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而充分挖掘「網際網路+」的教育潛能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在此基礎上著力強化「網際網路+思政」的創新舉措,進而做到線上線下協同育人,以期更好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網際網路+」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
在「網際網路+」時代,許多新生事物隨之產生,也有許多新問題因「網」而增,隨之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也受到了全方位、深層次的影響。
思政教育主體的主導權威受到挑戰。在網絡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青年學生較為活潑,他們思想活躍、注重自我,從而導致傳統「灌輸式」育人效果不理想。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將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地更新,以更開放的姿態與學生展開充分交流,主動地適應他們的多變需求。
青年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增強。網絡使青年學生獲取信息的時間和空間局限被打破了,使其不再只是「坐等受教」的角色。同時,他們也擁有選擇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和學習互動等方面的自主性,這就很難用以往通行標準進行衡量和判斷育人成效。「網際網路+」時代,促使多元協同合作成為開展思政教育的新形式。在多元協同合作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多元主體之間必須互相承認、尊重規則和相互協作,以實現既定的教育目標。這也意味著教師不僅僅是思政理論的傳遞者,青年學生也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者。
思政教育的內容更加立體和多維。新媒體具有開放性,網絡空間還擁有海量信息。網際網路中各種信息繁冗複雜,衝擊著人們的思維,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特別是敵對勢力推送的一些內容,對青年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衝擊,從而導致育人工作面臨較大困難。
思政教育的載體和路徑更加多元。在「網際網路+」時代,教育載體呈現多樣化、多元化的特點,如慕課線上課程、雲平臺、大數據的運用,都能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其網絡育人功能。伴隨著新媒體的開放性、豐富性、即時性等特徵,日益成為大學生學習的新平臺,這些載體擴大了思政教育的覆蓋面,拓展了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途徑。
提升「網際網路+」思政教育實效性
加強頂層設計,突出育人主體。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共建、共享、共融」出發,建構完善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明確高校教師在網絡思政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具體而言有以下三點,一是從思想意識的角度,讓教師了解「網際網路+」時代下的思政教育形勢,使教師認識到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性,需要努力學習網際網路知識來適應當前的教育需求。二是對教師網際網路知識和技能培訓的力度要加強。從實際行動的角度,通過定期學習、外出培訓、講座等形式提高教師的網絡技術水平,便於其在教學中更好地應用各種技術提高教學質量。三是對教師的考核內容要豐富。增加網際網路技術的考核內容,增強教師的重視程度,促使教師不斷學習新技術和新知識,豐富自身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
強化內容創新,注重學生體驗。遵循「內容為王」的建設規律,緊密結合時代特點,凝練工作特色、創新教育形式、豐富教育內容,力求把網絡育人工作「做到家」、讓網絡育人工作「入心田」。具體地說,一是通過網絡篩選凝練,豐富思政教育內容。教育者應先以適合青年發展為標準,從浩瀚的網絡信息中篩選教育內容,提煉改編融入工作,進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以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進性和時效性。二是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增加網際網路相關的教育內容。如網絡心理教育、心理諮詢和網絡法制教育等,幫助大學生疏導心理問題,提高在網絡中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三是注重網絡思想的引領作用,擴展「點—線—面」全覆蓋的網絡思政新陣地,整體構建「左右協調」「上下協同」的工作機制,擴大網絡育人實效。
統籌教育資源,創新網絡途徑
網際網路為高校思政工作打開了新思路,無論是人與人之間進行面對面溝通的情感屬性,還是組織活動的儀式感,都應堅持並不斷完善與提高。具體地說,首先,要積極打造有特色、有吸引力、具備輻射效應的網絡平臺系統。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帳號、微信群、QQ群,思政工作應結合新媒體環境主動拓展平臺與空間;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元素融入思政教育成為新常態,將新媒體陣地打造成鼓舞幹勁的「加油站」。
其次,要堅持正面宣傳和輿論引導以及風險防範和應急預控相結合。注意把握好高校網上輿論宣傳引導的時、度、效,建立多維量化、及時預警機制,提升網絡資源的整合利用率,使網際網路在整個育人過程中的作用發揮由最大變量變成最大增量,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
再其次,學校要建立高質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青年學生可以隨時通過網站學習相關知識,通過網際網路與教師充分溝通交流。學生可以獲取理論知識和主流價值思想,教師可以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幫助答疑解惑。
針對網絡社交平等的特點,著力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把輔導員、思政課教師作為主體,構建網絡教師引領機制,教師可以通過網絡空間研判學生的思想動態。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大學生自我教育的主體作用,指導學生社團、學生骨幹建立學生樂於參與、充滿正能量的網絡互動平臺,有效發揮大學生的朋輩引領作用,增強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做到知行合一、砥礪品格。
在「網際網路+」時代背景下,網絡的應用對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高校需結合自身發展特色,釐清新要求,探索新途徑,推動「網際網路+」與高等教育之間的深度融合,提出更多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創新性舉措。
與此同時,高校要充分應用「網際網路+」時代的便利性,繼續拓展思政教育陣地,使高校思政工作擁有立體的傳播渠道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網絡應用下的思政教育也通過融合更多的時代因素,增強吸引力和教育成效,使青年思政工作向著更高水平發展。
(作者系南京工業大學海外教育學院黨委書記、副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0年09月12日第3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