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對文教的最後一擊

2021-02-23 立品圖書

袁氏當國失敗之後,新興知識分子掀起全盤批判中國文化的激進運動,對中國文教體系發起最後一擊。引發新文化運動的因素是廢科舉等政策帶來的儒教之劣質化。清廷廢科舉、 廢書院之後,大多數士人轉入新式教育和知識領域,最聰明的青年才俊或出國留學,或進入國內新學堂,依然堅守儒教者則是些老衰之士,基本喪失了思想學術上的創造力。為顯示其存在的價值,甚至刻意對抗新潮流,拒絕新觀念、新制度,反對一切新事物。

 

(張之洞和袁世凱聯合廢除科舉)

康有為即是典型。戊戌維新之前十幾年間,康有為在思想上、政治上十分激進。維新失敗、流亡海外後,則日趨守舊,堅決反對推翻滿清政府的革命,又呼籲建立孔教會,在君主制和儒教之間建立了強聯繫。革命之後,康有為著《中華救國論》,專門論述建立孔教對於維持共和之重大作用。

(公車上書被認為是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的標誌)

康氏以為,共和政體對國民道德、倫理之要求甚至高於專制體:「夫共和政者,民自為治也。人能自治者,必其道德心盛,自行束修,蠢迪檢押,夫若是則何待人治之,故自治可也……無人治己而進為自治,則一是皆以修身為本。」欲重道德之俗,起畏敬之心,就須尊崇孔教。民國建立之後,社會風氣迅速劣質化,這讓不少人士痛心疾首,他們認為應當加強國民道德教化。康有為抓住這一時機,推動孔教會建制化與入憲。

 

(康有為推動孔教救國論)

1912年10月,康有為鼓動其學生陳煥章在上海成立孔教會,以「昌明孔教,救濟社會」為宗旨。1913年9月24至30日,第一屆全國孔教大會在曲阜召開。另一方面,袁世凱為收攏人心,強化國家權威,也訴諸儒教,1913年發布《尊孔令》,次年又頒發《祭孔令》,袁本人親臨祭孔。其所草擬的「天壇憲法」草案第19條也規定「國民教育以孔子之道為修身大事」。

(《天壇憲法草案》起草人員合影)

凡此種種思想上、政治上的異常變化,引起新生的知識分子群體的極大憤怒,由此而有了新文化運動。知識分子(intellectuals)是現代現象,中國知識分子是清末民初出現的新群體。隨著滿清解體,士大夫已不存在,清末乃至民初社會領導者是過渡性的紳士,接受過良好的古典教育,對中國文化始終保持忠誠,不僅有文化、社會上的權威,也參與地方行政。立憲又為其提供了參與地方乃至全國性政治的正規渠道。

 

(清末立憲時期的保守主義思潮)

廢科舉、書院、私塾後,青年轉入學堂或出國留學接受新式教育,其中大部分成為專業人士,少數人關心公共事務,並通過報刊等現代大眾媒體表達意見,通常針對既有宗教、文化、社會、政治等一切建制發表批判性意見,而塑造輿論。此即知識分子。他們寄居於現代城市,主要是沿海城市,與中國文化缺乏有機聯繫,也脫離基層社會,沒有參與地方治理,在政治上屬於邊緣人物。知識分子在體制之外,心態自然趨於激進,在文化、政治上均如此。西方也為其提供了觀念武器。19世紀初,西方開始出現現代意識形態,如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等。

 

(冒天下之大不韙稱帝)

現代紳士關注秩序構建,對此了無興致;知識分子卻熱衷於這些,並借各種現代文化、政治制度廣為傳播之,對日益擴大而心情急躁的青年學生群體產生了廣泛影響力。袁氏稱帝、民國政治秩序聲譽掃地之時,知識分子群體已初步形成。共和建政之挫折,令知識分子十分失望,反思挫折的根源;康有為倡導孔教與袁世凱尊孔之間的互動,讓他們很方便地把政治失敗歸咎於孔子、儒學,李大釗、陳獨秀等人都曾於 1916 年在《新青年》上撰文抨擊孔教入憲。以《新青年》為代表的新興知識分子找到了文化與政治批判的靶子,對以五經之學為中心所建立起來的文教體系展開全面批判。

 

(一份永遠值得紀念的媒體)

1912 年,蔡元培就任教育部長,廢止癸卯學制特別強調的中國學問部分:下令小學廢止讀經,大學取消經學科。持續了兩千年的「經學建制」徹底瓦解,中國固有經史之學在教育建制中喪失存身之地。在此基礎上,胡適提出「整理國故」觀,意謂中國固有的知識、價值、制度已成為「國故」,即死去的歷史,曾持續生成國家根本法的經學成為思想史、哲學史的研究對象。當然,中國固有的人倫、法律、政治、經濟等領域的制度也都成為歷史研究的對象。

 

(在這飛雪中,蔡元培發表就職演講)



在胡適引領下,顧頡剛等人發展的「古史辨」範式更進一步,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研究思路,宣稱經學、儒學賴以成立的五經基本上是戰國、秦漢之間的儒生所偽造。這是康有為提出的孔子託古以創教說之自然發展。據此結論,五經即便作為歷史研究的資料也是不可信的。因而此後整個二十世紀圍繞五經的研究甚至不是歷史性研究,而是文獻學研究,主要辨析文本之真偽。

 

(從信古到疑古)

中國現代知識體系切斷了與五經的聯繫,哪怕是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蕭公權的《中國政治思想史》,也不討論三代,而直接從孔子始創的「子學」時代開始。在固有學術廢墟上,現代學人主要通過移植的方式構建了中國現代學術體系,最初是移植日本,而後移植美國、歐洲;自然科學如此,政治學、法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如此,甚至人文學科也同樣如此,比如,中國的哲學研究普遍依循西方哲學範式,關於中國哲學的研究則歸入哲學史領域。

 

(錢玄同抄錄的《文學改良芻議》)

知識分子認定,不僅中國固有思想已經過時,用以表達思想的文章和語言文字體系也已過時。胡適的成名作是 1917 年 1 月發表的《文學改良芻議》,提出八點主張: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曰,務去濫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實際上,自古以來就有雅言和俗言兩套系統並行,胡適所倡導的白話文也早已出現,並在眾多日常生活場景中應用,但朝廷文書和文人書寫還保留雅言。

 

(拉丁化,人人爭做倉頡的激情年代)

胡適要求雅言系統,使語言文字完全地俗化。《新青年》於 1918 年 1 月號開始使用白話文,並很快成為風氣。更進一步,有些知識分子要求廢除漢字,或者推進漢字的拼音化,所幸未能付諸實施。知識分子對中國固有的人倫道德觀念發起攻擊。他們認為,正是這些觀念妨礙了個性發展和個人自由,從而妨礙了科學思想和民主政治。其攻擊集中於家庭、家族制度和與之相關的禮教。新文化運動對家的批判多以文學方式表達,尤其是新興的小說最重要的母題是描述家內黑暗和青年逃出家庭、獲得自由的 艱難過程,所謂「娜拉的出走」。由此,人倫所維繫的社會結構在新一代精英心目中喪失了正當性。

 

(胡適:充分世界化與全盤西化)

由此又有更大範圍的社會批判:知識分子斷言中國民眾是愚昧的、落後的,且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因而需要改造「國民性」。總之,新文化運動中興起的現代知識分子斷定,中國文化整體上是落後的,甚至是反乎人性的,不可能依靠自身完成新生。中國文化必須「全盤西化」,胡適首先倡導之,且不斷有人重提。中國要建設現代國家,全面放棄自己的文化,接受歐美的文化。

 

從康有為首倡孔子創教託古說到「古史辨」派宣告五經系偽造,從《大同書》主張去家到新文化運動吃人禮教說的流行,從紳士借立憲構建地方化權力到北洋將領割據一方,清末民初二三十年時間,大一統的政教體系徹底瓦解,中國陷入無序狀態。重建大一統的政教秩序成為中國人所面臨的基本歷史任務。


(摘自《可大可久:中國政治文明史》即將出版)

相關焦點

  • 新文化運動在1917:中國群星閃耀時
    以此為起點,北大改制,陳獨秀受邀北上任文科學長,《新青年》移至北大辦刊,吸引魯迅、錢玄同、劉半農加入編輯部,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並回國任教等一系列對新文化運動來說至關重要的事件都在這一年發生。其時,中國的文教制度正在經歷從「學堂」到「大學」的艱難轉型。蔡元培力挽狂瀾,改變京師大學堂遺留的官僚作風,以「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理念不拘一格吸納人才。
  • 《新文化運動》的回顧與反思
    課堂上,我對學生講,每節課的開頭是背景、原因,中間部分是內容、經過,最後結果、意義。在上八年級歷史上冊《新文化運動》課時,我對學生說,中國近代化的探索:從學習西方技術的洋務運動,到學習西方制度的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都以失敗而告終,西方的制度救不了中國,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先進的知識分子沒有停止他們的腳步,經過痛苦的反思認識到要提高國人國民性的重要,開始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
  • 北京大學: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陳獨秀、李大釗等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倡導者,經過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在艱苦探索中找到了馬克思主義,接受並開始傳播馬克思主義,進而建立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他們是近代中國思想啟蒙的先驅,是新文化運動中堅強有力的幹將。在新文化運動諸位主要倡導者中,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四位先生無疑發揮了旗手的重要作用,他們在很多關鍵時刻組織了新文化運動的人才力量,指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方向。他們是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心的領導者,是引領新文化運動方向的北大先賢。
  • 桑兵 / 「新文化運動」的緣起
    一度有學人認為「新文化運動」的指稱最早是孫中山於1920年1月開始使用,這一說法在後來的研究者檢索了《新青年》之後,發現「新文化運動」一詞1919年12月已經多次出現於陳獨秀等人的文章中,因而予以否認。這樣的曲折,或許多少反映了人們認為國民黨人對五四新文化的態度仍然有所保留的基本認識,所以首先還是想到後認的「新文化運動」的運動家們在這方面當居主動地位。
  • 【通史一輪】新文化運動
    當人們嘆息袁世凱這樣一個聰明一世的人,最後竟糊塗一時,非要稱帝不可時,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袁世凱沒有成為中國的華盛頓?不僅僅是袁世凱,後來的蔣介石等人,也沒有成為中國的華盛頓,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專制、封閉和守舊復古,這一切又豈是偶然?事實上,這一切正說明了我們這個民族最優秀的那批人對於中國傳統的路徑依賴。
  • 新文化運動「新」在何處?
    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準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開始: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1916年改名《新青年》),並任主編,發表文章《敬告青年》,提倡民主與科學的口號,拉開了新文化運動大幕。
  • 新加坡以華僑為主體的新文化運動
    1907年創辦的《中興日報》和1910年創辦的卻與《叻報》辦報宗旨有異,《叻報》內容偏重於反映和探討社會及文教問題,試圖以中國儒家傳統文化中的封建道德說教來改變英屬新馬兩地華僑的陳規陋習;而《中興日報》和《吉隆坡日報》都屬於積極宣傳革命派主張的報紙,所涉及的內容也大都為教育、社會改革和政治革命問題,故而對於英屬新馬兩地華僑的政治意識、科學意識、民族主義意識和愛國主義意識教育起了積極的推廣作用
  • 新文化運動必然走向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
    新文化運動後期,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在諸多社會思潮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這不僅是近代中國仁人志士探索民族救亡復興之路的必然,也是新文化運動所引領和推動的思想大解放的必然。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與革命性相結合、實踐性與發展性相結合的理論品質,是中國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的根本保證。
  • 如何超越「輝格史」:關於新文化運動的百年評價
    最後很自然地質問道:「為什麼不讓我們再看見一個五四運動?」顯然,即使借用「民國八年青年」的語式,人們今天也很難有勇氣對新文化運動作如是問。因為諸如「女德」等古舊渣滓正披著光鮮的套服,以人民幣的名義糾纏著活人的頭腦,先輩們創造的新傳統被套上了另一幅面具,說著一套借來的語言。
  • 常識積累 | 新文化運動相關常識及練習
    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準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開始: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1916年改名《新青年》),並任主編,發表文章《敬告青年》,提倡民主與科學的口號,拉開了新文化運動大幕。
  • 八年級上冊第12課《新文化運動》教案
    【教學目標】1.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識記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主要陣地、代表人物、旗幟。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究新文化運動在近代中國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2.通過對新文化運動的分析,指導學生從歷史背景出發,聯繫具體內容,分析其作用與影響,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 6卷400萬言《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出版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蔣肖斌)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出版座談會,近日在北京舉行。《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由著名學者孫鬱主編,內容分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卷》《新教育卷》(上、中、下)、《婦女與性別卷》(上、下)、《域外文學思潮卷》《新舊之爭卷》《文學改良卷》,共計6卷9冊,400餘萬字。
  • 劉青峰 金觀濤:新文化運動、釐定新詞及現代人文學科的確立|雙體...
    今天的這篇文章是「觀念轉變與中國現代人文學科的建立」主題系列文章的最後一篇,旨在說明新文化運動、釐定新詞與現代人文學科確立的關係。1913年發生了兩件在學術史上有指標意義的大事。第一件大事是這年年初教育部頒布《大學令》和《大學規程》,規定大學設置文科、理科、法科、商科、醫科、農科、工科七門學科。其中文科取消了經學科,分為哲學、文學、歷史學和地理學。
  • 少年林語堂:從牧師的兒子到新文化運動幹將
    此時北京大學由蔡元培掌舵,成為這場新文化運動的堡壘。北大文科院長陳獨秀激揚文字,在《新青年》連續發表聲討中國傳統文化的檄文。胡適在美國遙相呼應,提倡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發出文學革命的呼聲。新文化運動要對所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進行重估,並堅信唯有如此,中國才能得救而重生。林語堂在京三年,正是新文化運動方興未艾之時。鑑於其教會教育背景,他在中國文化中心感覺頗為尷尬。
  • 周月峰:五四後「新文化運動」一詞的流行與早期含義演變
    這一過程中,《新青年》在新文化運動中的地位更為凸顯。(81)然而混沌中的各派常常均自認是在創造「未來文明」,自稱從事「新文化運動」,只不過對新文化的設想與運動的方案卻各自不同。這幾乎是新文化運動中最大的共識。
  • 《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填補中國現代文學史料文獻空白
    本報訊(記者舒晉瑜)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出版座談會近日在京舉行。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李巖表示,《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是第一次嘗試大規模匯集新文化運動時期發表在報刊上的各類原始文章,並專題出版。
  • 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北京市紅樓舊址
    歡迎來到百家號野百合春天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景點是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北京市紅樓舊址。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沙濰原北京大學紅樓舊址。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紅樓為「工」成。紅樓建成後,以當時「雄視一方」的西式樓房風格,成為北京大學的標誌和象徵。
  • 【教材研究】新文化運動:是「打倒孔家店」還是「打孔家店」?
    嶽麓版教材表述如下: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在提倡民主、科學反對專制、迷信的同時,對以孔子和儒家學說為代表、維護專制制度的舊禮教舊道德,發起了猛烈的攻擊,豎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打倒孔家店」實質上是對統治中國幾千年的意識形態、思想體系、文化傳統的全面清算。北師大版表述如下:新文化運動還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 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和沙灘后街!
    這座鮮豔的建築物穩穩噹噹地端坐在此一百餘年,身份幾經改變,最終塵埃落定,定格為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但很多人還是喜歡它的舊稱—北大紅樓。在北大紅樓外還有一排不起眼的平房,被開闢為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輔助陳列,展覽的主題為《新時代的先聲—一新文化運動陳列》。走出這座格局簡潔的紅磚樓,腦子裡一串與中華人民共和緊密相關的人物名字赫然在列:毛澤東、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魯迅……久久揮之不去。
  • 從名人手札看五四與新文化運動:以細節見真情,以人物見趨勢
    該展覽主要展出以五四及新文化運動為核心、輻射幾十年間的主要歷史人物,如吳宓、錢玄同、梁思成、周作人、于右任、康有為、嚴復、梁啓超、章士釗等近百件手札。並邀請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孫鬱,人民大學教授楊念群、楊慶祥,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共同探討新的時代語境下對於五四運動及新文化運動的解讀,理解五四那代人所處的歷史語境、政治立場、文化趣味及學術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