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我們在平常生活中經常見到太師椅,但對它的相關信息了解得不是很多,如果我們多知道一些關於太師椅的最早朝代與起源的相關信息一定會更加深入地了解太師椅, 更加喜歡這樣的椅子。關於太師椅有許多值得我們知道的東西,那麼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太師椅的典故
宋張端義《貴耳集》下:「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來只有栲栳樣,宰執侍從皆用之。因秦師垣(檜)在國忌所,偃仰時墜巾,京尹吳淵奉承時相,出意撰制荷葉託首四十柄,載赴國忌所,遣匠者頃刻添上,凡宰執侍從皆有之,遂號太師樣。」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玩具物帶入號》:「椅之杯棬聯前者,名太師椅。」故稱大圈椅為太師椅。至清代,太師椅式樣並無定式,體形較大,做工精緻,莊重而華貴的都可稱「太師椅」,其形式特徵、裝飾意匠在清式家具中成為突出的典型,故常作為清代扶手椅的代表。
太師椅的來歷
在中國古典家具中,有一種以官銜命名的家具十分特別,這就是「太師椅」。太師椅興於北宋,以後在宋元明清的史書、名人筆記以及現今流行的幾部有影響的辭書中均有記載和描述。到底什麼樣的椅子才叫太師椅?太師椅的名稱又從何而來呢?
有關太師椅名稱的最早記載見於宋代張瑞義的《貴耳集》。書中提到「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來只有栲栳樣,宰執侍從皆用之。因秦師垣宰國忌所,偃仰,片時墜巾。京伊吳淵奉承時相,出意撰制荷葉託首四十柄,載赴國忌所,遺匠者頃刻添上。凡宰執侍從皆用之。遂號太師樣。」
秦師垣,即當時任太師的大奸臣秦檜。這段記載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秦檜坐在那裡一仰頭,無意中頭巾墜落。吳淵看在眼裡,便命人製做了一種荷葉託首,由工匠安在秦檜等人的椅圈上。太師椅由此產生,太師椅這一名稱也由此傳開。這段文字除了告訴我們太師椅的名稱由來以外,還清楚地說明,當時的太師椅就是帶有荷葉託首的圈椅。這種拖首的功用類似於現代汽車、飛機靠背椅上的頭枕。一個大奸臣,一個馬屁精,無意中為中國家具史留下了一筆遺產。
有趣的是,嶽飛的孫子嶽珂在《桯史》中也提到秦檜與太師椅的種種瓜葛,並將帶有荷葉託首的交椅明確稱為「荷葉交椅」、「太師交椅」,為張瑞義的說法提供一個佐證。
宋人王明清在《揮塵三錄》中記載了當時其他朝臣用太師椅「仰首而寢」的情形,並說「達宦者皆用之」。可見「太師椅」之名流傳頗快。宋代名畫《春遊晚歸圖》中將太師椅描繪得十分清晰。圖中一個官員遊春歸來,鞍前馬後簇擁十餘侍從。其中一個肩扛的就是這種帶荷葉託首的太師椅,用以供主人隨時休息。
在明代時,「太師椅」的名稱仍很流行,但椅形已不是指帶荷葉託首的交椅了,而是將下部框式方座,上部安栲栳樣椅圈兒的圈椅稱為太師椅了。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說:「椅之有杯圈聯前者,名太師椅」。照此推論,似乎凡椅背、扶手呈圈者,皆可謂之為「太師椅」。圈椅是因靠背形狀如圈而得來,古名栲栳樣,「栲栳」是用柳條或竹蔑編成的大圓筐。圈椅的後背和扶手一順而下,不像官帽椅的椅背有高低之分,所以坐在上面不僅肘部有所倚託,腋下一段臂膀也得到支撐。
清代把屏背式扶手椅稱為太師椅。清人李鬥《揚州畫舫錄》引《工段營造錄》說:「椅有圈椅、背靠椅、太師椅、鬼子諸式」。把圈椅和太師椅並提,說明清代太師椅不是指的交椅和圈椅。清代把屏背式扶手椅稱為太師椅,除了對使用這種椅子的官宦、長輩們表示尊敬外,還因為這種椅子多用獅子紋作裝飾。稱其為太師椅也就不足為奇了。
太師椅的設計原理
太師椅最早見於宋代,流行於清代,其靠背板、扶手與椅面間都成直角,樣子莊重嚴謹。最初的設計目的,是為了突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這從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來――「太師」坐的椅子。因此,在大眾眼中,太師椅的設計宗旨是「舒適讓位於尊嚴」。事實上,從醫學的角度看來,太師椅是「舒適讓位於健康」――正是由於它「規矩」的造型,才可以發揮預防腰背疼痛的功效。
需要強調的是,在三個90度中,腰背部與大腿成90度最為重要,因為腰背部直立時腰椎間盤受力相對較小,後方的肌肉受力也相應減小,這樣才能避免腰背部肌肉過度緊張。如果腰部過度前屈或後仰,腰椎間盤所受到的壓力和剪切力都相應增加,久而久之易造成肌肉損害,甚至椎間盤損傷。
在兩晉以前,我們的先人一直處於席地而坐時代,沒有高型坐具。「椅子」名稱最早見於唐代,《濟瀆廟北海壇祭器雜物銘》碑陰:「繩床十,註:內四椅子。」但是椅子形象早於名稱一百多年,而見於南北朝。隨著佛教的東漸,佛教文化和佛教藝術的湧入,佛國的高型坐具也進入了中國新的家具種類的出現,是為了適應其生活方式,南北朝時期的「胡漢雜居」局面,為高型坐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唐至五代時期也是從跪坐的生活習慣轉變到垂足而坐的時期,這時的生活方式有了「官」、「民」之分。人們起居習俗不一致,席地跪坐、伸足平坐、側身斜坐、盤足趺坐及垂足坐均同時存在。經過唐至五代時期的家具變革之後,高足家具在宋代已成為家具發展的主流,出現了造型新穎的靠背椅、交椅。
太師椅的原型
交椅是由交杌發展而來的。交杌即古代的胡床,北方人稱之「馬扎」,民間俗稱摺疊凳。胡床本是一種無靠背的簡易坐具,當人們在其座屜之上增設靠背之後,它便成為一種可倚可坐的椅子。由於這種椅子的四足成對相交,故以其形名之「交椅」。
從現有的傳世繪畫和已發掘的墓葬壁畫看,交椅是宋代始見的新型家具。宋代交椅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直後背交椅,是不帶扶手的,這種交椅又可分為橫置靠背和直靠背兩種;另一類為圓後背交椅,圓後背交椅樣式可分為有搭腦與無搭腦兩種。搭腦前曲作扶手的靠背交椅,通常稱「太師椅」。這種椅通常為圓搭腦、豎向靠背式,椅圈合圍成形,有的椅圈做成三段曲,有的在靠背附加荷葉形託首。
「太師椅」是我國唯一一種以官銜命名的家具,其他家具都是以其外形特徵或功能特徵來命名,如官帽椅,是因搭腦像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而得名,書櫃是因為存放書籍而得名。
交椅椅圈上增設搭腦的結構,曾經作為一種家具的新式樣流行一時,這在宋人筆記中多有記載。有一種說法是由「文太史椅」演化而來。「文太史」指明代才子文徵明,「文太史椅」是他日用的一把交椅。他死後此椅歸文徵明的曾孫文震孟所有。文震孟明未曾入內閣為相,系崇禎朝的太師。因「太史」與「太師」偕音,加上文震孟又官居太師,所以就把這種椅子叫做「太師椅」了。
有關宋代交椅的形式,陳增弼先生在《太師椅考》一文中進行了高度概括,並將其分成四種形式:直形搭腦、橫向靠背式,如宋畫《清明上河圖》中的藥鋪櫃前有這種交椅;直形搭腦、豎向靠背式,見宋蕭照《中興禎應圖》,後元明清一直沿用;圓形搭腦、豎向靠背式,又稱「栲栳圈」,搭腦為圓形,宋畫《蕉蔭擊球圖》中有這種交椅,為我國古代木匠的一大創造;圓形搭腦、豎向靠背式、附加荷葉形託首,搭腦形成圓形的椅圈,上有帶柄木質荷葉託首扶手。交椅自宋代出現後,一直是上層社會使用的家具。據悉,皇帝出行打獵的時候,侍從隨身替他扛著的椅子就是交椅,皇帝累了,就命侍從打開交椅坐上歇息。久而久之,交椅成了權力的象徵。中國人在形容一個人的地位時常說坐第幾把交椅,「坐第一把交椅」代表著至高無上的地位。
太師椅的定性
交椅形成於宋代,流行於元明兩代。明代交椅,可分為直後背和圓後背兩種。尤其是圓後背交椅運用廣泛,多設在中堂顯著地位,顯示其尊貴而崇高的特殊身份。
圓後背交椅的結構是服從它的摺疊需要而形成的。為了摺疊,它不能和其他椅子的結構一樣,扶手與下面的構件(鵝脖及聯幫棍)相交,交椅的扶手只能是由安在後腿上端的、彎轉向前探伸的構件來支撐。後腿和彎轉的部分,無論榫卯結構做得如何緊密,承重方面都會有問題。
圈椅是利用了椅圈抱腰的舒適感而專門設計的,背板微向後仰,座面寬大,腿足較高,造型十分大方、舒適。在明代,圈椅種類進一步增多,製作工藝更為精細、合理。所以,圈椅因結構更加合理、牢固,造型優美、大方,深得當時人們的喜愛,而取代圓後背交椅,成為備受推崇的「太師椅」。
太師椅的延展在明清時代的扶手椅非常普及,明代的扶手椅人們通常泛指四出頭官帽椅和南官帽椅,它不包括同樣有扶手的寶座和玫瑰椅。清代的扶手椅人們主要是指清式家具中被俗稱為「太師椅」的那種重體量、重裝飾、靠背與扶手及座屜三垂直的椅子。
進入清代後,交椅由於實用價值不大而逐漸被淘汰。特別是豪華、莊重的清式家具出現後,清代中期以後交椅首先在上層社會被清式「太師椅」所取代。
清式太師椅實際上也就是扶手椅,一般成對陳設於廳堂正中或比較雅致、莊重的場合。清式太師椅按椅背結構基本上可分為整屏式與三屏式兩種,而且普遍採用靠背與扶手上下垂直的形式,明式扶手椅中按人體自然曲率設計靠背、扶手的做法已很少見。
到了清代晚期,清式太師椅的製作越來越繁瑣,單純地追求「新穎」,裝飾繁重,成為附加品,造型出現了不倫不類的、融東西方藝術特徵、繁瑣累贅的風格。清式太師椅,再也沒有明式太師椅——圈椅的那種尺度合體,造型簡練、挺拔,耐人尋味,細緻精密,手感舒適的藝術水平。清式太師椅雖然在造型工藝上有了進步,但是從家具本身的造型藝術的發展規律來看,卻有衰退之感。
作為今天的我們,無論是對太師椅權利象徵的崇拜,還是對他工藝的欣賞!這些都是古人為我們留下的財產!傳統的文化內涵使其達到人、家具、自然的相互融洽!百年匠人追存先輩的步伐,精心為我們打造家的舒適感!
百年匠人祝您四季平安!五福臨門!未完待續~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我們!每天都有新收穫!
招商電話:15828022217/18084859050
地址:都江堰中心鎮
各地終端客服請直接聯繫百年匠人直營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