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維知書法」,維知今天要帶大家繼續了解草書,身為書法愛好者,我們應該怎樣提高草書作品的欣賞水平。
無論欣賞什麼門類的藝術,有一點要求是相同的,那就是要具有對美的敏感性。有些人聽音樂而落淚,這說明他聽懂了,動情了,把自己投入到作品的藝術氛圍之內了。同樣對草書的欣賞也是如此,在看懂的基礎上還要有敏感的藝術感情。要以這種藝術感情通過聯想進入作者的藝術氛圍之中,與作者一同振奮,一起瀟灑。所以提高草書藝術的欣賞水平,很重要的一環,就是提高藝術的敏感性。藝術敏感性的提高除了從書法內部學習外,還應當將視野擴大到其他藝術門類,甚至「世間萬物」之中。張旭看舞劍而提高草書水平,懷素觀「夏雲」而體會到草書的自然和千變萬化,所以要進入草書所具有的藝術氛圍,不能只局限於具體的筆墨之間。
馬克思說過:「如果你願意欣賞藝術,你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這話道出了草書欣賞的真諦。對不懂草書的人來說,再美的草書也是沒有意義的。有入說「書法是書法家的事情」,這話雖然有些絕對,但也說明對於不懂書法知識的入來說是很難談論書法的。因此要想得到草書欣賞的怡悅,你必須理解草書,學習草書。在學習和自我創作的基礎上了解草書的線條、結構、章法、韻律等千姿百態的形式美,以及草書作品的形成和產生的過程,才深深理解作者苦心經營之所在,以及作者創作過程中的酸甜苦辣。有了一定的創作經驗,再去欣賞名家草書,你就會發現自己的很多不足。在認識自己不足的同時,你會由衷地欽佩名作的高明之處。這樣不斷的反覆,一方面提高自我的創作水平,同時,也會更深刻地認識作者,更深刻品味作品美的所在。
再說,理解草書也不是易事,因為草書兼有音樂的韻律美,雕塑建築的結構美,繪畫的構圖美,最後化為草書本身的各種具體的面貌特徵。在了解和欣賞其他門類藝術的同時,實際上也在了解草書,只不過方式方法不同罷了。
對於草書欣賞者來說,其欣賞的趣味總是一貫性和階段性相結合的。所謂一貫性,是指性格愛好總體方向的不變性,或是雄偉,或是典雅,或大漠曠野,或小橋流水。所謂階段性是指在欣賞過程中有時會出現不同的愛好,有的是風格相近的遷移,如從孫過庭而轉向王羲之、米芾等等,有時也許會出現和過去截然相反的轉移,如從趙孟轉向懷素、張旭。一貫性是很好理解的,但是階段性中最後一種相反的轉移則是不容易理解的,但它在欣賞中卻常常存在。
這種階段性的產生,原因往往很多,有時幾種原因交織在一起,但細細地分析則主要產生在這樣幾個方面。
第—、修養水平的提高。欣賞者往往隨自己對藝術理解的層次加深,書寫識別草書藝術的能力增強,而向原來欣賞學習的作品源頭或相鄰的書作轉向。這種轉向是進步的一種表現,如開始欣賞學習趙孟,後來知道了趙出自王羲之,轉而欣賞學習王羲之的作品。
第二、發現自我的轉向。有些人開始欣賞典雅的一路,後又轉向欣賞雄強的一路,或是開始喜愛雄強一路,後又喜愛典雅的一路。這種轉向實際上也是欣賞水平提高的一種表現。這種現象的產生,往往是開始欣賞草書時,由於不懂,請教於人,便以權威的審美觀點為自己的審美觀點了。當欣賞水平提高以後,才發現自己更喜愛的卻是另一種風貌的草書,因此返回到自己氣質的一種上來了。當然這種轉向有時也因從形式欣賞到神韻欣賞的轉變而轉變。開始總以外表的華美為自己欣賞追求的目標,而一旦由表及裡以後,會發現自己欣賞的一路書風並不理想,因而出現相反的轉向,轉向了欣賞追求那些看上去衣履破爛,而實有「高人君子」之風的一路。這種轉變在欣賞學習草書的人之中是大有人在的。
第三、欣賞的異反心理造成的轉向。心理學告訴我們,人腦同一部位的長期興奮,會出現對刺激的麻木,從而產生抑制現象,事實證明這種理論是很有道理的。如你長時期欣賞一件你十分喜愛的作品,你也會有麻木、厭煩的時候,這正是心理學中所說的異反心理。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欣賞者便會為好奇心所驅使轉向另一種風貌的書作。當然這種轉向往往是暫時的,一段時間以後,又會回到適合於自己的性格特徵的書作欣賞上來。但這種回復已不是簡單的回覆,因為經過了一段其他書風的欣賞,常常會加深對合乎自己風格書作的理解,同時也豐富了自己的欣賞視野。
以上種種欣賞角度的變化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即在欣賞中要不斷地提高自我,充分地相信自我,在自己現有水平上去欣賞作品,不可能跨出自己的實際水準,去跟著別人欣賞那些自己並不欣賞,或當時不能欣賞的作品。
當然在沒有草書基礎的情況下應當向高手請教,但其用意應是對草書的線條、構圖、氣韻、神採等作欣賞性的知識了解。嚴格地講這種了解並不是真正的欣賞,真正的欣賞是欣賞者和創作者通過線條構圖等形式達到心和心的交流。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如果對書法學習和欣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維知書法」,維知每天給您帶來書法知識和名家書法欣賞。
身為書法愛好者,我們應該怎樣提高草書作品的欣賞水平,你有更好的見解嗎?一起來說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