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常仁堯服滿刑期,離開了三門峽監獄。這個名字在一年多前曾經出現在各大媒體上,引發了眾多的討論。他就是「20年後學生打老師」案件中的當事人。這一案件如今仍然引人深思,甚至爭論也從未停止。
2018年7月的一天,常仁堯偶然碰到了自己初中班主任張軍,他回想起過去沒有任何的快樂,只有自己當時被張軍暴力毆打的記憶。這麼多年來,這樣的回憶依然讓他生活在痛苦中。這次見面再次激起了他的憤怒,隨後常仁堯對張軍扇耳光和推搡,並拍攝了視頻。隨後,雙方自行離開。
事件的發酵源自視頻的流出,這段常仁堯打老師的視頻在網絡上瘋傳,也讓事件越發升級。隨後,有教師群體發聲,認為這是對「尊師重道」傳統的踐踏。5個月後,公安機關對常仁堯刑拘。事後,常仁堯表示願意對張軍當面道歉,並且做出2萬元的賠償,但是張軍並沒有出現。後常仁堯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6個月。
如今常仁堯結束了他的刑期,也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是我們不禁要問,張軍當年到底有沒有打過常仁堯和其他學生,張軍這樣的老師當年的肆無忌憚就沒有絲毫的懲罰嗎,難道,尊師重道的前提不是師德為先嗎?
前兩天,江蘇常州一名小學女生繆可馨,在學校內輕生,起因就是她的作文被語文老師無情地批評了一節課,說她的作文沒有正能量。這個袁老師更是被曝出曾經打過孩子,還在校外私自辦輔導班要求學生參加等行為。坦率的說,這樣的老師雖然品行不高,毫無師德,但是起碼不是直接的犯罪分子。搜索一些社會新聞,更是可以發現一小部分教師所做之事簡直禽獸不如。
教師是一個職業,但不是做了教師就瞬間自帶了品德高尚的光環。壞人也可以通過招考進入學校做老師,但是這些人的人品之差,卻嚴重損害了教師隊伍的形象。很多老師也很委屈,帶著的教師光環仿佛成了負擔,動輒被威脅,放到了道德高地上被時刻的審視,感到壓力很大。
所以,我們應該以一種更加平等的眼光來看到所有的職業,不能總是想當然的認為一個人的職業就代表了他的人品,這是一種很不明智的做法。而且,這種光環並不能為教師、醫護等帶來實質的利益,反而成為了他們的負擔。
我們當然應該尊師重教,對老師的尊重應該同對社會其他職業一樣尊重。評價一個人應該是通過他的行為,而不是職業。更不能把一個人的行為,綁架為整個職業群體。常仁堯打人當然不對,但是如果說就因為張軍只是因為做過常仁堯的「老師」,常仁堯打人就成了「對教師群體的攻擊」,未免太過牽強附會了。但不成只要做了老師,就可以肆無忌憚了,只要被反擊就能拿出「尊師重道」的擋箭牌?
最終常仁堯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也願意道歉賠償,可是張軍依然不接受。可能他心中還有著對常仁堯的恨吧,如此看來,從張軍的氣量上來說,恐怕說他是一個品德高尚的老師,也沒有人相信吧。無論從事什麼樣的職業,都會碰到比自己高位的人,也會接觸到比自己地位的人,甚至是少不更事的孩子。對自己手中的權力,要慎之又慎,更不能肆意凌辱他人。保持對他人的尊重,就是對自己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