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盲目的擴增詞彙,追求進度,反而忽略了質量,對語言和知識的積累,過猶不及;啟蒙階段的培訓,在於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更多是靠家長和老師的引導。薄弱的環節往往是家長所牽掛的;比如數學,語文,英語,家長總是關注和希望孩子能在薄弱的地方,齊頭並進。什麼原因產生薄弱環節呢?對知識和技能掌握不夠,或不能掌握,面對問題,不知道怎麼回答;是什麼原因掌握不夠呢?理解不夠透徹,練習不到位。理解不夠,不全面,就沒辦法抓住重點,進而就不知道練習關鍵點在哪裡,如何去練;所以理解很重要,理解也是課堂上老師教的一部分,課後孩子消化和鞏固的一部分。為什麼理解不夠呢?老師講得不夠清晰,還是孩子聽得不夠認真,記憶效果是基礎;接著就要談一下學習方法的問題了。教的環節,也是孩子學習的過程。如果孩子在一起學習,有的孩子缺課,自然會少聽,少學,漏掉的知識點,如果不及時彌補和增強,可能影響學習效果。
家長不要等到孩子薄弱環節已經出現的時候,再去想法彌補;很多時候,防患於未然,未雨綢繆,人無遠憂,必有近憂。及時關注孩子的學習,孩子自然會把精力和時間投入到學習上。怎麼關注呢?並不是盯著孩子看,或敦促孩子一直學;根據不同年齡段,不同學習水平,不同認知和理解,和孩子進行互動,從而解決學習上的問題。就像平時關注別人朋友圈一樣,總會對別人的優秀之處給予讚美;不合理的地方給予指正和勸導。而孩子的學習也是一個朋友圈,家長要進入這個圈子,才能和孩子互動,才能融入到親子情感培養,學以致用的環節中。更多是在培養學習的興趣,動力,解疑答惑。從而有助於學習進步,所以和孩子在一起,就要同其心,同其情,認同孩子,並引導和啟發,從而去更合理的認知和理解,進一步掌握和實踐。
英語學習其實並不難,只是要教會孩子找好方法,遵循規律,養成習慣,循序漸進,逐步積累。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生態環境。為人處世基本上是靠家庭環境,而學校是練習語言表達和做事能力的地方;而學習知識和技能基本上靠學校,而練習知識和技能是要靠課後家庭環境。孩子性格和習慣,喜好和興趣不盡相同;但老師教的過程,就是要找到孩子共同愛好,從而激發興趣,保持對學習良好的專注,形成對英語詞彙,語法,句型,口語的精確掌握。
很多時候,孩子比家長還認真,很能堅持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能找出家長的不足。所以平時家長挑孩子的不足之處,也要先觀察自身的榜樣示範。如果一直去指出孩子不足,而沒有解決方法,引導措施;總會讓孩子感到厭煩。引導之後,也要學會啟發,就是讓孩子怎麼做,不僅是聽從家長的指令才做;而是讓孩子在模仿和重複中,體驗到認同感,從而形成自主的思維和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