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百年前新文化運動中心:上海如何再現輝煌?

2020-12-20 騰訊網

騰訊思享會·海上文化談第3期

百年前的新文化運動中心:上海如何再現輝煌?

一百年前,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後改名《新青年》),拉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新文化運動,是近代中國的啟蒙運動,啟蒙運動的中心,一直被認為在北京,一所大學(北大)和一個雜誌(《新青年》)的結合,造就了改變時代的啟蒙大潮。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新文化運動還有一個中心,那就是清末民初的上海。當年的上海,是中國的出版中心、報業中心和文化中心。在北京之外,面向市場的上海文化人,塑造了另一種啟蒙,一種更多元、更溫和、更大眾、更有傳播力和影響力的啟蒙。

本期海上文化談邀請了對中國近代思想和上海文化有深邃研究的許紀霖教授、周武研究員和瞿駿副教授,他們將給我們講述百年前的上海那段「另一種啟蒙」的歷史傳奇,並比較今日上海的文化現狀,與聽眾一起討論:世界都會的上海文化,為何如今黯然許多,又該如何再現輝煌?

時間:2015年10月11日(周日)下午2:00

地點:品書靜安(上海新華書店靜安店,北京西路1829號申樂大廈2樓,近萬航渡路,靜安寺地鐵站附近)

主辦:騰訊文化 騰訊思享會

嘉賓:

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周 武(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瞿 駿(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公益沙龍,無須預約和報名,免費入場!

嘉賓簡介:

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歷史系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華東師範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現代中國與世界聯合研究中心中方主任,兼任上海市社聯常委、上海市歷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史學會理事。先後在香港中文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美國哈佛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日本愛知大學、東京大學、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或高級訪問學者。主要從事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與知識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城市文化研究,近著有:《中國知識分子十論》、《啟蒙的自我瓦解》(合著)、《大時代中的知識人》、《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公共交往》(合著)、《啟蒙如何起死回生》、《當代中國的啟蒙與反啟蒙》等。《中國知識分子十論》一書2005年獲得首屆中國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

周武:1989年畢業於華東師大,主要從事中國近代社會變遷、上海城市史研究,兼及中國學。曾任伯克利加州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上海史創新型學科首席專家、《上海學》集刊主編,兼任華東師大博士生導師、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副會長等職。已出版《中國遺書精選》、《上海通史?晚清社會》、《張元濟:書卷人生》、《聖約翰大學史》(主編)等著作,另有《從江南的上海到上海的江南》、《革命文化的興起與都市文化的衍變》、《歷史視域中的上海城市轉型之路》、《西語世界的上海敘事》等論文數十篇。部分論著被譯為英、俄、日等國文字。

瞿駿: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華東師範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現代中國與世界聯合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任上海歷史學會副秘書長、東方青年學社理事;入選2009年度上海市社科新人,上海市晨光計劃、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曾赴英國牛津大學、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擔任訪問學者,著有《辛亥前後上海城市公共空間研究》、《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公共交往》(合著)。論文散見於《讀書》、《學術月刊》、《二十一世紀》、《開放時代》、《史林》等刊物。

欄目介紹:

騰訊思享會(微信ID:ThinkerBig)是由騰訊文化傾力打造的一個跨界交流、分享智識的公共空間。邀請各領域開風氣之先的思享者、開拓性的踐行者加入。思享會·講堂是網友免費參與的公眾論壇,每周邀請著名學者和公眾人物就當下的熱點話題或者其學術研究發表演講並現場回答網友提問。堅持建設性、開放性、獨立性、學術性。匯聚思想,容納意見。網址:http://thinker.qq.com/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著好的、往上的道路走。」——魯迅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是這場偉大運動重要的組織發動者、歷史見證者和精神傳承者。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在先進知識分子和青年人中產生了振聾發聵的影響,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衝決了長期禁錮人們思想的閘門,帶來了各種思潮生動活潑的湧流。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之後,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更是以北京大學為中心,隨著轟轟烈烈的愛國運動迅速發展到全國各地的社會各界。
  • 美華裔創作現代舞再現百年前移民與命運抗爭故事
    美華裔創作現代舞再現百年前移民與命運抗爭故事 圖為李小玉中新社發 陳鋼 攝   中新社舊金山5月17日電 (記者 劉丹)17日晚,由美國華裔舞蹈家和作曲家攜手創作的現代舞《逃離》在舊金山迪·楊博物館首演,真實再現100多年前中國城受屈辱的華裔女性與命運抗爭爭取自由的故事。
  • 如何超越「輝格史」:關於新文化運動的百年評價
    或以南北分殊新文化運動,用《學衡》衝淡《新青年》,拔高文言,貶低白話,以南擊北,平分天下;或證之以中國革命的勝利道路,以革命話語整合新文化運動的多層意涵;或以西方為鏡像,雖不敢直言新文化運動乃「翻版」歐洲啟蒙運動,卻並不諱言二十世紀中國之所以一路激進到底,就是因為「歪版」了,學了個四不像,一臉追悔何及;或以為新文化運動倡導者靶子找錯了,為歷史人物出謀劃策,在觀念市場上荷戟不彷徨;或將世界幾大文明搓成一副國粹麻將的假把式
  • 桑兵 / 「新文化運動」的緣起
    一度有學人認為「新文化運動」的指稱最早是孫中山於1920年1月開始使用,這一說法在後來的研究者檢索了《新青年》之後,發現「新文化運動」一詞1919年12月已經多次出現於陳獨秀等人的文章中,因而予以否認。這樣的曲折,或許多少反映了人們認為國民黨人對五四新文化的態度仍然有所保留的基本認識,所以首先還是想到後認的「新文化運動」的運動家們在這方面當居主動地位。
  • 【通史一輪】新文化運動
    這一評價A.代表了新文化運動時期的認知水平B.對思想啟蒙方面的局限性認識不足C.肯定了反對專制、追求民主的願望D. 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歷史事實2. (2010·廣東文綜·16)「民眾以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謂『民國共和』則取得從來未有之名義而已。至其實質如何,都非所問。」
  • 新文化運動「新」在何處?
    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準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開始: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1916年改名《新青年》),並任主編,發表文章《敬告青年》,提倡民主與科學的口號,拉開了新文化運動大幕。
  • 《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填補中國現代文學史料文獻空白
    本報訊(記者舒晉瑜)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出版座談會近日在京舉行。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李巖表示,《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是第一次嘗試大規模匯集新文化運動時期發表在報刊上的各類原始文章,並專題出版。
  • 6卷400萬言《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出版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蔣肖斌)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出版座談會,近日在北京舉行。《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由著名學者孫鬱主編,內容分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卷》《新教育卷》(上、中、下)、《婦女與性別卷》(上、下)、《域外文學思潮卷》《新舊之爭卷》《文學改良卷》,共計6卷9冊,400餘萬字。
  • 常識積累 | 新文化運動相關常識及練習
    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準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開始: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1916年改名《新青年》),並任主編,發表文章《敬告青年》,提倡民主與科學的口號,拉開了新文化運動大幕。
  • 《新文化運動》的回顧與反思
    在上八年級歷史上冊《新文化運動》課時,我對學生說,中國近代化的探索:從學習西方技術的洋務運動,到學習西方制度的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都以失敗而告終,西方的制度救不了中國,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先進的知識分子沒有停止他們的腳步,經過痛苦的反思認識到要提高國人國民性的重要,開始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從而導入這節課《新文化運動》。
  • 新文化運動在1917:中國群星閃耀時
    他寫道:「吾國年來政象,惟有黨派運動,而無國民運動。.吾國之維新也,復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黨與在野黨之所主張抗鬥,而國民若觀對岸之火,熟視而無所容心;其結果也,不過黨派之勝負,於國民根本之進步,必無與焉」。新文化運動的關注點,也從上層政治開始轉移向底層國民,致力於改變國民的思想。1917年參與新文化運動的新知識分子,與傳統「士大夫」明顯有別。
  •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九個側面 |《財經》閱讀
    然而,由於這一運動與當時乃至後來的社會政治走向發生密切聯繫,在各派政治勢力詮釋中,五四運動也便展現出斑斕色彩,以至於百年之後,學界對五四全貌的認識還處在持續形塑之中。據學界較為一致的認知,狹義上的「五四」運動,主要指一戰後巴黎和會山東決議案所引發的,中國民眾旨在反抗列強壓迫之愛國抗議運動。廣義的五四還應向前向後延伸。向前應納入孕育、興起於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
  • 少年林語堂:從牧師的兒子到新文化運動幹將
    對新文化運動的矛盾心態林語堂1916年畢業於聖約翰大學,儼然一個洋派十足的青年,能說一流英語,浸染西方知識。畢業後,林語堂上北京任清華大學英語教員。清華當時還是赴美留學生的預科學校,由美國退還部分庚子賠款而興建,亦逐漸成為提倡西學的中心。
  • 新文化運動:對文教的最後一擊
    引發新文化運動的因素是廢科舉等政策帶來的儒教之劣質化。清廷廢科舉、 廢書院之後,大多數士人轉入新式教育和知識領域,最聰明的青年才俊或出國留學,或進入國內新學堂,依然堅守儒教者則是些老衰之士,基本喪失了思想學術上的創造力。為顯示其存在的價值,甚至刻意對抗新潮流,拒絕新觀念、新制度,反對一切新事物。 (張之洞和袁世凱聯合廢除科舉)康有為即是典型。
  • 周月峰:五四後「新文化運動」一詞的流行與早期含義演變
    五四後曾考察北京、上海等地的蔣夢麟指出「新文化運動的目的」便是要「釀成新文化」,只有如此才可以救治「中國社會的病,如何下法」?這與歷史上的新文化運動如何演化為後來新文化運動的歷史認識,關係密切」。新文化運動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向各地傳播的過程不完全是由地方上學生自發模仿、響應,也可能是來自大城市知識青年的直接組織、動員。
  • 八年級上冊第12課《新文化運動》教案
    【教學目標】1.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識記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主要陣地、代表人物、旗幟。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究新文化運動在近代中國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2.通過對新文化運動的分析,指導學生從歷史背景出發,聯繫具體內容,分析其作用與影響,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 新文化運動中思想先驅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表明什麼
    新文化運動中的思想先驅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尖銳地批評了傳統儒學的有關內容,但是他們並未全盤否定儒學.中國的文化、社會和歷史,是一個較之傳統儒家意義更為廣大的傳統.在對待這個大傳統的態度問題上,新文化運動沒有「全部摒棄」「徹底否定」的看法。
  • 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北京市紅樓舊址
    歡迎來到百家號野百合春天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景點是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北京市紅樓舊址。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沙濰原北京大學紅樓舊址。北京大學因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發源地。1920年3月,李大釗、鄧中夏等在北大紅樓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10月,又在這裡成立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北大紅樓成為中國最早介紹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中共北京地方組織的領導機關也曾設在這裡。
  • 中國的大事變,辛亥革命之後,新文化運動引發思想解放的潮流
    少數的先進分子認為,應該對國民的思想進行啟發,開展新的思想解放與啟蒙運動,使人們從封建思想中解放出來,因此出現了新文化運動。以1919年的五四運動為節點,以前的新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新文化運動反對封建主義的舊文化運動。
  • 新文化運動必然走向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
    新文化運動後期,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在諸多社會思潮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這不僅是近代中國仁人志士探索民族救亡復興之路的必然,也是新文化運動所引領和推動的思想大解放的必然。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與革命性相結合、實踐性與發展性相結合的理論品質,是中國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的根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