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2 月 4 日,中央一號文件《中國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發布。文件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 對統 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作出 全面部署。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 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自 2004 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三農」以來連續十二年鎖定「三農」 。從「社會主 義新農村」到「美麗鄉村」, 從「生產發展」到「產業興旺」, 從「生活寬裕」到「生 活富裕」, 從 「村容整潔」到「生態宜居」, 從「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 對農村 發展的目標和要求全面升級!
2017 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 新動能的若干意見》, 聚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為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做 出了全面布局, 提出優化產品產業結構、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壯大新產業新業態、強化 科技創新驅動、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加大農村改革力度等重要舉措。
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國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將鄉村振 興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國家戰略高度。隨著服務業、消費和高科技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 三架馬車, 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等新的產業組織形式受到高度關注, 鄉村將為中國的 未來發展提供更多的戰略空間。
當前, 隨著信息化深度發展和新一代科技革命呼之欲出, 以服務業、 消費和高科技 為主的新興經濟浪潮正在改變整個社會的發展軌跡。從鄉村振興來看,文創產業、休閒 農業、高科技農業、 農業服務業、農業金融、農業網際網路等等, 新經濟形態和產業升級
將促使鄉村經濟的內涵和外延大大拓展, 尤其是農村網際網路普及帶來的商業、社會、生 活、資源等的對接扁平化, 將在很大程度上突破鄉村發展的原有桎梏, 融入新興經濟浪 潮或許就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轉機。
鄉村振興的本質, 是「讓鄉村回歸鄉村」, 首要任務是「鄉土文化的再造」。曾有 學者指出「當代鄉村社會問題層出不窮且解決乏力, 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鄉村生活意義的 被消解和鄉土文化價值的被抽空」, 由此可知, 再造鄉村文化, 成為解決鄉村社會問題、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關鍵。
文化是一種歷史傳承。中國的鄉村是我國數千年農耕文化的結晶, 有著如此深厚的 文化底蘊, 鄉村文化在城鎮化和工業化浪潮中逐步沒落, 又在這一浪潮中頑強發展, 鄉 村文創成為鄉村文化復興的一個重要力量。鄉村文創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更關注現 代人的田園夢想和生活需求, 將鄉村文化的精粹植入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現在的特色小鎮、 田園綜合體項目, 都對文化再造給予了足夠重視,對文化 IP 的 挖掘可謂無所不用其極。還有一些懷揣田園夢想的實業企業、文化企業和設計師走進鄉 村, 在文化上、 空間上、 建築上參與鄉村再造。民宿、 農莊、農家大院、 社戲舞臺、 露 天影院等, 在保留歷史記憶的基礎上, 運用現代鄉土新理念, 植入新功能, 從而適應現 代人生活的功能需求。這樣的例子有莫幹山庾村 1932、無錫陽山田園東方、蕪湖的香楓 農莊、沂南縣的朱家林村等。
文化再造, 需要的是持續性的運營和培育。 打造文化 IP,就是要為鄉村發展注入靈魂, 忌諱浮於表面,成為一種無關緊要的擺設。鄉村文創, 可以深挖一兩種文化元素, 延伸到道路、廣場、建築、節慶、 生活等鄉村的多個方面。鄉村文創, 需要有匠人精神, 就像吳曉波先生所關注的「新工匠精神」, 「專心做好一件事」, 能讓年輕一代滿懷熱 情地擁抱與實踐, 形成新的鄉村創客文化, 帶動鄉村文創產業的發展, 也能帶動鄉村文 化旅遊的發展。
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 鄉村的一村一品、 田園景觀、 優美環境越來越變成稀缺資 源。鄉村依託這些優勢,應大力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走 出一條與城市不同的綠色發展道路。
鄉村振興, 出路是鄉村產業轉型升級。首先, 發展特色種植業和養殖業, 促進農產 業結構調整; 其次, 通過農業規模化、科技化改造升級,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變「粗 放型」為「集約型」; 最終, 積極培育鄉村經濟新業態, 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形成 鄉村「第六產業」。
鄉村的產業升級最終還得靠具體的產業運營,主要表現形式就是農產業地產項目, 我們結合大農業的不同業態和市場發展, 總結提出四種農產業地產類型, 可以作為鄉村 產業升級的引擎項目。
農業工廠模式主要應用於大型農場和設施農業生產, 主要 形式有立體農業、無土農業、工廠化養殖、 光伏農業、 循環農業等。農業工廠模式的關 鍵點是: 土地集合、智慧農業和訂單農業, 土地集合是通過土地銀行或者土地入股的形 式將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 智慧農業是通過農業智能設備、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 實現農業的智能化生產管理; 訂單農業是通過定向供應和穩定渠道實現農產品的分銷
結合農業流通業態的變化, 我們在鄉村發展中提出 了農業流通樞紐港模式,形成「農業樞紐港+實體連鎖+線上服務」,為入駐商戶開拓 市場。首先, 入駐的農產品批發商可以通過樞紐港電商平臺完成銷售, 也可通過實體店 面完成銷售。其次, 樞紐港打造冷鏈物流中心, 由於實行實體連鎖模式, 在各個樞紐港 之間配送過程中, 農產品特別是生鮮農產品質量可以得到保證。最後, 樞紐港連鎖模式 不僅減少了農產品交易環節, 還可為農產品來源、運輸和配送提供可查驗的溯源體系, 食品安全得到保證。
從休閒農業地產的角度看, 主要可以發展五大功能。 一是藉助特色農業資源發展休閒觀光基地, 如婺源藉助當地油菜花資源; 二是發展主題 展覽、少兒教育和旅客農業知識科普等科普教育基地; 三是發展鄉村民俗表演中心,集 合當地特色民俗活動及表演; 四集合當地特色服飾、特色農產品等打造特色商業街;五 是發展開心農場、 休閒農莊、 民宿等, 吸引城市裡的各類休閒度假人群。
農業矽谷模式就是構建農業服務生態圈,將農業技術研究、 農業技術交易、農業金融、農業諮詢、農業會展和農業培訓等業態整合起來。目前的農 業服務業比較分散, 具有區位交通優勢的鄉村可以布局農業矽谷項目, 以農業服務業的 集聚打造鄉村振興的亮點。 農業服務業集聚帶來的人口、資本、技術的集聚, 必然引起 商業、商務、居住的規模化發展。
無論是文化再造, 還是產業升級, 都離不開資本的支持。於多數鄉村而言, 僅僅依 靠有限的農業資本自我積累和循環, 根本無法實現鄉村振興。 由於特色小鎮、田園綜合 體實現了「新田園經濟」與新型城鎮化的聯動發展, 產業經營與地產運營相結合, 一時間 吸引了大量的社會資本進入。
鄉村振興, 現在似乎是不愁資金問題了。房地產開發、工程建築、園林綠化企業, 還有新興科技公司, 都在廣大的農村尋覓新的商機。 針對目前的「資本下鄉」熱潮, 地 方政府有兩方面需要警惕, 一是只想從財政補貼、 住宅開發、 工程利潤中撈一把的, 沒 有實質性產業導入或不參與產業運營的; 一是利用信息的不對稱侵犯村集體利益和農民 利益的。
2018 年一號文件 《中國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已明確推行「資 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簡稱「三變改革「)的探索, 確保各個利益相關 方能夠合作共贏。鄉村振興, 既要引導多元資本植入, 又要建立利益共享機制, 才能保 障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在資本植入的過程中, 資源的包裝和評估很重要, 需要進行創新性的策劃包裝, 讓 沉睡的資源活起來, 實現最大的價值。主要可以包裝的資源包括: 一是土地、森林、草地、荒山、灘涂、水域等自然資源的經營權; 二是集體房屋、建設用地(物) 、基礎設 施等經營性資產使用權; 三是民俗文化、非遺技術、 工匠技藝、智慧財產權等軟資源。這 些資源都可以進行價值評估、 折價入股,經過包裝才能吸引資本方的關注, 入股到鄉村 的經營主體中才能享受股權分紅。
另一方面, 對鄉村的各種資金整合利用很重要, 包括各種政策資金、 農民自由資金 以及市場化投資資金, 建設資金的蓄水池, 儘量減少行政化幹預, 形成公開的市場化合 作機制, 如鄉村創客孵化器、農產業投資基金、 鄉村創客路演平臺等, 讓好資源好項目 與懂經營的企業配對,讓更多的資金向效益好的企業傾斜, 發揮更大的價值。
近年來,「網際網路+」大潮迅速席捲各行各業,正深刻影響甚至顛覆經濟社會發展 模式。 鄉村網際網路發展也是非常迅猛,截止 2017 年 6 月農村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 34% 。2016 年農村網購市場規模達 4823 億元, 同比增長 36.6%。網際網路+農產品是近年來的熱 門話題,據估計農產品網際網路市場大約有 10 萬億規模。
農村電商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工業品的下行、農產品的上行以及農村金融。隨著 「網際網路+農業」的新模式不斷湧現, 農業電商平臺發展如火如荼, 網際網路的巨頭們如阿 裡、京東, 也開始加速農村電商的布局。相信, 政府和市場的雙管齊下,必將給農村發 展、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帶來全方位變革,讓鄉村振興「e 觸即發」。
目前, 網際網路已經滲入農業生產、流通、金融和服務等的各個環節, 圍繞著智慧農 業、農業服務、 農村電商、農業金融四大方向持續滲透,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農業網際網路 平臺模式, 以數位化技術助推農業產業鏈升級, 逐步形成「農業網際網路生態圈」。智慧 農業的切入點是農業電子商務, 著力點是農業生產的智能化, 突破點是農業大數據, 落 腳點是為農民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務。
2017 年,農業部發布《關於開展農業特色網際網路小鎮建設試點的指導意見》, 規劃 引導建設一批農業特色網際網路小鎮, 推動設施農業、畜禽水產養殖、農產品流通加工、 休閒農業等領域的創業創新。探索「網際網路+農業」的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 最大限 度挖掘和釋放數字經濟潛力, 實現對傳統農業的數位化改造, 培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 動能。
我們建議, 在鄉村振興中一定要重視農業網際網路的建設, 從一開始就要規劃好農業 網際網路平臺, 通過農業網際網路平臺將鄉村的各種資源整合起來, 還可以對接農產品電商、 農特微商、農村 O2O 服務平臺、農資集中採購平臺、 農機融資租賃平臺、農村旅遊體驗平臺等, 不斷融通產業鏈的物質、資金和信息流, 實現共生、共贏和互利的智慧型鄉 村建設。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於產業運營, 地方政府要積極擁抱新興經濟浪潮, 利用新興經濟 浪潮為鄉村振興賦能, 具體來說就是實現四個突破: 打下文化的根基, 培育鄉村文創產 業; 插上金融和網際網路的翅膀, 構建鄉村金融平臺和網際網路+平臺; 推動鄉村產業轉型 升級, 打造鄉村增長的新動能,實現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導入和培育。
臺灣桃米生態村——原鄉營造典範
桃米村位於臺灣中部南投縣埔裡鎮西南側約 5 公裡處的桃米裡,是中潭公路往日月潭的必經之地,面積約 18 平方公裡。桃米村距離日月潭只有 15 分鐘車程, 距國立暨南 國際大學約 1 公裡。緊鄰中橫高速,中潭公路從村中穿過。
海拔高度介於 420 至 771 米之間,具有多彩多姿的森林、河川、溼地及農園,野生動植物資源豐沛,依山傍水溪流終年清澈。生態資源非常豐富,經常可見不同種類的青蛙、蜻蜓、蝴蝶、鳥類、及美麗稀有的螢火蟲等。
一、 從廢墟變成世外桃源
造鄉背景:原是一個傳統的農業村。90 年代,在臺灣的城市化進程中 農村勞動力嚴重外溢,人口老化、產業沒落;加之 1999 年的「921」大地震,桃米村 369 戶 62% 受到重創,再建勢在必行。後由一對記者夫妻攜臺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而來,帶領鄉們自下而上地再造魅力新故鄉。
造鄉前,桃米村是整個埔裡鎮最貧窮的村莊之一,加上鎮垃圾掩埋場就設在此,居民自嘲為「垃圾裡」。造鄉後,擁有「青蛙共和國」、「社區理想國」的榮譽稱號,周末和節假日,桃米生態村日接待遊客達到1500 人;平時每天接待遊客也在 500人左右,每年僅門票收入就有 200 多萬元人民幣。據不完全統計,生態產業每年可為這個村莊帶來 3000 萬元人民幣的收入。
二、 「文化人帶動 + 社會資本導入」帶動村民再造美麗新故鄉
在災後重建中,桃米在政府、學界、社會組織及小區居民的努力下,以建設「生態桃米村」為方向,不僅在廢墟上重建家園,而且藉此機會徹底「大翻身」。經過十餘年建設,桃米生態村已從一個環境雜亂、發展無力的邊緣社區,轉型成為一個融有機農業、 生態保育、文化創意等於一體的鄉土生態建設典範。
成立社區改造初期的相關組織
財團法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新故鄉」)成立於1999年2月,其主要目的是「實踐在地行動的公共價值」,致力社區營造工作。桃米裡「社區重建委員會」於2000年1月在「新故鄉」的輔導下正式成立,設有研發祖、空間聚落組、產業組及愛鄉護溪組等四個重建小組。
開展資源調查與評估
2000 年 5 月「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生態調查發現,因經濟衰退而低度開發的桃米裡,蘊藏著豐富的生態資源。此外,桃米社區還擁有上百處生態價值極高的溼 地,這些溼地長久以來一直保持良好的植被及天然地形,除提供灌溉、蓄洪功能外,未受到過度的開發或破壞,是臺灣中部地區最具代表性、值得加強保育的溼地,可提供生 態、環境品質、經濟、教育、觀光、科學研究等多方面的功能。
爭取財政專案經費支持
尋求各種可能的重建經費來源,例如「勞工委員會」的以工代賑計劃、南投縣社會局災民職訓計劃等。以工代賑所提供的「苗圃計劃」,得到「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大力協助,該中心籌組一群專業研究人員,長期深入社區並帶領居民進行生態資源調查,積極推動生態倫理教育與生態工法學習,並因而獲得「農委會」「生態觀光 示範推動計劃」的專案經費支持。
開展社區居民專業培訓
參與重建輔導工作的專家來自「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南投縣政府社會局、「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及世新大學觀光系等單位,訓練課程分別有初級生態解說及調 查職訓班、旅遊從業人員職訓班、導覽解說人員職訓班、鄉土菜餐飲職訓班及領團人員 職訓班等。此外,社區還策劃了生態村媽媽手工創作系列等社區 DIY 活動,讓遊客參與、 體驗的同時,也為社區產品行銷提供了平臺。
成立社區居民參與的自主建設團隊
桃米社區內的景觀設施大多由社區居民工班施作完成,且每一景觀設施都是全臺灣獨一無二的,以生態環保的材料所完成的,桃米自主營造團隊是結合社區建築、板模、園藝人才組建的, 他們利用自然工法, 進行溼地復育及改造。社區苗圃班由 25 人組成, 從 2001 年起,進行臺灣原生植物的培育工作。
設立社區公基金
桃米生態村實施以社區為經營主體,設立了公基金制度,將社區公基金正式納入社區營運的規範,所有因社區生態旅遊而獲得的每一筆收入,不論是民宿、餐飲等,皆須 上交 5%~7%,導覽解說須上交 10%,作為公共支出及照顧社區弱勢之用。
三、 生態為本,產業為用,文化挖掘,社區營造
生態為本
「新故鄉」的第一個公共行動是「大家一起清溪」。(逐漸將村民組織起來, 啟發 村民自我意識的覺醒) 以「清理坑溪」活動為起點, 保護溼地, 整理鄉村環境, 把部分 耕地拋荒,使桃米社區物種多了 50 倍。
導入業態
民宿: 基金會鼓勵村民經營民宿, 由最初八家業餘的發展到現在十幾家專業的。單 家民宿平均每年客滿 100 天,接待遊客約 2000 人,年贏利 100 萬新臺幣(20 萬人民幣)。
景區: 引入建設精神地標「紙教堂」, 同時也是遊客中心、社區中心, 更是遊客必 去景點。建溼地公園。
極致特色
以青蛙為主題全息營造「青蛙共和國」。
全息營造: 把青蛙設計出各種可愛的卡通形象,遍布鄉村醒目位置,擬人化介紹青 蛙種類, 男女衛生間也命名為「公蛙」和「母蛙」, 建立了全臺首個青蛙觀光特色社區。 在桃米, 處處可以看到青蛙雕塑和圖案, 還有溼地公園, 以及一家家民宿院落裡的生態 池——為青蛙營造生態家園。
昆蟲延展: 從青蛙→蝴蝶→蜻蜓, 鼓勵村民動手,用紙、用布、用石頭等鄉村材料, 製作手工藝品,建成一個昆蟲生態文化體驗休閒區。
重塑產業
生態產業已經成為桃米生態村的主要產業,村裡五分之一的村民都在經營生態產業,而其他村民經營的傳統農業,也因為生態旅遊帶動而升值
遊客們可以 3 月份來桃米看青蛙,4 月份看螢火蟲,5 月份看油桐花,6 月份欣賞獨 角仙(一種甲蟲) ,8 、9 月份暑假期間,桃米就是小朋友們的生態課堂,白天在溼地看水生動植物,夜間抓蛙看蛇„„
一流的生態環境、獨特的桃米文化,吸引著城裡人到這裡觀光、度假、休閒。周末和節假日,桃米生態村日接待遊客達到1500人,平時每天接待遊客也在500人左右,每年僅門票收入就有 200 多萬元人民幣,住宿、餐飲、農副產品、手工藝品收入達 800 萬元人民幣。