援他的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這兩篇文章,啟動了現代中國文化政治的最大變革。
  • 五四運動局內人⑩|周作人:「平民文學」的倡導者
    周作人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佔有一個相對特殊且重要的位置,他比較超脫於現實的社會功利性,從文化的根本層面上給予「新文化」以正面的建樹,那就是對源於希臘文化的人本主義精神的輸入,這在當時是不多見的。1917年4月1日,一個32歲的紹興中學教師,走進北京大學殿堂,執掌起教鞭。
  • 少年林語堂:從牧師的兒子到新文化運動幹將
    1917年,林語堂在英文期刊《中國社會與政治學評論》發表長文《禮:中國社會管控組織原則》,這可看作其鑽研中國文化知識的首項成果。鑑於當時新文化運動的反傳統氛圍,林語堂該文採取跨文化審視角度,對中國文化的態度可謂大異其趣。新文化運動批判傳統文化,正是衝著所謂「禮教」而來,魯迅旗幟鮮明怒斥「吃人的禮教」,突顯「禮」的非「人」性。
  • 魯迅先生罵胡適「不愧為日本帝國主義的軍師」,胡適怎麼看魯迅?
    1917年1月,《新青年》雜誌發表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新文化運動的燎原之火由此燒進文學領域,一場「反對文言,提倡白話,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文學革命大幕正式拉開。翌年5月,魯迅先生又在《新青年》雜誌發表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中國現代文學邁出了艱辛的第一步。
  • 《新文化運動》的回顧與反思
    在上八年級歷史上冊《新文化運動》課時,我對學生說,中國近代化的探索:從學習西方技術的洋務運動,到學習西方制度的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都以失敗而告終,西方的制度救不了中國,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先進的知識分子沒有停止他們的腳步,經過痛苦的反思認識到要提高國人國民性的重要,開始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從而導入這節課《新文化運動》。
  • 常識積累 | 新文化運動相關常識及練習
    新文化運動是由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的激進知識分子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和文學革命運動
  • 論清華學校的白話文運動
    從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第2卷第5號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開始,到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頒布法令,規定從當年秋季起國民小學的國文教科書改用白話文為止,短短3年時間,白話文就取得了官方認可的合法地位。然而,白話文運動並非一場步調一致的運動,在不同區域,其進程存在著不同步現象,清華學校的白話文運動就有著自己獨特的發展軌跡和形態。
  • 晚清與「五四」:從改良文言到改良白話
    (39)一個月後,他給陳獨秀寄去了那封首揭「文學革命」八事要領的公開信。10月5日,陳獨秀在復函中希望他「切實作一改良文學論文,寄登《青年》」。(40)三個月後,當《文學改良芻議》文稿漂洋過海如約而至,誰也沒有想到,一場徹底改變中國語言文學和思想文化版圖與歷史走向的革命風暴,將由這篇冠以「改良」之名的「芻議」文章來引爆。
  • 八上歷史第12課 新文化運動 知識點精講+同步習題+教案課件
    內容:1、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針對北洋政府的尊孔復古,《新青年》發表大量文章,抨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和文化。代表作品:魯迅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2、提倡民主和科學。(德先生、賽先生)3、提倡文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