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一輪】新文化運動

2021-02-13 周寬的歷史課堂

【教學新課】

一、《新青年》的誕生

1、背景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統治,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

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資本主義有了進—步發展。

回顧舊知識: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發展的表現

③資產階級強烈要求衝破封建思想牢籠

廢科舉,新式教育的影響

袁世凱卻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一股尊孔復古的逆流。

辛亥革命終結了專制,資本主義結束了封閉,進化思想結束了守舊。從洋務運動開始到辛亥革命結束,中國已經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走了相當的道路。然而,儘管歷史已經邁入了20世紀的大門,國人的思想卻仍停留在19世紀;儘管此時的中國已經建立了民主共和國,專制、封閉與守舊卻仍然凝結在國人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材料:

光復(指辛亥革命)以還,人心世道,江河日下。……稽神州四千餘年歷史,社會之黑暗,未有過於今日者。

——李大釗:《大哀篇》,1913年

「年來政流汙濁,賄賂公行,內外仿效成風,甚於遜清之季。」

——張謇:《致徐世昌函》,1918年

引導學生認識:辛亥革命後的中國社會、政治相比晚清更加黑暗、腐敗。這正是辛苦革命幾十年,反而不如革命前。辛亥革命不僅沒有挽救中國的危機,反而使中國陷入更深的危機之中。如何解決這樣的危機呢?很多人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了傳統,他們再一次選擇了專制、封閉和守舊復古。

師:袁世凱曾經一再宣稱要做中國的華盛頓,要為中國開新局面,他要是真做到這一點,不僅其個人在中國歷史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要改寫,中國的歷史面貌也肯定不一樣。當人們嘆息袁世凱這樣一個聰明一世的人,最後竟糊塗一時,非要稱帝不可時,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袁世凱沒有成為中國的華盛頓?不僅僅是袁世凱,後來的蔣介石等人,也沒有成為中國的華盛頓,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專制、封閉和守舊復古,這一切又豈是偶然?事實上,這一切正說明了我們這個民族最優秀的那批人對於中國傳統的路徑依賴。

如果不走出這種路徑依賴,中國將永遠是專制、封閉和守舊,大家只要看看我們的鄰居——朝鮮就能深刻地理解這一點了。孫中山試圖通過加強專制的方法領導國民黨取得革命勝利,但是奪取全國政權後的國民黨很快變得比袁世凱北洋軍閥更加專制,也深刻地說明了這一點。

1. (2011·安徽文綜·15)辛亥革命「不過是宗法式的統一國家及奴才制的滿清宮瓦解之表徵。至於一切教會式的儒士階級思想,經院派的誦咒書符教育,幾乎絲毫沒有受傷」。這一評價

A.代表了新文化運動時期的認知水平

B.對思想啟蒙方面的局限性認識不足

C.肯定了反對專制、追求民主的願望

D. 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歷史事實

2. (2010·廣東文綜·16)「民眾以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謂『民國共和』則取得從來未有之名義而已。至其實質如何,都非所問。」這說明

A.辛亥革命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

B.新文化運動具有歷史必要性

C.國民革命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

D.君主立憲製得到民眾的普遍支持

3. (2010·北京文綜·16)1903年有人指出:「選官之祈以神,斷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國大事而輕付虛空無憑,泥塑木雕之一擲,迂愚如斯,固執如斯。」這反映作者

A.抨擊迷信思想                    

B.痛斥君主專制

C.批判宗法制度                   

D.回擊復古逆流

2、興起

教材的史實介紹: 

1915年,陳獨秀上海創辦《青年雜誌》(從第二捲起,改名《新青年》),開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文化,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②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他銳意改革,實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活動基地。 


4. (2010·江蘇單科·8)「所謂立憲政體,所謂國民政治,果能實現與否,純然以多數國民能否對於政治,自覺其居於主人的主動的地位為唯一根本之條件。」這反映陳獨秀提倡新文化運動的根本出發點是

A.傳播西方進化論與人性思想

B.打擊袁世凱尊孔復古行徑

C.抨擊立憲道路號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喚醒民眾覺悟

5. (2010·遼寧、湖南、寧夏文綜·31)1902—1906年,京師大學堂師範館只有學生512人,其中舉人62人、貢生48人、生員232人、監生84人。這表明此時

A.傳統教育制度穩定發展

B.新式學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學生以求取功名為目的

D.教育制度處於轉型時期

(2)內容

提倡民主和科學

提倡新道德

提倡新文學

(3)影響

猛烈地衝擊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喚起了人們對國家政治事務的關心,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

是一場全面的文化轉型運動,它對中國的政治、思想、倫理、文學、藝術等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這種形式主義的偏向,產生了許多消極的影響

相關焦點

  • 桑兵 / 「新文化運動」的緣起
    一度有學人認為「新文化運動」的指稱最早是孫中山於1920年1月開始使用,這一說法在後來的研究者檢索了《新青年》之後,發現「新文化運動」一詞1919年12月已經多次出現於陳獨秀等人的文章中,因而予以否認。這樣的曲折,或許多少反映了人們認為國民黨人對五四新文化的態度仍然有所保留的基本認識,所以首先還是想到後認的「新文化運動」的運動家們在這方面當居主動地位。
  • 【預告】百年前新文化運動中心:上海如何再現輝煌?
    騰訊思享會·海上文化談第3期百年前的新文化運動中心:上海如何再現輝煌?一百年前,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後改名《新青年》),拉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新文化運動,是近代中國的啟蒙運動,啟蒙運動的中心,一直被認為在北京,一所大學(北大)和一個雜誌(《新青年》)的結合,造就了改變時代的啟蒙大潮。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新文化運動還有一個中心,那就是清末民初的上海。當年的上海,是中國的出版中心、報業中心和文化中心。在北京之外,面向市場的上海文化人,塑造了另一種啟蒙,一種更多元、更溫和、更大眾、更有傳播力和影響力的啟蒙。
  • 新文化運動「新」在何處?
    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準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開始: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1916年改名《新青年》),並任主編,發表文章《敬告青年》,提倡民主與科學的口號,拉開了新文化運動大幕。
  • 北京大學: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陳獨秀、李大釗等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倡導者,經過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在艱苦探索中找到了馬克思主義,接受並開始傳播馬克思主義,進而建立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他們是近代中國思想啟蒙的先驅,是新文化運動中堅強有力的幹將。在新文化運動諸位主要倡導者中,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四位先生無疑發揮了旗手的重要作用,他們在很多關鍵時刻組織了新文化運動的人才力量,指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方向。他們是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心的領導者,是引領新文化運動方向的北大先賢。
  • 《新文化運動》的回顧與反思
    在上八年級歷史上冊《新文化運動》課時,我對學生說,中國近代化的探索:從學習西方技術的洋務運動,到學習西方制度的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都以失敗而告終,西方的制度救不了中國,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先進的知識分子沒有停止他們的腳步,經過痛苦的反思認識到要提高國人國民性的重要,開始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從而導入這節課《新文化運動》。
  • 常識積累 | 新文化運動相關常識及練習
    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準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開始: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1916年改名《新青年》),並任主編,發表文章《敬告青年》,提倡民主與科學的口號,拉開了新文化運動大幕。
  • 如何超越「輝格史」:關於新文化運動的百年評價
    或以南北分殊新文化運動,用《學衡》衝淡《新青年》,拔高文言,貶低白話,以南擊北,平分天下;或證之以中國革命的勝利道路,以革命話語整合新文化運動的多層意涵;或以西方為鏡像,雖不敢直言新文化運動乃「翻版」歐洲啟蒙運動,卻並不諱言二十世紀中國之所以一路激進到底,就是因為「歪版」了,學了個四不像,一臉追悔何及;或以為新文化運動倡導者靶子找錯了,為歷史人物出謀劃策,在觀念市場上荷戟不彷徨;或將世界幾大文明搓成一副國粹麻將的假把式
  • 新文化運動在1917:中國群星閃耀時
    他寫道:「吾國年來政象,惟有黨派運動,而無國民運動。.吾國之維新也,復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黨與在野黨之所主張抗鬥,而國民若觀對岸之火,熟視而無所容心;其結果也,不過黨派之勝負,於國民根本之進步,必無與焉」。新文化運動的關注點,也從上層政治開始轉移向底層國民,致力於改變國民的思想。1917年參與新文化運動的新知識分子,與傳統「士大夫」明顯有別。
  • 新文化運動必然走向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
    新文化運動後期,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在諸多社會思潮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這不僅是近代中國仁人志士探索民族救亡復興之路的必然,也是新文化運動所引領和推動的思想大解放的必然。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與革命性相結合、實踐性與發展性相結合的理論品質,是中國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的根本保證。
  • 八年級上冊第12課《新文化運動》教案
    【教學目標】1.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識記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主要陣地、代表人物、旗幟。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究新文化運動在近代中國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2.通過對新文化運動的分析,指導學生從歷史背景出發,聯繫具體內容,分析其作用與影響,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 6卷400萬言《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出版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蔣肖斌)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出版座談會,近日在北京舉行。《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由著名學者孫鬱主編,內容分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卷》《新教育卷》(上、中、下)、《婦女與性別卷》(上、下)、《域外文學思潮卷》《新舊之爭卷》《文學改良卷》,共計6卷9冊,400餘萬字。
  • 新文化運動:對文教的最後一擊
    引發新文化運動的因素是廢科舉等政策帶來的儒教之劣質化。清廷廢科舉、 廢書院之後,大多數士人轉入新式教育和知識領域,最聰明的青年才俊或出國留學,或進入國內新學堂,依然堅守儒教者則是些老衰之士,基本喪失了思想學術上的創造力。為顯示其存在的價值,甚至刻意對抗新潮流,拒絕新觀念、新制度,反對一切新事物。 (張之洞和袁世凱聯合廢除科舉)康有為即是典型。
  • 周月峰:五四後「新文化運動」一詞的流行與早期含義演變
    這一過程中,《新青年》在新文化運動中的地位更為凸顯。(81)然而混沌中的各派常常均自認是在創造「未來文明」,自稱從事「新文化運動」,只不過對新文化的設想與運動的方案卻各自不同。這幾乎是新文化運動中最大的共識。
  • 《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填補中國現代文學史料文獻空白
    本報訊(記者舒晉瑜)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出版座談會近日在京舉行。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李巖表示,《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是第一次嘗試大規模匯集新文化運動時期發表在報刊上的各類原始文章,並專題出版。
  • 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北京市紅樓舊址
    歡迎來到百家號野百合春天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景點是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北京市紅樓舊址。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沙濰原北京大學紅樓舊址。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紅樓為「工」成。紅樓建成後,以當時「雄視一方」的西式樓房風格,成為北京大學的標誌和象徵。
  • 少年林語堂:從牧師的兒子到新文化運動幹將
    此時北京大學由蔡元培掌舵,成為這場新文化運動的堡壘。北大文科院長陳獨秀激揚文字,在《新青年》連續發表聲討中國傳統文化的檄文。胡適在美國遙相呼應,提倡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發出文學革命的呼聲。新文化運動要對所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進行重估,並堅信唯有如此,中國才能得救而重生。林語堂在京三年,正是新文化運動方興未艾之時。鑑於其教會教育背景,他在中國文化中心感覺頗為尷尬。
  • 【教材研究】新文化運動:是「打倒孔家店」還是「打孔家店」?
    嶽麓版教材表述如下: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在提倡民主、科學反對專制、迷信的同時,對以孔子和儒家學說為代表、維護專制制度的舊禮教舊道德,發起了猛烈的攻擊,豎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打倒孔家店」實質上是對統治中國幾千年的意識形態、思想體系、文化傳統的全面清算。北師大版表述如下:新文化運動還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 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和沙灘后街!
    這座鮮豔的建築物穩穩噹噹地端坐在此一百餘年,身份幾經改變,最終塵埃落定,定格為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但很多人還是喜歡它的舊稱—北大紅樓。在北大紅樓外還有一排不起眼的平房,被開闢為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輔助陳列,展覽的主題為《新時代的先聲—一新文化運動陳列》。走出這座格局簡潔的紅磚樓,腦子裡一串與中華人民共和緊密相關的人物名字赫然在列:毛澤東、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魯迅……久久揮之不去。
  • 新加坡以華僑為主體的新文化運動
    上述這種意識的潛在作用無形地推動了"僑民思想"在英屬新馬兩地華僑社會的蔓延,而加速其意識流變的卻是"五四"運動。1919年5月4日,在中國北京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掀起中國人反帝反封建運動的高潮,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這場愛國主義運動也隨著此時南來的中國人,以英屬新馬兩地華文報紙的宣傳報導而影響了英屬新馬兩地華僑社會。
  • 【117周年校慶】北京大學圖書館舉辦「新文化運動與北京大學:紀念...
    「新文化運動與北京大學:紀念《新青年》創刊一百周年」展於4月28日至5月4日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展廳展覽。本展覽由北京大學圖書館聯合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共同舉辦。展覽的圖片文字部分主要由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編寫設計,分「點燃新文化的火炬」「吹響新時代的號角」兩部分,全面介紹了新文化運動及其意義和深遠影響,重點揭示了北京大學在其中的重大作用和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