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打造「加油站」網絡育人「入心田」

2020-09-12 中國教育新聞網

近年來,「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而充分挖掘「網際網路+」的教育潛能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在此基礎上著力強化「網際網路+思政」的創新舉措,進而做到線上線下協同育人,以期更好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網際網路+」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

在「網際網路+」時代,許多新生事物隨之產生,也有許多新問題因「網」而增,隨之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也受到了全方位、深層次的影響。

思政教育主體的主導權威受到挑戰。在網絡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青年學生較為活潑,他們思想活躍、注重自我,從而導致傳統「灌輸式」育人效果不理想。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將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地更新,以更開放的姿態與學生展開充分交流,主動地適應他們的多變需求。

青年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增強。網絡使青年學生獲取信息的時間和空間局限被打破了,使其不再只是「坐等受教」的角色。同時,他們也擁有選擇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和學習互動等方面的自主性,這就很難用以往通行標準進行衡量和判斷育人成效。「網際網路+」時代,促使多元協同合作成為開展思政教育的新形式。在多元協同合作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多元主體之間必須互相承認、尊重規則和相互協作,以實現既定的教育目標。這也意味著教師不僅僅是思政理論的傳遞者,青年學生也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者。

思政教育的內容更加立體和多維。新媒體具有開放性,網絡空間還擁有海量信息。網際網路中各種信息繁冗複雜,衝擊著人們的思維,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特別是敵對勢力推送的一些內容,對青年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衝擊,從而導致育人工作面臨較大困難。

思政教育的載體和路徑更加多元。在「網際網路+」時代,教育載體呈現多樣化、多元化的特點,如慕課線上課程、雲平臺、大數據的運用,都能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其網絡育人功能。伴隨著新媒體的開放性、豐富性、即時性等特徵,日益成為大學生學習的新平臺,這些載體擴大了思政教育的覆蓋面,拓展了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途徑。

提升「網際網路+」思政教育實效性

加強頂層設計,突出育人主體。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共建、共享、共融」出發,建構完善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明確高校教師在網絡思政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具體而言有以下三點,一是從思想意識的角度,讓教師了解「網際網路+」時代下的思政教育形勢,使教師認識到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性,需要努力學習網際網路知識來適應當前的教育需求。二是對教師網際網路知識和技能培訓的力度要加強。從實際行動的角度,通過定期學習、外出培訓、講座等形式提高教師的網絡技術水平,便於其在教學中更好地應用各種技術提高教學質量。三是對教師的考核內容要豐富。增加網際網路技術的考核內容,增強教師的重視程度,促使教師不斷學習新技術和新知識,豐富自身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

強化內容創新,注重學生體驗。遵循「內容為王」的建設規律,緊密結合時代特點,凝練工作特色、創新教育形式、豐富教育內容,力求把網絡育人工作「做到家」、讓網絡育人工作「入心田」。具體地說,一是通過網絡篩選凝練,豐富思政教育內容。教育者應先以適合青年發展為標準,從浩瀚的網絡信息中篩選教育內容,提煉改編融入工作,進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以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進性和時效性。二是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增加網際網路相關的教育內容。如網絡心理教育、心理諮詢和網絡法制教育等,幫助大學生疏導心理問題,提高在網絡中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三是注重網絡思想的引領作用,擴展「點—線—面」全覆蓋的網絡思政新陣地,整體構建「左右協調」「上下協同」的工作機制,擴大網絡育人實效。

統籌教育資源,創新網絡途徑

網際網路為高校思政工作打開了新思路,無論是人與人之間進行面對面溝通的情感屬性,還是組織活動的儀式感,都應堅持並不斷完善與提高。具體地說,首先,要積極打造有特色、有吸引力、具備輻射效應的網絡平臺系統。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帳號、微信群、QQ群,思政工作應結合新媒體環境主動拓展平臺與空間;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元素融入思政教育成為新常態,將新媒體陣地打造成鼓舞幹勁的「加油站」。

其次,要堅持正面宣傳和輿論引導以及風險防範和應急預控相結合。注意把握好高校網上輿論宣傳引導的時、度、效,建立多維量化、及時預警機制,提升網絡資源的整合利用率,使網際網路在整個育人過程中的作用發揮由最大變量變成最大增量,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

再其次,學校要建立高質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青年學生可以隨時通過網站學習相關知識,通過網際網路與教師充分溝通交流。學生可以獲取理論知識和主流價值思想,教師可以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幫助答疑解惑。

針對網絡社交平等的特點,著力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把輔導員、思政課教師作為主體,構建網絡教師引領機制,教師可以通過網絡空間研判學生的思想動態。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大學生自我教育的主體作用,指導學生社團、學生骨幹建立學生樂於參與、充滿正能量的網絡互動平臺,有效發揮大學生的朋輩引領作用,增強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做到知行合一、砥礪品格。

在「網際網路+」時代背景下,網絡的應用對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高校需結合自身發展特色,釐清新要求,探索新途徑,推動「網際網路+」與高等教育之間的深度融合,提出更多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創新性舉措。

與此同時,高校要充分應用「網際網路+」時代的便利性,繼續拓展思政教育陣地,使高校思政工作擁有立體的傳播渠道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網絡應用下的思政教育也通過融合更多的時代因素,增強吸引力和教育成效,使青年思政工作向著更高水平發展。

(作者系南京工業大學海外教育學院黨委書記、副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0年09月12日第3版

作者:伏永祥

相關焦點

  • 新媒體打造「加油站」網絡育人「入心田」——「網際網路+」思政教育的創新路徑探析
    新媒體具有開放性,網絡空間還擁有海量信息。網際網路中各種信息繁冗複雜,衝擊著人們的思維,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特別是敵對勢力推送的一些內容,對青年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衝擊,從而導致育人工作面臨較大困難。思政教育的載體和路徑更加多元。
  • 創新指尖上的思政教育,打造網絡育人新格局
    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持續推動學生網絡素養教育培育工作,通過構建網絡育人矩陣、建強網絡育人隊伍、打造網絡育人作品,努力提升網絡育人工作質量,積極探索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
  • 湖南師範大學創新開展網絡育人
    ,推動長效機制建設,努力把網絡育人工作「做到家」、讓思政教育成效「入心田」。  互聯互通,構築網絡教育矩陣,改「被動」為「主動」。先後開通學校新聞網、星網、翔網、1+1青年評論網、先鋒黨建網等主題網站,發行大學生手機報,開通博客、微博、校園微信公眾號,開發「星辰APP」,開辦「星聲」輔導員網絡直播,努力打造特色鮮明、功能互補、多平臺聯動的校園網絡教育體系。
  • 構建「三三三」網絡思政育人新模式,打造思政教育「掌上餐廳」
    如何讓網絡環境下成長的新一代大學生接受良好的思政教育,是目前高校必須面對的問題。濰坊職業學院緊跟時代步伐,在充分解讀新形勢下「大思政」教育工作內涵的基礎上,打破傳統,走出藩籬,結合新媒體並融於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構建了「三三三」網絡思政模式,為學生精心打造思政教育「掌上餐廳」(如圖所示),增強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形成了可借鑑推廣的網絡思政育人新模式。
  • 構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網絡思政育人體系,開創「1233」工職特色...
    一、把握網絡思政主基調 確定融媒體育人總目標在高校思政工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隨著科技和網際網路的發展,如何利用新媒體創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提升網絡育人質量已成為當下重要而緊迫的時代課題。
  • 「行芸流水」名師工作室 : 讓網絡思政育人更走心
    為打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面對面」的時空限制,拓寬思政工作渠道,讓當代大學生接受具有時代熱度和思想深度的新時代思政教育,近年來,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實施網絡思政育人名師培養工程,打造了「行芸流水」網絡思政育人名師工作室,將思政與網際網路結合,進一步提升了思政工作的引領力和凝聚力,讓網絡思政教育更聚力、更走心。
  • 新媒體對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的重塑
    但當前對新媒體的研究往往存在一個誤區,將新媒體與網絡媒體等同,事實上行動網路階段的新媒體有著不同於傳統網絡媒體的特點,並正從網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四個方面重塑高校網絡文化。例如:計算機的價格持續下降、網絡帶寬不斷提高、智慧型手機大面積普及,高校的網絡物質文化已經不能僅停留於提供基礎性的物理要件,而是要打造更先進的網絡應用平臺,最大限度利用大學在數字信息技術、設備、理念上的優勢,為學生提供具有前瞻性、創新性的網絡服務和體驗。
  • 東華大學「青雨網絡文化工作室」新媒體學生團隊
    近年來,各高校不斷加強新媒體建設,積極運用新媒體開展新聞宣傳和網絡育人工作。伴隨著網絡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微信、微博、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已經成為高校學生交流、互動、學習的重要渠道。東華大學積極適應新媒體發展趨勢,打造由校方微信、校方微博為主的新媒體陣地,輻射校易班、學院部處等一批二級單位新媒體平臺,探索基於「首批教育部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東華大學「青雨網絡文化工作室」的新媒體學生團隊建設。
  • 剛剛,速途網絡與民大新媒體研究中心戰略合作了
    他為新媒體研究中心設定了三個目標:第一,為國家新媒體發展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新媒體的發展提供學術支持,成為國家及少數民族地區相關部門制定政策的智囊機構;第二,為中國媒體的新媒體發展、媒介融合和轉型,提供具有前沿視野的學術成果和智力支持;第三,成為培養和孵化新媒體人才及項目的機構,打造前沿新媒體課題的交流與互動平臺。
  • 小白楊"新媒體工作室獲2020年高職院校思想政治...
    2017年,工作室依託學院數字專業特色,創新網絡思政教育模式,發揮網絡文化育人功能,融合借力新媒體「社交平臺」。02創新路徑「小白楊」新媒體輔導員育人工作室通過構建新的思政育人模式、探索育人載體、打造育人隊伍,從而有效推進網絡思政工作。
  • 重慶第二師範學院打造特色專業工作室 培養網絡與新媒體行業人才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6月21日17時20分訊(李婷婷 劉春容)近年來,隨著網絡與新媒體的發展,行業內複合型、應用型新媒體應用與傳播人才的缺口逐漸加大,畢業生需要具備怎樣的能力才能契合行業的快速發展?學校應該怎樣培養網絡與新媒體複合應用型人才?
  • 探索「網際網路+」思政教育模式,聊城大學打造網絡思政教育橋頭堡
    聊城大學始終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和使命,以立德樹人為根本,高度重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政課程為主渠道,積極開闢社會實踐、網絡文化、環境建設、心理輔導等思政教育的新途徑、新陣地,努力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 「雲端」潤「心田」奏響戰疫「最強音」
    作為新中國最早成立的軍工院校,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聚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研究思政工作規律,充分把握新形勢、瞄準新問題、運用新技術、推進新舉措,將疫情「危機」轉化為思政教育的「契機」,全面挖掘戰疫中生動、鮮活、典型的育人元素,積極開展「思政課戰疫小課堂」專項活動,探索構建起線上線下、課內課外「戰疫」思政工作新格局,從「雲端」到「心田」,講好中國、武漢、學院的戰疫故事,奏響愛國戰疫最強音。
  • 網絡與新媒體
    ,掌握網絡與新媒體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體系和專業技能,能夠在政府機構、大中型企業、廣播電視新聞出版行業、教科研機構、新媒體、文化傳播機構、網絡與電子商務企業等行業,從事網絡與新媒體的策劃、設計、製作、傳播、營銷及數位化出版、新媒體研發、電子商務、企業信息的組織與採集、網絡與新媒體內容管理及策略分析等工作的複合型應用人才。
  • 期待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的「下次再見」
    歷時17天的海峽兩岸網絡媒體大陸活動接近尾聲,兩岸100餘名記者通過鏡頭聚焦、文字記憶、足跡見證等多種手段,講述大陸故事,宣傳大陸發展,聚焦大陸改革,雖然活動即將結束,但是兩岸同胞對這種充滿正能量的活動喜聞樂見,也期待這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的「下次再見」。
  • 李衛紅:利用網絡新媒體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服務
    教育部日前在京召開網絡新媒體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討會。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李衛紅在會議講話中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關注網絡新媒體的影響,主動研究、積極利用網絡新媒體為思想政治教育和學校穩定工作服務,不斷豐富工作的新手段,開拓育人的新空間。
  • 打造文化育人新模式——吉林工程職業學院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示範案例
    2019年,以大力開展「黨建文化、紅色文化、廉潔文化、工匠文化、制度文化、傳統文化、農耕文化、行為文化」的「八大主題」文化育人建設為目標,著力構建「校、院、專業」三個層面文化育人體系、構建「四室一堂一館」六個領域文化育人模式、打造「美化、亮化、綠化」三個環境文化育人工程,結合「紅色文化浸潤」「踐行初心使命」「政治生日儀式」「助力精準扶貧、共築美好生活」「弘揚時代新風 創建文明校園」、「美麗校園 我們在行動
  • 「雲端」潤「心田」 奏響戰疫「最強音」
    作為新中國最早成立的軍工院校,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聚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研究思政工作規律,充分把握新形勢、瞄準新問題、運用新技術、推進新舉措,將疫情「危機」轉化為思政教育的「契機」,全面挖掘戰疫中生動、鮮活、典型的育人元素,積極開展「思政課戰疫小課堂」專項活動,探索構建起線上線下、課內課外「戰疫」思政工作新格局,從「雲端」到「心田」,講好中國、武漢、學院的戰疫故事,奏響愛國戰疫最強音。
  • 廣東企鵝新媒體學院正式成立,將打造新媒體人孵化基地
    各級政府單位代表、媒體代表、新媒體人等社會各界人士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移動互聯時代下新媒體的發展之道。大會伊始,騰訊集團市場與公關部副總經理李航進行了致辭,他表示:未來的網絡傳播內容會更聚焦在精品化和本地化上,企鵝新媒體學院會緊密聯動網信系統、報業集團、高校機構,挖掘能夠弘揚廣東文化特色的內容IP。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育人探究
    當前,我國高校網絡育人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育人陣地孤立化、育人內容缺乏共鳴、育人隊伍素質參差不齊、育人對象信息素養片面化、育人輿情機制單一化等問題,需要高校通過優化平臺,構築網絡育人新陣地;整合資源,配置網絡育人新內容;壯大隊伍,鑄就網絡育人新力量;提升素養,培育網絡育人新對象;健全機制,營造網絡育人新格局等途徑來加以改進,切實提升網絡育人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