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打造「加油站」網絡育人「入心田」——「網際網路+」思政教育的創新路徑探析

2020-09-12 光明網

近年來,「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而充分挖掘「網際網路+」的教育潛能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在此基礎上著力強化「網際網路+思政」的創新舉措,進而做到線上線下協同育人,以期更好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網際網路+」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

在「網際網路+」時代,許多新生事物隨之產生,也有許多新問題因「網」而增,隨之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也受到了全方位、深層次的影響。

思政教育主體的主導權威受到挑戰。在網絡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青年學生較為活潑,他們思想活躍、注重自我,從而導致傳統「灌輸式」育人效果不理想。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將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地更新,以更開放的姿態與學生展開充分交流,主動地適應他們的多變需求。

青年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增強。網絡使青年學生獲取信息的時間和空間局限被打破了,使其不再只是「坐等受教」的角色。同時,他們也擁有選擇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和學習互動等方面的自主性,這就很難用以往通行標準進行衡量和判斷育人成效。「網際網路+」時代,促使多元協同合作成為開展思政教育的新形式。在多元協同合作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多元主體之間必須互相承認、尊重規則和相互協作,以實現既定的教育目標。這也意味著教師不僅僅是思政理論的傳遞者,青年學生也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者。

思政教育的內容更加立體和多維。新媒體具有開放性,網絡空間還擁有海量信息。網際網路中各種信息繁冗複雜,衝擊著人們的思維,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特別是敵對勢力推送的一些內容,對青年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衝擊,從而導致育人工作面臨較大困難。

思政教育的載體和路徑更加多元。在「網際網路+」時代,教育載體呈現多樣化、多元化的特點,如慕課線上課程、雲平臺、大數據的運用,都能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其網絡育人功能。伴隨著新媒體的開放性、豐富性、即時性等特徵,日益成為大學生學習的新平臺,這些載體擴大了思政教育的覆蓋面,拓展了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途徑。

提升「網際網路+」思政教育實效性

加強頂層設計,突出育人主體。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共建、共享、共融」出發,建構完善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明確高校教師在網絡思政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具體而言有以下三點,一是從思想意識的角度,讓教師了解「網際網路+」時代下的思政教育形勢,使教師認識到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性,需要努力學習網際網路知識來適應當前的教育需求。二是對教師網際網路知識和技能培訓的力度要加強。從實際行動的角度,通過定期學習、外出培訓、講座等形式提高教師的網絡技術水平,便於其在教學中更好地應用各種技術提高教學質量。三是對教師的考核內容要豐富。增加網際網路技術的考核內容,增強教師的重視程度,促使教師不斷學習新技術和新知識,豐富自身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

強化內容創新,注重學生體驗。遵循「內容為王」的建設規律,緊密結合時代特點,凝練工作特色、創新教育形式、豐富教育內容,力求把網絡育人工作「做到家」、讓網絡育人工作「入心田」。具體地說,一是通過網絡篩選凝練,豐富思政教育內容。教育者應先以適合青年發展為標準,從浩瀚的網絡信息中篩選教育內容,提煉改編融入工作,進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以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進性和時效性。二是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增加網際網路相關的教育內容。如網絡心理教育、心理諮詢和網絡法制教育等,幫助大學生疏導心理問題,提高在網絡中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三是注重網絡思想的引領作用,擴展「點—線—面」全覆蓋的網絡思政新陣地,整體構建「左右協調」「上下協同」的工作機制,擴大網絡育人實效。

統籌教育資源,創新網絡途徑

網際網路為高校思政工作打開了新思路,無論是人與人之間進行面對面溝通的情感屬性,還是組織活動的儀式感,都應堅持並不斷完善與提高。具體地說,首先,要積極打造有特色、有吸引力、具備輻射效應的網絡平臺系統。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帳號、微信群、QQ群,思政工作應結合新媒體環境主動拓展平臺與空間;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元素融入思政教育成為新常態,將新媒體陣地打造成鼓舞幹勁的「加油站」。

其次,要堅持正面宣傳和輿論引導以及風險防範和應急預控相結合。注意把握好高校網上輿論宣傳引導的時、度、效,建立多維量化、及時預警機制,提升網絡資源的整合利用率,使網際網路在整個育人過程中的作用發揮由最大變量變成最大增量,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

再其次,學校要建立高質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青年學生可以隨時通過網站學習相關知識,通過網際網路與教師充分溝通交流。學生可以獲取理論知識和主流價值思想,教師可以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幫助答疑解惑。

針對網絡社交平等的特點,著力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把輔導員、思政課教師作為主體,構建網絡教師引領機制,教師可以通過網絡空間研判學生的思想動態。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大學生自我教育的主體作用,指導學生社團、學生骨幹建立學生樂於參與、充滿正能量的網絡互動平臺,有效發揮大學生的朋輩引領作用,增強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做到知行合一、砥礪品格。

在「網際網路+」時代背景下,網絡的應用對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高校需結合自身發展特色,釐清新要求,探索新途徑,推動「網際網路+」與高等教育之間的深度融合,提出更多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創新性舉措。

與此同時,高校要充分應用「網際網路+」時代的便利性,繼續拓展思政教育陣地,使高校思政工作擁有立體的傳播渠道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網絡應用下的思政教育也通過融合更多的時代因素,增強吸引力和教育成效,使青年思政工作向著更高水平發展。

(作者系南京工業大學海外教育學院黨委書記、副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0年09月12日第3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新媒體打造「加油站」網絡育人「入心田」
    特別是敵對勢力推送的一些內容,對青年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衝擊,從而導致育人工作面臨較大困難。思政教育的載體和路徑更加多元。在「網際網路+」時代,教育載體呈現多樣化、多元化的特點,如慕課線上課程、雲平臺、大數據的運用,都能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其網絡育人功能。
  • 創新指尖上的思政教育,打造網絡育人新格局
    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持續推動學生網絡素養教育培育工作,通過構建網絡育人矩陣、建強網絡育人隊伍、打造網絡育人作品,努力提升網絡育人工作質量,積極探索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
  • 探索「網際網路+」思政教育模式,聊城大學打造網絡思政教育橋頭堡
    聊城大學始終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和使命,以立德樹人為根本,高度重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政課程為主渠道,積極開闢社會實踐、網絡文化、環境建設、心理輔導等思政教育的新途徑、新陣地,努力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 構建「三三三」網絡思政育人新模式,打造思政教育「掌上餐廳」
    如何讓網絡環境下成長的新一代大學生接受良好的思政教育,是目前高校必須面對的問題。濰坊職業學院緊跟時代步伐,在充分解讀新形勢下「大思政」教育工作內涵的基礎上,打破傳統,走出藩籬,結合新媒體並融於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構建了「三三三」網絡思政模式,為學生精心打造思政教育「掌上餐廳」(如圖所示),增強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形成了可借鑑推廣的網絡思政育人新模式。
  • 「行芸流水」名師工作室 : 讓網絡思政育人更走心
    為打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面對面」的時空限制,拓寬思政工作渠道,讓當代大學生接受具有時代熱度和思想深度的新時代思政教育,近年來,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實施網絡思政育人名師培養工程,打造了「行芸流水」網絡思政育人名師工作室,將思政與網際網路結合,進一步提升了思政工作的引領力和凝聚力,讓網絡思政教育更聚力、更走心。
  • 構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網絡思政育人體系,開創「1233」工職特色...
    一、把握網絡思政主基調 確定融媒體育人總目標在高校思政工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隨著科技和網際網路的發展,如何利用新媒體創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提升網絡育人質量已成為當下重要而緊迫的時代課題。
  • 安徽理工大學:打造在線教學課程思政金課
    在防控新冠肺炎延遲開學期間,安徽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積極實施「網際網路+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激勵廣大教師投身教學改革與創新,主動適應新的教學模式,多措並舉打造在線教學課程思政金課,將思政教育融入到各門課程教學之中。
  • 搶佔網絡思政「微陣地」 把思政工作做進學生心坎兒裡
    近年來,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探索「微時代」背景下思政教育新路徑,增強思想政治工作時代感和吸引力,搶佔網絡思政「微陣地」,努力讓思想政治工作活起來,為青年學子守護了一方網絡淨土,把思政工作做進學生心坎兒裡,實現了思政教育有機融入、潤物無聲。
  • 廈門大學:構建網絡矩陣 創新思政教育
    基於新時期高校網絡思政的要求,廈門大學經濟學院輔導員王華老師創立了網絡思政教育平臺「輔導員王sir」。「輔導員王sir」以微信、易班、微博等網絡平臺為陣地,借用網際網路平臺在時政熱點、校園管理、大學生生活等多個方面為大學生答疑解惑,助力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 ...協同推進思政教育——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網絡思政工作創新示範案例
    學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秉承「以德立人、以技立業」的校訓,堅持「勇於開拓、勤勉善成」的學校精神,踐行「崇德強技、尚美至臻」的思茗文化核心理念,搭建網絡平臺和育人載體,挖掘思政元素,開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將思政教育納入學校發展規劃、納入年度重點工作任務,聚焦網絡平臺建設、育人載體構建、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發力,取得了明顯成效
  • 以專業精準育人強化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路徑創新
    高校應當推進思政教育適應於不同專業學科的教學和育人要求,使思政教育帶有專業學科特色,不斷深化專業學科教學的育人本質,從而實現專業學科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提升。推進專業學科下課程思政的發展,也有利於推動專業學科教學和思政教育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相互借鑑,實現在育人方面的協同創新,共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 湖南師範大學創新開展網絡育人
    湖南師範大學創新開展網絡育人 2018-10-31 來源:湖南省教育廳   湖南師範大學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文化活動感染力,提高網絡教育參與度
  • 「網際網路+課程思政」模式建構的理論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信息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如何運用新媒體信息技術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成為一個時代命題。
  • 打造網絡思政微課堂 推進思政數位化課程建設
    對於高校大學生的發展來說,思政教育至關重要,這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如何發揮思政教育的功能、實現思政教育的創新發展以滿足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需求,是高校思政教育建設面臨的重點議題。近年來,我國不斷推進思政教學改革步伐,針對網絡時代的特徵,積極推進思政教學數位化,而網絡微課堂則是一種創新形式。
  • 紮實推進「33566」全景式思政教育 方式方法創新 育人成效顯著
    將教學教育資源「現有」的與教學教育需要「短缺」的,運用易班、新媒體等網絡資源和外在資源輔助教育和國家、省級精品在線課程資源庫等建設共計1000餘節優質思政課資源庫,構建以官微、企業號和各部門網站相互補充的網絡思政教育格局,實現取長補短、形成自身優勢。2020年春季學期,為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積極探索和深入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雲端」思政課,打造靈活多變、適應學生發展需要的優質思政課。
  • 閩南師範大學:打造「三個課堂」 讓課程思政有「新」更走「心」
    近年來,閩南師範大學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創新,探索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著力打造「專業課堂」「第二課堂」「雲端課堂」三個課堂,構建特色課程思政體系,推進「三全育人」有「新」更走「心」。
  • 小白楊"新媒體工作室獲2020年高職院校思想政治...
    50強,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白楊情深,立德樹人—「小白楊」新媒體育人創新項目的構建與實踐》創新思政示範案例成功入選。2017年,工作室依託學院數字專業特色,創新網絡思政教育模式,發揮網絡文化育人功能,融合借力新媒體「社交平臺」。
  •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際網路+的探索與實踐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新聞傳媒中心積極開展思政工作創新,以新媒體的形式,創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    一、開展的主要工作    1.組建思政網絡平臺、管理團隊,實時推送優質內容    大學生對網際網路,尤其是手機上網的信任度、依賴性、評論和分享的參與度變得越來越高。
  • 農科特色通識教育課程思政的內容與路徑
    根據新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涉農高校需要打造人才培養新模式,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升級版;對接農業創新發展新要求,著力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科研素養,培養一批高層次、高水平、國際化的創新型農林人才;對接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要求,著力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培養一批多學科背景、高素質的複合應用型農林人才;對接現代職業農民素養發展新要求,著力提升學生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能力,培養一批愛農業
  • 「匠心築夢」——電力工匠思政育人工程
    鄭州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為核心,弘揚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業精神,將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網際網路企業的發展戰略貫徹學校思政工作建設的根本線,將「匠心」文化融入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不忘育人初心,牢記育人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