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AI四小龍中最年輕的一位,又有「國家隊」的光環加身,雲從科技卻與其他AI企業存在相同的痛。
或許是依圖科技謀求科創板上市刺激了同為「AI四小龍」之一的雲從,近日,雲從科技正式啟動IPO程序,與依圖科技爭奪科創板AI第一股。
12月6日,上交所官網信息顯示,雲從科技已正式啟動IPO程序,提交了上市招股書,準備全力衝刺科創板。
然而,作為AI四小龍中最年輕的一位,又有「國家隊」的光環加身,雲從科技卻與其他AI企業存在相同的痛。流血上市、未來長期無法盈利、應收帳款高企等問題似乎成了AI企業的「標配」。
當雲從科技的財務狀況赤裸裸地展現在大眾面前,人們才發現這個看似高高在上的行業並沒有想像中過得好,雲從科技墜入凡間。
又一家「流血上市」的
AI獨角獸
「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有各自的不幸。」對於AI企業來說,列夫託爾斯泰的這句話應該反過來說,AI企業連不幸的原因都是相同的。
前段時間,同為AI四小龍的依圖科技衝擊IPO,在招股書中依圖科技表示「公司無法保持持續盈利」。
同樣的話語也出現在了雲從科技的招股書中,「由於公司業務仍處於快速擴張期,研發費用將會持續增加,公司未來一定期間內存在無法盈利的風險。」
實際上,三年半的時間裡雲從科技已經虧損了23億元。
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19年雲從營業收入分別為6453萬元、4.84億元和8.07億元,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營收僅為2.2億元;在虧損方面,各報告期內其淨利潤分別為-1.06億元、-1.08億元、-17億元和-2.86億元。
鰲頭財經了解到,2019年的巨額虧損源於公司實施股權激勵,確認股份支付費用13億元。
然而即使刨除這13億元,雲從當年的虧損也為4.06億元,其虧損額度逐年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雲從科技的虧損額度較同類企業較小,在同一報告期內,依圖科技淨虧損則分別為11.68億元、11.68億元、36.47億元和13.03億元。但三年半合計虧了72.62億元。
曠視在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上半年營收分別為6780萬元、3.13億元、14.27億元以及9.49億元,三年半的時間裡虧了96.53億元。
但與此同時,無論是募資額度還是估值,雲從科技在同行業中都居於後位。招股書顯示,雲從科技此次擬募資37.5億元,而早一步衝刺科創板的依圖科技則預計募資75.05億元。
估值方面,根據《2020胡潤全球獨角獸榜》顯示,商湯科技估值為500億元、曠視科技估值為300億元、雲從科技估值為200億元、依圖科技估值為140億元,雲從科技的估值位列「AI四小龍」第三名。
AI企業本就投入周期長,盈利回報慢,在外界看來,雲從科技衝刺IPO是「跟風」、「隨大溜」的上市自救行為。
雲從科技聯合創始人姚志強曾對此公開表示:「上市是一件順勢而為或順水推舟的事情,不會因為任何外部原因改變雲從整體的計劃。」
業務面臨不確定性
雲從真到了順水推舟上市的關頭了嗎?至少在雲從自身看來是這樣的,自2015年獲得天使輪融資至今,雲從科技已經獲得10輪融資,其中包括今年5月18億元的C輪融資,而上市前的一級市場的高額融資則是獲取高估值的常規操作。
但在外界看來,雲從科技仍存在諸多問題,在商業模式上也存在不確定性,虧損上市後能否獲得青睞仍存變數。
首先便是其毛利率問題。招股書顯示,雲從科技目前主要業務分為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和人工智慧解決方案兩部分,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雲從科技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36.12%、21.46%、38.89%和52.87%。
橫向比較之下,同一報告期內依圖科技綜合毛利率分別為57.39%、54.55%、63.89%及 70.99%;曠視2017年到去年上半年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52.1%、65.2%、64.6%。同時期比較下雲從毛利率遠低於同行。
毛利率低的原因在於其定製化業務難以形成標準的定價區間。鰲頭財經了解到,雲從科技業務主要分為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和人工智慧解決方案,但人工智慧解決方案佔比較高,這一具有非標性的業務也造成了其毛利率較行業內相比較低。
在成本結構上,雲從科技也是能「燒」的錢一分不省。在研發方面,2017年至今年上半年,其研發費用分別為 5940萬元、1.5億元、4.5億元和2.5億元,佔各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2.06%、30.61%、56.25%和112.00%。
實際上,對於研發的巨額投入是行業普遍做法,但是鰲頭財經注意到,雲從科技銷售費用明顯偏高,2017年,銷售費用幾乎和營業收入持平,2020年上半年,銷售費用幾乎佔總營業收入的一半,佔比較大。
「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研發費用都非常龐大的情況下,雲從科技一直處於燒錢狀態,未來幾年該如何扭虧為盈仍是其一大難題。」長期觀察AI領域人士向鰲頭財經表示。
雲從科技未來業務仍具有不確定性,在招股書中,雲從科技披露了大量與人臉識別有關的產品和服務。
具體來說,其人機協同作業系統中包括人臉識別服務軟體、Facego 人臉識別引擎、集成生物識別系統等等;在人工智慧解決方案裡也包括智能安防一體機、如意刷臉支付PAD、刷臉支付盒子等硬體。
而人臉識別卻在近期遇冷。今年12月1日,天津出臺《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明確禁止市場信用信息提供單位採集自然人生物識別系統;上個月,南京本地部分開發企業陸續接到通知拆除人臉識別系統,各地政府「防刷臉系統甚於防川」。
在這樣的嚴政策監管下,稍有不慎就可能觸及雷區。
AI企業要在通過技術獲取回報和保護公民個人信息之間尋找平衡點,這對於雲從是一個考驗,但云從面臨的考驗不止於此,AI賽道的競爭愈發激烈,除「四小龍」外科大訊飛等企業也早已布局,雲從科技能否脫穎而出仍需要時間來解答。
作者丨君平
出品丨鰲頭財經(theSank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